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优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403863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优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优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优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优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优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优质.docx

《小学三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优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优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三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优质.docx

小学三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优质

小学三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优质

教案范本三篇《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经典的课文。

叶老通过细致的观察,描写了爬山虎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以及爬山虎没有触着墙以后脚的变化。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优质教案范本,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设计爬山虎的画(隐去它的脚),制作演示课件。

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什么原因呢?

今天,我们学习完《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书课题)

二、了解爬山虎xx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插图,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

(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

读出xx的xx。

5.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下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

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观察实物(或挂图),默读课文,进一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用自己的话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脚的话,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3.让全班学生选择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出爬山虎的脚。

4.按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5.熟读,指导背诵。

6.结合板书小结: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详细。

那么它是怎么爬的?

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四、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向上爬的。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

触巴拉贴

3.小结:

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

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的生长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4.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5.教师小结:

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

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

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6.看电脑演示爬山虎正面爬墙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紧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

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7.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变成什么样呢?

请同学们自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归纳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

板书:

萎了

触着墙:

板书:

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六、总结。

1.学生归纳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第三、四、五这几个自然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

4.总结:

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了细心而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拓展作业。

1.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2.细心观察一种植物,将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自觉运用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5、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激发留心周围事物的兴趣。

重点难点:

1、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难点)

2、领悟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

(重点)

3、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激疑激趣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今天,老师就给大家猜两条谜语,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第一条: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打一种植物,是什么?

(葡萄)第二条,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

也打一种植物。

(丝瓜)2、如果种葡萄和丝瓜啊,还要做一项特殊的工作,什么工作?

(要给他们搭架子。

)不搭架子行不行?

(不行,不搭架子,他们就没法儿往上爬了)

二、揭示课题,感知文题

过渡:

刚才我们都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

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

(板书课题)

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吗?

那按照他这个意思,这题目该怎么读呢?

指名读。

老师把脚这个字写这么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

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会有新的理解。

三、交流预习,理清脉络

(一)交流对爬山虎脚的初步了解

1、学生交流:

课前,通过预习,你们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哪些了解?

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介绍)

2、教师参与:

课前,老师也了解了爬山虎的脚,我还从这本书(出示《十万个为什么》)中了解到,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它的另一种根,因为它生长在空气中,所以叫气生根。

你看,老师这是怎么了解的?

观察、读课外书、查找资料都是预习的一些好的方法啊。

我们运用这些方法都对爬山虎的脚有了一些了解。

那么,叶圣陶爷爷他是怎样写爬山虎的脚的呢?

请同学们看第6课。

(二)初读感知,读准词语

1、检查字词。

出示课后生字,指名读。

2、出示:

嫩茎xxxx起波纹

触着墙痕迹xx

强调多音字及儿化音的读法。

3、快速读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呢?

(1)谁知道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

(3.4.5)

(2)课文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了什么?

(叶子)

四、以读代讲第二自然段

1、自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注意:

在这一段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知道这一段重点讲的是什么?

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把这句话画下来。

2、出示: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1)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这一段重点讲的什么吗?

(长大了的叶子)

(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引人注意)

3、再读读这段话,看哪几句话具体讲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3.4.5句)

4、那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引人注意的地方表现出来呢?

(学生练读)

(1)指名读。

(学生评议)

(2)欣赏爬山虎xx画面,听老师读。

(3)指名读。

老师给你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

让你来美美地读一读,其他同学一起来美美的感受一下那些引人注意的长大了叶子。

(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声音和感情都非常丰富,这可以用一个四字的词来形容。

哪个词?

声情并茂。

读书就应该这样去读。

过渡:

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

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呢?

四、读文画图,自主学习“爬山虎的脚”

(一)读文画句

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脚的有关句子。

学生读句子后,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二)读文画“脚”

1、教师板画,提出要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三片嫩叶。

提出要求: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写“脚”的句子,注意

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一

部分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2、学生读书思考。

3、指名到黑板上画“脚”。

①选颜色:

老师这儿有红、黄、绿三支粉笔,请一位同学选择一种颜色来画。

方案一:

学生选择的是红色

说明这位学生认真读书了,而且读懂了书上写颜色的句子。

教师可请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红色。

(说课文依据)

方案二:

学生选的不是红色

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把学生出现的这一偏差点作为有利的训练点在学生评议时进行强化训练,从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阅读习惯。

②画“脚”。

学生在老师画的茎、叶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③全班评议。

学生再读书,以课文为依据,对照同学画的“脚”进行评议,纠正错误。

重点理解以下几点

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形状:

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

细丝跟新xx一样,也是嫩红的。

方案一:

学生画得不对

请学生评议,主动发现问题并在黑板上改正画错的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方案二:

脚的位置画错了

脚的“位置”是理解的难点,学生如果发现把脚的“位置”画错了,但又不知道画哪儿更准确,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一读写“脚的位置的句子”,对照图文评议、理解、感悟。

小结:

是啊!

只有认真读书,才能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4、组合朗读。

咱们这样来读

第一组读黄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

第二组读蓝色部分,这一部分是——

第三组读红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

最后一句大家一齐读。

过渡:

你们看,叶圣陶爷爷写得多清楚啊!

这一段,通过同学们认真读书,自己就读懂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那第四自然段呢?

也请同学们这样认真去读,看看这一段,你们能知道什么?

五、品词析句,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读第四自然段,看你知道了什么?

(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2、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读有关句子。

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3、爬山虎究竟是怎样爬的呢?

老师通过读“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一部分,抓住了关于爬山虎爬的一个重点词“触”。

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再读读后面的句子,想一想,还应画出哪些重点词,就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

课件出示:

(触)()()()()()

4、学生评议。

方案一:

说得不对

请学生再读文并调整词序。

变弯

触巴拉贴

方案二:

学生漏掉“变”和“弯”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讨论去掉“变”、“弯”行不行,为什么?

小结:

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5、体会朗读。

注意:

只要读好这些词,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

教师指导重点词的读法。

(二)看画面配解说

那爬山虎是不是这样爬的呢?

(1)放动画。

你们注意了吗?

这个画面和电视上的画面比起来,是不是少点什么?

(2)给画面配解说词。

不过,解说要讲究方法的,就是屏幕上演什么,我们就说什么。

解说一定要与画面同步进行。

(试说后指名说)

(三)质疑问难

学到这儿,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学生质疑:

①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

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②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四)解决问题

1、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

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方案一:

可以用“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

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脚一脚”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

此时教师不动声色,请其他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方案二:

理解“一脚一脚”和“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

“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

而“一脚一脚”的爬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

教师请学生动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是怎样爬的。

2、教师板画描述启发:

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

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3、在这儿,叶圣陶老爷爷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出什么?

(叶圣陶老爷爷连续观察、细致观察、用词非常恰当。

小结:

体会叶圣陶老爷爷作了连续观察,观察细致,用词准确。

六、交流爬山虎脚的变化

(一)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

(板书:

萎了牢固)

(二)教师小结:

第五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变化。

七、回归整体,领悟方法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的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1、回归课题。

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课题,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现在你有没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这脚在爬山虎身上可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脚爬山虎就没法往上爬了!

2、如果我们也像叶圣陶爷爷一样去了解爬山虎的脚,观察一次行吗?

观察一天行吗?

3、小结:

是啊!

叶圣陶老爷爷对爬山虎的脚不光进行了细致观察,而且经过了长期的观察,否则不可能写得这么清楚。

这正是我们所要努力学习的。

附:

板书

茎上枝状细丝嫩红

变弯

爬山虎的脚触巴拉贴

萎了牢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教学,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

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

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它有脚。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二、理解课题,了解文章背景

①、本文的作者是谁?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

中国现代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江苏省苏州市人。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除《爬山虎的脚》外,还有《记金华的双龙洞》《小青石》等。

②、读课题,想一想,这个课题的题眼是什么?

读了课题你想说点什么?

③、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

让我们走进课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

(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学生自愿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2)指导生字写法。

叠(下面是“且”);逐(“半包围”);虎(第三笔“﹁”等)

(3)掌握多音字。

(4)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

(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xx很xx。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

(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1、2两段

1、读第1、2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

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嫩红到嫩绿,一顺儿,铺得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隙。

)2、思考:

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爬山虎长得茂盛和它叶子的美丽这两个自然段?

讨论、归纳:

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四、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重点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学习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

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2、汇报交流,自由发表见解

预测交流:

一,

①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请你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

②这是一种动态的美。

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

③为什么觉得这样的xx给人以xx享受?

(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

)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

④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

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预测交流:

二,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脚的样像什么?

颜色是怎样的?

课文是怎么写的?

(出示课件:

图片)

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

(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

这样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

预测交流:

三,

①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触、巴、拉、贴”“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②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有什么不同?

(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预测交流:

四,

①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②“……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

)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

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

)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

三、引导发现,总结课文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

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观察细致。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4)连续观察。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2、课外查询资料

(1)本文作者xx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