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本陆军伙食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403551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3.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旧日本陆军伙食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旧日本陆军伙食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旧日本陆军伙食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旧日本陆军伙食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旧日本陆军伙食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旧日本陆军伙食DOC.docx

《旧日本陆军伙食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旧日本陆军伙食DOC.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旧日本陆军伙食DOC.docx

旧日本陆军伙食DOC

【吃货】旧日本陆军伙食介绍

(一)——古代日本军人伙食(上)

以现代的意义来说,最早的日本陆军是幕府末期仿照法国军制而组建的职业军队。

在中世纪的欧洲雇佣兵时代,国王的出纳官把金钱交给雇佣兵的团长就万事大吉,筹措军粮、发放薪水、维护部队战斗力的事项全由雇佣兵队长一人负责。

有的队长吃空额,因此国王便有必要亲自检查。

后来实行的阅兵制度和分列式,恐怕就是为了检查的需要才发展起来的。

后来雇佣兵逐渐被国王的常备军所替代,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只是把薪水直接发给士兵,让他们自行筹措衣食。

在当时的部队里,军官由贵族担任,士兵则从外国人和流浪汉当中招募。

这些人是社会的最底层,因此在餐馆和其他许多场所都挂着“狗、士兵和娼妓不得人内”的牌子。

士兵们领到薪水后直接向随军小贩购买面包、奶酪和肉食,有时便自行脱离部队,开小差去奸淫妇女、掠夺财物什么的。

直到路易十四时,才设立了军队的行政管理体制,后来在拿破仑时代设立了陆军总监,掌管军人的衣、食、住。

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军政(军队的日常后勤、装备补给、士兵征募等等)和军令(领兵打仗的统帅权)开始分为两个截然分开的运行系统,前者通常通过军需总监之类的官职向文职人员一一陆军大臣负责,后者则通过军队的总司令直接向国王或皇帝负责。

这样做也是为了防止有野心的将领垄断兵权、出现军阀式的私兵部队。

幕府末期和明治初年的日本陆军,正是仿照这样一种军制而建立起来的。

在很长时间里,古代日本的大领主在打仗时通常征召自己手下的小领主、庄园主和土豪,让其筹备多少多少人的部队,这些小领主则带领领地上的农民(相当于士兵)前去参战。

这些农民在前去打仗时通常要自行携带若干日的口粮,当打仗的天数超过预定的日期时,则由领主负责为他们筹措、提供口粮。

领主通常以减免当年赋税的形式作为属下农民参战的补偿。

平安时代的律令法规定农民在作为兵卒应召出征时要携带粮食6斗、盐2升,大概是食用60天的分量。

在十二世纪的源平合战时,源氏家族和平氏家族以田一段(10亩,约等于992平方米)征收米五升的形式向领地内的庄园领主征收“兵粮米”,这大概可以被看作日本采用集中后勤供给制的开端。

在丰臣秀吉时代,逐渐实行了兵农分离的原则,形成了专门的职业军人阶级——武士,并且解除了武士阶层以外的土豪、庄园主、农民等阶层的武装。

此后农民只有向领主缴纳稻米作为军粮、以及战时搬运辎重物资的义务,只是偶尔才以杂兵的身份参战。

当时日本的军粮主要是稻米,以及味噌、盐,通常在打仗时每人每天的食粮是米四合五勺到六合、盐一勺、味噌二勺,以及水一升。

各藩的领主大名在平时都大量储备米、味噌和盐这三种战略物资。

味噌汤,日本“和食”料理中的必备品之一。

基本原料包括味噌、柴鱼粉、豆腐丁、海带这几样东西。

韩国菜里面的“大酱汤”乍看上去与其相似,但原料不一样,通常还要加上牛肉、贝类、豆芽菜等辅料,口味偏咸偏辣

顺便说一下,一合是一升的十分之一,相当于十勺。

战国时代之前日本各地的度量衡标准并不统一,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出于向各地领主征收年贡的需耍,逐渐统一了升的标准。

在明治时代的口本,一升大约等于1.8039公升,因此一合约等干180.39毫升。

按照这个标准换算的话,一合稻谷的重量大约是110克,初碾之后可以得到生糙米0.5合、稻壳0.5合;一合生糙米的重量是156克,再度精碾之后可以得到六分之五合的生白米(约125克)和六分之一合的糠(约31克);一合生米为150克,做成白米饭之后的重量在330克左右,折合中国的重量大约是六两六钱。

330克米如今作为普通人一顿饭的主食量是足够的,但是在没有肉类等副食的古代日本,所有营养和热量完全要从主食中吸收,所以军粮当中主食的分量比较大。

以一人一天四合五勺糙米计算的话,生米大约是702克,煮成米饭后是1500克左右,相当于三斤多。

江户时代以前的日本人一天吃两顿饭【注1】,包括战国时代的武将在内,也只是早晚各以两合半的糙米、加上少许盐和味噌为食,但军人在打仗时也有吃三顿、四顿的。

即使是以三顿来计算,每顿也要吃一斤左右的米饭。

在今天的城市办公室白领看来,这是相当大的饭量,但是在古代日本根本算不了什么。

文化十四年(1817年)三月二十三口,江户两国柳桥的“万八楼”酒屋店主万屋八郎兵卫曾经举办过一次所谓“大酒•大食大会”比赛,主食部门冠军为41岁来自三河岛的三右卫门,他的记录是一口气吃下米饭六十八碗,外加酱油两合(360毫升);亚军是来自浅草的73岁老头儿和泉屋吉藏,他一气吃下米饭五十四碗、辣椒五把,实在是令人印象深刻【注2】。

【注1】其实上古中国人也习惯于一日两餐,早餐在早上7点到9点之间,叫“朝食’’或饔,晚餐在下午3点到5点之间.也叫“哺食"或者飨

【注2】这场“大食比赛”后来被收入泷泽马琴的《兔园笔记》,以及他人撰写的《文化秘笔》、《藤冈屋日记》等笔记小说,流传至今。

看来暴饮暴食也是庶民把自己的名字流传到后世的方式之一啊。

据记载,当时果子部门的冠军为56岁的丸屋勘右卫门,吃下馒头50个、羊羹7条、薄皮饼30个、茶19杯;亚军为45岁的安达屋新八,吃下今坂饼30个、煎饼200个、梅干1壶、茶17杯;65岁的伊予屋清兵卫吃下馒头30个、莺饼80个、松风煎饼30个、泽庵萝卜五枚。

荞麦面部门的纪录为来自上野池之端的山口屋吉兵卫,“二八平盛”的大碗共计吃下63碗。

酒类部门的冠军为30岁的鲤屋利兵卫,饮下三升的大杯清酒约六杯半(约25公升),随即晕死过去,醒过来之后再喝下17杯茶

古代日本食用的米通常是只经过一次脱壳工序的糙米,由于颜色呈棕黄色,因此也被称为“玄米”。

这种米在碾去去掉颖壳之后仍然保存了一些皮层组织(也就是俗称的“糠”),其中包括糊粉层和胚芽等,所以煮的时间比较长,而且吃起来口感不如经过精加工的白米。

但是糙米的矿物质、维生素和纤维素等营养成分却比白米高出很多。

至于味噌(miso)这东西,有些类似于中国的酱或者豆豉(但是不完全一样),是用米、豆、麦等谷物蒸熟后发酵制成的咸味调味品,由于淀粉和蛋白质经发酵分解而产生谷氨酸、糖分、以及醇类和酯类物质,因此在咸味之外还有一种鲜甜的味道。

如今在日本非常有名的“本场仙台”味噌,其由来就是仙台藩始祖“独眼龙”伊达政宗为了储存军粮及备荒,而下令以近乎工业化生产的方式大量制作味噌,储藏在仙台城堡的“御盐噌藏”内,由于味道鲜美而逐渐成为日本的著名土产。

德川家康则发明过“八丁味噌”,是装在百年木桶内、用三年时间才发酵好、可以长期保存的上等味噌。

至于日本的盐,最早是由海藻烧成灰后提炼出来的矿物盐,后来则以盐田晒出来的海盐居多。

储藏在木桶中的“八丁味噌”

【吃货】旧日本陆军伙食介绍

(二)——古代日本军人伙食(下)

战国时代,日本的军人野战食品被称作“阵中食”,可以简单地分为三大类:

1第一类是预先大量加工好、可携带的即食食品(携行食),主食有握饭团和晒干的米饭,以及各种饼类。

日文汉字的“饼”其实是和中国的糯米粘糕、团子类似的东西,比如萨摩一带的“灰汁卷”(用植物灰腌渍过的米团,竹叶包裹,食用时蘸蜂蜜、麦芽糖水或酱油),岐阜、三河、信浓一带的“五平饼”(串成一串、用酱油、味噌、胡麻油调味的糯米团子),冈山一带的“吉备团子”和熊本一带的“朝鲜饴”(都是糙米磨粉加黑糖做成的软质食品),还有用糯米和红小豆粒蒸成的“牡丹饼”、用小麦粉和油做成的“煎饼”(食用时通常用水煮成糊状)、用柚子果肉加味噌、山椒、胡桃制成的“柚饼子”,以及各种寿司等等。

从上到下:

灰汁卷、五平饼、吉备团子

从左至右:

朝鲜饴、牡丹饼、柚饼子

至于副食,则有盐渍或原味的干梅子(梅子泡水还可以用于伤口消毒),以及鸡蛋、柿饼等物。

古代日本将柿饼列为“阵中食”,不光是因为它可以充饥、补充热量和维生素、可以止宿醉,而且由于柿饼中含有很高的糖分,因此也可以利用渗透压的原埋,作为止血物;此外鸡蛋壳上的那层膜也可以覆盖在伤口上、防止感染。

“携行食”还包括日本酒(清酒、浊酒)和传自中国的烧酌(烧酒)等酒类,其中烧酒可用来消毒或者保存敌将首级。

日本岐阜县一户农家晾晒柿饼的情景。

在日本,用来制作柿饼的主要是涩柿子,比如长野县的市田柿、山形县的红柿、岐阜县的“堂上蜂屋”和富山县的三社柿等等

“阵中食”的第二类是作为辅料的各种干制调味品和腌渍品,包括味噌玉(干味噌块)、豆腐干、高野豆腐(冻豆腐)、千切大根(干萝卜丝)、柴鱼、芋茎,以及酱、酢(醋)、辛子(芥末)、酱油、砂糖、蜂蜜、麦芽糖、酒糟等调味品。

日本传统食品芋茎(ずいき)是里芋(中国的山芋)或白芋的茎部,可以鲜食,也可腌渍晒干后食用。

白芋的芋茎还可以在晒干后编织为著名的性用具“肥后ずいき”,也叫“肥后随喜'用开水烫软后可释放出皂角苷,具有刺激血液循环、增加快感

的作用,对女性作用尤其明显。

在江户幕府时期,肥后细川藩藩主在每年赴江户"参觐交待”时,都要进贡大量的“肥后随喜”,作为将军内廷“大奥”的日常用品

“阵中食”的第三类是经现场烹调后食用的食品(调理食),包括白米饭、杂谷饭、汤渍(即水泡饭)、粥(日本人没有喝粥的习惯,粥是给消化不良的病人吃的)、味噌汁(加蔬菜、豆腐、柴鱼和海带煮成的味噌汤,配米饭食用)、豚汁(猪肉、青菜和味噌煮成的汤)、荞麦面等等;副食则有用煮、炖、油炸、盐烧、照烧、切片生食等各种方法调理的各种鱼介类(海鱼、龙虾、贻贝等,古代日本人很少吃淡水鱼)、兽肉(猪、牛、马、兔、熊、犬等)、鲸肉、禽类和鸡蛋、野菜(即栽培的蔬菜,尤其是草本的绿叶菜)、山菜(这个才是中国所说的野菜)、各种海藻(以昆布即海带为主,还有紫菜、鹿角菜一类的东西)等等。

日本传统食品一一梅干(うめぼし),是蔷薇科李属的梅树的果实(松竹梅“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当中的梅都是指梅树而言,和腊梅科的腊梅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其鲜果称为“青梅”,晒干之后具有开胃、解渴、提神、清热等功效

虽然上面列举的“阵中食”菜单看上去很丰盛,但是在当时的日本,只有领主大名和髙级武士才可以吃到鱼和兽肉这样的“超豪华伙食”。

普通杂兵连米饭都不容易吃到,平时吃的是麦子、粟、稗子和芋头混合煮的杂粮饭,有时也用糙米和萝卜等煮成杂菜饭。

佐饭的副食通常是纳豆,是用黄豆发酵制成的一种粘稠拉丝、气味很冲的调味品。

战国时代的"阵中食”之一--纳豆,在二战后还一度成为增进日本国民健康的“荣养食”。

日本的纳豆最早是寺院里的僧人将大豆蒸熟、用稻草包纳起来后发酵制出来的东西。

通过枯草杆菌属的纳豆菌发酵分解大豆蛋白,形成氨基酸、多肽、维生素K(可溶解血栓)和一种叫“纳豆激酶”的活性物质,后者可以在小肠中形成多种蛋白酶,还可以抑制病原菌,有很好的保健功能,最近这几年开始在中国市场上风行起来(实际上纳豆的中国亲戚——豆豉也有相似的药用价值,银翘解毒片和羚翘解毒丸的成分里面就有淡豆豉

)。

在日本,通常是将纳豆加上酱油和芥末搅拌至出现丝状物,然后放在米饭上食用。

为了保健的目的,要每天摄入100克左右的纳豆,但是由于豆子在蛋白质分解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刺鼻的氨臭味,吃不惯的人很难接受,所以出现了纳豆激酶提取物之类的保健食品

在行军时,除了辎重部队运输的军粮外,士兵通常还携带一人一天份的“腰兵粮”,可以是握饭团、干饭(将蒸熟的米饭洗净晒干,粮饷的“饷”字,在日文中就是指这种干米饭)、炒米等食物,装在芋茎绳编织的兜子里。

这种芋茎用味噌煮过,入味后晾干搓成绳状,然后编织成兜子,既可以盛装干粮,也可以加水烧成带有味噌味道的汤来饮用。

顺便说一下,芋茎在晒干之后是非常耐储存的,战国时代熊本藩的初代藩主加藤清正在修筑熊本城时,城堡中的所有榻榻米都是用芋茎代替蒿草来编织的。

加藤还下令用芋茎取代稻草、掺上无害的硅藻土,来修筑城堡的内壁,在围城或者发生天灾时,这些芋茎可以当作备荒食品。

1874年的熊本城,城墙内壁是用干芋茎和硅藻土修筑的,此外城中还遍植银杏(果实在围城时也可充饥),因此也被称作“银杏城"。

1877年西南战争期间这里是政府军的据点,受到西乡军围攻,大小天守阁和可供食用30日的存米全部烧失,现在的天守阁是1960年复原的

至于武士,既然在平时不打仗时就领了主公的俸禄,那么战时对不起也只好伙食自理了。

一般来说,武士领导的俸禄有家禄、职禄和扶持米三种,家禄是凭祖先的功劳而得到的赏米,是武士俸禄的最主要构成部分;职禄是用来补足前者的不足部分的;对于人口众多、而且因为不担任重要职务而领不到“职禄”的下级武士家庭,则以“扶持米”的方式增发一部分薪水,以男人每天5合、女人每天3合的数量,逐月计算发给数。

1

至于武士领取俸禄的方式,也分为三类:

首先是“知行取”,俸禄在两百石及以上的“旗本”武士通常采用这种形式,直接从领地那里收取地租。

一般采取公五民五或者公四民六的比例,假如是公四民六的话,这位武士的领地每年出产两百石的米,其中的六成,即120石,归农民所有,武士自己拿到的米只有四成,即80石。

假设这位武士老爷家有10口人,五男五女,那么按照每天男性五合、女性三合计算,每年还可以领到14.4石的“扶持米”。

则该武士的年俸就称做“两百石、十人扶持”,合计94.4石、13216公斤大米。

米价若按10公斤4000日元计算,则这位旗本武士的年薪相当于528.64万日元。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统计资料,大约相当干如今日本一名宠物医生或幼儿园中级保育员、或者大学本科毕业的新警察的工资水平,比不上市营巴士司机或者国会议员公用秘书的工资;若以自卫队的薪俸来对比,大约相当于高中毕业后入伍的航空自卫队三等兵曹的薪金(但是武士不用缴所得税,不过反过来也领不到养老和医疗保险金)。

1

武士俸禄的第二种形式是“藏米取”,没有领地的下等武士和家臣(即“御家人”)直接从主公的粮仓里领取禄米,通常在二月、五月和十月分三次领取,领到的都是糙米。

这种薪俸是以装米用的草袋一一“表”为单位的,一石糙米大约可以装2.5袋,即2.5表,俸禄的等级是“两百表五人扶持”这样的表示方式。

第三种方式是现金俸禄,这实际上是实物俸禄的补充,领取的是盖有戳记、被称为“丁银”的银块、或名为“豆板银”的银粒。

也有武士直接将领米的资格承包给商人,由其代领俸米,然后折换成现金。

此外,以“知行取”方式领取俸禄的武士,甚至包括大名和幕府,通常也将收取地租的权力转包给“御用”(专用)商人,将实物地租转换为现金。

日本最著名的三井财阀,其祖上就是通过一面开设“越后屋”(今日三越百货的前身)贩卖服装和小商品、一面帮助大名和武士代领代售俸米、经营货币兑换业务而发家的;同为日本四大财阀(三井、三菱、住友、安田)之一的安田财阀,其祖先也是幕府的御用银钱兑换商人。

江户幕府时代通行的货币之一“豆板银”,也叫“小玉银”,是一种称量货币,通常正面铸有福神“大黑”像,背面是发行年号。

图中为安政年间铸造的“安政豆板银”

【吃货】旧日本陆军伙食介绍(三)——明治时期的军粮与薪俸

明治维新成功后的几年里,新政府的内部还没有安定,各个大名还有自己的藩兵,因此陆军的基础还未奠定。

在这个时期,日本政府重点施行的措施是中央集中掌管军费。

明治四年(1871年),日本设置了隶属于兵部省的陆海军部,第一次仿照西方军制设置了负责军粮、被服、给养、营房等事项的后勤部门。

同年兵部省收编了各藩主的藩兵,在日本设立了东山道、西海道、东京、大阪、镇西、东北六个镇台,即后来师团的前身。

第二年把警戒宫城的“御亲兵”整编为近卫兵,即后来的近卫师团的前身。

明治六年设置陆军省,下辖第一局(通报、军务、庶务)、第二(步骑兵)、第三(炮兵)、第四(工兵)、第五(监督、会计)、第六(测量地图、编辑兵史兵志)、第七(北海道兵备)七个局,其中负责给养的是第五局第一课(粮食、薪炭)。

此后在近卫兵和六个镇台部队里也设置了会计部,包括监督课(监督巡视、检查经费及备品)、司契课(发放军饷银两)、粮食课(发放粮食薪炭)、被装课、医院课、监狱课等部门。

1

根据明治六年办法的会计部大纲条令,部队驻扎在驻地时,兵器、弹药、被服等军用物资是由部队发放的,而粮食、薪炭、燃料、日用百货等物资则直接由经理(后勤)军官在当地市场上采购。

当部队出征时,其会计部门在出征前从驻地所在师团辖区的陆军仓库中领取粮食被装,并输送到部队后方的兵站。

此外,在幕府时代长期采用的“御用商人”形式也被继续沿

用下来,商人大仓喜八郎的“大仓组”成为陆军的指定“御用商”,在战时由部队向其支付现金,在战斗地域的后方市场上采买粮食,并运至前线。

商人大仓喜八郎(1837-1928),越后国(新泻县)新发田人,18岁前往江户的柴鱼店打工,21岁开设干货店"大仓屋”,后改为经营铁炮(火枪)。

明治维新后在戊辰战争中向政府军供应火枪,从而奠定了财富的基础,并逐渐发展为日本陆军的“御用商”。

1873年开设了日本第一家贸易商社"大仓组”,翌年在伦敦开设分店,成为第一家设立海外办事处的日本公司。

在1874年的出兵台湾、1877年的西南战争和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再度通过为日军供应物资而积累大量财富,受封为男爵,并将大仓财阀发展为囊括贸易、土木、矿业、林业、钢铁业、铁道业、瓦斯业、银行业的巨大财阀,在其全盛时期拥有大仓商事、大成建设、大仓矿业、富士银行、东京制钢、本溪湖钢铁公司、帝国纤维、日清制油、千代田火灾海上保险、日本无线、东京电灯、东海造纸、太阳生命保险、东京帝国饭店等产业。

二战后其子大仓喜七郎被剥夺公职,大仓财阀遭盟军解散,但该财阀的17家公司仍保持松散的结盟关系

翌年(1874年)侵略台湾时,日本陆军即首次采用了以上的战地补给方式。

当时派出的部队是熊本镇台的步兵第19大队和东京镇台的炮兵第3大队,合计3658人,担任兵站人员(搬运夫)的大仓组人员2332人。

当时供应伙食的方式是在后方由大仓组的炊事人员制作出饭团,和渍物(酱菜)等副食一道用竹叶包为一人份的“便当包”,然后由大仓组的搬运工用背篓运往前线。

当时一名日兵一天份的口粮是白米六合,副食有泽庵、鹿尾菜、梅干、干切萝卜丝等,饮水则直接饮用煮沸的当地天然淡水,装在竹节筒里随身携带。

所谓“泽庵”(takuan)是一种用米糠和盐腌制的黄色腌萝卜。

日本传统食品“泽庵”,是将白萝卜加米糠和盐腌渍而成的咸菜,也是禅宗"茶食”的一种,由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家光时代的临济宗高僧泽庵禅师发明。

在腌渍时为了增进风味,有时还加入海带、辣椒、柿子皮。

由于米糠中含有糖分,因此还带有甜味。

中国福建的"黄土萝卜”与其非常相似,因此也有人认为日本的"泽庵”是由福建传去的

在明治十年(1877年)征讨叛乱的熊本镇台的“西南战争”中,日本陆军首度从民间采购了1.35吨(大约两三千个)牛肉罐头作为军队口粮,此外还向士兵发放“携带口粮”(指供应中断时的应急口粮),包括六块饼干和一块干松鱼。

这里所说的饼干是只用面粉、水和盐烤成的英式硬饼干(Hardtack),当时日本海军也将其列为口粮之一。

这种饼干非常坚硬,西方人吃的时候要抹上融化的黄油、或者放在汤里泡软,才容易入嘴消化。

当时日本军队管这种大型硬饼干叫做“重烧面包”,但是日俄战争结束之后,由于“重烧”和“重伤”谐音,军方觉得不吉利,所以改称为“干面包”或者“干パン”—日语中的“パン”也是“面包”的意思,来自葡萄牙语的“pão”

硬饼干,与咸肉一道成为西方士兵最深恶痛绝的军粮,图中所示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硬饼干,配料是(以一块饼干计算)两杯面粉、半杯或四分之三杯水、一到两撮盐,和匀之后擀成厚约二分之一英寸的方形面团,然后在400度的炉火里烤.烤出来的饼干通常要过几个月才能发到士兵手中,因此坚硬无比

至于干松鱼,日文汉字写作“鲣节”(katsuobushi),也叫柴鱼,是将金枪鱼科的鲣鱼(有时也用同科的金枪鱼或青花鱼)去掉头、鳍、骨和腹部脂肪后,经水煮、烟熏、霉变等工序制作的干制调味品,被称为“世界上最坚硬的食物”或“鱼的木乃伊”,吃的时候要削成刨花一样的薄片或者磨成粉,用来煮汤。

但是作为野战干粮携带时往往没有这么好的条件,士兵们只好一边行军一边用牙啃坚硬的干松鱼了。

鲣鱼肌肉经熏干霉变等工序制成的鲣节(かつおぶし),是日本传统的“阵中食”和军用口粮必备品之一。

图为一节长约20厘米的特优级“本枯节”

以明治二十一年(1888年)日本陆军改制为契机,在将“镇台”改为“师团”的同时,日军再次改进了后勤补给系统,并设立了兵站制度。

在和平时期,陆军的粮秣发放依据1890年颁布的《陆军给与令》执行,战时则按照《战时给与规则》执行。

这里要说明一点,就是日本陆军军制模仿法德等国,但是在粮秣供应上却另有特色。

在过去的欧洲国家,军人以现金形式领取全部薪饷,然后衣食自理,指挥官或政府通过商人开设随军市场,使之方便采购;设立职业军队后,大多数西方国家仍采取向军人发放现金、然后由各连队把现金收集起来再集体起伙的方式,不就餐者如数退还伙食代金。

而日本陆军则把军人的薪金分为个人薪金和部队薪金、现金薪金和实物薪金几种。

伙食费(包括主食、副食和燃料费)按定量金额发放,通常是以联队(团,正常编制约两千多人)为单位,交给部队长,由部队长筹备并管理伙食。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部队长通常还有其他任务,因此通常在部队里成立粮秣委员会,委任经理部门(这里的“经理”是日文汉字,指的是后勤管理)的军官为首席经理委员。

这样,在联队里保管仓库和负责出纳的士官,负责烹饪的炊事士官和炊事兵,都归经理委员管理,因此后者的工作相当繁忙,是没有休息日的。

如果因为粮食给养问题导致士兵的健康水平下降,或者发生食物中毒事件,马上就会追究粮秣委员会的责任,经理军官的晋升将会被推迟,而且只要一天不退出现役,履历表上就会一直留下这个污点。

担任作战、训练等任务,日常活动量相当于中等或重等体力劳动者的军人(日常兵营活动每日消耗热量2769卡路里,野战演习和战斗训练消耗的热量为5000到7000卡路里),一天需要消耗的主副食量大约在1.5公斤左右,数量是相当大的。

伙食费用的数额方面,大正二年(1913)按照部队驻扎地区的不同,将伙食费分为11钱7厘(0.117日元)到8钱4厘五等。

1918年、1919年、1920年和1922年,由于一战后通货膨胀、物价腾贵的因素,曾四次增加伙食费定额,到1922年时定为20钱1厘至19钱2厘四等,通常是由联队的经理军官使用这笔钱在市场上购买加工好的白米,作为实物薪金定量发放,其余的伙食费作为菜金购买副食。

这个金额制度在日本陆军中实行了将近15年,直到1938年才根据第312号敕令增加了6钱,到1940年又增加了12钱。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以每人每天精米600克加上精麦186克的标准来制定伙食费的基本金额,然后再加上用于购买副食和燃料的伙食费6钱5厘、野外伙食费4钱2厘、夜餐费6钱。

这样,士兵每天的主副食金额,日本本土和台湾为30钱9厘,朝鲜为38钱4厘,桦太(库页岛)为50钱4厘,满洲地区为53钱7厘。

部队领到的伙食费属于部队的财产,是按照固定的兵员定额发放的,即使不够也不予以增发,节余的话也不用上缴,而是存入粮秣委员会的公积金(士兵在退伍或者回家探亲时,可以将公积金中本人菜金的节余部分领走)。

所以经理军官通常考虑到季节的不同、以及教育训练的闲忙程度不同,可以适当地增减菜金的开支。

此外部队平时修剪下来的马掌和马尾、营房中的马粪和人粪尿、以及食堂处理残汤剩饭的收入也转入粮秣委员会的公积金。

在经济萧条、物价下跌时,部队的伙食费通常会有节余,但是在物价指数上升时,比如一战期间由于“空前景气”引起通货膨胀时,伙食费却未做相应的调整。

而除了对军人发放定量的军粮和伙食金外,对于参加演习、勤务、夜间作业等超过4小时的军人还要发给夜餐费,因此这一时期的日本陆军部队经常感到捉襟见肘。

陆军大臣经常在国会里捶着桌子要求增加军事预算,而即使给一个士兵增加一分钱菜金,国会议员们也不高兴。

大正、昭和时代旧日本军队中普遍敌视政客、敌视议会、敌视民主的风气,就是这样形成的——日本有句俗语叫“口腹之怨不可结”,这话可真是一点儿也不假。

对于不住在部队宿舍的人,比如出差或回家探亲的军人,以现金的形式发放伙食费,这里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