青海省西宁市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6511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西宁市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青海省西宁市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青海省西宁市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青海省西宁市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青海省西宁市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海省西宁市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docx

《青海省西宁市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西宁市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海省西宁市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docx

青海省西宁市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76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在不隐晦事实真相的前

提下,运用曲笔“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春秋笔法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他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惩

劝,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

“《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

”遗憾的是,限于体例,左丘明没有充分地展开,

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在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

到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这种笔法,这是一大进步。

通过这样演绎,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加上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治措施的推行,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条件。

只是董仲舒囿于汉初学术研究的陋习,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后代不少学者把《春秋繁露》界定为哲学著作,因而也使得“春秋笔法”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是晋代的杜预。

他彪炳后世的著作是《春秋左传集解》,在序言中,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他加以详细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

春秋笔法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一种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

那就是追求语言的简洁和意蕴的丰富,寓褒贬于叙事之中,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委婉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是非和爱憎。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笔法只是委婉行文,并不是说谎,最多只是影射和隐瞒,而影射是靠词语的选择来表达的。

隐瞒,仅是对比较小的事情所作的隐瞒,大事从简或者曲笔。

春秋笔法一般都是遵从事实下的隐晦,婉转的陈述和评论以及有目的的选择;曲笔是曲折抒笔,这里的“曲”是曲折,并不是歪曲。

能够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

件,以教化人民,在笔墨中又流露出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这是曲笔的最高宗旨和理想。

孔夫子写《春秋》,本来是要用

“直笔”来使“乱臣贼子”害怕的,但是写来写去,他竟写出那么多的“曲笔”,可见写“直笔”是多么不容易!

春秋笔法其实是一种妥协,是一种无奈!

这种办法写出的史书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1.下列各项中,其手法不属于“春秋笔法”的一项是()(3分)

A《林黛玉进贾府》中,刻画权倾贾府、笑里藏刀的王熙凤: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B《雷雨》中,周朴园对女仆梅侍萍始乱终弃,三十年后面对鲁妈,在回忆当年时说侍萍是“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

C《鸿门宴》中写刘邦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从鸿门宴上逃走时,写道:

“脱身独骑。

”用了一个“独”字,来显示作者的态度。

D《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鲁迅先生描写烈士遇害时,写到“从背部人,斜穿心肺”,又写到“其一是手枪”“弹从左肩人,穿胸偏右出”。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孔子编写《春秋》,行文不直接阐述自己的看法,而用一些特别的手法来委婉表达,“褒贬惩劝,各有义例”,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B左丘明最先对“春秋笔法”做了精当的解说,但他对“春秋笔法”的解说还有些朦胧,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思考过程。

C董仲舒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春秋笔法”,使其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但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给它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D杜预最终完成了“春秋笔法”的普及工作,这种表现技巧得以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笔法,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来表达作者的是非爱憎,因而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B春秋笔法虽用曲笔,但追求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在笔墨中又流露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所以曲笔并不是歪曲。

C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为标准,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这使乱臣贼子害怕。

D春秋笔法除了使用“影射”的手法,还对一些小事做了隐瞒,对大事从简或曲笔,孔子用曲笔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可见秉笔直书有多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鸳鸯跳

王春迪

海头帮,指的是一帮在码头上靠扛活为生的脚夫,凭着一股子不怕苦不要命的狠劲儿,练就了一身脚夫的真本事,挤走了旁门外姓,吃起了这碗独食。

老街是鲁中南地区有名的商业集散地,国泰民安、商贸繁盛的时候,那一条条来自江南甚至南洋的货船,黑压压地挤在码头上,远远望去,似鱼鳞般密集。

先装卸谁的,不装卸谁的,都是海头帮说了算!

啥叫强龙不压地头蛇?

管你多大来头,瞅你不顺眼,让你的货霉在船里、烂在岸上,那都不叫个事儿!

就连老街首富海爷,都被他们整过!

那几年,海爷走南闯北,生意蒸蒸日上。

一次年关,海爷设宴备礼,酬谢各条道上的老大们。

一忙,就把海头帮的钱老大给忘了!

年后,海爷从南方运来满满三大船的货,有茶叶、药草、布匹、香料、木材……全是些怕湿怕霉的娇贵玩意儿,不想遭遇了连日的雨雪,急着找海头帮卸货,可他们要么以先来后到为由,要么以雨天脚滑为由,磨磨蹭蹭,就是不靠海爷的船边儿。

没办法,海爷这天亲自到钱老大的船上求他,钱老大得了脸,还不忘摆回谱。

那时,连接船和陆地之间的是一种一步宽的木板,人在上面走,木板就跟着你弹来跳去,码头上叫它鸳鸯跳,把握不住鸳鸯跳节奏的人,站都站不稳,稍不留神就把你弹到水里去。

得知海爷到来,钱老大还故意在鸳鸯跳上泼了一层豆油。

海爷默默地脱了鞋,然后俯在鸳鸯跳上,爬了上去。

眨眼几年过去,到了咸丰五年,太平军把整个水路截得几乎连条鱼都游不过来,一路上关卡林立。

因而各行各业,纷纷改水路为旱路。

因为好久都没啥生意,码头上那些个鸳鸯跳,都起了厚厚的青苔。

一日,一条货船劈浪而至。

往年,是先交钱,再卸货。

如今哪还管这一套?

钱老大这边正和船上的掌柜在袖筒里合计价钱,那边,海头帮的爷儿们在不到两袋烟的工夫,就利利索索将一船粮食整整齐齐地码在了岸边。

这时,有一个轿子,从远处嘎吱嘎吱地晃了过来。

轿子里刚露出一个头,钱老大的脸,唰地就绿了。

竟是海爷!

海爷目不斜视地上了船,随后,掌柜站在船板上对钱老大吆喝:

“咱东家说了,银子有的是,可要钱老大自个儿来拿才行!

说罢,眼睛盯着钱老大,手里一杯油,滴滴答答地淋在了鸳鸯跳上!

钱老大望着身旁海头帮的弟兄,衣衫褴褛、一脸菜色

他回过头,牙一咬,鞋一脱,扑通一声跪在了鸳鸯跳上……

进了船,钱老大头别到一边,也不看人,手一伸:

“拿钱!

海爷笑笑,说:

“听闻钱老大当年为争这码头当家人的位子,曾从滚水里取铜板,怎一个勇字了得!

兄弟们的工钱,就在那个盒子里,够胆量的,你就试试!

钱老大一瞧,是一个一臂高的盒子,上面露出拳头大的洞,里面黑乎乎的,啥也看不见。

钱老大琢磨着,这里头一定有蛇蝎一类的东西,取吧,保不准被咬;不取,空手下船,咋和快饿死的兄弟们交代?

钱老大心一横,袖子一撸,顿时青筋暴出,伸手就冲盒子去了。

手还没到盒子口,钱老大两行热汗已顺着赤红的腮帮子淌进了下巴茂密的胡须里……

忽而,钱老大眼如铜铃,手在里面搅了几圈,啥也没有。

他怒吼一声,盒子一甩,想冲上去对海爷动粗。

海爷哈哈大笑,而后大手一挥:

“送钱老大下船!

钱老大被推搡出船舱,刚要破口大骂,可随之而来的景象,闪了他的眼。

岸上,海爷手下的人,正把刚刚卸下来的整船粮食,一袋袋地分给海头帮的弟兄,弟兄们接过粮食时,那曾经硬邦邦的双膝也都软塌塌的了。

下船时,钱老大看脚下的鸳鸯跳,干净如洗。

钱老大一声长叹,扭头对着海爷抱了抱拳,大步而去。

几年后,朝廷又重新夺回了水路,随着商道畅通,码头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兴盛。

有所不同的是,每每海爷的商船驶进码头,那些海头帮的人,好似迎亲一般,争先恐后地冲上去卸货,甭说啥先来后到,也甭说你财大气粗有多大来头,只要海爷的船来,统统站一边去!

谁都别委屈,人家钱老大说了,这是他们海头帮的规矩!

(选自《小说月刊》2015年第3期)

4.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几段为读者勾勒了一幅熙来攘往的市井社会图,为后文人物出场设置了合理的背景。

B小说中写到码头的几经变迁,太平军拦截水路时,码头生意萧条;朝廷夺回水路后,码头生意兴隆。

这深化了作者关于国计民生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斗争主题。

C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写钱老大掏盒子时“两行热汗已顺着赤红的腮帮子淌进了下巴茂密的胡须里”,表明他外强中干、胆小怕事。

D小说语言自然而简练,形象而生动,善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有时又兼有口语化特点,比如:

“钱老大得了脸,还不忘摆回谱。

”。

E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码头生意兴隆时,钱老大用“鸳鸯跳”故意刁难海爷;码头生意萧条后,海爷又用“鸳鸯跳”“回敬”钱老大。

你来我往之中,两人结下了深厚情谊。

5.小说中多次出现“鸳鸯跳”有哪些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阐述。

(3分)

6.海爷和钱老大这两个典型人物你更喜欢谁?

请说明原因。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节选)

①启功先生生前有

一方特别喜爱的古砚,上有砚铭:

“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

”先生多次书写这则铭文,并把自己的卧室兼书房命名为“坚净居”,自号“坚净翁”。

②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和国学大师,启功出身皇族,是清雍正帝的第九世孙,可是由于降袭制,到他曾祖父这一辈,受封爵位的俸禄已经连养家都不够。

到他这一辈,为了养家糊口,启功初中未毕业便辍学了。

苦难的生活,磨炼了启功的意志。

他一边教家馆挣钱贴补家用,一边寻找工作,同时跟随几位老先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习作诗词文章,练习书画创作。

他不拘一格,师从百家,如饥似渴地学习传统文化,奠定了以后做学问的基础。

③启功最可贵的是不盲从前人,更不迷信权威。

他向溥心畬学画,溥心畬总说“要空灵”。

至于怎样“空灵”,他也说不上来。

启功就一边临摹学习一边用心琢磨,终于有一天明白了“空灵”的道理。

关于书法的结字、用笔,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说: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

”这一观点流传了几百年,从来没有人怀疑。

可是启功通过几十年的创作实践得出的结论却不同。

他认为:

“从书法艺术上讲,用笔与结字是辩证的关系。

但从学习书法的深浅阶段讲,则应是以结字为上。

”他经过多年的探索,发现了学书的奥妙:

“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

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

④启功先生是一个认真的人。

他天天临帖,几乎从未间断。

当浮躁之气充斥书画界,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美学原则,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一笔一画地写着自己的字。

2000年4月,88岁的他在《光明日报》发表长文《读〈论语〉献疑》,就《论语》中的一些众说纷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003年10月,91岁高龄他抱病到国家图书馆作讲座《沈约四声及其与印度文化的关系》,对中国诗歌韵律来自印度的说法予反驳。

2004年7月,他出版了《启功讲学录》等三本书,留下了许多珍贵史料和重要观点。

⑤改革开放之后,启功先生迎来了“迟到的春天”,他的书法声名日隆,一字千金。

先生并没有以此自矜,对一些修理工、服务员,他反倒是主动赠字感谢他们的劳动。

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社会上对他的字太“滥”的非议。

而先生毫不介意,因为他本来就没像有的人那样拿字卖钱。

⑥可是对一些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权贵就不假以辞色了。

一位商人向他求字,说要制成匾额挂在酒楼上,但一副财大气粗的样子,甚是无礼。

启功先生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还批评了他毫无诚意。

还有一次,一位自称是空军首长秘书的人来替首长索字,态度蛮横。

启功缓缓问道:

“我要不写,你们首长会不会派飞机来炸我?

”那人没想到他会这么问,赶紧回答:

“那当然不会。

”启功说:

“那我就放心了你走吧。

⑦对于原则问题,先生从不苟且。

1993年,他发现有人假冒他的名义,对古书画作品进行鉴定,造成书画市场的混乱。

对此,老先生非常愤怒,发表声明:

“从今以后,启功不再为任何个人收藏的古字画鉴定真伪,凡有以‘启功’名义在个人收藏的古字画上题签的均为假冒,概与本人无关。

凡以我的名义欺诈别人的,属于犯罪行为,我要保留追究刑事责任的权利。

⑧先生对自己无情解剖、严格要求。

1938年,启功失业后,为生活所迫,曾短暂地在日伪政府里做过一个比科员还低的小职工,总共不过三个多月为此他一直深深自责,视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污点。

新中国成立后,启功主动向陈垣校长坦白了这件事

,陈校长听了,只说了一个字:

“脏!

”这一个字,启功记了一辈子,并且郑重地写进了《口述历史》中:

“就这一个字,有如当头一棒,万雷轰顶,我要把它当作一字箴言,警戒终身——再不能染上任何污点了。

”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启功不惜自曝其丑,没有掩饰自己,更没有美化自

己,这不但是“不为尊者讳”,而且是“不为自己讳”了。

(徐可《启功先生的文化品格》,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某日有一个专门假冒启功书法的人去书画店销售赝品,恰巧被启功先生堵住。

作伪者尴尬恐慌无地自容,哀求老先生高抬贵手。

不料启功只是宽厚地笑道:

“你要真是为生计所迫,仿就仿吧,可千万别写反动标语啊!

(李兴濂《启功的豁达与幽默》)

②启功先生是新中国最早一批“博导”,货真价实。

他的学生总爱称他为“博导”,他总是说:

“我是‘拨倒’,一拨就倒,一驳就倒。

”1999年,他被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馆长,人家告诉他这是“部级”,先生就故意打岔说:

“不急,我真不急!

”实际上当时启功先生还真的不是“部级”;直到2000年之后,享受了“副部级待遇”。

听到这一消息,我感到震惊!

可启功先生对什么级别、什么待遇从来都毫不介意、毫不在乎,他是真的一点都“不急”。

(徐可《启功先生的文化品格》)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启功向溥心畬学画,证明了书法与绘画等艺术创作都有共通的审美意趣。

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说: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

”可是启功通过几十年的创作实践得出的结论却不同。

这说明凡学习,不可尽信权威,要敢于质疑。

B.启功先生88岁时发表长文《读〈论语〉献疑》,91岁高龄抱病到国家图书馆作讲座《沈约四声及其与印度文化的关系》,反映了先生博闻广识,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C.选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启功自曝其丑,不掩饰自己,不美化自己,表现了启功严格自律、勇于解剖自己的一面,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

以启功先生的自曝其丑、严格要求自己进一步突出其“净”,照应标题。

D.有人假冒启功的名义对古书画作品进行鉴定,他对此非常愤怒,而有人假冒他的书法去销售,他却表现得很超然。

这反映了启功性格中矛盾的一面。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由于降袭制,启功这一辈已经没有优越的家境,这反而磨炼了他的意志,也奠定了他以后做学问的基础。

B.启功经常主动赠字给一些普通老百姓,如修理工、服务员,这在客观上提高了他书法艺术的声誉和社会影响。

C.某个自称是空军首长秘书的人来替首长索字,启功拒绝他时,语言温和中透着坚决,表现出一个学者的幽默与智慧。

D.溥心畬认为书法“要空灵”他也说不出怎样“空灵”,

而启功通过琢磨发现“空灵”的关键在于如何“结字”。

E.启功说:

“我是‘拨倒’,一拨就倒,一驳就倒。

”这种风趣诙谐的语言既表现了他对人生沉浮的洒脱乐观,也表现了他对学术的开明。

9.启功把自己卧室兼书房命名为“坚净居”,且自号“坚净翁”,有何寓意?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钟繇字元常,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令,以疾去。

辟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

是时,汉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乱长安中,与关东断绝。

太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

傕、汜等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议留太祖使,拒绝其意。

繇说傕、汜等曰:

“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

”傕、汜等用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

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又闻其说傕、祀,益虚心。

后傕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

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

时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各拥强兵相与争。

太祖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

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

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

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备遣子人侍。

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

太祖与繇书曰:

“得所送马,甚应其急。

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

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

其后匈奴单于作乱平阳,繇帅诸军围之,未拔;而袁尚所置河东太守郭援到河东,众甚盛。

诸将议欲释之去,繇曰:

“袁氏方强,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

若弃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谁非寇仇

纵吾欲归,其得至乎!

此为未战先自败也。

且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若渡汾为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

”张既说马腾会击援,腾遣子超将精兵逆之。

援至,果轻渡汾,众止之,不从。

济水未半,击,大破之,斩援,降单于。

语在《既传》。

其后河东卫固作乱,与张晟、张琰及高干等并为寇,繇又率诸将讨破之。

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单尽,繇徙关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之,数年间民户稍实。

文帝即王位,复为大理。

及践阼,改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

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

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先世名臣。

文帝罢朝,谓左右曰:

“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太和四年,繇薨,帝素服临悼,谥曰成侯。

子毓嗣。

少子会,别有传。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钟繇传》)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辟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辟:

征召

B.且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易:

轻视

C.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单尽单:

通“殚”,竭尽

D.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殆:

几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在明朝、清朝也变成对举人的雅称。

B.关右,古代地区名。

古人以东为右,亦称“关东”。

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

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王粲《从军》诗: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相公征关右。

”“关右”指的就是函谷关以东。

C.等级制度很严的社会中,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

因此有了“崩”“薨”“不禄”“卒”“死”来表示“人死”的意思,根据《礼记·曲礼下》: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D.魏太傅钟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

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钟繇与王羲之并成为“钟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钟繇未归附曹操前,就暗中与曹操有交情,劝李傕、郭汜等人为曹操的使者放行,不要拒绝曹操的诚意。

B.李傕、郭汜等人作乱,钟繇和尚书郎韩斌共同商量谋划,使得被挟持的汉献帝得以逃出长安,这是钟繇尽心尽力的结果。

C.钟繇围攻匈奴单于,受到增援的郭援的军队的威胁。

诸将劝其退兵,但他力排众议,巧妙安排,终于大败敌军。

D.曹氏父子对钟繇的政治、军事才能很欣赏,魏文帝称他为“一代伟人”,虽不免过誉,而在曹魏时期颇受尊重是不争的事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

(5分)

(2)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

①故关:

故乡。

②风尘:

指社会动乱。

14.下列对本诗

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

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下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

D.“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

这样作结,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资*源%库

E.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

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15.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蜀道难》中由静写动,写出水石相击,山谷轰鸣的惊险壮观场面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琵琶行》中描写音乐间歇时诗人感受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5)《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共74分)

三、语言文学应用(14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古今中外,高举某种远大理想以改造社会的方案可谓不绝如缕,然而理想常常是越崇高越不容易实现,甚至变成从潘多拉魔盒中出来的妖怪。

②好的课堂,一定是教师引领,学生投入,这样才能形成上行下效的良好学风。

③萨缪尔.贝克特所写的《等待戈多》属于荒诞派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