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教复习总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3359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招教复习总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招教复习总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招教复习总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招教复习总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招教复习总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招教复习总资料.docx

《招教复习总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招教复习总资料.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招教复习总资料.docx

招教复习总资料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影响和制约着教育,而教育有对社会经济制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一)社会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受教育权;

3.……………………………教育目的;

4.……………………………教育内容的取舍;

5..……………………………教育体制。

(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具体也要看)

教育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又对政治经济制度有维护、巩固和加

强的作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每条具体看)

(Ps: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同时又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教育结构的变化;

3.……………………………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4..……………………………学校的专业设置;

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教育与科学技术……论述题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4.………………教育技术。

 Ps:

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科技进步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高校尤其明显)

 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4、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内容的选择;

 3.………………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4.…………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5、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遗传(生物因素)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注:

但遗传素质不决定人身心发展的现实性,王安石的《伤仲永》中的仲永就是其中的例子。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说明遗传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它会随着环境、教育的改变和人类生活实践的深入等作用而发生变化。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水平与阶段。

(注:

个体的遗传素质是逐步发展成熟的,教育必须按照遗传素质发展的水平进行,超越或落后于遗传素质成熟水平都不利于人的发展。

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证明了他的“成熟势力说”)

(二)环境(外部条件)……填空题

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为现实;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则直”“孟母三迁”都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出淤泥而不染)

4、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因素的根据)

★(三)(学校)教育

   1.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a..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b.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c.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即时价值和延时价值;

   d.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简答题

   a.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动;

   b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c.学校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6、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三)人们的教育理想;

7、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

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人的本性的充分发展。

   2.旧式分共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方法。

8、★

(一)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简答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表述体现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注重提高全民素质。

   Ps: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义现建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义世界建接人。

9、素质教育(全重点)……论述题

   1.概念: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名词解释

   2.意义(why开展素质教育):

a.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b.是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深化教改的必然趋势;

c.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3.内涵、特征……论述题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个性发展的教育

   (4)……………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4.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1)改变教育观念;

   

(2)转变学生观;

   (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10、现代教育制度(学制)的发展趋势……简答题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规模的扩展、大众化以及类型日益多样化;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6.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7.教育的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Ps: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X<50%属于大众化阶段;>50%属于普及教育阶段)

1、★新课程倡导的师生角色教师角色: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中的核心特征。

其内涵包括:

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领路人。

要求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康品德形成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引导学生向更高目标前进。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最终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要求课程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

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2、★新课程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1.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2.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

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在此,引导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启迪与激励。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依据教学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形成和培养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3、

(一)职业道德素养: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核心、);(师爱是教师接纳、认可学生的心理基础,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是激励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友好待人、趋向合群等良好的社会情感和开朗乐观的个性)

如何热爱学生:

(爱与严格要求、爱与尊重信任结合、全面关怀、关爱全体、理解宽容、解放学生、对学生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3)团结协作;(4)为人师表

  

(二)知识素养(教师必备的知识结构)

1.政治理论修养;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基本知识和技能、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

5.丰富的实践知识。

(三)能力素养(教师的能力素养)……简答题

1.语言表达能力(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清晰流畅具有逻辑性、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巧妙结合);2.教育教学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5.运用教育机智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新课改对教师的能力要求);

6.科研能力;7.学习能力8.创新能力;9.观察学生的能力;10.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四)职业心理健康

   1.高尚的师德。

包括:

忠于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团结协作。

   2.愉悦的情感;

   3.良好的人际关系;

   4.健康的人格。

4、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概念:

   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训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

包括:

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核心)。

   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理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又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二)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

3.教师的专业人格;

4.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

      5.专业能力的提高;(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

6.专业自我的形成;

(三)教师专业化的实现

   1.国家&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保障:

加强教师教育;

制定法律法规;

提供经济保障。

   2.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努力:

善于学习、

恒于研究、

勤于反思、

勇于实践。

5、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包括三层含义:

1.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2.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3.学生有发展的需要。

4.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6、★现代学生观(学生的本质属性)……简答题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五性”);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内在机智和内因。

这表现在:

a.学生是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这是他作为主体的基本条件。

b.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c.教学在于构建学生主体)

3、学生是权责主体;(把学生作为权责主体来对待,是现代教育区别与古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教育民主的重要标志。

在教育实践中,一方面我们要承认学生的权利主体地位,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学校负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必然要对学生权力有所制约。

7、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

具体:

1.教师方面

   

(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2)教师领导方式(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

   (3)教师的智慧;(4)教师的人格因素。

  2.学生方面:

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3.环境方面:

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课堂的组织环境

8、★★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论述题

  A、教师方面:

 1.了解和研究学生。

包括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群体关系、学习生活环境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尊重热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5.发扬教育民主;

   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7.正确的处理师生矛盾;

   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9.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B、学生方面:

1、正确认识自己;

2、正确认识老师;

C、环境方面:

加强校园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纯洁性

9、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人际关系(尊师爱生)、社会关系(民主平等)、教育关系(教学相长)、心理关系(心理相容)

10、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1.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

   2.…………………………知识结构的完善;

   3.………………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合作能力;

   4.………………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5.…………………………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11、★目标模式

  泰勒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学家,他于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

学校应当追求哪些目标(学校应当追求的目标)

怎样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

怎样有效的组织学习经验(有效的组织学习经验)

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课程评价/评价结果)

  泰勒原理可以概括为:

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①确定课程目标;②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③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④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2.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

12、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一)进行社会调查

(二)审查学生活动

(三)开发实施条件

(四)研究学生情况

(五)鉴别利用校外资源

(六)建立资源数据库

1、★四、教学的基本任务(主要目的)……简答题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

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填空题

   2.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3.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5.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2、为什么说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表现在哪些方面?

   1.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

其目的在于: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客观的映像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

   2.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

a.认识对象的间接性&概括性;b.认识方式的简洁性&高效性;c.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传授性;d.认识的交往性&实践性

   3.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3、★三、教学过程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论述题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正确处理此关系关系,必须防止两种倾向:

一种是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一种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应该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

   4.贯彻此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即或者忽视学生主体作用,捉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

(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是教学活动的两大基本任务)

   1.概念不同,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

知识多少与能力高低并不同。

知识也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不同。

智力并不随着知识的掌握而自然的发展起来。

   2.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是相互统一的和促进的:

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贯彻此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即只传授知识或只训练思维。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3.贯彻此规律时,须防止两种倾向,即或者脱离知识进行思品教育,或者是只强调传授知识,而忽视思品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二者结合起来。

4、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a.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b.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c.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德育;d.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a.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b.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c.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形成血栓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学习”;d.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e.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直观性原则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教学手段;b.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启发性原则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a.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b.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c.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将知识运用于实际;d.发扬教学民主。

5.循序渐进原则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a.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b.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c.按照学生的认知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进行教学;d.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

6.巩固性原则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a.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b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过程来巩固知识.;c.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

7.因材施教原则

基本涵义:

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此规律既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也受我国的教育目的制约)。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a.要坚持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b.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c.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8.量力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a.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b.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5、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哪些因素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1.教学目的&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特点;3.学生的年龄特征;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6教学手段、环境等因素。

……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具体、综合地考虑各种因素,进行权衡取舍。

  

6、讲授法教学应注意什么?

优点:

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的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并能结合知识传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缺点:

不易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容易造成“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效果。

  基本要求:

a.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思想性,认真组织;b.讲究讲授的策略和方式,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c.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讲究语言艺术;d.要组织学生听讲;e.要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2)谈话法

优点:

a.能够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b.教师能够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及时检验教学效果并作出调整。

  基本要求:

a.教师要对谈话的中心、提问的内容做充分的准备;b.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难易适中、有启发性、形式多样;c.谈话结束后应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小结。

(3)讨论法

优点:

通过对所学内容的讨论,同学之间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基本要求:

a.讨论前,教师应提出有吸引力的讨论题目,并明确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b.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自由发表意见,并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c.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小结,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4)读书指导法

  基本要求:

a.教师要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b.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c.帮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的方法;d.多种方式指导学生阅读。

(1)演示法

  基本要求:

a.明确演示目的,做好演示准备;b.演示必须精确可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