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补勘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5923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场地补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场地补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场地补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场地补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场地补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场地补勘报告.docx

《场地补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场地补勘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场地补勘报告.docx

场地补勘报告

目录

1前言-5-

1.1工程概况-5-

1.2勘察目的与任务-5-

1.3勘察依据-6-

1.4勘察工作概述及完成工程量-6-

1.5说明-8-

1.6工程质量-8-

2勘察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8-

2.1场地位置、地形地貌-8-

2.2地层结构-9-

2.3地下水-9-

2.4不良地质现象-9-

3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10-

4场地岩土工程评价-10-

4.1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10-

4.2地基土湿陷性评价-10-

4.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及压缩模量建议值-12-

5地基处理方案建议-12-

5.1挤密桩复合地基-12-

5.2桩基础-13-

5.3地基基础方案建议-13-

6结论与建议-13-

 

附件、附图表部分

附件

张数

编号

勘察技术要求

1张

 

 

附表

张数

编号

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

1张

1

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

6张

2

自重湿陷量计算表

3张

3

湿陷量计算表

3张

4

土工试验成果报告表

6张

5

 

附图

张数

编号

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1张

1

工程地质剖面图

5张

2

钻孔柱状图

8张

3

1前言

1.1工程概况

混煤仓及二号转载点等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采用先施工孔内强夯灰土或素土挤密桩(DDC工法)对湿陷性黄土层进行地基预处理,再施工灌注桩的地基基础方案。

因二号转载点及混煤仓(西仓)局部位于原2#水池内,地基被水浸泡时间较长;而东仓局部也遭受浸泡,形成较大面积高含水量黄土,地基预处理过程中钻孔缩孔严重,已影响了孔内强夯灰土(素土)挤密桩的施工。

经施工单位初步查明,部分地段地基土的含水量已达25~30%,局部已成饱和黄土。

为准确评价地基浸水条件,为地基处理及桩基修改设计需要,进行了本次施工勘察工作。

受(简称甲方)的委托,按***工程有限公司提出的施工勘察技术要求(见附件)的要求,我公司承担了选煤厂混煤仓岩土工程施工勘察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外业工作于2012年5月31日~6月2日完成。

依《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本工程拟建建筑物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依《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本工程拟建建筑物属乙类建筑;依《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修定版)》(GB50021-2001),该拟建工程场地为三级场地(简单场地),场地地基为二级地基(中等复杂地基),故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1.2勘察目的与任务

本次施工勘察工作是为项目的施工阶段提供补充岩土工程资料,根据技术要求及合同的要求,其主要的工作及具体的技术要求是:

(1)重点查明受水浸泡后高含水量黄土层的影响范围、深度及物理、力学性质、湿陷性变化。

(2)提出经济合理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建议,并提供地基处理及桩基设计参数。

(3)根据地基土特性的变化,论述采用孔内深层强夯挤密桩(DDC工法)地基处理方案的可行性。

1.3勘察依据

1)《岩土工程勘察合同书》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修订版)》(GB50021-2001)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5)《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7)《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1.4勘察工作概述及完成工程量

1.4.1勘探点布置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修订版)》(GB50021-2001)的技术要求,勘探点大致按施工方提供的场地浸水范围结合网格线布置。

本次补充勘察共布置勘探点8个,均为取土试样钻孔。

勘探点间距甲乙类建筑介于12~29m之间,勘探点深度均为20m。

各勘探点的平面位置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附图1)。

1.4.2勘察方法

本次补充勘察工作采用工程地质调查、现场钻探、室内常规土工试验等方法综合进行。

⑴工程地质调查

在收集、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拟建场地周边200米范围内的地面进行了实地调查,以初步查明场地浸水范围等条件。

⑵勘探点测放与高程测量

勘探点是以业主提供的混煤仓中心点使用皮尺施放的,高程采用水准仪测量,以中间混煤仓中心点A点(H=737.50m)为基准进行测量的,属1956年黄海高程基准。

各勘探点坐标及高程详见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附录1)。

(3)钻探

工程钻探采用DPP-100型汽车钻机完成。

钻探方式采用Φ150mm开孔,终孔Φ127mm,钻进方式为快速低压回转钻进。

Φ120mm黄土无衬薄壁取土器静压取土,土试样质量等级

级。

(4)室内试验

室内试验使用年检合格的仪器进行了常规物理力学试验。

测定液限采用76g瓦氏圆锥仪法进行。

各项土工试验均依据《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的有关规定进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及数量详见表1-1。

土工试验仪器设备一览表表1-1

工序或试验项目

采用仪器设备名称

仪器设备型号

数量

备注

密度

电子天平

FX-320

2台

含水量及界限含水量

电子天平恒温烤箱

PT-120

GJ-1

2台

5台

常规压缩

压缩机

WG-1B

10台

自动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

百分表、数据采集仪、计算机及数据处理软件等组成的网络系统

KTG-4

4套

可完成常规压缩、三轴压缩、剪切、高压固结等试验项目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⑹室内资料整理

试验数据的分析及主要图件均采用理正工程地质勘察CAD(8.13)软件完成。

1.4.3完成工程量

本次岩土工程补充勘察主要完成工程量见表1-2。

完成主要勘察工作量一览表表1-2

序号

项目

工作内容

数量

1

放样

测放勘探点

8个

2

钻探

钻孔8个,孔深20m

总进尺160.00m

取不扰动样

123件

3

室内试验

常规土工试验

123项

湿陷性试验

123项

1.5说明

受现有地形、土堆的影响,个别勘探点位置不能到达理想点位,但已能满足勘察精度要求。

1.6工程质量

钻孔由有经验的工程地质专业技工编录,记录及时、准确、清晰、完整。

岩土层采取率达到设计要求。

勘察方案是按设计及规范的相关要求制定的并进行了施工。

原位测试及取样满足设计及规范的要求。

上述资料真实可靠,是本次编制报告工作之依据。

2勘察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1场地位置、地形地貌

补充勘察区域位于拟建工业广场的西北部混煤仓及二号转载点基坑内,西卓子煤矿工业广场位于合阳县东侧百灵村与西卓子村之间,其西侧为百灵村,东北为西卓子村。

地理位置简图2-1如下所示。

图2-1补充勘察区位置简图

补充勘察场地由于开挖基坑,地形有一定起伏,局部地面高差变化较大,地面标高介于735.08~737.40m之间。

场地地貌单元属渭北黄土塬。

2.2地层结构

经勘探揭示,勘探深度内出露地层为全新统素填土(Q4ml)、上更新统风积黄土(Q3eol)、残积古土壤(Q3el),中更新统风积黄土(Q2eol)、残积古土壤(Q2el),以时代成因和工程特性划分为9个工程层(与原勘察报告一致),地层大致稳定,具一定沉积韵律。

现自上而下分述见表2-1:

拟建场地地层野外特征表表2-1

地层编号

地质

年代

岩性描述

层厚(m)

层底深度(m)

层底标高(m)

(0)

Q4ml

素填土:

褐黄色,以粉质黏土为主,含少量杂质,松散,不均,仅在2个钻孔中被揭露

3.30~

2.90

3.30~

2.90

734.38~

734.05

Q3eol

黄土:

褐黄色,具大孔及虫孔,见蜗壳。

可塑~硬塑

2.80~

1.20

2.80~

1.20

736.20~

734.31

Q3el

古土壤:

棕红色,具针状孔隙,见白色钙质条纹及钙质结核,底部钙质结核较多。

可塑~硬塑

1.80~

1.70

4.60~

2.90

734.50~

732.51

Q2eol

黄土:

褐黄色,具孔隙,见蜗牛壳及少量钙膜。

可塑~硬塑

8.00~

7.30

12.50~

7.30

727.82~

724.71

Q2el

古土壤:

棕红色,见白色钙质条纹及钙质结核,底部结核较富集。

可塑~硬塑

0.90~

0.70

13.20~

8.20

727.02~

724.01

Q2eol

黄土:

褐黄色,具孔隙,见蜗牛壳及少量钙膜。

可塑~硬塑

4.30~

3.60

17.00~

12.40

722.72~

720.21

Q2el

古土壤:

棕红色,见白色钙质条纹及钙质结核,底部结核较富集。

可塑~硬塑

0.80~

0.70

17.80~

13.20

722.02~

719.41

Q2eol

黄土:

褐黄色,具孔隙,见蜗牛壳及少量钙膜。

硬塑~可塑。

3.20~

2.90

18.90~

16.20

718.88~

718.50

Q2el

古土壤:

棕红色,见白色钙质条纹及钙质结核,底部结核较富集。

可塑~硬塑

2.00

18.40~

18.20

716.88~

716.82

Q2eol

黄土:

褐黄色,具孔隙,见蜗牛壳及少量钙膜。

硬塑~可塑

最大揭露厚度1.80m

表2-1各层土的埋藏条件及分布规律详见附录3-4。

2.3地下水

勘察期间各勘探点均未揭露到地下水位,拟建工程可不考虑地下水的影响。

2.4不良地质现象

通过现场实地调查及钻孔地层数据分析,场区地层较稳定,未发现有影响建筑物稳定性的不良地质现象。

3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

为了查明地基土一般物理力学性质,本次勘察在场地勘探深度内各层土中均采取不扰动土试样进行了常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试验,试验结果见附表6“土工试验成果报告表”。

根据试验结果,采用正负三倍标准差法对岩土参数统计数据进行取舍,对岩土参数有效数据进行了分层统计(分别按全部场地ZK1-ZK8、西部场地ZK1-ZK5及东部场地ZK6-ZK8进行统计)。

岩土参数统计结果见附表3“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

4场地岩土工程评价

4.1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拟建场地地貌单元属于黄土塬,地形地貌较简单,地势有一定起伏,土层分布均匀性一般,地基主要持力层厚度局部差异较大,部分地基被水浸泡,结合地区建筑经验及部分土样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建议拟建建筑场地按不均匀地基进行设计。

根据勘察期间现场调查,拟建场地内及其周围无影响建筑物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

由附表3可见除①层黄土属高压缩性土外,其余各层土压缩性均为中等,可塑~硬塑状态。

拟建场地地层较稳定,适宜建筑。

4.2地基土湿陷性评价

据室内土工试验结果,拟建场地地基①~⑨层黄土(古土壤)层均具湿陷性,其中①~③层土湿陷性中等、其余各层土湿陷性轻微。

场地内一般湿陷土层厚度可按20m考虑。

据《GB50025-2004》规范第4.4.4条计算自重湿陷量△zs见附表3。

由附表3可知,各钻孔计算自重湿陷量△zs为141.00~515.40mm,故拟建场地为自重湿陷性场地。

湿陷量计算自拟建场地地表(建筑物基坑底部)起至湿陷土层底部,按《GB50025-2004》规范第4.4.5条计算湿陷量△s见附表4。

据附表4计算结果,拟建场地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计算湿陷量△s在509.25~888.60mm,湿陷等级为Ⅱ级(中等)~Ⅳ级(很严重)。

其中西部场地(ZK1~ZK5)湿陷等级多为Ⅱ级(中等),仅ZK5钻孔为Ⅲ级(严重),而东部场地(ZK6~ZK8)湿陷等级仅ZK6钻孔为Ⅱ级(中等),其余均为Ⅳ级(很严重)。

各钻孔湿陷性计算成果见表4-1。

湿陷性计算成果表表4-1

钻孔编号

计算自重湿陷量(mm)

计算湿陷量

(mm)

湿陷等级

备注

ZK1

141.00

585.60

Ⅱ级(中等)

自重湿陷性场地,原勘察场地湿陷等级均为Ⅳ级(很严重),

计算自重湿陷量为943.500~1699.275mm,计算湿陷量为805.300~972.400mm

ZK2

201.60

582.95

Ⅱ级(中等)

ZK3

180.00

509.25

Ⅱ级(中等)

ZK4

285.60

668.60

Ⅱ级(中等)

ZK5

347.10

707.45

Ⅲ级(严重)

ZK6

235.80

763.70

Ⅱ级(中等)

ZK7

353.70

708.80

Ⅳ级(很严重)

ZK8

515.40

888.60

Ⅳ级(很严重)

经综合考虑,浸水场地中,拟建西部场地(ZK1~ZK5)黄土地基湿陷等级宜按Ⅱ级(中等)进行设计;拟建东部场地(ZK6~ZK8)黄土地基湿陷等级宜按Ⅳ级(很严重)进行设计。

原勘察成果中地基湿陷性计算成果:

计算自重湿陷量△zs为943.5mm~1699.28mm,计算湿陷量△s为805.30mm~972.40mm,黄土地基湿陷等级为Ⅳ级(很严重)。

对比浸水后的计算成果,西部场地(ZK1~ZK5)湿陷等级明显降低;东部场地(ZK6~ZK8)湿陷等级虽未明显降低,但其计算自重湿陷量△zs及计算湿陷量△s均有一定减少,说明场地浸水对黄土地基湿陷性还是有较大的影响。

根据本次勘察土工试验成果,与前次勘察成果比较结果见表4-2。

土工试验成果比较表表4-2

土层编号

岩土名称

天然含水量ω(%)

湿陷系数δs

备注

详勘

补勘

施工勘察

详勘

补勘

施工勘察

西部

东部

西部

东部

黄土

14.4

14.2

21.7

17.7

0.083

0.081

0.046

0.051

古土壤

15.6

15.6

14.2

18.9

0.051

0.051

0.036

0.025

黄土

13.4

13.4

17.9

15.7

0.044

0.044

0.040

0.035

古土壤

15.3

15.3

19.4

17.2

0.037

0.035

0.020

0.031

黄土

15.0

15.1

21.1

16.5

0.035

0.035

0.025

0.031

古土壤

17.2

16.9

16.8

18.7

0.034

0.034

0.020

0.016

黄土

15.7

15.6

22.5

20.1

0.033

0.033

0.018

0.022

古土壤

18.3

18.2

19.2

0.021

0.021

0.013

黄土

19.9

19.8

23.1

0.011

0.011

0.010

根据表4-1,经天然含水量及湿陷系数等指标对比结果可以判定,地基浸水影响地层主要为①~⑦层黄土(或古土壤),影响深度在混煤仓场地可判定大致为19m,在二号转载点场地可判定大致为16m。

但由于黄土地层中垂直裂隙发育,土层具较大的不均匀性,故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有较大的差异。

4.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及压缩模量建议值

本次勘察对地基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进行了分析计算,并结合地区建筑经验,综合确定浸水场地各层土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及压缩模量建议值Es见表4-3。

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及压缩模量的建议值表4-3

土层编号

岩土名称

(kPa)

Es1-2(MPa)

备注

黄土

145

4.0

古土壤

155

5.5

黄土

160

6.0

古土壤

170

6.5

黄土

165

8.0

古土壤

175

9.0

黄土

170

7.5

古土壤

185

10.0

黄土

180

10.5

5地基处理方案建议

拟建场地属自重湿陷性场地,地基湿陷等级为Ⅱ级(中等,西部场地)~Ⅳ级(很严重,东部场地),仍需对地基进行处理。

5.1挤密桩复合地基

根据场地实际地质条件结合地区建筑经验,各层土的平均天然含水量均在24%以内、平均饱和度也不大于65%,故拟建建筑物地基处理仍可继续采用挤密桩复合地基方案。

但需要注意的是:

③、⑤及⑦层黄土层中局部地段含水量较高(大于24%)且饱和度较大(最大达77.7%),上述土层局部地段在成孔及拔管过程中,桩孔及其周围容易缩径和隆起,挤密效果差,施工较困难。

建议在浸水场地挤密桩施工中,可采用下述方法降低挤密桩孔的缩径现象:

采用螺旋钻机预钻孔,防止沉管振动对高含水量土体的扰动;加大沉管直径,使缩径孔段不影响挤密桩的填料夯实工作;采用锤重大于1500kg的重锤,保证夯实遍数,在夯实填料的过程中挤密黄土层,在完成上述工作后再进行灌注桩的施工;加长灌注桩桩长以满足单桩承载力的要求。

5.2桩基础

按《JGJ94-2008》规范,并结合场地相似地质条件下桩的浸水静载荷试验资料,各层地基土桩基有关参数表5-1:

钻孔(干作业)灌注桩承载力Quk估算参数表表5-1

土层编号

岩土名称

钻孔灌注桩(干作业)

备注

西部场地ZK1-ZK5

东部场地ZK6-ZK8

侧摩阻力(kPa)

端承力(kPa)

侧摩阻力(kPa)

端承力(kPa)

~③

黄土、古土壤

-20(70)

-30(70)

()中数据为先用素土挤密桩(或DDC法)先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后的岩土参数

古土壤

0

-30(70)

黄土、古土壤

40

-30(70)

黄土

50

45

古土壤

55

55

黄土

60

1500

60

1500

古土壤

70

1100

70

1100

本表中未涉及的地层按原勘察报告中的数值取值。

5.3地基基础方案建议

根据勘探结果和已有施工经验,经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对西部浸水场地,可采用素土(或灰土)挤密桩先处理①~③层黄土(古土壤)土层后再进行灌注桩的施工,也可采用加长灌注桩桩长的基础方案;对东部浸水场地,应采用素土(或灰土)挤密桩先处理①~③层黄土(古土壤)土层后再进行灌注桩的施工,采用仅加长灌注桩桩长的方案经济性较差。

如果基础埋深、基底压力、整平高程等基础参数与本报告中的假设条件不符时,应重新评价和选择地基处理方案。

6结论与建议

1)拟建场地地貌单元属于黄土塬,场地内及附近无不良地质现象,适宜建筑。

2)除(0)层素填土不能作为天然地基外,其它各层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可按表4-3中建议值采用。

3)勘察期间,勘察深度内均未揭露到地下水位,拟建建筑物可不考虑地下水的影响。

4)本场地地基土由于浸水作用,西部场地黄土湿陷等级由原先Ⅳ级(很严重)降低为Ⅱ级(中等);东部场地黄土湿陷等级仍为Ⅳ级(很严重),但计算自重湿陷量及湿陷量均较原未浸水场地的有所减少。

上述地基水浸范围达到⑦层黄土(层底高程约718.00m)。

5)由于地基遭受水浸的影响,①、③、⑤、⑦层黄土含水量及湿陷性较原勘察结果有较大变化,而古土壤层其物理力学性质变化较小。

6)根据场地实际地质条件,拟建建筑物地基处理仍可继续采用挤密桩复合地基方案预处理地基。

但需要注意③、⑤及⑦层黄土层中局部地段含水量及饱和度较大区段的施工较困难。

具体预防措施见正文。

7)对西部浸水场地,可采用素土(或灰土)挤密桩先处理①~③层黄土(古土壤)土层后再进行灌注桩的施工,也可仅采用加长灌注桩桩长的基础方案;对东部浸水场地,应采用素土(或灰土)挤密桩先处理①~③层黄土(古土壤)土层后再进行灌注桩的施工,而仅加长灌注桩桩长的方案经济性较差。

如果基础埋深、基底压力、整平高程等基础参数与本报告中的假设条件不符时,应重新评价和选择地基处理方案。

8)根据陕建发(2006)182#文件规定,本勘察报告未经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不得作为施工图设计的最终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