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406194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docx

《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docx

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发表时间:

2006-12-3010:

25:

29访问次数:

2283

你能认识自己吗?

这个问题似乎应该不成问题。

谁又能连自己都不认识呢?

事实上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自己。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要完全了解自己并不容易,当然个体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及健康程度等,倒是有工具可以测量或自己能够直接感受到的,有些还可以用数字来表示,因而我们有机会知道自己这方面的情况。

而对自己内心的认识却不那么容易了。

一般情况下,人对自己都有一种看法或评价。

这种看法或评价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往往是不同的。

有消息报道:

在日本这样高度文明富裕的国家里,许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迷失了自我,也对自我失去了正确的估价。

于是他们为了能够真正地把握自己,让爱人和朋友了解自己,就不惜花上一笔钱雇人去调查自己,然后让侦探或别人告诉自己调查的结果,再把调查结果送给爱人或朋友,告诉他们一个真实的“我”。

可见,一个人要真正了解自己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通过个体与其他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也可以说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中小学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认识自己的,不断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

一个人能够全面地认识自己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自我意识的概述

(一)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1。

“自我”是相对于“非我”来说的。

英语中的I和Me能很好地区分这一含义,用作主语的是行为的主体,如我想干什么,我做什么,我要什么等;用作宾语的我是行为的客体,如别人对我怎么样,给我什么,要我做什么等。

作为客体,别人可以对我做出各种对或错、好或坏、善意或恶意的评价。

但作为主体的我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分析、评价别人对我的评价,或在行动中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动,并对环境施加相应影响。

所以我既是行为的主体,又是行为的客体,两者是融为一体的。

(二)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指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

包括意识到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人们常常这样说:

“我认为我是一个诚实的人”。

这里有两个对立部分的自我。

句子开头主语部分的“我”是主观的我、自然的我,即对自己活动的意识者;

句子里宾语部分的“我”是客观的我,社会的我,即被主观的我意识到的自己身心活动。

因此,也可以认为自我意识就是作为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意识。

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区别人和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

动物没有意识,更没有自我意识。

只有人才能在意识中明确地把“我”与“非我”区分开。

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等心理成分构成的。

这三种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

自我认识是个体对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主要涉及“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等问题。

它是自我意识的基础。

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其中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的核心成分。

自我体验是指自己对自己怀有一种情绪体验,即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

它主要包括自尊感(自尊心)、自信感(自信心)、成功感与失败感。

自我监控是指个体在意志和活动方面进行的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不能获得发展,那么个性的发展就难以实现。

同时,自我意识也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都起着制约的作用。

在相同的环境中,人可能产生不同的行为;对相同的教育措施,学生可能产生不同的反应,这都与自我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意识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和集体中的地位、作用,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或义务,意识到自己的优缺点,从而能自觉地调节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好地促进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最终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可见,健康的、成熟的自我意识会给个人带来快乐和积极的社会效应,因此,在教育工作中,了解和分析学生的自我意识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一)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个体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多种途径形成的,也是在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儿童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认识外部世界、对他人认识、逐步认识自己;从分析周围的环境,分析他人的心理,转向分析自己的内心体验和心理品质。

总之,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是由低到高逐渐发展起来的。

1.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儿童进入学校后,不仅要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而且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完成各项任务,遵守各种行为规范。

在此过程中,小学生的认识能力、评价能力以及自我调控的能力都有了新的发展。

小学生都有一定的好胜、好强的心理,他们积极向上,自我表现的愿望强烈,都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为了引起同学、老师和家长的注意,他们开始考虑自己的学习和行为,开始关注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这就使小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总之,在整个小学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较为迅速的时期。

韩进之等人通过对7千多人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是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但在不同的阶段发展速度是不相同的,其中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发展速度较快;三年级到五年级处于相对平稳阶段;到了五、六年级又出现了第二个上升期。

在小学四年级开始,儿童抽象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这就促进儿童的自我意识更加深刻。

他们的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独立性都有了新的发展。

从自我意识的各个成分来看,他们之间的发展并不同步。

由于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

主要部分,它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自我体验与自我意识密切相关,因此,小学儿童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致的。

在自我监控方面表现为低年级比高年级自我监控分数高的奇特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低年级学生处在他律阶段,易受权威人物(老师、家长)控制。

这实际上是“外部控制”的结果。

而高年级学生的独立性增强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表现为自我监控的分数降低,这实质上就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

小学教师常这样议论:

“小学生越小越讨喜、好管;越大越讨厌、难管”。

这一变化的实质,正表明了儿童自我控制自觉性的增强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即:

由权威的外部控制到自我内部控制的结果。

2.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特点

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的核心,它在自我意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学前儿童在经常听到成人对他人或对自己的评价过程中逐渐获得了相互的情绪体验,同时他们也从模仿成人评价中逐渐形成了自我评价能力。

进入小学后,评价的内容、对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这就使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特点主要表现以下几点:

⑴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强。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附于教师和父母的评价,此时,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对儿童自我评价的形成起主导作用,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

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要做到客观、公正,让每个学生都能知道自己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明确他们努力的方向。

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和调控儿童的自我评价。

那些对学生随意的、轻率的和不恰当的评价将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中年级开始,儿童自我评价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有了明显的发展,他们开始学会将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而不是简单的依据老师的评价。

如果教师对他们作出不公正的评价,常常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抗议”。

⑵自我评价的全面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常常是片面的和表面的,并且有很大的具体性。

如“我认为上课认真听,不骂人、不打人就是好孩子”。

他们往往善于评价别人,不善于评价自己。

在评价自己时容易看到优点,而不易看到自己的缺点。

从中、高年级起学生自我评价的全面性进一步的发展,这时不但可以指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还可以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自己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

但是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评价还处在由具体性、外显性逐步过渡到对自己个性进行综合评价的阶段。

⑶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低年级儿童由于尚未学会根据一定的道德观点和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所以他们的自我评价有很大的易变性,前后评价的一致性很差。

从中、高年级开始,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和交往范围的扩大,儿童越来越能较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使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统一起来,提高了自我评价的稳定性。

(二)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体发生急剧变化,心理逐渐成熟的时期。

这个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时期。

进入青春期后,身体的迅速发育使中学生很快出现了成人的体貌特征,但这种生理变化过于突然,使身心上的发展暂时处于一个相对不平衡的状态。

这一时期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既不同于小学儿童,又不同于成人,他们有着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1.关注自己的体态、容貌和内心世界

(1)首先表现在对自己体态、容貌的关注。

小学儿童关心和感兴趣的多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到了中学,由于第二性征的出现,中学生除了感到惊讶、兴奋外,还产生了“长大了”的感觉,这时开始关注自己的主观世界,使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第二次飞跃(第一次是在1-3岁)。

他们很在意自己的仪表,如高矮、胖瘦等。

我们常常见到一些中学生因担心过胖而不敢吃饭;一些学生因有了青春痘而产生烦恼、痛苦和焦虑的心理;甚至那些流行的发型、时尚的服装也往往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

(2)他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加关注。

科恩在1986年曾指出:

“青少年初期最有价值的心理成果是发现自己的内部世界”。

例如在写日记时,小学生写的内容多是记述当天发生的具体事件以及对这些事情的表面认识,一般写得具体、坦率,即使被老师、父母看到也不介意。

但是中学生写的多是以细心的自我观察和深刻的自我体验为内容的,所写的内容多是由感而发,以记述自己的快乐、痛苦和愿望,以及对身边人所持有的态度。

因此,他们不愿让他人知道自己的秘密,常可以看到他们把自己的抽屉锁上。

可见,中学生的认识兴趣已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心目中的“自我”更加清晰、更加丰富、更加稳定。

2.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增强

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心智发展不平衡,自我评价有很大的主观性,他们已意识到自己是成人了,他们渴望独立,摆脱依赖的要求非常强烈,他们听不进别人的批评和意见,认为别人总是用挑剔的态度对待自己,自己要求独立的做法常常与父母、老师心目中期待的依赖产生矛盾,从而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此时,学生常常表现为易怒、固执、情感淡漠,甚至负气出走。

国外学者称这个时期是“急风暴雨”期,是很有道理的。

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自我评价既摆脱了对成人的依赖,又逐渐克服了同龄伙伴的影响,表现出真正的个体特有的自我评价。

一般来说高中阶段是学生自我评价独立性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

3.自尊心得到高度发展

中学生十分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对外界的评价特别敏感。

当他们受到肯定和赞赏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当他们受到否定和批评时,容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中学生自尊心的快速发展往往使他们的思想固执。

一方面自尊心强的人常把自己看作是有价值的、令人喜欢的、能干的,同时他们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别人都比不上自己,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这样就会产生盲目乐观的情绪,孤芳自赏,自以为是,很难处理好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又感到别人用挑剔的态度对待自己,在背后议论自己,这样下去就会主动疏远集体,缺少积极向上的朝气,从而产生否定自己的自卑感。

4.中学生自我意识具有一定的闭锁性

小学生的思想、情绪很容易表现出来,他们的面部表情常常是他们情绪的“晴雨表”,喜怒哀乐明显地表现在面部。

因此,我们很容易就能从他们的表情中看出他们的心理状态。

但是中学生的心理要复杂得多,他们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充满矛盾的,情绪的体验深刻,思想、情绪表达越来越具有文饰、内隐、曲折的特点。

他们非常注意自我形象,关注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关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希望他人能够理解自己,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常有一些关系密切的同龄伙伴。

但是人们又发现,这些中学生有了心里话不愿对老师、家长说,甚至有意隐藏起来,他们希望占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单独房间,锁上自己的抽屉,以免秘密泄露。

中学生闭锁的心理特点,使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了解越来越难,也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增加了难度。

浅析中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所谓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总的认识与态度,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实现等形式,体现为自尊、自信、义务感、友谊感、责任感等内容。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形成和趋向定型的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经历着人生道路的又一次“断乳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呈现出复杂性、多面性的特点,引导不当会形成心理障碍,进而产生各种不良行为,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而正确认识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并加以正确引导,对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学业成就有着重要意义。

作为张家港市九五课题《优化中学生自我意识的研究》的研究项目,我承担了其中的子课题之一:

研究分析中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并根据这一特点提出教育的对策。

自98年以来,我对初一学生和高一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和分析研究,初步归纳出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几个特点:

一、“成人感”的产生,“独立意识”渐浓

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又迅速发展的时期,伴随着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学生的情感、意志等个性心理特征也会发生变化,在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基础上,他们感到自己已长大成人,潜意识中有一种强烈的独立倾向,心理发展上对成人的态度由过去的“顺从期”进入“反抗期”。

他们倾向于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不喜欢家长或老师对他们管头管脚,对大人或教师以对待小孩的方式来对待他们会感到厌烦。

在问卷调查(以下简称调查)中,有一项关于“你是否觉得父母和教师不应为一些小事大惊小怪、小题大做”的调查,41.9%的学生选择了“是”,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答“是”的比例越高,这充分表明中学生相对于小学生而言,有强烈的自主意识,他们急于走出父母或教师的“影子”,有追求个性自由空间的强烈愿望。

在“你习惯上总是按照大多数人说的去做吗?

”的调查中,66.7%的学生回答“否”。

“对别人不想干的事你特别想去尝试一下吗?

”的调查中,40%的同学回答“是”,而且这一比例也与年龄成正比,这说明中学生比较喜欢追求新生事物,富于创造精神,富有冒险意识。

然而有些时候学生的独立意识并不完全都是理性的,往往带有一种幼稚的“逆反”性质,在一项“教师和父母越是要你用功学习,你越是不想学吗”的调查中,8.6%的同学选择“是”,在与父母或教师的种种矛盾冲突中,他们往往并不是通过正当途径来解决彼此之间的分歧,而是采取消极的“对抗”或“冷处理”的方式。

有的教师和家长不了解学生的这个特点,或者一味地把他们当作孩子,过多干涉他们的行动和自由,不尊重他们的意见,无视他们的需要、兴趣和愿望,无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想,或者在生活上过分照顾他们,都会使他们的“成人感”遭到挫折,使他们感到自卑和焦虑、缺乏自信,有的甚至发生冲突造成对立,影响他们个性的健康成长,影响师生关系;或者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对学生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不加以正确的控制和引导,导致一些学生不遵守学校纪律和道德规范,产生错误的“逆反情绪”,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二、关注“自我形象”,“表现欲望”强烈

随着“成人意识”的增强,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他们开始关注自己尤其在异性心目中的形象。

比如注重自己的外表,如长相、体形、仪表、穿着打扮等,在一些学生中出现一定程度的“攀比”现象。

在“你是否总想比其它同学穿戴得好”的调查中,有23.4%的同学并不持“否定”态度,在男女生的比较中,女生答“是”的比例要高于男生。

有一位女生,原是眉清目秀、惹人喜欢的文娱骨干,擅长舞蹈,一次体重测量为100斤,她认为太胖了,长期消极进食,结果营养不良、消瘦变形,无法坚持学习,有很多女同学从小就有挑食、偏食的习惯,进入青春期后,为片面追求苗条体态,有意识地控制饮食,导致消化功能减退,精神不振,严重影响学习。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除了关注自身的外表形象外,开始更加注重自身的“内在形象”,为人处事变得小心谨慎,注重自身能力、品质、学习成绩,越来越关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在集体场合喜欢表现自己的能干和智能,尤其在异性面前表现得更为充分,对老师的批评和表扬显得非常敏感,潜意识里存在着无法摆脱的“面子情结”,他们一方面有强烈表现自己的欲望,另一方面又极力隐藏自己的不足,在一项“有同学问你问题时,如果你不懂,你是否也会装懂”的调查中,只有68.8%的同学明确地选择了“否”。

如果这种表现欲受到挫折而又不能恰当引导的话,很容易使一些同学产生“忌妒”心理,在“你总是对老师表扬的同学感到反感,不想理那个同学吗?

”的调查中,有9.5%的学生选择了“是”,在“别人的批评常常引起你的反感和恼恨吗?

”的调查中,23.8%的学生选择了“是”,而且高年级选择“是”的比例要高于低年级。

学生一方面要努力表现自己,并得到他人的认同,但另一方面却无法对自己作出客观的评价,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尽量抬高自己,一方面尽量贬低他人。

这种“忌妒心理”如果不能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导致心理疾病,影响人际交往,影响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影响同学关系,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保护学生的“表现欲”,对所有同学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让他们都有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注重外表现象转移到注重内在形象上来,培养内在的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竞争意识。

三、“自我评价”能力有较大发展,但“仍不成熟”

所谓自我评价,是指健康人格对自己有着较为明确的了解,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或他人,既承认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又承认自己的不利条件或限制因素;既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长处,又能主动地进行自我批判和自我教育。

自我评价能力是衡量学生自我意识水平的重要标志。

中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评价的内容;二是评价的依据。

儿童在对别人或自我评价时依据的往往是父母或教师的评价,个人意见很少,缺乏独立评价意识,从众行为比较突出。

随着知识和社会阅历的日益丰富,中学生已开始能独立地依据行为表现和社会意义来评价别人或自己,并逐步着眼于对人的品质的评价,评价的内容相应地发生变化,从最初限于对学习活动有关的品质,如勤奋学习、按时完成作业等外在行为发展到对能力、品德、责任性等内在品质的评价,在“要你选班长,你是否首先考虑他和你的关系,其次才是他的工作能力、责任心、品德和学习成绩”的调查中,只有29%的学生持“肯定”意见。

这时期的学生绝大多数能一分为二地对待自己的行为,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在“如果因为你的错,给其它同学带来了麻烦,你会向他道歉吗”的调查中,只有13.8%的同学作了“否定”回答。

在他们的自我评价体系中,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把自己与别人进行比较,这是他们个性社会化、自我意识提高的重要表现之一。

在“看到其它同学比你成绩好,会激励你更加努力学习吗”的调查中,83.6%的学生回答“会”,在“你是否拿自己和其它同学相比来衡量你的学习是不是成功”的调查中,只有21.4%的同学明确选择“否”。

当然中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还是很不成熟的,他们的评价往往带有绝对性、片面性和不稳定性,有时会根据自己个人的好恶进行主观评价,不善于把个别行动和整体品质联系起来,对别人一时的表现会不恰当地作出好或坏的结论,而对自己的评价也往往受自己的心愿、心境等因素的制约,作出“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如对自己过高估计而目中无人或过低估计而自暴自弃。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关心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发现自己,提高他们自我分析、自我控制、自我评价的能力,

自尊心是中学阶段形成的重要人格特点,它是概括化了的自我评价,是个人对自己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学生自尊心的发展水平首先与活动的成败相适应,在“如果某次考试你的成绩很差,你会感到是一种羞辱吗”的调查中,55%的学生作出了“会”的答复,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意识越来越强烈。

经常性的成功或失败能够相应的提高或降低自尊心水平,并影响学生的自信心。

在“对伤了你的自尊心的人,你是否要给他添一些麻烦,让他感到你是不好惹的?

”的调查中,30%的学生答“是”,这种选择未必是正确的,但至少说明学生对自尊心的敏感程度非常高。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切忌采用责罚、谩骂、讽刺、挖苦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一个人成长道路上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年龄差异也有个体差异,教育者要正确认识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做到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为进一步帮助学生取得学业上的成就而努力。

观察当前的学校教育现状,针对中学生“半幼稚、半成熟”的自我意识特点,我认为以下三个问题亟待得到解决。

一、切实转变学校教育中“重文化素质、轻心理素质”的现状。

学校的职责不仅限于对学生传授各种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和智慧发展能力,更负有促进与指导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的重要职责。

由于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原因,中学生中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心理障碍,有的学生还存在一些心理疾病,形成了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如多动、易怒、焦虑、缺乏自信、无责任感等等,人格不健全的学生的敌对性、过分的寻衅反应会引起与教师的对立、不合作,而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反应采取直接的甚至是粗暴的方式加以处理,这种不合作、对立往往就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

因此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举办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做“教”师,还要做“心理”专家。

在教育的各个环节都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如在课程设置上,要从学生实际能力水平出发制定适宜的课程,在教学目标上,要从不同学生学习能力出发提出不同的要求。

学生在学习作业中的成功,往往能提高同伴对他的赞许程度,能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教学程序上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待牢固掌握了新知识后再进入下一个阶段,以使学生不断产生成就感和自我提高感。

二、切实转变“师生观”,努力保护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著名教育家斯霞老师说:

“如果老师眼中有了学生,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体,爱护学生、尊重学生、表扬学生,他们的精神面貌就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我们要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特点,疏而导之。

不要扼杀学生的灵感,伤害学生的求异思维,而要保护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敢于除旧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的东西。

我们要放下架子,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陶行知先生说得好:

“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就是说教师要尽量走近学生的情感世界,去体验他们的感觉,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教师要做他们的领路人,引导他们从绿灯下顺利通过。

三、转变教育评价机制,多一把衡量的尺子。

学生好比种子,需要教师提供土壤、水分、肥料、空气和阳光,中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正经历模糊到清晰、浅显到深刻的过程,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

教师的积极评价,会使学生充满自信和成就感。

长期以来的教育评价一直是被视为一种选拔的工具,单纯依据考试分数把学生机械地分成三六九等,而人的心理和智能结构的发展水平是无法单纯地用数据测量出来的,教育评价应该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要求,评价内容要多元化。

不要用一把相同的尺子衡量不同的学生,“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教育应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能体会到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