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6.docx
《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6.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6
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6
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冯盟食工095班
摘要:
中国的粮食物流自建国以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市场化转型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
近年,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成,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进一步推进,粮食企业的市场职能得到进一步发挥,国家的直接调控职能也转向通过政策法规、行政执法、国家储备等方式进行调控,国家已退出直接参与粮食物流。
为加快流通、降低成本,政府和粮食企业都开始积极探索研究新的适应市场需求的现代粮食物流模式。
这些年中国新建了500多亿公斤的新型仓房,配备了先进设备,提高了技术水平,完善了管理手段。
通过多渠道融资加大投资力度。
同时,加快对陈旧仓房的改造。
规范和研制了新的粮食物流托盘,物流作业规范化标准化和自动化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
关键词:
中国粮食流通领域粮食储藏与物流
前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粮食的需求量、需求结构随之发生改变,粮食产业经营需要适应变化。
这样的变化迫切需要能集粮油批发竞价交易、仓储联运、加工生产、配送中心、科技创新、信息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粮食物流体系。
然而,我国对粮食物流体系的研究起步晚,建设粮食物流体系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
物流体系是一家或多家物流相关企业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布局形成具有一定规格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集结点粮食物流体系,是一种主要经营粮食的专业型物流体系是以粮食物流企业各主体形成的物流集结点。
粮食运输,粮食精加工,粮食销售,农副产品加工,粮食商品和粮食物流体系有其独特性。
这就使粮食物流体系有别于其它物流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性:
一是由粮食物流企业为主体中各企业之间经济联系紧密,产业关联性强,配套互补和完善。
二是粮食物流体系还聚集了与粮食物流相关的管理机构和金融、科研、中介等服务机构能达到规范管理获得优质快捷的服务。
三是粮食物流体系中的企业存在着原材料供应、成品生产和销售、副产品生产消化等垂直关联关系可以通过企业纵向一体化实现规模同步扩张。
其特性有机构稠密性。
大量相关企业和机构在一个地域集聚。
形成了相关产业和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网络,有地方根植性。
在粮食物流体系内的企业和机构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地域社会文化和制度环境,易于产生聚合效应。
形成稳固的聚合体系;有互助性体系内各企业和机构同属于粮食物流产业链,彼此之间有紧密的经济利益关系,可促使相互间的扶持资助,形成共赢格局有相互借鉴性,体系内企业有着密切经济联系,由于地缘接近,各类人员(业主、主管、技术、工人、服务后勤、社会管理人员等)之间相互交往多,交流障碍少,接触时间多。
背景
一、近年来我国粮食市场形式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我国粮食产生了重要的转机,基本实现了粮食供求总量的平衡,甚至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近些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农产品价格和粮食价格得到了保护价的支撑,气侯也比较好,所以粮食丰收,概括起来,我们通常说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所以在粮食大幅度上涨的次年我国粮食取得了好收成。
二、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首先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迈出了重要的步伐,2004年我国提出放开粮食价格。
大家知道建国以来我们经常生活在吃不饱的阴影之下,我们努力解决的就是让每个人有足够的粮食维持生存。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国推进了国有粮食改革,这就是很多同志熟悉的三老问题,老粮、老帐、老人,老人指的是这些妇女和员工,应当说在解决三老问题上,取得了不少成绩。
在老帐方面主要有一般亏损挂帐怎么解决,一部分就是亏损,一部分是经营亏损。
在流通中,我们粮食基础,粮食仓储的基础设施得到的很大的改善,在很长一段时间国有粮食的收购企业,仓储设置非常陈旧。
三、建立建全了粮食流通法规过去长期粮食是短缺,我们有一些法规都是限制粮食流通的,不需倒卖,长途贩运,粮食不许出省,出县,都是限制流通的,现在的情况发生的很大的变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实际上只要是我们加大对粮食的每年力度,每年生产一万亿斤粮食是可以做到的,能够做到供求平衡,丰收年是略有节余。
特别是2004年全部放开市场和价格之后,过去的粮食流通法规已经不合适宜,所以审时度势出台了粮食法规。
四、建立了储备粮的管理我国是上世纪90年代为了解决农民卖粮难建立了中央春被粮的管理制度,以前有储备粮,但不健全。
后来中央决定分两级建储备,中央和地方储备,在2004年之前中央的储备也是委托地方管理,由地方任命管理人员,由他们检查,但是由于政企不分,放在地方粮往往被挪用,没有这么多粮食还要申请管理费用,所以2005年我具体指导这项工作,在各省建立了分公司,由地方管理直属部,三级架构,两级法人,分公司的干部由我们公司任命,乌纱帽掌握在总公司的手里。
五、重视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流通企业,提高流通企业的竞争力现在很多粮库都是现代化粮文测试,现在在电脑里就可以看到粮食的湿度和温度,粮食的周围有走动,发现异常情况,在监控室都能看到。
粮食物流,火车和汽车有所配置。
六、现在建立了一些现代化大型的粮食流通集团
比如中粮、在的华粮集团,吉粮集团,这些集团都有相当的实力,可以完成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
现状
我国是农业大国,耕地面积20亿亩,其中农垦的粮食产量达360亿斤。
农业丰收要给农民增收,切实把丰收的粮食收割好、仓储好、销售好,最终实现农民增收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丰收之年聚焦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更有针对性和紧迫性。
多年来,粮食物流已经形成了一种集中垄断的格局。
这种格局的弊病在强调保证供应和储存安全的短缺经济时期暴露得并不明显。
但随着粮食经营的放开。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及经营主体多元化带来的竞争的加剧.集中垄断的粮食物流格局的弊病明显显露出来,对现代粮食物流的科学运作和发展形成了严重制约。
相关调查显示,中国的粮食物流企业正以高过国外同行10%以上的流通成本与之在同一市场上进行竞争。
例如,东北地区粮食南运,主要靠铁路和水上运输,目前70%左右采用包粮方式,粮食运费高、损耗大、效率低。
黑龙江粮食南运,走铁路加水运到广东,流通费用占销售总成本的35%左右。
如果从大连口岸出口粮食,流通费用占30%左右,撒漏损失一般占3%~5%。
而欧美国家流通费用率最高不超过25%。
撒漏损失不超过1%。
据调查。
国内粮食从生产区运到销售区的流通费用,占在销售区的粮食销售价格的30%~35%。
而国外如加拿大则是20%~25%。
过高的流通费用以及小农生产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形成了目前中国粮食价格平均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局面。
一、粮食流通领域出现的问题
(一)粮食宏观调控缺少经验。
粮食市场放开了,不能说不要宏观调控,特别是我国还是转型过渡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并不成熟,在这个情况下,宏观调控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由此看出,宏观调控缺少经验,没有合理的机制,没有宏观调控的建全的一套工具和手段体系。
(二)粮食流通出现了逆市场化倾向,有些地区正在走回头路。
现在的收购价格实际上高于市场价格。
出现了很多地方抢购最低收购价的粮食,因为不收白不收,收到了财政可以补贴,上级政府,粮食企业收来的粮食卖不出去,工资发不了。
不同品种不同价格,有调整的余地,现在没有调整余地,而是考虑怎么提高产量。
我们以前有过这样的教训,农民卖的粮食他不吃,他吃的粮食不卖,专门使产量最大化,政府收购之后很难销售,这个政策不利于结构调整。
现在有些人提出脱市要扩大化,应该棉花也要脱市收购,不要限制时间,常年收,那不就回到了计划经济模式了。
(三)储备体制有待改善。
现在储备粮规模、结构缺乏论证,储备粮到底缺多少,够用,不能越多越好,当然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但是这么多粮不放十年,要不断轮换。
储备粮调控的范围有多大,政府的储备粮,战略的储备也是要满足市场的需要,这是需要讨论的。
另外现在轮换机制不合理,卖出去之后4个月再收回来,出现了收购一上市就要大量轮进,轮进轮出给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
现在国家有些部门不太赞成储备,经营相结合,要求储备和经营脱节,轮换必须要上报计划,按期轮入轮出。
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随时轮进轮出,成本很高。
(四)国有企业改革,现在存在着重分流轻就业的现象。
现在所谓的分流主要是下岗回家,所以分流离开了他的本意。
(五)粮食物流现代化进展缓慢。
我们跟国际上先进的物流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现在我国的粮食物流方面陈旧,海运和铁路运输相互之间的衔接不好。
(六)农商分离。
很少有我国这样搞粮食生产和粮食流通是两家,许多国家都是搞粮食生产和粮食流通是一家,我们这种格局的形成和计划经济年代,粮食高度短缺分不开的,有限的粮食不能由生产部门决定,必须拿到计划部门分配,现在我们是市场导向了,市场销售非常重要,粮食卖难比买难突出,如果生产不考虑流通,流通不考虑生产,带来很大的问题。
现在搞产业化,农业搞农业的产业化,粮食搞粮食的产业化,各自向对方领域里延伸,困难重重。
(七)市场体系建设落后。
农民的流通组织发育滞后,批发市场体系有待生机。
今年12月11日允许外商进入粮食流通领域,外商跨国公司,外商进入中国带来哪些冲击,如何应对,我认为准备是远远不够的。
我最近听说国内大的一些粮食集团希望跟世界的粮食集团站在一起,所以我们需要相应的装备,否则的话,粮食的运输,国际上的采购和销售完全受制于大的船商。
现在一打听,我国国内所有的船商都是为外国制造的,可见如果在这方面没有早做准备,难以摆脱被动。
(八)关于国有粮库体制改革问题过去粮食销售的主要渠道是国有粮库,农民将粮食运到粮库,经过验等、过秤、交易,得到货款。
现在粮食的销售渠道有所变化,出现了农民不愿向粮库卖粮的现象,我国的国有粮库还延续着国家收储粮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之后,粮食流通领域没有完全放开,国有粮库负责收粮和存粮,存在国有官办体制性障碍问题严重。
从暴露出的粮库腐败问题看,大多是在粮食收购前端,压低粮食等级和价格,克扣农民,在粮食收储环节,通过虚报数量,骗取国家补贴,有的倒卖陈粮,造成空库、空帐。
中国的城市化和城乡建设一体化不断加快,是以占有土地为代价的,所以,单纯看住土地的数量是机械保守的做法,保证不了中国的粮食安全,唯一的出路就是要靠科技种田,通过提高单产保总产,用总产保安全。
(九)大量外资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问题目前,大量外资进入我国的粮食流通领域,如大豆,我国的大豆没有规模化生产,受联产承包和土地制度的影响,我国的大豆生产规模小、成本高、产量低。
我省农户大豆成本3076元/吨,油脂加工厂收购大豆的成本底线是3100元/吨。
而国外转基因大豆到大连的口岸价2986元/吨,所以,大豆的现状是豆农手中憋豆,大豆种植面积下降,优质加工厂因缺豆大面积停产。
由于买国内大豆成本高,转向购买国外的转基因大豆,背后是价格之战,价格背后是成本问题,成本背后是规模经济问题。
所以,危机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还是土地制度创新和现代化大农业的竞争问题,现在玉米市场也出现了类似大豆的危机,如果大豆、玉米问题解决不好,接下来出问题的可能就是小麦、水稻。
如果继续让大量外资进入我国的粮食流通领域,控制我国粮食的种植、销售、流通和深加工,势必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这应该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
(十)转基因食品大举登陆中国市场的隐患问题目前,国外进入我国的农产品大多是转基因产品,转基因食品的主要特征,一是通过基因重组提高了粮食产量,二是通过基因重组进行定向培育,三是增加抗除草剂等重组基因,这种重组基因对人体有害。
尽管关于转基因食品是否对人体有害尚在争论之中,但全球市场细分已经悄悄完成,即富人惜命大多食用高价的非转基因食品;穷人惜钱大多食用低价的转基因食品。
为此,建议各级政府要宏观调控粮食进口的数量和品种,为老百姓看住食品安全问题,防止转基因食品进入我国造成基因污染,防止外资进入我国粮食市场,垄断粮食流通,兼并粮食加工企业。
这是危机中国粮食安全的真正隐患,我们不可不防。
(十一)从粮食运输方式看,主要是铁路、公路和水路运输。
铁路运输,主要承担从收纳库到终端库的粮食运输,运量大、连续性强,铁路粮食运输在发达国家仍占有较高的比重。
公路运输,主要承担粮站库到收纳库之间的粮食运输。
水路运输,主要承担由中转库向终端库集并的粮食运输和出口粮食的运输。
中国粮食物流水平低,基础设施差,自动化程度低,交易方式落后,运输方式现代化和衔接配套不足。
物流成本高,我国粮食流通企业以高过国外同行10%以上的流通成本;包装损耗严重,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以塑料编织袋占据粮食包装市场,卸船、装车、叠堆等作业造成很大的困难;物流网络不完善,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其仓库、厂、站、点布局比较分散、规模较小,粮源和生产能力配置不合理。
(十二)粮食运输为国有铁路、大型公路运输企业垄断,壁垒高;需要与国有粮食局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粮食仓储为国有粮食局占主要份额,粮库盈利艰难,非国有企业仅作为进行粮油加工、贸易的一个必要环节,政策、投资门槛高,进入壁垒、风险大。
内河码头中转服务,对陆地运输配套要求高,需要铁路、公路、水路运输的资源整合,运作难度大。
沿海码头中转服务,首先需要有基础的码头资源,进入壁垒高,围绕码头服务进行的资源整合,对于码头物流企业相对容易。
内陆运输和仓储服务由于国有粮食局、铁路运输的垄断地位,壁垒高,其他企业没有运作优势;内河码头实际上是内陆运输的延伸,整合难度大;对于有着沿海的码头资源优势的公司,可以通过设施完善,可将服务延伸为包括粮食物流的综合性服务码头。
中国目前的粮食流通主要有包粮和散粮流通两类,目前以包粮流通方式为主。
用麻袋将农民生产的粮食装运到基层粮库。
经过检验、过秤、拆包等过程后堆放在仓库中,需要外运时,再由人工或机械灌包、称量、装车运到火车站或者码头,到达目的地后,人工装卸、搬运和入库。
包粮流通中间环节多,工作效率低下,需要大量的包装材料和人力。
以吉林省为例,每年仅运输玉米就需麻袋6000-8000万条,占用资金2亿元左右。
虽然通过在车站和码头安装装卸搬运机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的劳动强度,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包粮流通系统中由多环节搬运造成的低效率和粮食散落浪费大等缺陷。
目前,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都不再采用这种落后的粮食流通方式。
而是以散装流通方式为主。
二、粮食流通领域发展相关对策
粮食是一种战略商品。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当前,国际粮食供需形势日趋紧张,“粮食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粮食供求关系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使命。
我省是产粮大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发展粮食生产的眼光不能仅满足于区域内粮食供需平衡。
要站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
切实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积极谋划、发展粮食生产,搞好粮食流通,努力为国家粮食安全多作贡献。
同时,我省有9000多万人口口粮加其他用粮,年粮食消费量近4000万吨作为一个粮食消费大省。
同样要增强对本地食安全的认识,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实现粮食供需平衡,首先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近几年,在中央和省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影响下.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粮食供需矛盾有所缓解。
山东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加大粮食生产力度,粮食产量得到恢复性增长。
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要继续坚持8000万亩基本农田,1亿亩播种面积和实现粮食总产700亿斤三条红线不动摇。
二是要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促进耕地有序流转.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是要积极研究、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把提高粮食品质作为科技攻关和推广的重点,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
(二)加快粮食产业优化升级。
要制定出台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以品牌、技术为依托,打破所有制、区域、产品界限,加快资源整合,实现做强做大。
重点龙头企业,政府应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在信货、税收等政策上予以支持。
要推进粮食产、购、销一体化经营。
以促进农民种粮增收、企业增效为目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探索“企业十中介组织十农户”的模式,以规范订单行为、健全服务措施、完善利益分配办法为切人点,构筑组织结构相对稳定、责权分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粮食产业化利益共同体。
同时,要通过强化粮食行业协会职能作用、组建行业自律组织等办法,引导粮食经营企业规范经营。
要发展粮油精深加工,充分发挥粮食资源优势,通过开展招商引资,引进谷维素提炼、食品制造生物制药、酒精生产等粮食精深加工技术和项目,实现粮食加工、转化增值。
要引导现有粮食龙头加工企业围绕市场需求。
加强粮油产品开发,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提高粮食产品档次。
在技改资金投放和税收优惠政策上,支持粮食加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逐步淘汰粮油粗级加工产能,增强粮油精深加工能
(三)建立合理适度的粮食储备应急体系。
粮食储备是实现粮食供需平衡的蓄水池和调节器.对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促进粮食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政府在非常时期调控粮食市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粮食市场放开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储备,2004年全省确定了万吨的地方粮食储备,目前已到。
实践证明,这些储备粮食在粮价波动期间充分发挥了调节市场、稳定价格的作用。
因此,各地必须十分重视地方储备粮建设:
一是要合理测算、确定规模;二是要及时充实到位;三是要适度调整品种结构。
实现由单一调控到全方位调控,充分发挥储备粮在稳定粮食市场中的作用。
(四)完善粮食流通调节机制。
我省粮食生产总量全国第二,消费总量全国第一。
作为一个产销大省。
如何保证粮食既销得出去,又能保证本省需要,是全省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是要形成稳定的进口调节机制;二是要形成与省外的调入出机制;三是形成本地利益保护机制,促进我省粮油健康流通。
(五)加强社会化粮食流通管理。
一是转变粮食行政管理职能。
全省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把工作重心由过去主要对系统内国有粮食企业的管理,真正转变到管理全社会粮食经营企业上来,切实履行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监督管理。
开展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的行业指导和服务。
二是加强部门行政能力建设。
健全县级粮食行政管理机构,充实管理人员,构建责权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粮食监督检查执法工作体系。
三是坚持依法行政,维护粮食市场秩序。
大力推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向社会粮食流通领域延伸,扎实开展好社会粮食流通统计、粮食行政许可粮食质量和库存检查等粮食行政执法工作,严厉打击扰乱粮食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为粮食流通发展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良好环境。
中国粮食物流发展趋势
中国制定了粮食物流发展目标:
通过十年努力,完善重要粮食物流节点设施,建设和完善粮食运输设施,配套建设物流信息和检测体系,在此基础上建成高效、顺畅的跨省粮食现代物流主要通道。
实现跨省粮的散粮接卸、中转能力。
将争取用5—10年时间。
粮食物流的散装、散运、散存和整个流通过程的无缝化连接。
为提高东南沿海地区福建、上海、广东一带建设10多个粮食港口中转库及专用码头,使东南沿海港口年接卸散粮的能力达到3000万吨以上。
重点建设现代粮食物流通道将重点建设东北、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含四川)、东南沿海以及京津地区等5大粮食现代物流通道。
目前中国储备粮库主要分布在东北、黄淮海及长江中下游粮食产区。
东南沿海销区库容相对不足。
中转设施也相对落后。
港口接卸能力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物流网络和各种运输方式综合运用。
中国粮食物流建设的技术重点是建立完整的粮食物流网络和各种运输方式综合运用以及无缝化的连接。
发展重点是建立与整个规划相适应的体制和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
大型粮食经营企业将进行信息化改造,添置必要的软硬件设备,逐步形成信息主导型的粮食运输、调拨、加工、批发配送物流。
加快实现粮食物流仓储设施、运输工具、装卸机械、信息交换、品质检测、商品编码、市场交易的标准化。
以大型粮库作为小型零散的公路和水运粮食集散地;通过铁路、水运和海运将粮食运往目的地进行销售或储藏。
目前粮食进出口企业的主体国有或国有控股的粮油进出口企业垄断经营;由于粮食关系重大,这种垄断在入世后并未发生变化。
由于国内粮食价格高于国际均价30%以上,中国粮食目前自给率95%,对进口依赖度保持在5%左右。
而加入WTO后将逐步取消进口数量限制;2008年中国粮食进口超过3000万吨;2010~2020年期间中国粮食的进口量将保持在年均3000~3500万吨。
参考文献:
1.兵团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韩净字李媛李志刚石河子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石河子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
2.国内粮食物流发展现状及趋势程黔(中华粮网)《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3.国内粮食物流发展现状、对策及趋势程黔(中华粮网)《粮食科技与经济》
4.2009年全省社会粮食流通情况分析王法军《齐鲁粮食》山东省粮食局
5.中国粮食物流特点及发展趋势探析胡非凡施国庆吴志华《农业经济》
6.构建粮食物流体系_促进雁江粮食经济发展李泽铭《粮食问题研究》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粮食局
7.湛江市粮食仓储物流发展状况及建议邱汉武黄吉青《中国粮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