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案三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44838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案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案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案三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案三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案三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案三篇.docx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案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案三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案三篇.docx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案三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案【三篇】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从前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消灭的景象,表达了对祖国绚烂文化的无限喜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情分析

由于介绍的内容都已经消逝,无法再现,教学时要留意引导同学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绽开想象,使同学对当年的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

可以凭借插图,也可以通过收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使同学归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

教学目的

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消灭,使同学记住这一国耻,增加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自身的体会。

3、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俺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颐和园》,知道了北京的颐和园是一座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古典园林,在园内外享有很高的盛誉。

在北京西北郊还有一座被誉为“万国之园”的皇家园林。

圆满的是,这一园林艺术杰作,被英法联军劫掠和燃烧,使一代名园化为废墟。

今日,俺们学习课文《圆明园的消灭》,了解一下从前园林的风采和侵略者对它的消灭状况。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身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和被消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1)、记清字形。

“置”是上下构造,下面的“直”字里面是三横。

“统”是左右构造,右边是“充”字,不要写成“流”字的右边。

“略”是左右构造,左边是“田”字,右边是“口”,不要把两局部颠倒了。

留意“损”和“捐”;“销”和“锁”;“征”和“证”几个形近字的区分。

(2)、理解词语的意思。

西洋:

泛指欧、美各国。

先秦:

即秦统一中国以前,一般指春秋战国时期,为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距离清朝2000多年。

珍宝:

特殊宝贵的东西。

估量:

量,读“liang”,推算、计算的意思。

众心拱月:

拱,围绕。

很多星星围绕着月亮,比方很多东西围围着一个中心。

金碧辉煌:

形容建筑物特别华美,光荣夺目。

不要把“碧”误写成“壁”。

玲珑剔透:

玲珑,精巧灵活;剔透,剔除多余的局部,使透空明晰。

形容器物小巧玲珑,精巧奇异。

三、简洁介绍圆明园。

(见教材简析)

四、稳固练习。

练习朗读课文。

其次课时

一、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层次。

1、自身读课文,想想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练习分段。

2、全班争论课文的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圆明园的消灭是中国和世界文化不行估量的损失。

其次段(第2至4自然段)详细介绍当年圆明园的辉煌景观。

第三段(第5自然段)讲英法侵略者消灭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二、学习课文内容。

朗读其次大段,了解圆明园的过去。

这局部主要介绍了圆明园辉煌的景观。

是从三方面详细介绍的:

先介绍了圆明园的位置与总体布局;再介绍园中的各种景点;然后介绍了园内保藏的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

(1)、先读第2自然段。

标出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向俺们介绍了什么?

(3句话)

“举世着名”的意思是全世界都出名。

(2)、读读第3自然段。

画画图内有哪些美不胜收的景观,从中你能想像出什么?

第一句中有个分号,包括两个分句,从第一个分句“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可以想像出园内不行胜数的宫廷建筑各具风格,千姿百态。

其次个分句“有象征着喧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这句中的“象征”是用详细东西表示事物的某种意义。

封建帝王为了变变把戏,换换口味间或也想上街逛逛,到农村看看,就在园特造了一座“舍卫城”(即买卖街)和“北村山村”。

一旦皇帝兴致来了,要逛街,就得立刻把买卖街安排起来:

宫监人等马上扮成商人、手工艺人、游人,各处响起叫卖声,做各种交易,很像个喧闹的街市。

其次句到第五句介绍了圆明园在园林建筑上的几个主要特点。

请同学一一说出来。

想想自身说明白什么?

一是仿照各地名胜建筑的。

帝王们为了享乐,不惜代价把全国名胜移置园中。

二是依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筑的。

三是吸取了西洋建筑的风格。

第六句对全段进展了概括总结。

写出了在园内巡游的感受,通过这些感受来赞美圆明园会聚天下风光的迷人风光,融合中外风格的建筑艺术,赞美俺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这一世界园林奇迹。

(3)、读第4自然段。

想想为什么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

(有最宝贵的历史文物、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教师适当补充一些详细内容,让同学易于体会圆明园的文物价值。

从保藏时间看:

先秦——清有2000多年.

从保藏时间看:

有2000多年祭祀用的青铜礼器;有历代名人书画,而这些绝大局部是真迹,很多是孤本;还有许多珍宝及外国进贡的珍稀礼品。

全部这些文物,对于讨论中国社会的进展和中国古代的文明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不少都是无价之宝,所以用“最宝贵”来形容。

三、稳固练习。

熟读前两局部课文,请同学沟通读后的体会、心情。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读读课文。

想想圆明园是怎样被消灭的?

2、绽开争论:

把最让你生气的地方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生气?

重点理解“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但凡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闯进”说明他们简直是强盗,接着一层深一层地揭露侵略者的强盗行径:

只要能拿的,一点儿不留;拿不动的,用大车、牲口搬运,也不落一点儿;拿不动、运不走的,没有方法了,也不放过,想方法也要破坏掉,毁掉。

多么令人生气!

有资料记载,讲强盗们“遇宝贵不行携的如铜器、瓷器、楠木摆设等,则以棒击毁,必至粉碎而后快”。

侵略者们抢掠、毁坏还不成,进而放火燃烧,“大火连烧三天”,不只使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名园化为一片灰烬,而且国内的宝贵的历史文物也被大火烧掉了。

二、学习第一段

读第一段,体会“不行估量的损失”的意思。

(说明损失巨大)

三、争论问题。

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消灭”,可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了它辉煌的过去?

课文用较大篇幅写了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突出了他的宏伟壮丽和保藏的大量无价之宝,而正是这样一座世界着名的园林,这样一座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为一片灰烬。

这两局部内容严密联系,更能激起人们对侵略者无比憎恨的感情。

四、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自由发言,畅所欲言)

围绕两方面内容:

对美丽园林和劳动人民的赞美,对侵略者的憎恨。

不忘国耻,激发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

五、稳固练习。

分段练习背诵课文。

《圆明园的消灭》教案二

  一、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消灭》是一篇内容短小却内涵丰富的精读课文。

课文围绕圆明园的消灭,叙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和它的消灭过程,表达了对祖国绚烂文化的喜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引发了读者深深的思索。

文章构思奇妙,题目虽然是《圆明园的消灭》,重点却从圆明园布局之巧、建筑之美、保藏之丰3个方面写了圆明园的辉煌。

学习本文重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从前的辉煌。

由于本课内容离学生现实生活比拟长远,而且五年级学生刚步入高段,在理解课文和感悟语言文字等方面力量还有待提高。

所以,要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就要做到让学生课前大量搜集资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年段和本册书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力求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和抓住关键字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绽开丰富的想象,再现圆明园从前的辉煌。

在此根底上,学习英法侵略军消灭圆明园的过程,激发学生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训练。

同时,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一)熟悉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举世着名、众星拱月、估量、损失”等词语。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3、4自然段。

(三)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了解圆明园从前的辉煌和消灭的经过,使学生牢记国家耻辱,不忘民族伤痛。

(四)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

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从前的辉煌。

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体会构思的匠心独运。

四、教学预备

(一)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二)教师预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能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重点把握圆明园的辉煌,背诵课文的第3、4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圆明园的辉煌。

通过读书,再现圆明园从前的辉煌。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再现圆明园从前的辉煌。

(四)感情朗读,背诵课文3、4自然段。

其次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品读课文第5段,体会“消灭”的惨烈。

(二)读写结合,感受和表达学习后的情感。

(三)统观全文,领悟文章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品尝重点字词句,理解文章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强化所学

1.了解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及圆明园辉煌重点的把握。

导入:

同学们,今日我们连续学习《圆明园的消灭》,经过昨天的学习,围绕圆明园的消灭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主体写了从前的辉煌,关于辉煌又写了什么?

2.了解学生对文章重点段落的背诵状况。

在这些内容中最精彩的是文章的3、4段,同学们背下来的吗?

谁能尝试背一下?

(二)研读“消灭”,重点品读

1.学生自读第5段,圈点批注意点字、词、语句并标出,联系上下文体会和理解“消灭”的惨烈。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对第5自然段进展充分阅读,边读边在文中找出关键的字词句,并联系上下文读出自己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展沟通,谈感受,指导感情朗读。

学生沟通,教师顺学而导,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侵入、闯进、统统、掠走、任意”等词语和“大火连烧三天,烟云覆盖了整个北京城”等语句。

同时,要引导学生联系前文,想象画面,深入体会侵略者的野蛮和残暴。

在此根底上指导学生进展感情朗读,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圆明园被消灭的惋惜之情。

3.回扣前文圆明园的辉煌,体会圆明园消灭的不行估量损失。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三)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1.再次回读课文的第3、4自然段,回忆圆明园的辉煌。

举世着名的皇家园林毁于一旦了,现在留下的只是一片废墟,如今我们只能通过文字回忆从前辉煌的圆明园了,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的第3、4段,把圆明园的漂亮留在心中。

2.通过比照,读写结合,表达感受。

举世着名的圆明园消灭了,不仅中国人看不到了,外国人也看不到了。

这不仅是中国的悲剧,也是世界的悲剧。

(出示图片)大家看,这就是今日的圆明园,不管你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是老人,还是孩子,当你走到圆明园的时候,你会看到什么?

想到什么?

请拿起你的笔,把它写下来。

(四)留有余韵,思索结课

完毕语:

偌大的一个圆明园,偌大的中国,为什么三千侵略军就可以为所欲为,而拥有很多双有力的手和顽强的臂膀的国人却只能眼睁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