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饮食健康孩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6408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5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均衡饮食健康孩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均衡饮食健康孩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均衡饮食健康孩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均衡饮食健康孩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均衡饮食健康孩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均衡饮食健康孩子.docx

《均衡饮食健康孩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均衡饮食健康孩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均衡饮食健康孩子.docx

均衡饮食健康孩子

均衡饮食健康孩子---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特

儿童在3周岁后至6岁~7岁入小学前这个阶段称为学龄前期,处于学龄前期的儿童则被称为学龄前儿童。

与婴幼儿相比,学龄前儿童的体格发育速度相对减慢,但仍保持稳步地增长,此期体重增长约5.5kg(年增长约2kg),身高增长约21cm(年增长约5cm)。

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

4岁~6岁时,脑组织进一步发育,达到成人脑重的86%~90%。

3岁时神经细胞的快速分化基本完成,但脑细胞体积的增长及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仍继续进行。

随着神经纤维髓鞘化的完成,运动转为由大脑皮质中枢调节,神经冲动传导的速度加快,从而改变了婴幼儿期各种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导缓慢、易于泛化、疲劳而易进入睡眠的状况。

到3岁时,儿童20颗乳牙已出齐。

6岁时第一颗恒牙可能萌出,但咀嚼能力仅达到成人的40%,消化能力仍有限,尤其是对固体食物需要较长时间适应,因此,不能过早进食家庭成人膳食,以免导致消化吸收紊乱,造成营养不良。

5岁~6岁儿童具有短暂控制注意力的能力,时间约为15分钟。

但注意力分散仍然是学龄前儿童的行为表现特征之一,这一特征在饮食行为上的表现是不专心进餐,吃饭时边吃边玩,使进餐时间延长,食物摄入不足而容易发生营养素缺乏。

学龄前儿童个性有明显的发展,生活基本能自理,主动性强,好奇心强。

在行为方面表现为独立性和主动性,在饮食行为上的反映是自我做主,对父母要求其进食的食物可能产生反感甚至厌恶,久之导致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行为和营养不良。

3岁~6岁小儿模仿能力极强,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行为常是其模仿的主要对象。

食物可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为谷类及薯类,谷类包括米、面、杂粮,薯类包括马铃薯、甘薯、木薯等,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

第二类为动物性食物,包括肉、禽、鱼、奶、蛋等,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A、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D。

第三类为豆类和坚果,包括大豆、其他干豆类及花生、核桃、杏仁等坚果类,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矿物质、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

第四类为蔬菜、水果和菌藻类,主要提供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C、胡萝卜素、维生素K及有益健康的植物化学物质。

第五类为纯能量食物,包括动植物油、淀粉、食用糖和酒类,主要提供能量。

动植物油还可提供维生素E和必需脂肪酸。

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

学龄前儿童即3-6岁儿童

与婴幼儿时期相比,此期生长速度减慢,各器官持续发育并逐渐成熟。

供给其生长发育所需的足够营养,帮助其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为其一生建立健康膳食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是学龄前儿童膳食的关键。

一、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学龄前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新陈代谢旺盛,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相对高于成人,合理营养不仅能保证他们的正常生长发育,也可为其成年后的健康打下良好基础。

人类的食物是多种多样的,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完全相同,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必需的全部营养素。

儿童的膳食必须是由多种食物组成的平衡膳食,才能满足其各种营养素的需要,因而提倡广泛食用多种食物。

谷类食物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我国传统膳食的主体,可为儿童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等。

学龄前儿童的膳食也应该以谷类食物为主体,并适当注意粗细粮的合理搭配。

选择谷类食品时,品种不能过分单一。

将多种粮食混合食用时,如在大米中加入玉米、小米、高梁、豆类、薯类可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和改善口味;谷类与乳类、肉类、蛋类等动物性食品配合,蛋白质的质量也大大改进。

二、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应鼓励学龄前儿童适当多吃蔬菜和水果。

蔬菜和水果所含的营养成分并不完全相同,不能相互替代。

在制备儿童膳食时,应注意将蔬菜切小、切细以利于儿童咀嚼和吞咽,同时还要注意蔬菜水果品种、颜色和口味的变化,引起儿童多吃蔬菜水果的兴趣。

膳食中应多选择绿叶蔬菜和红、黄色果蔬。

一般来说,绿叶蔬菜(如白菜、菜心、芹菜叶等)比浅色蔬菜(大白菜、包心菜、菜花等)所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2多,其它有色蔬菜如胡萝卜、西红柿等含胡萝卜素也丰富。

另外,果蔬体积大,纤维素多,利于疏通肠道,有助于防止便秘。

水果还能刺激小儿食欲,有利于消化。

适当供应,是很有必要的。

给幼儿选择蔬菜时,应着重考虑其营养价值和新鲜程度,不要受价格的影响。

蔬菜的价格随季节的波动性很大,刚上市的蔬菜价格非常昂贵,其营养价值却有可能还不如一般蔬菜。

应选择既经济营养价值又高的果蔬。

鱼、禽、瘦肉等动物性食物是优质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

动物蛋白的氨基酸组成更适合人体需要,且赖氨酸含量较高,有利于补充植物蛋白中赖氨酸的不足。

肉类中铁的利用较好,鱼类特别是海产鱼所含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

动物肝脏含维生素A极为丰富,还富含维生素B2、叶酸等。

我国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学龄前儿童平均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还很低,应适当增加摄入量,但是部分大城市学龄前儿童膳食中优质蛋白比例已满足需要甚至过多,同时膳食中饱和脂肪的摄入量较高,谷类和蔬菜的消费量明显不足,这对儿童的健康不利。

鱼、禽、兔肉等含蛋白质较高、饱和脂肪较低,建议儿童可经常吃这类食物。

1.怎样保证学龄前儿童获得充足的铁

铁缺乏引起缺铁性贫血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疾病。

学龄前儿童缺乏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儿童生长发育快,需要的铁较多,每千克体重约需要1mg的铁;

(2)儿童与成人不同,内源性可利用的铁较少,其需要的铁更多依赖食物铁的补充;(3)学龄前儿童的膳食中奶类食物仍占较大比重,其他富含铁的食物较少,也是易发生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学龄前儿童铁的适宜摄入量为12mg/d,动物性食品中的血红素铁吸收率一般在10%或以上。

动物肝脏、动物血、瘦肉的铁的良好来源。

膳食中丰富的维生素C可促进铁吸收

2.如何满足学龄前儿童对锌和碘的需要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部分儿童存在边缘性锌缺乏的问题。

学龄前儿童锌的推荐摄入量为12mg/d。

锌最好的食物来源是贝类食物,如牡蛎、扇贝等,利用率也较高;其次是动物的内脏(尤其是肝)、蘑菇、坚果类和豆类;肉类(以红肉为多)和蛋类中也含有一定量的锌。

学龄前儿童碘的推荐摄入量为50ug/d,使用碘强化食盐烹调的食物是碘的重要来源,含碘较高的食物主要是海产品,如海带、紫菜、海鱼、海虾、海贝类。

学龄前儿童每周应至少吃一次海产品。

四、每天饮奶,常吃大豆及其制品

奶类是一种营养成分齐全、组成比例适宜、易消化吸收、营养价值很高的天然食品。

除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维生素A、核黄素外,含钙量较高,且利用率也很好,是天然钙质的极好来源。

儿童摄入充足的钙有助于增加骨密度,从而延缓其成年后发生骨质疏松的年龄。

目前我国居民膳食提供的钙普遍偏低,因此,对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的学龄前儿童,应鼓励每日饮奶。

大豆是我国的传统食品,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及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等。

为提高农村儿童的蛋白质摄入量及避免城市中由于过多消费肉类等带来的不利影响,建议常吃大豆及其制品。

学龄前儿童每日平均骨骼钙储留量为100mg~150mg,学龄前儿童钙的适宜摄入量为800mg/d。

奶及奶制品钙含量丰富,吸收率高,是儿童最理想的钙来源。

每日饮用300mL~600mL牛奶,可保证学龄前儿童钙摄入量达到适宜水平。

豆类及其制品尤其是大豆、黑豆含钙也较丰富,芝麻、小虾皮、小鱼、海带等也含有一定的钙。

五、膳食清淡少盐,正确选择零食,少喝含糖高的饮料

在为学龄前儿童烹调加工食物时,应尽可能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让孩子首先品尝和接纳各种食物的自然味道。

为了保护儿童较敏感的消化系统,避免干扰或影响儿童对食物本身的感知和喜好、食物的正确选择和膳食多样的实现、预防偏食和挑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儿童的膳食应清淡、少盐、少油脂,并避免添加辛辣等刺激性物质和调味品。

学龄前儿童胃容量小,肝脏中糖原储存量少,又活泼好动,容易饥饿。

应通过适当增加餐次来适应学龄前儿童的消化功能特点,以一日“三餐两点”制为宜。

各餐营养素和能量合理分配,早中晚正餐之间加适量的加餐食物,既保证了营养需要,又不增加胃肠道负担。

通常情况下,三餐能量分配中,早餐提供的能量约占30%(包括上午10点的加餐),午餐提供的能量约占一日的40%(含下午3点的午点),晚餐提供的能量约占一日的30%(含晚上8点的少量水果、牛奶等)。

零食是学龄前儿童饮食中的重要内容,应予以科学的认识和合理的选择。

零食是指正餐以外所进食的食物和饮料。

对学龄前儿童来讲,零食是指一日三餐两点之外的添加的食物,用以补充不足的能量和营养素。

学龄前儿童新陈代谢旺盛,活动量多,所以营养素需要量相对比成人多。

水分需要量也大,建议学龄前儿童每日饮水量为1000mL~1500mL。

其饮料应以白开水为主。

目前市场上许多含糖饮料和碳酸饮料含有葡萄糖、碳酸、磷酸等物质,过多地饮用这些饮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食欲,使儿童容易发生龋齿,而且还会造成过多能量摄入,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六、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证正常体重增长

进食量与体力活动是控制体重的两个主要因素。

食物提供人体能量,而体力活动/锻炼消耗能量。

如果进食量过大而活动量不足时,则合成生长所需蛋白质以外的多余能量就会在体内以脂肪的形式沉积而使体重过度增长,久之发生肥胖;相反若食量不足,活动量又过大时,可能由于能量不足而引起消瘦,造成活动能力和注意力下降。

所以儿童需要保持食量与能量消耗之间的平衡。

消瘦的儿童则应适当增加食量和油脂的摄入,以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和适宜的体重增长;肥胖的儿童应控制总进食量和高油脂食物摄入量,适当增加活动(锻炼)强度及持续时间,在保证营养素充足供应的前提下,适当控制体重的过度增长。

为什么要定期测量儿童的身高和体重

对于生长发育活动活跃的学龄前儿童,总能量供给与能量消耗应保持平衡。

长期能量摄入不足可导致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消瘦和抵抗力下降,相反摄入过多可产生超重和肥胖,这两种情况都将影响儿童的正常发育和健康。

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和部分农村的调查显示,儿童肥胖的比例日益增高,已经成为我国儿童青少年最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

因此,需要定期测量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关注其增长趋势,建议多做户外活动,维持正常的体重增长。

七、不挑食、不偏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学龄前儿童开始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活动,模仿能力强,兴趣增加,易出现饮食无规律,食物过量。

当受冷受热,有疾病或情绪不安定时,易影响消化功能,可能造成厌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所以要特别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

学龄前儿童是培养良好饮行为和习惯的最重要和最关键阶段。

帮助学龄前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合理安排饮食,一日三餐加1次~2次点心,定时、定点、定量用餐;

(2)饭前不吃糖果、不饮汽水等零食;(3)饭前洗手,饭后漱口,吃饭前不做剧烈运动;(4)养成自己吃饭的习惯,让孩子自己使用筷、匙,既可增加进食的兴趣,又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能力;(5)吃饭时专心,不边看电视或边玩边吃;(7)不要一次给孩子盛太多的饭菜,先少盛,吃完后,吃完后再添,以免养成剩菜、剩饭的习惯;(8)不要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或经常吃汤泡饭,这样容易稀释消化液,影响消化与吸收;(9)不挑食、不偏食,在许可范围内允许孩子选择食物;(10)不宜用食物作为奖励,避免诱导孩子对某种食物产生偏好。

家长和看护人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行为。

良好饮食习惯的形成有赖于父母和幼儿园教师的共同培养。

学龄前儿童对外界好奇,易分散注意力,对食物不感兴趣。

家长或看护人不应过分焦急,更不能采用威逼利诱等方式,防止孩子养成拒食的不良习惯。

还应注意的是,此时儿童右侧支气管比较垂直,因此要尽量避免给他们吃花生米、干豆类等食物,以防成为异物塞入气管。

此期的孩子20颗乳牙已出齐,饮食要供给充足的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

要教育孩子注意口腔卫生,少吃糖果等甜食,饭后濑口,睡前刷牙,预防龋齿。

八、吃清洁卫生、末变质的食物

注意儿童的进餐卫生,包括进餐环境、餐具和供餐者的健康与卫生状况。

幼儿园集体用餐要提倡分餐制,减少疾病传染的机会。

不要饮用生的(未经高温消毒过的)牛奶和未煮熟的豆浆,不要吃生鸡蛋和未熟的肉类加工食品,不吃污染变质不卫生的食物。

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的实现,建立在食品安全的基础上。

因此,在选购食物时应当选择外观好,没有泥污、杂质,没有变色、变味并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食物,严把病从口入关,预防食物中毒。

注意食品包装上的说明,尤其是生产日期、保持期、储藏条件和营养成分含量等信息,尽量选择信誉好的食品生产企业的产品。

主题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的问题

 司徒中心幼儿园钟亚男

  对儿童来说,形成健康心理所必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呢?

归纳起来,主要是:

充分的抚爱、充实的生活、平稳的环境、艺术的陶治、健康的躯体等几方面。

  一、充分的抚爱  

  充分的抚爱包含着体贴、关心、爱护、依赖等,它能带给儿童满足与温暖,使儿童体会到生活充满幸福与光明,从而心情愉快、积极向上,并且会深切真挚地去爱别人。

爱是促使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力。

母爱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

教师的爱对儿童一生的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不适当的母爱与师爱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负面的影响。

母爱不适当主要表现在溺爱上,对儿童一味迁就,缺乏严格要求,结果造成孩子骄横成性,散漫无羁,对父母及其他人漠不关心。

对儿童爱得不够或不正确,常使受宠儿童张扬跋扈,被冷落的孩子性格孤僻。

不仅要充分地爱孩子,也应该正确地爱孩子。

  二、充实的生活

  儿童生活的内容应该是丰富的,有恰如其分的学习、劳动,有适当的游戏、娱乐。

  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对儿童除了在吃穿上给予满足外,对孩子的其他方面很少关心;有的家长望子成才心切,过多安排孩子学习,致使孩子精神紧张,兴趣偏狭,生活能力差,影响人格的健全发展。

有些家长只关心儿童读书,不关心儿童个性发展,安排上缺乏游戏、娱乐,使孩子感到生活枯燥无味,从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三、平稳的环境

  平衡的环境是指的家庭、顺利学习的环境、必要的物质生活。

比较平稳少曲折的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冲击比较小,儿童容易适应,而不致于产生心理不健康。

反之,处于逆境中的儿童,往往会缺乏教育引导,而在心理上受不住冲击,出现反常心理。

美国霍尔姆等人曾对5000余人进行社会生活对心理疾病的影响的调查研究,发现生活变动量大会出现较高心理发病率。

例如,父母吵闹、离婚,教师责骂、体罚,由于贫困而受饥饿或失学等,都会促使儿童发生心理变态,产生紧张、焦虑、悲伤、恐惧、消极、自卑等心理。

不过,处在逆境中的儿童,如果能加以正确引导,给予精神或物质的支持,培养他们以比较强的意志、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挫折,那么儿童还是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的,甚至会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四、艺术的陶治

  艺术的陶冶促使儿童的人格获得健全、和谐的发展。

音乐是形象化的具体刺激,儿童容易接受。

创造和选择适合儿童特点的音乐来陶治儿童,根据需要经常给儿童听欢乐、明快或安静、温和或坚定、有力的音乐,使儿童形成活泼、愉快、稳定、勇敢的性格。

美术主要是造型和色彩的艺术。

美术的具体形象性是最受儿童喜爱的,用以陶冶儿童情操、发展儿童智能有显著的效果。

儿童可以在看看画画玩玩中发展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色彩能影响人的情绪:

红色使人情绪亢奋,黄色使人喜悦,蓝色使人心胸开阔,灰色使我沉闷、忧郁。

在儿童常处的环境中应少用灰、黑色。

儿童文学也是儿童十分喜爱的艺术形式。

它那引人入胜的内容、优美动听的语言,不仅使儿童增长知识、明辨是非、发展语言,还能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经常向儿童讲故事、念诗歌是促使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五、健康的躯体

  健康的躯体是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理基础。

躯体的健康同先天的条件有关,然而后天的保护和锻炼亦十分得要。

要使儿童的人格获得健全的发展,就必须同时使儿童有健康的身体。

  除以上所述的基本条件外,促使儿童心理健康的条件还有很多我,如经常与同伴交往,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父母的直接影响等,这些都应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