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三路施工图说明.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6507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三路施工图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经三路施工图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经三路施工图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经三路施工图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经三路施工图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三路施工图说明.docx

《经三路施工图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三路施工图说明.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三路施工图说明.docx

经三路施工图说明

煤化工园区经三路(纬四路—211连接线)改扩建工程

施工图设计说明

1、概述

本项目为宁东煤化工园区经三路(纬四路—211连接线)改扩建工程,是煤化工园区通往纬四路与211的重要交通干线,项目的建设对完善区域路网、构建区域一体化、适应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促进宁东新城经济繁荣都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三路主线段现状为城市支路标准,单块板双向两车道,路面宽度9.0m,两侧2.0m人行道,人行道两侧有8.5m的空地,消防通道段现状为宽度4m左右的土路。

随着煤化工园区不断发展,机动车数量迅速增长,人员、物资流动越加频繁,现状已远远不能满足交通的需求。

由此可见,经三路的道路建设尤为重要。

本项目的建设对煤化工园区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对宁东基地社会经济发展,及提升煤化工园区的整体形象有着深远的影响。

经三路道路等级设计为城市支路,全长998.698米,主线K0+000-K0+776.873红线宽度为30米,消防通道K0+776.873-K0+998.698红线宽度9米。

本次设计为经三路的道路加宽改造工程,设计范围为道路工程、排水工程、附属工程(照明、交通设施等)。

2、设计依据

2.1设计依据

设计委托书、设计合同书

《宁东煤化工园区经三路(纬四路—211连接线)改扩建工程建设方案批复》

《宁东新城总体规划》(2013~2030)

实测高程、资料及其他相关规程、规范

2.2采用规范、标准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范》CJJ152-2010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

《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建设部分)(建标[2000]202号)

其他相关规程、规范

3、技术标准

主线K0+000-K0+776.378段:

设计标准:

城市支路;

红线宽度:

30m

设计车速:

30km/h;

荷载标准:

道路BZZ-100

机动车道数:

双向两车道

路面结构类型:

沥青混凝土

地震基本设防烈度:

8度

设计使用年限:

10年

消防通道K0+776.378-K0+998.698段:

设计标准:

消防通道;

红线宽度:

9m

设计车速:

20km/h;

荷载标准:

道路BZZ-100

机动车道数:

双向两车道

路面结构类型:

沥青混凝土

地震基本设防烈度:

8度

设计使用年限:

10年

4、沿线地形、地质、地震、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

4.1地形地貌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地处鄂尔多斯台地西缘,平均海拔在1150-1512米之间,属低缓荒漠丘陵地区,总体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

基地核心区位于基地范围北部,地势较为平整,有两条自然冲沟。

4.2地质构造

地质主要由第四系风积、残积形成的粉土、粉细砂和碎石土组成,下伏三叠系泥岩、砂岩及粉砂岩。

第四系地层厚度在0.5-4米之间,低洼处厚度较大,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00-300千帕;三叠系泥岩、砂岩及粉砂岩厚度大于50米,地基承载力为200-500千帕。

4.3河流水文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属于内陆干旱区,河流均为内陆河水系,降雨量稀少,地表水资源贫乏,降水为河流唯一补给来源,河谷径流主要是降雨形成。

基地地表水系有西天河、边沟。

西天河是宁东基地主要地表迳流之一,自南向北,经由磁窑堡、灵新井田折而向西蜿蜒曲折注入黄河,上游经常干枯无水,中下游水量一般为20-30升/秒,水质差不宜饮用;边沟位于长城南缘,发源地在清水营一带,上游平时无水,仅中下游有细小水流,自西向东流经长城勘探区北端,在临河汇入黄河,流量一般为28.5-40.5升/秒,矿化度低,可供饮用。

基地核心区水源地为鸭子荡水库,水域面积2.9平方公里,库区水源来自于黄河水,水体无污染,水质尚可,水库设计总库容2053万立方米,2012年二期扩建后增加至4000万立方米。

4.4气象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区,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征:

气候干燥,该区相对湿度年平均为57.0%,夏秋高于冬春:

雨量少而集中,多年平均降水量255.2毫米;蒸发量强,年平均蒸发量为2862.2毫米,为年降水量的10.5倍;冬寒长,夏热短,温差大,年平均气温为6.7℃-8.8℃,≥10℃年平均积温为3334.8℃;日照长,光能丰富;冬春季风沙多,境内属于多风地区,全年大风(17m/s以上)日数为63天;无霜期短,年平均为154天。

4.5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划分,该路段所属区域地震基本烈度为

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为0.2g,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45s。

5、旧路现状

5.1经三路现状情况

经三路现状为城市道路路,双向两车道,路面宽度9.0m,两侧2.0m人行道,人行道两侧有8.5m的空地,消防通道段现状为宽度4m左右的土路。

随着煤化工园区不断发展,机动车数量迅速增长,人员、物资流动越加频繁,现状道路已不能满足使用需要。

旧路面结构从上至下为:

4cm厚细粒式沥青砼上面层、6cm厚中粒式沥青砼下面层、20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0cm砂砾底基层,共50cm。

6、旧路加宽改造工程设计

6.1总体方案

根据道路现状,结合建设单位意见,本次改建方案如下:

主线:

K0+000-K0+776.378,红线宽度30m,车行道宽度增加至12m,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人行道宽度采用2×9m,采用彩色透水砖满铺,人行道设置树池、花池,设置单侧路灯。

消防通道:

K0+776.378-K0+998.698,红线宽度采用9m,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满铺,设置单侧路灯。

6.2平面设计

经三路道路设计中线采用原旧路中线,道路两侧拓宽。

其平面设计如下:

设计起点与纬四路相接;终点与211线衔接,在K0+776.378处路面由原来12m开始渐变到9m,总长度为998.698m。

6.3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依据与经三路相交的纬四路及211交叉口及重要市政管线控制标高进行设计。

道路设计标高

设计标高同旧路面设计标高。

道路纵坡

桩号K0+000至桩号K0+160,坡度为+0.3%,坡长160米;桩号K0+160至桩号K0+500,坡度为-1.235%,坡长340米;桩号K0+500至桩号K0+725,坡度为-1.191%,坡长为225米;桩号K0+725至桩号K0+776.378,坡度为-0.311%,坡长为51.378米。

竖曲线

竖曲线设置一处,转折点位于桩号K0+160,竖曲线半径为R15000,起迄点桩号分别为K0+044.853和K0+275.128,桩号K0+500,竖曲线半径为R10000,起迄点桩号分别为K0+497.791和K0+502.209,桩号K0+725,竖曲线半径为R5000,起迄点桩号分别为K0+703.009和K0+746.992,桩号K0+900,竖曲线半径为R10000,起迄点桩号分别为K0+840.748和K0+959.246。

交叉口竖向设计

(1)经三路-纬四路和经三路-211交叉口现状

无交叉口竖向设计。

(2)交叉口竖向设计

为综合协调交叉口范围行车道、排水及交叉口外建筑物之间的竖向关系,故对经三路与景观大道交叉口编制了交叉口竖向设计,施工中涉及此范围的道路高程以交叉口竖向设计为准,详见“交叉口竖向设计图”。

6.4横断面设计:

根据道路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路网中的位置及作用,根据交通量预测,结合道路沿线地形地貌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科学合理地确定本工程道路板块形式,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局部调整。

经三路主线K0+000-K0+776.378断面形式布设为:

9m人行道+2.5m非机动车道+3.5m车行道+3.5m车行道+2.5m非机动车道+9m人行道=30m

K0+776.378-K0+998.698断面形式为:

4.5m机非混合车道+4.5m机非混合车道=9m

6.5路基设计

6.5.1路基填料及压实度要求

为尽量减少路基沉降,保证路基、路面强度与结构稳定,必须严格选用路基填料,控制分层铺筑厚度,均匀压实,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厘米,路床顶面横坡应与路拱一致。

路基压实路基填方材料应有一定强度,其CBR值及路基压实标准见下表:

路基压实标准、填料最小强度及最大粒径要求表6-1

填挖类型

压实

标准

路床表面

以下深度

(cm)

压实度

(%)

填料最小度

CBR(%)

填料最大粒径

(cm)

填方

0-30

≥95

8

10

30-80

≥95

5

10

80-150

≥93

4

15

>150

≥92

3

15

零填或挖方

0-30

≥95

8

10

30-80

≥93

5

10

6.5.2新旧路基衔接设计

加宽路基在原有路基两侧进行,由于新旧路基在填料性质、压实度等方面的不同引起沉降、变形和刚度等方面的差异,会造成新旧路基的差异沉降,使改造工程路基、路面产生纵向裂缝等破坏,对路基路面结构的受力状态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为了保证新旧路基衔接完成后的整体性和变形协调统一性,减少新旧路基差异沉降,拟定以下新旧路基衔接方案:

填筑加宽路基前将旧路基边坡先清除表层30cm表土,并对旧路0.5m范围内采取超挖换填,超挖深度不小于80cm,对原边坡开挖成宽度不小于1.5m,高1.0m的台阶,与填方部分一起回填。

边坡开挖后应加强排水并及时填筑。

严禁开挖后长期暴露,以免暴雨和行车等影响路基稳定。

在超挖台阶底面、路床顶面和第一层台阶顶面各铺设一层1米宽的玻璃纤维格栅,并尽可能选用易于压实的填料填筑,考虑旧路加宽的质量通病,路基路床均采用砾类土填筑,为减少不均匀沉降,加宽部分在条件容许时,应尽量晚铺路面。

6.6路面设计

本工程路面结构设计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设计以双圆均布垂直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三层弹性体系理论为基础,采用路表容许回弹弯沉、容许弯拉应力及容许剪应力三项设计指标,标准轴载为BZZ—100KN的双轮组单轴。

路面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10年。

6.6.1路面结构设计

(1)加宽路面结构设计

路面结构经HPDS2011(城市道路沥青路面设计与验算程序URAPDS)软件计算为:

经三路原路面结构层为:

4cm细粒式沥青砼+6cm粗粒式沥青砼+20cm水泥稳定碎石+20cm级配砂砾=50cm。

改建路面结构如下:

主线旧路处理路面结构

铣刨4cm后加铺4cm厚AC-13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1cm厚玻璃纤维格栅+粘层油

原有沥青混凝土下面层

原有基层

主线加宽路面结构

4cm厚AC-13细粒式混凝土上面层

1cm厚玻璃纤维格栅+粘层油

6cmA厚AC-16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

1cm厚玻璃纤维格栅+粘层油

20cm厚C20贫混凝土基层

20cm厚级配砂砾垫层

人行道路面结构

6cm厚彩色人行道透水砖

3cmM10干硬性水泥砂浆

15cm厚级配砂砾

消防通道路面结构为

4cm厚AC-13细粒式混凝土上面层

6cm厚C-16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

20cm厚3.0MPa水泥稳定砂砾基层

20cm厚级配砂砾垫层

车行道路拱横坡为1.5%的直线型路拱,人行道横坡采用1%的内向坡。

路面设计弯沉值:

48(0.01mm)。

(弯沉值采用标准车双轮组单轴100KN,轮压强度为0.7Mpa,单轮轮迹当量圆半径为10.65cm测试。

人行道路面结构:

由下至上为6cm厚彩色人行道透水砖3cmM10干硬性水泥砂浆15cm厚级配砂砾。

总厚度24cm。

(2)新旧路面衔接处理

旧路面铣刨4cm后加铺4cm厚AC-13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在铺1cm厚玻璃纤维格栅加粘层油,然后加宽部分铺筑沥青混凝土下面层和基层。

6.6.2材料要求

(1)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要求见下表

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表6-2

级配类型

通过下列筛孔的质量百分率(%)

31.5

26.5

19

16

13.2

9.5

4.75

中粒式

AC-16

100

90-100

76-92

60-80

34-62

细粒式

AC-13

100

90-100

68-85

38-68

级配类型

通过下列筛孔的质量百分率(%)

2.36

1.18

0.6

0.3

0.15

0.075

中粒式

AC-16

20-48

13-26

9-26

7-18

5-14

4-8

细粒式

AC-13

24-50

15-38

10-28

7-20

5-15

4-8

沥青混凝土的施工要求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进行。

沥青表面抗滑技术指标参照《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表3.2.8-1执行。

(2)基层

水泥粉煤灰稳定砂砾的级配要求:

水泥粉煤灰稳定砂砾级配采用《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中所列的级配范围,水泥剂量不宜超过6%,本方案中上基层水泥剂量暂定为5%(重量比),下基层水泥剂量为4%(重量比),水泥粉煤灰与集料的质量比宜为(13~17):

(87~83);最终剂量应以实验的7天浸水抗压强度符合设计要求为准,基层7天浸水抗压强度要求达到3.0Mpa。

砂砾的抗压碎能力要求集料压碎值应不大于35%,砂砾的颗粒组成范围应符合下表的级配,通过筛孔的重量百分率(%)见下表

表6-4

筛孔尺寸mm

37.5

31.5

19

9.5

4.75

2.36

0.6

0.075

通过百分率%

100

90-100

67-90

45-68

29-50

18-38

8-22

0-7

(3)垫层

垫层材料采用级配砂砾。

①压实度不小于96%。

②集料压碎值不大于80%。

③碎石中针片状颗粒的总含量不超过20%。

④颗粒组成应符合下表规定。

筛分尺寸(mm)

53

4.75

0.6

0.075

0.002

通过质量百分率(%)

100

50~100

17~100

0~50

0~30

(4)细集料

细集料应采用坚硬、洁净、无风化、无杂质的石屑和天然砂,细集料技术指标要求见表

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表6-5

项目

表观密度(g/cm3)

坚固性(%)

砂当量(%)

要求值

>2.50

>12

>60

(5)粗集料

粗集料应坚硬、洁净、无风化、无杂质,技术指标见下表

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表6-6

项目

要求值

上面层

中、下面层

石料压碎值不大于(%)

25

28

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

28

30

表观密度(g/cm3)

2.60

2.5

毛体积密度(g/cm3)

/

/

对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

Ⅳ级

Ⅳ级

吸水率不大于(%)

2.0

3.0

坚固性不大于(%)

12

12

细长扁平颗粒含量不大于(%)

10

15

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

1

1

软石含量不大于(%)

5

5

石料磨光值不小于(BPN)

42

/

石料冲击值不大于(%)

26

/

注:

如与沥青粘附性不符和要求,应采取抗剥落措施后使用。

(6)沥青结合料

①石油沥青

沥青混凝土的基质沥青采用90号A级石油沥青。

石油沥青的技术要求表6-7

项目

90号A级

针入度(25°C,100g,5s)(0.1mm)

80~100

延度(5cm/min、10°C)(cm)不小于

30

软化点(环球法)(°C)不小于

45

闪点(°C)不小于

245

含蜡量(%)不大于

2.2

针入度指数PI

-1.5~+1.0

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

99.5

薄膜加热

试验

163°C.5h

质量损失(%)不大于

±0.8

针入度比(%)不小于

57

延度(15°C)(cm)不小于

20

(7)透层油、粘层油、玻璃纤维格栅

①透层油

在铺筑路面面层前应在基层上洒布透层油(透层油采用乳化沥青PC-2,用量为1.1L/㎡),透层油要求在基层铺筑碾压、表面稍干后及时喷洒,喷洒透层油后,应立即洒布一层中粗砂或石屑(用量2~3m3/1000m2)。

②粘层油

为确保为确保沥青面层的层间粘结,在铺筑沥青上面层前应在下面层上洒布粘层油(粘层油采用乳化沥青PC-3,用量为0.4L/㎡),粘层油要求在下面层铺筑碾压、表面稍干后及时喷洒。

③玻璃纤维格栅

玻璃纤维格栅适用于铣刨重铺的旧路面。

玻璃纤维格栅材料规格EGA1×1C-N,纵、横向抗拉强度应不小于50KN/m,拉伸长率不大于3%,纤维的熔点不低于1000℃,能耐230℃以上的高温。

玻纤格栅的网孔尺寸采用25.4mm×25.4mm,网孔形状为正方形,相关技术标准应复核《玻璃纤维土工格栅》(GB/T21825-2008)要求。

玻璃纤维格栅铺设要求:

先铺玻璃格栅,再洒粘层油,最后铺沥青面层。

6.6.3排水工程

K0+000~K0+776.378段两侧已有排水管道,共计776.378米,检查井及阀门井共21座,管材为钢筋混凝土Ⅱ级管,本次设计主管利用,支管接长。

已有雨水口32个,全部拆除重建,重建位置尽量与原雨水口相对应。

1、排水材料及标准图集的选用

(1)管材:

主管接长采用DN400钢筋混凝土Ⅱ级管。

(2)管道接口:

D≤600mm管道采用承插橡胶圈接口,见04S516第23页,D≥800mm采用平口连接,见04S516第28、29页。

(3)井盖、支座、井圈

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检查井采用B级钢纤维混凝土井盖,人行道检查井采用C级钢纤维混凝土井盖。

铸铁支座及井圈。

(4)雨水口:

采用砖砌偏沟式单箅雨水口进水井,见04S518第9页

6.6.4人行道、无障碍设计及路缘石设计

(1)人行道设计

人行道砖采用6cm厚彩色人行道透水砖,规格:

6cm×10cm×20cm。

(2)无障碍设计

为了方便残疾人行走,道路全线按规范要求进行了无障碍设计。

在距离树穴外侧15cm处铺设60厘米宽的条形行进盲道砖,在盲道起终点及拐弯处铺设圆点形提示盲道砖。

人行道在交叉口两侧设置了单向坡道,坡度1:

12,并降低相应位置的路侧石,降低后的侧石顶面高出路面不大于1cm。

(3)路缘石设计

全线车行道两侧铺筑花岗岩侧石,侧石规格:

15cm×27cm×100cm,高出路面15cm;

消防通道外边缘采用梯形混凝土镶边石卡边。

规格详见梯形镶边石大样图。

(4)道路沿线绿化设计

在距离人行道内边缘15cm的位置,沿两侧人行道每隔4米,设置一个长16m,宽1.5m的树池,树池内每隔约7m种植国槐,灌木采用侧柏。

6.6.5标线设计

交通标线设计根据国标GB5768-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结合道路实际情况及其它高等级公路标线使用经验进行。

本项目设计的标线有车行道分界线、车行道边缘线、道路中心线、出入口标线、导流标线、减速标线、人行横道线及导向箭头等。

车道分界线

本项目次干道路车道设计行车速度为30km/h,车道分界线采用线宽15cm的黄色虚线,实线长4m,间距6m。

车行道边缘线

车行道边缘线为宽15cm的白色实线。

出入口标线

包括出入口的直行标线、左右转弯标线,标线颜色为白色。

导向箭头

主要用于交叉道口的导向车道内,出口匝道附近及对渠化交通的引导,其颜色为白色。

以上所有标线除特殊说明外,均为白色反光标线。

连续设置的实线类标线,应每隔15m设置排水缝,其他标线有可能阻水时,应沿排水方向设置排水缝,排水缝宽度一般为3cm~5cm。

7施工注意事项

7.1路面施工注意事项

7.1.1道路范围内的相关管线根据管线断面图的设计位置进行施工。

7.1.2路基施工前,应对施工场地进行清理,填方地段应对地面进行清理,清除草皮及杂物,清除厚度为30厘米,并整平压实达到压实度达到90%以上后,才能进行填方作业。

在填筑过程中,路基填土应水平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分层厚度应按压实机械吨位进行确定,松铺厚度应不大于3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10cm。

7.1.3道路施工时,应充分考虑与各工序的衔接,保证道路整体施工质量。

7.1.4沥青路面不得在气温低于10摄氏度,以及雨天、路面潮湿的情况下施工。

7.1.5施工中应严格按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等所规定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检查验收标准进行施工。

7.1.6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用量、拌和成型温度、马歇尔试验的稳定度、流值、密度及空隙率,基层、底基层混合料的级配组成、配合比、用水量等均应在开工前通过试验进一步确定,并在施工中严格控制,以保证达到设计指标要求。

7.1.7基层、底基层施工完毕后应立即进行养生,其养生期一般不得少于7天。

养生期间,除洒水车外,应禁止一切车辆通行,施工车辆应从施工便道进出工点。

7.2路槽土基回弹模量≥30MPa,道路面层中的石料磨光值≥35,构造深度≥0.3mm,摆值≥45,路基边坡放坡坡度为1:

1.5。

7.3沥青路面施工应按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进行施工。

7.4人行道砖厚6cm,抗压强度≥30Mpa。

7.5花岗岩侧石,抗压强度不小于100MPa,硬度系数大于18。

7.6各层弯沉控制值见下表

层数

材料

弯沉值(0.01mm)

第1层

4cm细粒式沥青砼(0.5%复合改性矿物纤维Ⅰ型)

42.8

第2层

6cm中粒式沥青砼(0.5%复合改性矿物纤维Ⅰ型)

50.1

第3层

20cm水泥粉煤灰砂砾

64

第5层

20cm级配砂砾

196.1

土基

212.9

7.7施工时注意与设计起点和设计终点现状路面顺接。

7.8由于道路两侧现状部分属于林地,应先对路基范围内进行清表进行碾压,清表厚度为30cm,遇到树根的要将树根全部挖除,后先静压2遍,然后振动碾压2遍以上,使其压实度达到90%以上,清除路基土湿陷性,直到达到规范技术标准,再进行结构层施工。

7.9本项目道路范围内现状市政管线较多,施工时要注意衔接好设计道路与和市政管线与既有道路和市政管线的关系,以及协调好沿线已有的地上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

对于仍须保留的地下管线或已有保护的管线,应制定详细的管线保护方案,并切实予以执行,保证施工期间管线的加固安全和正常使用。

7.10其它未尽事宜,按有关规范执行。

7.11在施工过程中,如出现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