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教学大纲.docx
《《社会救助》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救助》教学大纲.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救助》教学大纲
《社会救助》教学大纲
《社会救助》课程是一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的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为2:
1(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6个学时,实践教学18个学时,理论与实践的优势互补,帮助学生认知理论,强化基层民政领域社会救助的实际操作技能。
本教学大纲将分为理论教学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
《社会救助》理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社会救助》是我院民政专业、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和社会救助专业的一门的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充分认识社会救助在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了解社会救助制度的特点,准确把握、分析社会救助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具备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和职业理念。
从而运用社会救助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经济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主要让学生能够了解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发展和改革的历程,掌握社会救助的含义、特点,地位和作用,以及当前我国社会救助体系所涵盖的丰富内涵。
结合高职教育特色,本专业培养面向社会救助基层的实务工作者、社区工作者、民政管理者,主要职业能力方向:
社会救助实务操作能力、社会救助服务能力、社会救助管理能力。
《社会救助》在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培养学生同时具有社会救助实务操作、社会救助服务的基础能力,具备一定的社会救助管理能力和职业道德,同时也是整个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板块,为学生后续专业学习以及在专业领域进一步拓展其他职业能力创造条件。
二、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社会救助》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该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理论教学、课堂讨论、实践教学、书面作业、考试等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社会救助的概念、特点、功能、由来与历史发展;掌握社会救助的基本理论,特别是了解社会救助体系所包含的丰富内涵,特别是解决不同问题的方法,能够运用有关知识和理论、方法、技能指导现实工作,分析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社会救助理论、法规知识的基础上,熟悉社会救助各项工作的实务流程及经办方法,领会职业道德在社会救助工作实务中的内涵和作用,为掌握社会救助工作方法、技巧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目标定位为三个方面:
实务能力、职业理念、后续发展。
其中:
实务能力目标是指课程技能目标,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实务能力,是指社会救助行业实务操作能力;二是基础能力,包括交流协调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判断决策能力等基本技能。
这也是学校“博学笃行”精神的体现和要求。
职业理念是指课程职业道德目标,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职业态度,“用职业的理念,在社会救助的实务过程中,全心关注服务对象,为其排忧解难”,在目标实现过程中,结合学院的民政行业背景,将学院“爱众亲仁”的校训贯穿于职业道德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爱众亲仁”的职业道德,热爱社会救助事业,关心救助对象,热心服务,有强烈的一线职业意识、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后续发展是指知识目标:
熟悉我国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社会救助制度的特征、功能和制度的基本构成要素,掌握社会救助的管理、基金、法规等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在基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社区和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工作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同时为其它专业课程学习奠定专业理论知识。
使学生在具备本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多项性后续发展的基础,满足不同的发展需要。
本课程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在掌握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及实务工作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也为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打好理论基础。
切合学校高职特色,办学定位,符合学生就业和发展的实际需求。
四、课程的理论教学进度和安排
理论教学的总学时为36个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
第一讲 社会救助概述 2学时
第二讲 中国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2学时
第三讲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学时
第四讲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学时
第五讲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2学时
第六讲 农村扶贫开发 2学时
第七讲 自然灾害救助概述 2学时
第八讲 自然灾害救助实务 2学时
第九讲 临时救助 4学时
第十讲 应急预案 2学时
第十一讲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2学时
第十二讲 流浪儿童救助 2学时
第十三讲 教育救助 2学时
第十四讲医疗救助2学时
第十五讲住房救助2学时
第十六讲法律援助2学时
第十七讲社会互助概述2学时
第十八讲慈善救助2学时
大纲内容
第一讲社会救助概述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讲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或掌握:
1、什么是社会救助?
它有哪些特点?
2、社会救助的对象有哪些?
救助内容是什么?
3、社会救助的原则和方法。
4、社会救助的地位和作用。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社会救助的含义和特点
一、社会救助的含义
二、社会救助的特点
第二节、社会救助的对象和内容
一、社会救助的对象
二、社会救助的内容
第三节、社会救助的原则与方法
一、社会救助的原则
二、社会救助的方法
第四节、社会救助的地位和作用
一、社会救助的地位
二、社会救助的作用
第二讲中国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讲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或掌握:
1、什么是社会救助体系。
2、了解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意义。
3、我国传统的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缺陷。
4、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包括的内容。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社会救助体系的概念和意义
一、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概念
二、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意义
第二节、我国传统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构成及其缺陷
一、我国传统城市社会救助制度的构成
二、我国传统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构成
三、我国传统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缺陷
第三节、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指导思想
二、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要求和内容
一、城乡救助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城乡救助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三讲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讲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1、掌握城市低保的概念。
2、了解城市低保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过程。
3、掌握城市低保对象的确定。
4、掌握城市低保标准的测算方法。
5、熟悉城市低保操作程序。
6、了解城市低保的分类施保。
7、了解城市低保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产生
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产生的背景
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创立与推广
三、城市低保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第二节城市低保制度的实践操作
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界定
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操作程序
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测算的方法
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分类施保与管理
第三节城市低保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一、城市低保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城市低保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第四讲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1、明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
2、了解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范围和标准。
3、掌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申请于审批程序。
4、能分析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措施。
第一节农村低保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农村低保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二、农村低保制度建设的可行性
第二节农村低保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一、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探索
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三、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与范围
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确定
第五讲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讲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1.了解五保供养制度的由来和发展。
2.掌握五保的内容和五保供养对象的条件。
3.掌握申请五保待遇的审批程序。
4.了解五保供养的形式、标准及资金渠道。
5.了解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管理与建设。
6.熟悉五保供养工作的管理体制。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概述
一、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涵义
二、五保的由来和发展
三、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意义
第二节、五保供养的对象和内容
一、五保供养的对象
二、五保供养的内容
第三节、农村五保的供养形式、供养标准及资金渠道
一、农村五保的供养形式
二、农村五保供养的标准
三、农村五保供养的资金渠道
第四节、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管理与建设
一、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性质
二、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
三、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建设
四、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管理
第五节、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管理体制
一、国务院民政部门的职责与履行方式
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的职责与履行的义务。
三、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的职责与履行方式。
四、村民委员会的职责与履行方式
第六讲农村扶贫开发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讲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1、掌握贫困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2、熟悉贫困的标准及测定方法。
3、了解中国大规模扶贫开发的背景、历程与成效。
4、理解中国农村贫困的成因
5、明确新时期农村扶贫开发的措施与途径。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贫困的分类及测定
一、贫困的概念与分类
二、贫困的标准及测定
第二节、中国大规模扶贫开发的背景、历程与成效
一、农村扶贫开发的背景
二、农村扶贫开发的历程
三、农村扶贫开发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四、农村扶贫开发的基本经验
第三节、中国农村贫困的成因
一、自然生态原因
二、人口原因
三、体制原因
四、其它原因
第四节、新时期农村扶贫开发的措施与途径
一、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
二、实施自愿移民搬迁
三、推进整村扶贫
四、组织劳务输出
五、推动扶贫开发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七讲自然灾害救助概述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1、掌握灾和荒的概念。
2、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成因及特点。
3、了解我国救灾方针的发展情况。
4、了解我国自然灾害救助的管理体制。
第一节、自然灾害救助概述
一、灾荒概说
二、自然灾害与贫困的关系及对社会的影响
三、自然灾害的长期性和灾害救助工作的重要性
第二节、防灾抗灾救灾
一、防灾
二、抗灾
三、救灾
第八讲 自然灾害救助实务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讲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1、掌握救灾款的使用范围。
2、掌握民政部门在救灾工作中的任务。
3、掌握自然灾害救助的工作规程。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自然灾害救助实务
一、报灾
二、计灾
三、查灾
第二节、民政部门在救灾工作中的职责
第三节、自然灾害救助工作规程
一、应对自然灾害工作规程
二、灾害应急救助工作规程
三、灾区民房恢复重建管理工作规程
四、春荒、冬令灾民生活救助工作规程
第九讲 临时救助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讲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和了解:
1、了解、把握临时救助的概念、基本特点;
2、了解我国临时救助制度建立的历程、意义;
3、了解各地在建立临时救助制度过程中的经验;
4、了解、掌握临时救助制度的实践操作;
5、把握临时救助制度建立过程中的问题及改革发展方向。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临时救助制度的建立
一、临时救助制度建立概述
二、临时救助制度的定义
三、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意义
第二节临时救助制度产生的背景
一、临时救助制度产生的客观因素
二、社会救助工作中积累的经验
三、民政部适时提出相关要求
第三节各地建立临时救助的经验和成绩
一、适用范围与对象
二、救助项目
三、资金来源和管理
第四节临时救助制度的实践操作
一、临时救助制度对象的界定
二、临时救助的主要范围
三、临时救助的基本原则
四、临时救助的审批程序
五、临时救助的标准
六、临时救助制度资金来源
第五节临时救助制度改革与发展
一、临时救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临时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第十讲 应急预案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1、掌握应急管理与应急预案的基本概念。
2、了解应急预案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3、理解应急预案的功能与意义。
4、熟悉应急管理体系的构成和机构。
5、了解应急管理的发展现状,明确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向。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应急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应急预案编制
一、应急预案编制基本要求
二、应急预案编制步骤
三、应急预案主要内容
四、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第三节应急预案管理
一、应急预案评审与发布
二、应急预案备案
三、应急预案宣传教育与培训
四、应急预案修订与更新
第十一讲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讲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1、掌握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救助的基本概念。
2、了解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救助制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过程。
3、了解社会救助管理的工作体制。
4、掌握社会救助管理的原则和主要内容。
5、熟悉各类人员救助的操作程序。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的产生
一、城市收容遣送制度的产生及其影响
二、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的建立及其特点
第二节、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对象和内容
一、城市流浪乞讨救助对象的界定
二、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基本原则
三、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主要内容
四、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程序
第十二讲 流浪儿童救助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讲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或掌握:
1、儿童流浪的成因及进行流浪儿童救助的意义;
2、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工作的实施;
3、我国流浪儿童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4、我国主要的流浪儿童救助模式。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流浪儿童的救助
一、儿童流浪问题的成因及救助的意义
二、流浪儿童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三、流浪儿童救助体系的建设
四、关于流浪儿童救助模式的探索
第二节、救助管理机构的建设和管理
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的管理体制
二、民政部门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建设与管理中的任务
三、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的自身建设和管理
第十三讲 教育救助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讲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或掌握:
1、什么是教育救助?
它有哪些特点?
2、教育救助的对象有哪些?
救助内容是什么?
3、教育救助的原则和方法。
4、教育救助的地位和作用。
5、教育救助的救助对象和程序。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教育救助概述
一、教育救助的产生和发展
二、教育救助的基本内涵
三、教育救助主要特征
四、教育救助的主要内容
五、教育救助的功能和意义
第二节外国的教育救助
一、美国的教育救助
二、英国的教育救助
三、日本的教育救助
第三节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的“两免一补”
1、对一般贫困家庭的教育救助
二、“两免一补“的申请程序
三、“两免一补“对象的界定标准
四、“两免一补”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
第四节我国高校和中职贫困学生的“奖贷助补减”
一、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
二、助学贷款
三、勤工助学
四、学费减免
第十四讲医疗救助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1、掌握城市医疗救助的基本概念。
2、了解城市医疗救助制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过程。
3、了解城市医疗救助资金的筹集与管理。
4、掌握城市医疗救助的主要内容范围。
5、熟悉城市医疗救助的操作程序。
6、掌握农村医疗救助的基本概念。
7、掌握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的申报程序。
8、掌握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的管理与使用
9、了解农村医疗救助的程序。
(二)通过本讲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或掌握:
第一节城市医疗救助的对象、范围和标准
一、我国城市贫困人群医疗现状
二、城市医疗救助的对象和范围
第二节城市医疗救助资金的筹集与管理
一、城市医疗救助资金的筹集
二、城市医疗救助资金的申请与审批
三、城市医疗救助资金的管理
第三节城市医疗救助的组织实施
一、城市医疗救助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
二、城市医疗救助的组织实施的管理体制
第四节城市医疗救助的探索与实践
城市医疗救助的主要模式
二、目前城市医疗救助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城市医疗救助健康发展的思路
第五节农村医疗救助的对象、范围和标准
一、农村医疗救助的对象和范围
二、农村医疗救助的标准和原则
第六节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的申报、审核与拨付
一、农村医疗资金的申报
二、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的审核
三、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的拨付
第七节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
一、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的筹集
二、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的管理
三、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的使用
第八节农村医疗救助的程序与组织实施
一、农村医疗救助的程序
二、医疗救助服务
三、农村医疗救助的组织实施
第十五讲住房救助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讲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1、掌握住房保障与住房救助的基本概念。
2、了解住房救助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3、理解住房保障的功能与意义。
4、熟悉慈住房救助的申请程序。
5、了解我国住房保障的发展现状,明确新时期住房保障的发展趋向。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住房保障与住房救助
第二节廉租房
一、国外的廉租房
二、我国廉租房的性质、历史与管理
第三节经济适用房
一、新加坡的组屋政策
二、日本立法保障保高放低的住房政策
三、我国经济适用住房的性质
四、经济适用住房的主要管理办法
第四节农村住房救助
第十六讲法律援助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讲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1、了解法律援助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意义。
2、掌握我国法律援助的对象、范围及程序。
3、熟悉我国法律援助机构设立状况及法律援助经费来源、使用情况。
4、了解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实施现状与发展方向。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法律援助概述
一、法律援助概述
二、法律援助的特征
三、法律援助的起源
四、中国法律援助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法律援助的对象与范围
一、法律援助的对象
二、法律援助的范围
三、公民怎样申请法律援助
第三节、法律援助的程序与方式
一、申请法律援助的程序
二、法律援助的操作程序
三、法律援助的基本方式
第四节、法律援助机构建设与经费管理
一、法律援助机构的分类
二、法律援助机构的设置与管理
三、法律援助经费的来源
四、法律援助经费的管理与使用
第五节、法律援助制度的改革与探索
一、目前法律援助存在的问题
二、法律援助制度的改革探索
第十七讲社会互助概述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讲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1、掌握社会互助的基本概念。
2、理解建立社会互助的必要性。
3、了解社会互助的特点。
4、了解中西方不同人伦观形成的不同互助责任体系。
5、了解目前中国各社会互助主体作用发挥情况。
6、理解社会互助体系建设的建议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社会互助基本原理
一、建立社会互助系统的必要性
二、社会互助体系的特征
三、中西社会互助社会责任体系对比
四、社会互助责任体系的主要形式
第二节中国社会互助体系发展与展望
一、目前中国社会互助系统的构成主体作用发挥情况分析
二、社会互助系统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十八讲慈善救助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讲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1、掌握慈善与慈善事业的基本概念。
2、了解慈善事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3、理解慈善事业的功能与意义。
4、熟悉慈善救助事业的组织类型和机构。
5、了解慈善救助事业的发展现状,明确新时期慈善救助事业的发展趋向。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慈善救助概述
一、慈善与慈善事业
二、慈善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慈善事业的功能与意义
一、慈善事业的功能
二、慈善事业的意义
第三节、中国慈善救助事业现状
一、慈善救助事业的组织类型和机构
二、慈善救助的运作过程
三、慈善救助事业的贡献与成就
四、当前慈善救助事业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中国慈善救助事业的发展
一、慈善救助的原则
二、中国慈善救助事业的发展模式
三、中国慈善救助事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第二部分:
《社会救助》实践教学大纲
一、课程实训的指导思想
实训教学指导思想是“学会运用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职业的理念,在社会保障的实务过程中,全心关注服务对象,为其排忧解难。
”
在实践教学安排上,设计了基本技能、职业理念与职业技能、拓展技能等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方案,通过实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按照《社会救助》教学大纲对社会救助所需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而且要求学生通过实训教学进一步实现以“适应职业岗位”为目的,“以职业教育”为主线,培养“实务能力、职业理念、后续发展”三项基本素质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目标。
二、实训教学任务
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社会救助事业的价值观、职业道德,增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掌握社会救助不同领域的不同职业岗位群所需求的各种方法、技能与技巧,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体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在踏入行业后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岗位要求。
三、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的组织安排
本课程实践课时安排:
18学时(不含课外拓展实训项目和“4+1”专业顶岗实习)。
四、课程实训的目的和要求
1、了解社会救助体系的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社会救助产生的背景。
2、了解中国社会救助发展的历史沿革及改革方向。
3、了解中国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基本知识,把握我国各种社会救助制度的运行情况及发展思路。
4、在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内容多、课时少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进度,贯彻少而精、启示式的教学方法,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突出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讲授。
5、根据课程现实性和时代性强的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介绍当前社会救助发展的最新动态以及理论界研究的前沿问题,活跃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6、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并邀请省内外有关专家学者来讲学,加强学术性,增强教学的活力。
五、课程实训教学方法建议
《社会救助》实训,建议采取如下几种主要方式予以解决。
1、通过讨论式教学,强化学生对社会调查及其方法运用的重要性和具体调查方法、技术环节的认识,促进社会调查方法技术程序化使用意识的进步。
2、通过案例式教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增强感性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运用社会救助的专业方法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训式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创新的积极性,使学生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4、通过组建调查小组,引导学生根据社会救助的专业知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调查课题,进行调查活动。
5、课堂实训与课外实训相结合。
六、课程的实践教学进度和安排
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