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3095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现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现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现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现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docx

《现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docx

现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报告

题目现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的认识、探究及看法

 

组员分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工程学院土木系土木1001沈中月31003236

组员分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工程学院土木系土木1001王高峰31003237

组员分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工程学院土木系土木1001孟文峰31003234

组员分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工程学院土木系土木1001任松凯31003235

组员分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工程学院土木系土木1001林旭勇31003230

指导教师(职称)石华琴(副教授)

 

二○一○年十一月十一日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调查研究

前言

据统计,上海城里70%的14.30岁的年轻人在平安夜选择走出家门,狂吃狂欢。

其中90%的人会选择像JJ、纽约客等可容纳千人的大型迪斯科舞厅,去参加通宵达旦的化妆舞会,发泄旺盛的精力。

情侣中88.3%去排场不大的西餐馆享受一顿浪漫的西餐,10.8%选择在家看电视,共享二人世界。

剩下的那部分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相聚。

年轻人向往在节日的气氛中,感受到他们所向往的另一种生活方式,另外一种文化氛围。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看着日渐增多的外国商品品牌占据中国市场,外国语言在人群中流行,甚至连外国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对象,人们不禁忧心,这样下去,中国的本土文化将被至于何地,中国的传统会不会衰落?

改革应该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然而,如何让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命力,一代代持续传承下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

当今社会,利益成为不可或缺的生存因素,面对西方节日成为时尚的现实,众多商家争先恐后地打出节日牌,一时间,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不属于我们文化的节日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传统的端午、中秋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面对这样的事实,国人纷纷呼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国家也不得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今年起,法定节假日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即是明证。

与此同时,过洋节也一夜之间风靡校园。

然而,大学生过洋节是受到商家广告宣传的刺激,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忘?

为此,我们选择了从中西方节日看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这个课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智慧的结晶,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有义务去保护和传承。

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是文化传承的主力军,今天的年轻人是否淡忘了传统,是否逐渐被西方同化,我们能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提供什么依据和建议?

一个又一个问题困扰着我们。

我们将通过自己的研究去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尝试为保证中国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

1.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着。

中国传统文化将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

2.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

在人生态度上,司马迁那种逆境奋发的精神,苏东坡豪放达观的胸怀,张衡、徐霞客那种对真理的执着热爱,孟子的“吾善养浩然之气”,均是一种健康的精神境界。

对待自然、命运上,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交相胜”,王夫之的“相天”、“造命”说,无不包含着人定胜天的思想光辉。

在对待个体生命的权利和自由上,《古诗十九首》和阮籍《咏怀诗》对人生意义的关注,《世说新语》中对个人价值的肯定,《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都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在对待个人和民族、国家利益上,“与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均是很高尚的精神境界。

在义利取向上,“见义忘利,见危授命”、“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对拜金主义、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等思想的侵蚀,其抗击力闪着道德的光辉。

在修身方面,《国语》中的“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老子的“自胜者强”,无一不是良言警训。

二.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的调查及分析

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熟悉度一般,一些常识性问题仍不清楚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承传更新的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识、民情习俗、思维特性及价值观念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其中的璀璨珍珠,而各种传统技艺则是其中的朵朵奇葩。

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仅有4.8%的人对四大名著阅读过多遍,9.0%的人阅读过一遍,而只阅读过其中一二本的大学生占到了70.1%,从未阅读过的人也高达16.2%。

问及是否擅长诸如中国象棋、二胡、剪纸或书法等传统技艺时,仅有2.4%的人表示很擅长,57.5%的人表示会一点,还有33.5%的大学生曾经学过但已忘记,而一点不会的大学生也占到了6.6%。

文化的传承需要物质的载体,而经典书籍和传统技艺是传承文化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从这个角度看,上述调查结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三个常识性的问题,以期通过窥一斑而知全豹,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传统音乐的,当被问及《二泉映月》是什么乐曲时,有93.4%的大学生做出了正确的回答,选择了二胡曲,选择笛子曲的有4.8%,选择唢呐曲的有1.8%,没有一个人选择钢琴曲。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传统节日的,当被问及“嫦娥奔月”与什么节日有关,对于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常识问题,居然也有6.6%的大学生回答错误。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传统科学文化常识的,当问及第一台地震仪的发明家是谁,绝大多数的人选择了张衡,正确率达到了97.6%。

实际上,这三个问题都是中小学学科教学中曾经涉及到的,因此回答的正确率较高,这也说明学科教学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2.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与认同:

兴趣不高,但理性上认同

首先,我们调查了大学生对春节传统习俗的态度,结果显示,对吃年夜饭的认同度最高,大学生也很认可贴春联、拜年和给压岁钱等春节传统习俗。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代大学生并非盲目认同传统,他们做出的选择是他们理性思考的结果。

例如,在放鞭炮习俗上,有42.4%的大学生认为“改革后可以继续保留”,尽管没能深入地调查“如何改革”,但是放鞭炮带来的安全、环保问题应该是他们思考的着力点。

再如,各有一成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贴春联、拜年或给压岁钱等习俗,也应该进行改革。

从中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至少在对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发展方面,是有着自己的理性思考的。

3.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行为倾向:

不排斥传统,也不拒绝现代

行为倾向并非行为本身,它是一种行为意图,是建立在认知和情感基础上的行动准备状态。

因此,对传统文化的行为倾向的调查,更能体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调查发现,首先就增加法定节日而言,中国传统佳节仍然是大学生的主要选择,中秋节、清明节和端午节是包括青年人在内的炎黄子孙挥之不去的节日情结;而圣诞节以35.9%的被选率位居第二。

其次就挑选两本书进行阅读而言,除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种专业书籍外,其他五本书的被选率相差无几,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大学生更青睐“走遍美国”和“日本漫画选集”两本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阅读趣味,功利性阅读、读图时代等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如果结合前面提到的阅读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问题,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一方面要大力提倡和引导青少年阅读经典、阅读承载传统文化的书刊,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改革,用当代青少年更易接受、更愿接受的形式去表现传统文化内容,板着面孔说教只能让青少年越来越疏离传统文化,一味迎合青少年的趣味无疑又滑向了另一个极端。

4.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及评价:

途径多,但效果不一

调查发现,大学生在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中,“课外阅读”排在第一位,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以自主学习方式为主,再加上大学图书馆资源丰富,使得课外阅读对获得知识包括传统文化知识具有突出的作用。

在“影视节目”方面,随着“百家讲坛”、“东方讲坛”、“文化中国”等精品电视栏目和一大批历史题材剧目的出现,并以其形象生动、直观亲切的形式,成为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第二位渠道。

另外,“课堂学习”的选择率也比较高。

从大学生对这些途径的有效性评价来看,课外阅读、课堂学习和影视节目分列前三位。

需要说明的是,大学生对电脑网络的有效性评价并不低(获选率为32.8%),但实际上只有12.0%的大学生通过该途径接触传统文化。

如何充分发挥网络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互动性强、普及率高等优势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三、针对传统文化现状的建议

针对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的现状与问题,对于如何对青少年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家庭、学校、社会和社区“四位一体”,形成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

就教育主体来说,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所学校、一个家庭、一位教师所能单独完成的,家庭、学校、社会和社区应该互相配合、协同努力、“四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阵地。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本着载体与精神并重的教育原则,在教育中有意识地对青少年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包括多提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类的书籍,在子女沟通中多引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起到模范性的“身教”作用。

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

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组织性和计划性决定了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角地位。

当好这个主角,至少要在三个方面加强努力:

一是要在涉及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方面努力,除了强化语文、历史等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外,需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中小学可以开设传统文化方面的区域课程或本校课程,大学可以增设传统文化素养课程和讲座;二是充实传统文化素养较高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再好,没有相应的师资,仍然不能将课程资源转化为教育效益;三是在评价上保证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如何在考试中体现传统文化部分的内容、如何将传统文化素养指标纳入青少年素质体系是急需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社会要积极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

首先,政府部门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领导者和推动者,也是青少年传统文化素养的最终责任主体。

政府部门在思想上重视、在经费上落实、在行动上支持,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开展起来并持续下去,如近期政府将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

其次,大众媒体是宣传传统文化、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

大众媒体享用着公共传播资源,应该将公共性和公益性摆在首位,着眼大局,放眼未来,克服本位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局限,担负起对青少年进行人文教化的责任。

再次,社会团体、公共部门应该最大可能地为青少年开放相关资源,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文化场馆、走向文化舞台、走近经典、亲近传统。

社区资源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力补充。

社区既有街道、居委会的组织管理,又有学校、医院、工厂、各种文化娱乐设施等众多的资源,而且同一社区的青少年因为地缘关系容易组织起来,这些都是社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

2.以传统文化精神为核心,遴选出传统文化教育的系列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历史所提供的条件,创建、改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在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中,传统文化不仅体系庞大、内容驳杂,而且精华与糟粕皆有、金子与泥沙并存。

对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能泾渭不分、照单全收,必须以传统文化精神为核心,遴选出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系列。

精神是传统文化的魂魄,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被割裂,就是因为传统文化精神所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诸如舍身报国的爱国情怀、刚健自强的立身精神、天人和谐的科学理念、以人为本的道德传统、海纳百川的宽容胸襟等,再如兼爱天下、舍生取义、厚德载物、乐群贵和、悲天悯人、通达权变等的精神思想。

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核心是让青少年理解、认同民族精神,并最终内化入心。

但传统文化精神并非什么漂浮在空中的虚有之物,它有载体、有依托、有物质形式,包括传统游戏、传统节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服饰、古代器皿、气功武术、建筑雕塑、古代科技、音乐舞蹈、历史地理,乃至风土人情、习俗礼仪、文字语言等等。

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是空谈精神,并非道德说教,而是要让青少年接触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物质形式,让他们阅读古典书籍,聆听民族音乐,触摸器皿雕塑,练习传统技艺。

制订传统文化教育分阶段目标,再依据目标挑选各阶段的教育内容,是摆在政府相关部门和青少年工作者面前的突出任务。

3.多途径、多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调查表明,青少年接触传统文化的途径很多,但是各种途径的作用和有效性并不一样。

我们认为,应该以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影视节目和电脑网络等四种途径为着力点。

传统文化进课堂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韩国和日本,一直有“教养课”,我国则有文化课、素质课等说法,这些课程的开设目的就是使得青少年在接触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成为有教养、有文化、有素质的人。

调查发现,课外阅读是青少年接触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编著者和新闻出版部门应该肩负起为青少年奉献更多的介绍和解读传统文化的精品力作,家长和教师应该引导青少年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

影视和网络因其在青少年中的普及率和渗透性而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这种重要性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增加。

但是,影视和网络是“双刃剑”,其中也充塞着大量的娱乐文化、媚俗文化、浅显文化,甚至消极、享乐和暴力的内容,却对青少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也是当今青少年远离经典、远离传统、远离高雅的重要原因。

实践证明,影视和网络的积极因素发挥得好,对青少年的作用将加倍;若发挥不好,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也极大。

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多途径,而且要多形式。

长期以来,我们在学校教育中主要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往往单纯地采用讲授方法,使传统文化教育陷入“我讲你记,我说你听,我考你背”的纯粹认知教学之中,作为教育主体的青少年既没有情感上的体验,又缺乏理性的思考,很难实现书本知识的内化和认知向行为的转化。

同时,我们又长期将传统文化教育与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合而为一,常常导致四者的混为一谈,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被掩盖,教师的说教多而以身示范少,灌输多而积极引导少,使得青少年误认为传统文化也不过就是假大空的一套。

因此,我们应该转变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积极探讨传统文化教育的特殊规律,寻找与当代青少年接受心理相适配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既要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教育,更要重视以感悟和体验传统文化为目的的情感教育,使青少年不仅知晓而且喜爱,并最终化为行动。

不论通过什么途径,也不管采用哪种形式,接受传统文化都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功利思想是错误的,速成手段也行不通,我们认为,慢慢熏陶、长期浸染,才是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参考文献:

1.《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

2.《民族发展与社会变迁》

3.中国传统文化网

4.中国教育在线

5.中国大学生青年网

附录一:

《二泉映月》是什么乐曲?

有93.4%的大学生做出了正确的回答,选择了二胡曲,选择笛子曲的有4.8%,选择唢呐曲的有1.8%,没有一个人选择钢琴曲。

当被问及“嫦娥奔月”与什么节日有关?

,对于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常识问题,居然也有6.6%的大学生回答错误。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传统科学文化常识的,当问及第一台地震仪的发明家是谁?

,绝大多数的人选择了张衡,正确率达到了97.6%。

附录二: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其中的璀璨珍珠,而各种传统技艺则是其中的朵朵奇葩。

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仅有4.8%的人对四大名著阅读过多遍,9.0%的人阅读过一遍,而只阅读过其中一二本的大学生占到了70.1%,从未阅读过的人也高达16.2%。

 

 

问及是否擅长诸如中国象棋、二胡、剪纸或书法等传统技艺时,仅有2.4%的人表示很擅长,57.5%的人表示会一点,还有33.5%的大学生曾经学过但已忘记,而一点不会的大学生也占到了6.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