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研究综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405203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研究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当代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研究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当代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研究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当代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研究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当代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研究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研究综述.docx

《当代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研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研究综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研究综述.docx

当代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研究综述

当代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研究综述

 

 

————————————————————————————————作者:

————————————————————————————————日期:

 

当代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研究综述

社工1101张赛明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

在我国当前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显,大学生就业率持续下降,而在性别歧视之下,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其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本文从福西特(Fawcett,1918)开始研究性别差异到1981年贝克尔的家庭经济理论模型建立,进行了国外的相关研究综述;并着重对国内关于歧视问题的研究从经济学、法律、社会学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的综述。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综述

Reviewonemploymentdiscriminationoffemaleuniversitystudents

AbstractEmploymentisthepeople’slivelihood。

OfscaleinhighereducationandgraduateemploymentsystemreformGraduatesEmploymenthighlightstheemploymentratecontinuedtodeclineundertheSexDiscrimination,femalestudentsandmalecollegestudents,employmentissuesbecomemoreprominent。

FromFawcett(Fawcett,1918)begantostudygenderdifferencesin1981Beckerfamilyeconomictheorymodeltoestablishaforeign-relatedResearch;focusingonthedomesticstudyondiscriminationfromeconomics,law,sociologyReviewofStudiesondifferentperspectives。

本文为互联网收集,请勿用作商业用途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Keywordsfemalecollegestudents,employment,genderdiscriminationinemployment,Review

歧视问题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左右西方国家的女权运动到今天我国炙手可热的就业歧视话题,歧视现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同时,随着双向选择体制的实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其中女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显,出现了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

由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形成较早,从福西特(Fawcett,1918)开始研究性别差异到1981年贝克尔的家庭经济理论模型建立,歧视理论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国内对于歧视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后,在西方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现实进行的研究。

一、歧视相关概念的界定

就业歧视包括种族歧视、民族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户籍歧视、生理歧视、健康歧视、婚育歧视、经验歧视甚至方言歧视、姓氏歧视血型歧视等等。

甚至还发展出一些新的歧视形式如乙肝及HIV/AIDS歧视。

本文所研究的性别歧视是就业歧视的一种基本形式。

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关于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1958)中指出:

“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就是基于性别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其后果是取消或损害就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但“基于特殊工作本身的要求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不应视为歧视”.

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1979)认为,所谓“对妇女的歧视"就是“基于性别所作的任何区分、排斥或限制,其结果和目的是损害或否认妇女(无论婚否)在男女平等基础上,认识、享有或行使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或任何其他方面的人权和基本自由”。

这是关于性别歧视的一个权威定义,它高度概括了性别歧视的基本含义及其在权利结构各层面的普遍性。

从以上两个公约中我们可以概括出:

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就是指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的各环节中,除妨碍正常生产、工作或依法不适合女大学生的工种或岗位外,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大学生或提高对女大学生的录用标准而导致女大学生平等择业机会的丧失及其它损害的情况.换言之,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其实就是指用人单位采取各种或明或暗的歧视手段,使女大学生在就业中丧失了平等择业的机会.

二、国外的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研究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市场机制较为成熟,相应的人才机制也比较完善,相关的

研究多数的都是从经济学或是社会学角度出发,总体研究女性就业性别歧视,而并非针对女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

1944年,冈纳·缪尔达尔的著作《美国的困境》可视为歧视经济学产生的标志,从此歧视被纳入经济学的分析中。

在Sanborn(1950)的性别差异研究中,他的定期目标是仅在同样工作同样报酬的背景下考虑歧视,而不是处理来自职业隔离的歧视。

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是在歧视经济学产生后,由贝克尔(Becker)创立的,以雇主、消费者和雇员可能具有歧视性偏好作为理论假说,雇主只有在以下条件下才可能会雇佣女性:

①女性为了获得与男性共事的机会愿意接受相对较低的工资报酬。

②因雇佣女性劳动者产生的负效应(比如因生育和生理因素而产生的负效应),公司为了其自身利益最大化,支付给她们的工资报酬应该低到足以抵消其产生的负效应;③因存在歧视性消费者的情况,在歧视性消费者用很低的价格购买女性劳动者的劳动产品时给公司造成的损失,在公司支付女性劳动者工资报酬时其工资低到足以抵消因歧视性消费者带来的利益损失。

该理论又被分为歧视的市场竞争理论,主要基于完全竞争均衡框架,认为歧视是因为个人偏好造成的,又可以称为个人偏好理论,以贝克尔的“身心不悦”说作为理论基础,歧视是歧视者的一种偏好,歧视者包括有雇主、雇员和消费者,个体偏向于与不同某些特定的种族或性别的成员打交道;与歧视的市场竞争理论相对的是非竞争性歧视理论,该理论基于市场的垄断力量,认为女性因为被限制在狭窄的职业范围而使得工资低于男性,整个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两大非竞争性的部门;基于市场失败、信息不完全而造成的歧视者的理性选择是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中的第三种理论,被称为统计性歧视理论,该理论认为用人車位在雇佣职员时容易将求职者的群体特征断定为个人特征。

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

在60年代中期由舒尔茨(Sehultz)和贝克尔(Beeker)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资本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男女性别差异导致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认知经验,以致对自我人力资本的投入也产生差异,男性在家庭生活中是主要的经济来源,要承担更多的经济责任,为了维持家庭生活,必须获取更多的收入回报,所以男性会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入.相对女性而言,在家庭生活中处于生育和情感支持作用,不用太过考虑经济责任因素,不需要获取更多的收入回报,以致对人力资本的投入相对较少,雇主和用人承位也看到了男性和女性人力资本投入的差别,自然会倾向于选择男性,因为男性的人力投资量更高。

"人力资本理论从男性和女性不同的收入回报期望分析男女两性对人力资本投入的差异,用人单位针对男性更高的人力资本投入在选择时更愿意选择男性而非女性[1]。

文化、传统和公开性歧视趋向于给可能参与到劳务中的女性加以限制,这些影响结合起来产生了一种与男性工作者不同的职业分布,并且在相同职业的男女工作者中产生了不同的工资,这一结果在全日制男女工作者中是一个长期的收入差距.遗憾的是,在这一概述水平上的解释主要是一些描述性的。

RonaldOaxaca(1973)的目的就是去估计对女性工作者歧视的平均程度并提供一个男女工资差异来源的定量估计.在此基础上,Randalls。

Brown,MarilynMoon,andBarbaras.Zoloth。

(1978)的方法是用多项回归分析从一系列个人特征集中去预测男性的职业成果,并且为女性模拟职业分布,对于男性和女性的每一个职业,工资是作为一个生产力测量的函数被估计。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理姬薇教授(CeciliaL-Ridgeway)提出了“互动理论”,用以解释两性职业和报酬的不平等,在互动交往过程中,如在应聘、面试、与同事之间、上下属之间、客户之间直接或间接地交往互动中,人们会自动地对对方的性别进行识别并作为互动交往的前提,针对不同的性别,在刻板印象的影响下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期望,以致造成制度上的不平等,导致男性和女性的地位不平等,大多数人认为女性不如男性,男性从整体上要强于女性,男性更能独立胜任工作并很好的完成任务,女性受到这种暗示并不断自我加强这种暗示使得女性也认为男性优于女性。

这两种性别观念导致男女两性对工资报酬的期望不同。

同时男性为了维护他们的优势,利用占据权威位置的机会,故意忽视或消除对他们不利的信息以维护他们的利益,使得女性很难改变这种状况。

"互动理论分析了在职场上,在互动交往过程中,因为性别刻板印象而产生对女性不利的地位.

在国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就业性别歧视理论还有劳动力市场的性别隔离理论,这种理论指出,在现今女性就业率虽然得到提升,但职业和行业的分布却存在很大的性别隔离现象。

按照性别差异,将劳动力市场按照职业和岗位分布情况划分为专门属于女性和专门属于男性的两大就业领域,在这两大就业领域,女性和男性相对集聚,其数量较多,形成了人们所认为的“女性工作"和“男性工作”。

这种劳动力市场的性别隔离使人们认为某些工作只适合男性,某些工作只适合女性,人们对这些就业领域和工作岗位形成固定化的认可,以致女性就业结构的分布在总体上处于劣势,而男性被更多的认可到更优的发展更好的就业领域和工作岗位中.而在现代的性别歧视研究中,许多学者更进一步的认为当今劳动力市场的性别隔离还表现为在差不多所有的就业领域和行业分布甚至包括所谓的女性职业中,女性所占的比例在与男性的比较中不断下滑,而且在就业过程中,因为性别差异导致工资带有明显的不同。

性别隔离的就业歧视理论从就业岗位的分布和行业分布分析了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遭受的性别歧视现象。

三、国内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研究

国内学着对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原因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研究,主要是从经济角度、社会角度、法律角度以及综合研究分析:

(一)经济学角度的研究

国内最早研究就业领域中歧视问题的是郭正模(1994),他在《“劳动歧视”问题初探》中阐述了西方经济学对劳动歧视的理论分析和对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劳动歧视”现象进行了剖析。

另外,分析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下的一些特点和加强劳动歧视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

2002年王小波在《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入口处的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一文中,通过对南开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实证研究,对在社会中得到普遍认知的"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进行了具体的多方位的分析,在工作的满意程度、寻找工作的时间长短以及所付出成本、受环境影响等诸多方面对女性和男性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了一系列结论[2]。

2004年胡安荣在《企业拒绝女大学生的经济分析——贝克尔歧视理论的拓展和运用》一文中,解释了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指出女大学生存在自然附着成本,主要包括生育成本、预期劳动生产率、补偿性工资差别、额外福利支出等几个方面。

并认为自然附着成本是女大学生相对于男大学生的额外支出,是用人单位拒招女大学生的根本原因

阚凯(2005)运用贝克尔的歧视模型对劳动力市场中性别歧视的现象进行分析,探讨了其存在根源以及提出了相应的消除性别歧视的对策。

模型分析显示,非歧视性企业比歧视性企业能获得了更多的收益.竞争的力量会使歧视性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弱势或者持续不下去,除非歧视性雇主愿意接受较低的利润水平,或者其所处行业具有垄断性[3]。

另外,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性别歧视的还有李娜(2004)和赵友宝、曹靖宇(2005)。

对于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张抗私(2004)认为,一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价值取决于影响其边际劳动生产率的所有供给和需求因素,如果与生产率无关的因素在劳动力市场上取得了正的或负的价值,才可能导致歧视。

(二)社会学角度的研究

对于引起性别歧视的原因及其影响,关于大学生就业,谭卫华(2001)从大学生社会化、社会发展的关系和职业社会学研究的视角入手,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的行为。

认为与韦伯社会行动分类有所不同,大学生的就业行为还存在随机的情况。

针对我国现阶段价值观的多元化,解决性别歧视问题,实现男女平等,王伟琴(2004)比较全面地从社会学角度做了分析,主要指出,传统思想和社会性别理论使得男女自身的价值有了高低之分,而不是劳动力市场中某些个人因素或个别行为所决定.她同时指出,这种基于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角色期望影响到了女性的可持续发展,也阻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

李晶(2004)认为当务之急是在社会中构建起先进的性别文化,她认为传统性别文化的回归是造成性别歧视问题的主要原因.对于引起性别歧视的原因,除了客观性以外,还有一部分是女性主观上的社会性别自我歧视(陈媛,2002),这一不良心理倾向使其竞争意识下降,影响到了就业。

2005年石春燕写的《社会资本的性别差异一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社会学思考》,文章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出发,探讨社会资本的性’别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从国家的政策法律因素、社会因素以及文化因素等方面分析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提出消除社会资本性别差异的途径.从不断完善女性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提高女大学生的整体受教育程度,女大学生自身选择适合市场需要的、有就业优势的专业学习等方面指出应对措施.

(三)法律角度的研究

比较早从法学角度比较全面地综述就业歧视的是朱懂理(2004),他同时也从法学角度分析了歧视产生的原因和消除歧视的对策。

他认为存在歧视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监督执法力度不够等。

而其中立法不完善是多数学者共同持有的观点[4]。

娄耀雄(2004)针对目前我国反响强烈的各种“就业歧视”现象进行了法理学分析,提出了立法建议。

详细介绍了就业歧视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成因,指出了应对“就业歧视”现象的对策和对制订“反就业歧视法”有关问题的建议.同时也应注意到反“就业歧视”并不能增加就业岗位,立法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对人的平等权利保护上[5]。

于艳(2004)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阐释了市场与歧视的密切关系,得出了歧视无法经由市场自身加以消除,必须通过法律手段才能予以解决的结论。

她同时借鉴了美国的相关法律制度,指出我国应当尽快制定反对就业歧视的单行立法,从实体制度与程序制度两方面构建我国的平等就业权保护体系.

四、当代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研究不足与展望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国内外对就业性别歧视现象研究已逐渐深入,且有所收获。

另一方面,就目前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亟待进行解决研究.

首先,国外研究就业歧视针对的大多是女性整个群体,女大学生的就业性别歧视并没有相关的探讨。

国外研究性别歧视把女学生作为女性包含在内研究,从而对女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有所忽视。

由于女大学生是高知识分子,在性别歧视方面还是很值得探讨的。

其次,从研究方法看,就业性别歧视研究很多采用定性描述分析,也有采用定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的,但这些定量研究的调查范围小、样本少,其结论不一定具有普遍性与代表性,而且这些定量研究大部分停留在简单的统计描述和比较分析上,假设检验式的量化研究相对较少,这不利于研究的深入、细化。

今后的研究有必要将定性讨论与简单的描述分析提升到更为严格的参数估计和模型检验。

最后,国内研究,虽有与西方研究结合,但结合面以及程度化很低,存在照搬现象。

国外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女性群体,而我国很多研究对象时女学生群体在研究中照搬西方的理论模型,来研究我国的女大学生群体。

其中的科学性有待考证。

性别歧视研究国内外大都从外部原因分析,而忽视了对女性歧视内因。

国内外研究大都从外部客观原因来分析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但忽视女性自身的原因,女性的主观条件是也是造成就业歧视的一个方面。

有鉴于此。

如何消减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研究的问题与不足,是世界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一方面,,我国在借鉴国外性别就业歧视的理论时,要考虑其本土适应性与我国国情,同时,在具体分析时,要在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和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文化观念下以及中国当今的就业政策和法律基础上分析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问题。

另一方面,要深化对中国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问题的研究,同时加强对研究中定性解释的实证检验,结合多种研究方法,深入地、系统地、全面地、研究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研究透彻,研究全面。

使女大学生从中吸取经验,学到方法,更好地服务于自身。

 

注释

[1]  Becker,G.S.1964,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nysis,New York: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王小波.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入口处的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J]。

青年研究,2002(9)

[3]阚凯.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经济学分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5(3):

39—42.

[4]朱懂理。

促进就业与反歧视研究综述。

中国劳动.2004

(2):

24-27.

[5]娄耀雄.我国“就业歧视"的法理分析及对策[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63-67。

 

参考文献

1 Becker,G.S.1964,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nysis,New York: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阚凯。

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经济学分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5(3):

39-42。

3朱懂理.促进就业与反歧视研究综述。

中国劳动.2004

(2):

24—27。

4李锐利。

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硕士论文。

2004。

5:

3.

5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吴秀霞.女大学生就业难与性别歧视[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

7李婧.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及对策研究[D]。

江苏:

扬州大学,2008。

8王小波.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入口处的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J].青年研究,2002(9)

9朱懂理.促进就业与反歧视研究综述[J].中国劳动,2004

(2):

24-27。

10季素萍.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

现象及影响因素——基于在校学生主观判断的实证结果[D]?

南京理工大学,2006。

11娄耀雄.我国“就业歧视”的法理分析及对策[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4(03):

63-6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