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城市地理学专业考研资料整理一.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6339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大学城市地理学专业考研资料整理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广州大学城市地理学专业考研资料整理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广州大学城市地理学专业考研资料整理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广州大学城市地理学专业考研资料整理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广州大学城市地理学专业考研资料整理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大学城市地理学专业考研资料整理一.docx

《广州大学城市地理学专业考研资料整理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大学城市地理学专业考研资料整理一.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州大学城市地理学专业考研资料整理一.docx

广州大学城市地理学专业考研资料整理一

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1

第一章绪论

1、城市:

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地理学:

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研究

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

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

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d.城市问题:

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

3、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区域基础因素:

a、经济:

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开发潜力、劳动力数量和质量

b、历史:

发展有连续性,以以前发展为基础

c、社会:

人的创造力精神文化素质。

4、城市地理学学科性质:

在我国,地理学属自然科学,而城市地理学常常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5、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P7)

a、与城市规划学:

技术科学,偏重空间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

b、城市形态学:

城市景观:

街道布局、建筑风格、土地利用。

侧重各部分的联系和形态演化

c、城市社会学:

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组织

d、城市经济学:

城市财政、城市管理、城市建设投资

e、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中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生物群落与人类社会,物理生物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

6、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P9)1、1920年以前2、1920-1950年:

3、1950-1970年4、1970年以后

7、中国城市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a.研究领域日益拓宽,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

b、注重研究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c、城市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愈益明显

d、从事城市地理研究的队伍日益扩大

8、城市地理学主要的研究领域:

a、城市化研究b、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c、城市体系研究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

第二章:

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1、城市划分的标准(P20)

(1)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

如省级

(2)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

如公共设施等

(3)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为标准:

如5000人

(4)用居民点的下限人口数量和密度指标为标准:

(5)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为标准:

2、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人口数量和密度不同,城市划分标准也很不一致。

a.按居民点达到一定的人口数作为城镇的标准;

b.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

c.规定首都或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

d.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以及非农业人口比例规定城镇标准;

e.按居民点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城镇标准;

3、定义城镇的标准——产业构成、人口规模、密度指标、景观、物质构成、职能、价值观

居民点系列:

小村-村庄-镇(农业活动)-城市-大城市(非农业活动)

一般国家城市等级划分:

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

我国城市等级的划分:

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4、城乡人口划分的利弊:

5、大都市带:

由许多都市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又存在这密切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P25)

特点:

多核心,交通走廊,密集的相互作用,规模庞大,国家的核心区域

6、都市连绵区:

是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天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形成所需的五个必要条件:

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5)经济发达,城乡之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

7、中心县:

中心市所在的县城或至少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化地区里的县。

第三章:

城市产生与发展

1、简述城市兴起成长的一般前提:

早期城市:

农业革命,出现农产品的剩余。

导致:

作为政治中心或军事中心、文化中心的城市

现代城市:

工业革命,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工厂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应);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导致:

工业城市、大城市

当代城市:

后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以制造业为主转为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经济结构由水平型向垂直型转变等。

导致:

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大都市连绵区

2、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

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

-农牧分离:

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城市雏形形成

-商业与手工业分离:

城市规模扩大

3、城市地理位置:

是城市极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件在空间上的组合。

(P42)

确定城市地理位置的最基本要素是(方向和距离)。

4、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转运功能城市)(P47)

形成动因:

交通地理位置

功能:

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

类别:

铁路沿线、铁路枢纽、渡口、河海港、边境和特区、综合运输枢纽城市

特点:

职能较单一,发展起伏较大

5、信息技术产业的区位表现出两个明显趋势:

1)集中区位:

专门进行信息技术产品从构思、设计、样本制作、实验性生产及产品的关键零部件生产,形成了一些新增长中心;

2)分散区位:

主要进行装配工序生产,分散在较大区域范围内。

6、网络化城市体系(P50)

7、简述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城市的成长过程: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1、城市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至少包含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

1)人口结构的转型2)经济结构的转型3)地域空间的转型4)生活方式的转型

2、城市化的基本内涵:

1)城市化是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2)城市化是农业向非农业转变的过程;

3)城市化是地域景观发生转变的过程;

4)城市化是城市文化意识向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

3、城市化的意义:

1)吸收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间的差距

2)有利于改善地区的产业结构

3)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互影响的

4)城市是区域科技和文化的中心,提高了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5)城市文化影响乡村的生产和生活

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

(P57)

1)城市星期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

第二前提——剩余的农业劳动力

2)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

第三产业与城市化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3)乡村——城市人口迁移动力分析

4)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

(P73)

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研究2)工业的扩张与城市化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5、城市化的类型(P69)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6、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征对比

发达国家:

1)城市化水平高,已进入成熟(饱和)阶段

2)近几十年城市化发展缓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3)出现高水平的大都市连绵带

4)城市人居环境质量高

发展国家:

(一)起步晚,发展快

(二)城市化水平较低(三)城市发展不合理

(四)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低,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

现代世界城市化的特征: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大加快;

2、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

3、城市化的区域差异明显;

7、郊区化:

就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

(郊区化包括:

制造业郊区化、人口郊区化、零售业郊区化、办公郊区化)

类型:

中心市区衰落,郊区迅猛发展;中心市区停滞,郊区急速发展;中心市区与郊区同时发展。

共同点:

郊区在发展因素:

根本原因是特大城市人口爆炸性增长。

8、逆城市化现象: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在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改善,发生与城市化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萎缩,中小城镇迅速发疹,乡村人口数量增多的现象。

后果:

两种观点:

—导致城市衰退和危机:

城市财政危机,城市经济萧条,社会问题增多。

—城市发展的新阶段:

城市财政收入类型改变,城市职能更新,经济基础转换。

9、再城市化(P78)

概念:

1980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为深化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基础的转换,以维持和加强城市的重心地位作用,促进城市进一步繁荣而采取了积极开发市中心区的政策,并吸引人口迁回城市中心区,导致城市中心区人口回升。

开发政策:

优化城市环境,扶持新兴主导产业,提高住房质量,控制郊区发展,改善交通设施,均衡财政,刺激就业,提供更优越的文化娱乐设施。

效果:

中高收入阶层人口回迁,城市中心区人口增加。

10、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异同点:

相同点:

由于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出现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

不同点:

郊区化(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

逆城市化(大都市区人口外迁,移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再城市化(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移民的影响,使得市区内人口增长)

11、城市化动力的主要因素:

城市化动力分为推力和拉力,在发达国家推力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发展中国家推力是主导因素。

城市的拉力有:

1)城市工业对劳动人口的需求;2)其他非农业对劳动人口的需要;

3)城市生活方式和较高的生活水平对农民的引力。

农村的推力作用:

1)人口增值超过土地开发,人地矛盾增加;2)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3)在特定条件下农业破产农民流入城中;4)农民寻找理想乐土的精神推力。

12、了解交通的发展过程以及工业布局对城市化的作用。

(书上没找到)

运输动力和运输工具的革变,强化了空间通达度,缩短了空间经济距离,克服空间磨擦的能力提高。

第六、七章城市职能分类及城市规模分布

1、城市职能:

是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首位度:

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首位城市:

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位序规模律:

城市金字塔:

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现象,即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就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就越多,把这种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P164

城市规模:

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城市性质:

指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代表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2、简述城市基本活动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的影响(P142)

答:

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输出活动即基本活动的发展,由于城市基本活动部分的发展,从输出产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收入增加。

收入的一部分导致基本部分的职工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扩大,也就导致了本地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

基本活动收入的另外一部分则用于本身的扩大再生产,继续为城市从外部获得更多的收入。

基本和非基本活动每一次的增加都要引起当地人口的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增加本地的雪球和本地人口。

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集聚的过程。

3、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关系(联系和区别)(P144)

答:

联系在于城市性质是城市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只能分析;

区别:

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内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4、影响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因素(P139)

答:

城市B/N比在不同城市之间有很大差异。

(1)是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大,非基本部分的比例有相对增加的趋势;

(2)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基本部分的比例较高,而地方性的中心一般基本部分比例较低;

(3)老城市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已经完善和健全的城市生产和生活的体系,非基本部分.比例较高,B/N可能较小;而新城市可能还来不及完善内部的服务系统,B/N可能较大。

(4)城市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对城市经济的B/N结构也有影响。

5、城市经济基础理论—一个城市,如果其经济生活中基本活动部分的内容和规模日渐发展,这个城市就会发展;如果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由于某种原因而衰落,也没有新的基本活动发展起来,这个城市就要衰落;当城市的条件发生变化,促进新的基本部分萌发时,衰落的城市还会复兴。

第八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1、简述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P192)

1).互补性:

对应的供需关系

2).中介机会:

货物输送的A和B两地间介入了另一个能够提供或消费货物的C地,引起货物运输原定起止点的替换的现象。

3).可运输性:

货物的可运输性由单位重量的价值所决定。

距离越长,产生相互作用的阻力越大。

2、空间扩散的三种基本类型

传染扩散:

一种现象通过已经接受它的人,传给正在考虑接受它的人的扩散过程。

等级扩散:

一种现象在不同划分标准的空间中,由高到低或者由低到高的扩散过程。

重新区位扩散:

在传染扩散中,如果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发生了原有接受者的空间位移。

3、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要点和三大原则模型(P204)

基本概念:

中心地:

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他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流和服务的地方。

中心货物与服务:

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

中心性(度):

可以理解为一个地点对他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

即中心职能的大小。

克里斯塔勒理论的核心思想可概括如下:

1)中心地的等级越高,其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就越齐全,而低等级中心地仅限于供应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少数商品和服务(点)。

2)两个相领同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中心地的等级越低,其间的距离就越短,间距S与中心地等级n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

3)各等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网络(网)。

4)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之间应按K=3、4、7的原则,保持严格的比例关系

中心地理论的三大原则模型:

(1)市场最优原则

这一原则能够确保各级中心地对它所影响的范围提供最大方便的服务。

这种情况下,中心地等级体系是由三个低级的地区单位组成一个较高级的地区单位,地区组成的结构从尖端到基层分别是l、3、9、27、81.

每一个低级中心地为三个高级中心地所分享,这样每个高级中心地实际上辖有三个(一个完整的K级区和6个1/3K级区)完整的低级中心地。

(2)交通最优原则

使次级中心之间以及次级中心与较高一级中心之间的距离最短。

因而在最合理的交通网下形成的中心地网络,应是相邻两个同一级中心地之间的交通线的中点有一个次级中心地。

在这个模型中,每一个低级中心地为两个高级中心地所分享,一个中心地的地区单位,将由其他6个低级中心地的一半服务范围,加上自身范围,也即是6*1/2+1)的4个低一级的单位组成,这时K=4。

(3)行政最优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每一个中心地完全控制其从属的低一级的中心地,次一级中心地不能同时接受两个或两个以外高级中心地的影响。

克氏认为,上级中心地应位于六边形的中心下级中心地应均匀地、彼此距离相等地分布于六边形内。

在这个模型中,中心地等级体系为K=7

4、均衡增长论以纳克斯(R.Nurkse)为代表:

认为落后国家和地区容易产生一种恶性循环,影响资本积累,为了打破这种贫困的恶性循环,认为落后国家和地区维持各部门均衡发展,可以避免供给方面的困难,避免恶性循环的发生;多部门平衡投资,可以使各部门互为顾客,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收入和购买力,使国内需求扩大,诱发投资,扩大生产。

因而,均衡增长是提高增长速度的工具。

(P222)

不均衡增长以赫希曼(A.O.Hirschman)为代表:

认为对不发达国家来说,因为缺乏资金,最现实的办法是在各部门之间。

保持某种比例的不均衡增长,集中资金投入重点地区和主导部门,通过横向关联效应,吸引相同产业的发展和集中。

(P222)

生长极理论概念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克斯提出。

后经赫希曼、鲍德维尔、汉森德等学者进一步发展。

内容主要是:

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法国地理学家布德维尔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城镇联系起来,使增长极有了确切的地理位置。

增长极的“极”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

核心-边缘理论模式:

源于弗里德曼1966年发表的论著,后来缪尔达尔和赫希曼也对这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指出:

核心区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革新;边缘区是另一个次系统,与核心区相互依存,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

核心区与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第九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1、城镇体系:

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P241)

基本特征:

整体性等级性或层次性动态性

城镇体系规划:

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城市详细规划

2、城镇体系规划内容(P244)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条件和建设条件;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镇化目标;

3)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

4)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8)确定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9)明确城市发展用地的数量,并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第十、十一章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1、城市土地:

是城市区域内的陆地、水面以及他们上下一定空间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P252)

均质性:

是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均质性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并非地域本身所固有的职能特征。

(P272)

均质地域:

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P273)结节地域:

没找到----

2、比较土地利用的三大模型:

重点了解理论提出者、主要形式和内容。

(P274)

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3、什么是CBD?

有何特征?

如何界定?

(P280)

CBD即centralbusinessdistrict的缩写,中文翻译为“中心商务区”:

城市中商业活动与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大、地价最高的区域,是城市及其腹地繁荣与发展的标志。

目前CDB的活动包括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

特征:

具有区域中最高的中心性;具有最高的易达性和拥挤程度;具有最高的人际和信息交流量;具有最高的土地价格;具有最集中和最高档的零售业;具有最高的服务集中性。

莫菲尔和万斯认为地价峰值区是CBD最明显的特点。

他们的界定指标有:

中心商务高度指数(CBHI)=中心商务区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基底面积

中心商务强度指数(CBII)=中心商务用地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面积x100%。

将CBHI>1,CBII>50%D地区定为CBD。

第十二章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

1、行为地理学:

研究人类不同类群(集团、阶层等)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行为类型和决策行为及其形成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心理因素)的科学。

是在行为科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应用地理学新分支。

邻里:

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

(P306)

社区:

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会区:

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社会空间:

通常包括邻里、社区和社会区三个层次,而以社会去为主。

2、简述林奇的居民构想图的构成要素极其对城市规划的作用和意义。

 (P321)

地理学对市民生活空间和感应空间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不过按现有成果显示来看,感应空间和客观存在的土地利用功能区和社会空间是不相同的。

对此作深入研究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城市功能区和各种用地的布局应尽可能为居民构想图增加美丽的印象,深刻的要素,突出各具特色的功能区,从而增加居民对城市的好感;

(2)城市功能区的布局要增加适当的标志,枢纽和区的布局亦要考虑其辨认性,以便扩大市民的感应空间;

(3)如果市民的感应空间扩大了,构想图的内容丰富了,就有助于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和规划,从而使城市管理和规划不仅仅只是规划师的事务。

1城市近地域演化中模型中第四期首位城市体系的表现是:

相对分散。

7城市土地特征有:

自然特征,经济特征,社会特征。

3霍伊特提出的划分城市基本活动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是:

a普差法b残差法c区位商法d正常城市法

4城市基本活动引起的放大机制称为:

a加数效应b乘数效应c减数效应d除数效应

5以下不是中国城市职能分类特色的是:

a理论基础b资料矩阵c方法论d多变量分析法

6中心地理论模型K=4体系中,是依据什么原则?

a行政原则b市场c交通d最优

8城市内部的商业区包括:

a多层次商业中心b带状商业网点c专门化商业区

9廖什需求圆锥理论是:

距离与运费关系。

10城市规模分布分为:

三类

11城市空间分布发展与演变的阶段性是:

4点.

12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是:

3点。

14名词解释:

大都市带、城市群、城市职能、首位城市、城镇体系

15简答题:

1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2空间相互作用的分类?

16简述题:

简述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理论模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