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专题教学辅导.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2903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论专题教学辅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文论专题教学辅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文论专题教学辅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文论专题教学辅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文论专题教学辅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论专题教学辅导.docx

《文论专题教学辅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论专题教学辅导.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论专题教学辅导.docx

文论专题教学辅导

《文论专题》课程教学辅导1

孔子与“兴观群怨”说

  儒家文论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艺思想,其内容主要是关注文艺的根本性质、文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文艺的内容与形式之关系、文艺批评的原则和方法等等问题。

  儒家文论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公元前551~479),他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很可能也是世界上第一位重要的文论家,因为他比西方文论的鼻祖柏拉图(公元前427~374)和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都要早些。

孔子的文论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其重点,是谈论文艺和伦理道德、政治教化的关系。

孔子的基本观点是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并且也能很好地服务。

他这种文艺思想,被儒家后学们概括发挥成“诗教”说:

“孔子曰: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礼记·经解》)这种功利性的诗学观、文艺观,对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文论影响至深,可以说一直波及到今天。

  在“诗教”的核心思想指导下,孔子对以诗歌为主的文学非常重视,提出了一系列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观点,包括著名的“思无邪”说、“尽善尽美”说和“兴观群怨”说。

㈠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

子曰:

“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

孔子说:

“修身当先学诗,立身则要学礼,人性完善依靠音乐的陶冶。

看到了诗与乐的教化作用,但忽视其审美作用。

㈡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子曰: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孔子说:

“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切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阐明了诗在当时的内政外交中的重要意义。

㈢确立了文学批评的标准

1、子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孔子说:

“《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可以说:

‘思想内容没有邪曲的东西。

’”

(李泽厚解为“不虚假”,据《朱注》程子曰:

思无邪者,诚也。

这就是“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子曰: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说:

“《关雎》这首诗,抒发快乐的感情,但不过分,抒发哀怨的感情,但不悲伤。

艺术上主张“中和”之美。

3、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谈到《韶》乐时说,“美到极点了,好到极点了”;谈到《武》乐时说,“美到极点了,但还不够好。

这就是“尽善尽美”说。

“尽善尽美”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但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

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㈣明确了文学的社会作用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论语·阳货》

孔子说:

“年青人为什么不学习《诗》呢?

《诗》可以触发人们的感情志意,可以考察社会政治和人心的得失,可以团结人,可以抒发怨愤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国君;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这就是“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讲: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兴观群怨”说对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㈤论述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子曰:

“辞达而已矣。

孔子说:

“(说话、写文章)言语能够表达意思就行了。

“辞达”主要应是指文学作品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作品的内容,不必要徒事与内容无关的文饰。

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

2、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说:

“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

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与“辞达”说相联系的是孔子的文质说,他说: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即认为文与质要兼美。

孔子的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即是要求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文采与质朴的相得益彰。

孔子的“辞达”说和文质说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㈥论雅乐与郑声

子曰:

“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孔子说:

“我厌恶紫色夺去了朱色的地位,厌恶郑国的乐曲破坏了典雅的乐曲,厌恶能说会道的人颠覆了国家。

其崇尚雅正的思想是儒家文论的基本观点

《文论专题》课程教学辅导2

庄子与“言不尽意”说

 道家文论包括老子的文艺思想和庄子的文艺思想,以庄子为代表。

老、庄著作中直接谈论文艺特别是文学之处很少,但他们的文艺美学思想是确乎存在的,而且相当深刻、精辟,对后世中国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启迪甚巨。

道家文论的主要内容是关注文艺的美学特征、文艺的审美标准、文艺创作的主体心态和思维规律等等有关文艺的内部规律问题。

  庄子文论主要有下列三个思想:

  ㈠“大美”、“天籁”、“天乐”说:

  首先,从大的美学思想上说,庄子主张质朴混沌的大自然本身是最为完善的,具有至高无上的美:

  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庄子·知北游》

天地有伟大的美德但无言无语,四时有显明的规律但不议不论,万物有生成的道理却无须解释。

圣人探究天地的美德,通达万物的情理。

因此至德之人静处无为,伟大圣人不妄自造作,这是说他们在向天地看齐啊。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

纯朴归真,那么普天下便没有人能和他比美。

“大美”就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朴素”即尚未经过人工雕琢修饰的自然美。

这种美学思想具体运用到文艺批评上,庄子则提出了著名的“天籁”、“天乐”说:

2、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庄子·齐物论》

南郭子綦凭靠几案坐着,仰首向天轻轻地吐着气,那木然的样子真好像精神脱离了躯体。

他的弟子颜成子游待立在他的身前,说:

“怎么啦?

真可以使躯体像干枯的木头,使心灵像死灭的灰烬吗?

眼下靠着几案的,可不是以往那个凭靠几案的人哪!

”子綦说:

“颜偃啊,你同的不是很好吗!

刚才我巴经没有了自己,你知道吗?

你听到‘人籁’的音响,还没有听见过‘地籁’的音响吧?

或许你听见过‘地籁’的音响,却没有听见过‘天籁”的音响吧?

”子游说:

“学生冒昧请问这其中的真意。

”子綦说:

“茫茫大地吐发出夹的气,它的名字就叫做风。

它要么不发作,一发作千千万万的孔窍便都会怒吼起来。

你难道没有听过那长风呼啸的声音吗?

那高山峻岭陡峭峥嵘,百围大树上的窍穴,有的像鼻孔,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长颈的酒钟,有的像圆口的杯盘,有的像浅浅的碓臼,有的像深深的水池,有的像浅浅的泥坑;那发出的万种声响,有的像湍流激荡,有的像烈火呼啸,有的像大声叱呵,有的像轻轻抽泣,有的像放声叫喊,有的像痛苦嚎啕,有的像欢笑,有的像哀叹。

真是此呼彼应,就像前唱‘嗬嘿’,后喊‘哎哟’,清风徐徐小和,长风呼呼便有猛烈反响。

迅猛的暴风一旦停歇,万般窍穴也就寂然无声,不过你岂不见那草还在摇树还在晃吗?

”子游说:

“看来,‘地籁’就是这各种孔窍了,‘人籁’就是那笙箫之类的乐器了,那么请间‘天籁’又是什么吧?

”子綦说:

“那天籁,尽管吹出的声音有万般不同,但都是发其自身,出于自然,发动者还有谁呢?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庄子·天道》

 明了天地德性,这就可称作最大的根本最大的宗原,便是与天和谐的境界。

能使天下均平调协,便是与人和谐的境界。

与人相和谐的境界,称之为人乐;与天相和谐的境界,称之为天乐。

庄子说:

“我的大宗师啊,我的大宗师啊!

您调和万物却不是为了义,您恩泽延及万代却不是为了仁,您比远古还长久却不是为了寿,您覆载天也,赋予万物形貌却不是为了巧。

边就叫做天乐。

 所谓“人籁”,是指人工演奏、演唱的音乐,它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所谓“地籁”,是指自然界风吹万物之孔隙而发出的音响,它比“人籁”高级一些,但也还是要有所凭藉;而“天籁”则是在“无待”即没有任何外在条件作用下,天所发出的“自鸣”之音。

这是档次最高的文艺,也即“与天和者”的“天乐”。

这种说法听起来过于玄虚,实际上包含的美学理论非常深刻,它明显是从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理论命题引发出来,但作了精彩的发挥,从而形成为道家文论的核心思想。

㈡“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

  “言”和“意”的关系,即人的语言和心意之间的关系问题,长久以来一直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的热门话题。

具体到艺术和审美上来,作者、鉴赏者的语言究竟能否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意?

古今多数派文论家的观点是:

言不尽意。

这一文学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庄子:

  1、“言不尽意”说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庄子·天道》

世人所看重称道的是书。

书不过是记载的言语,言语自有它的珍贵之处。

言语可珍贵的是意义,意义自有旨趣相随。

意义所所伴随的旨趣,是不能用言语来传达的。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也。

                ——《庄子·秋水》

所谓精细与粗大,仅限于有形的物体;至子没有形体的东西,数字概念是无法分辫它们的;无法围量的东西,不能用数字来将它们彻底计算。

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只是事物的粗浅所在;可以用意念加以想象的,则是事物的精微所在。

言语无法表述,意念也不能体察想象的东西,那就不在粗大与精细的范围之内了。

庄子在这两段话中都谈到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言”和“意”的关系,第二层是“意”和“道”的关系(“意之所随者”、“意之所不能察致者”都是深微玄虚之“道”)。

庄子认为,认识主体的人在体认和把握深微之“道”时,语言和心意是有很大差别的,心意虽然也不能完全“察致”玄虚之“道”,但毕竟可以把握到一些细微之处,即其“精”者;而“言”和记录言的“书”,则充其量也只能得其“粗”者,因此虽圣贤之文章著作(“书”)也只能是“糟粕”而已,理应鄙弃之。

庄子这一看似偏激荒唐之论,其实蕴涵着非常精辟的合理内核,即人的言论和书籍(当然也包括文学作品)在表达丰富复杂的心意时是并不称职的,只不过是蹩脚的工具罢了。

这就是后世文论中著名的“言不尽意”理论的源头。

2、“得意忘言”说

庄子还提出一个与“言不尽意”论密切相关的“得意忘言”说: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庄子·外物》

 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捕到了鱼,就会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捉兔子的,捉到了兔子,就会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意义的,掌握了(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就会忘了语言。

我怎么能寻找到忘掉言语的人而跟他谈一谈呢!

这段话是从言论的接受者即听者或读者的视角来立论的,主张接受者大可不必太看重“言”,应该只将其当作获得“意”的工具即可,这和上述“言不尽意”之论相统一。

这一“得意忘言”论启迪了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的理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魏晋以后,逐渐形成中国古代文学“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以后的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庄子》书中强调“意”是“不可以言传”的,其中一些讲出神入化的技艺的故事,如“轮扁斫轮”、“庖丁解牛”等都说明言不能尽传意的道理。

《庄子》认为文字语言都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把人的复杂的思维内容完全传达出来,这就是所谓“言不尽意”。

既然“言不尽意”,那么,相比于意来,言就不是最重要的了,故《庄子·外物》篇说: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这就是所谓“得意忘言”。

那么,作为文学作品,就要求含蓄蕴藉,有回味,特别是诗歌创作,就要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

“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文学作品“意在言外”的传统,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文论专题》课程教学辅导3

刘勰与“通变”说

从东汉末年开始,儒学逐渐衰落,玄学应运而兴。

所谓玄学,实际上主要是老庄道家思想的发展和流变,体现在文学理论批评上尤其是如此。

因此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思想,是由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例如,这一时期的许多文论家都极力推崇自然清新之美,都倾心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都注重研究文学的审美特征等等,这很明显是继承和发展了老庄道家的文艺观。

首先,文学创作主题的变化。

汉代由于受经学的影响,文学成为宣传儒家礼教的工具,文学创作的主题大都以政治教化和美刺讽谏为中心。

到汉末魏初,逐渐转变为以写个人悲欢遭际为主了,着重抒发个人喜怒哀乐之情,描写个人的曲折经历,以及对动乱现实的深沉感慨。

从表现社会政治主题到刻画个人内心世界,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其次,文学思想的变化。

创作上的这种变化,反映在文学思想上就是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

“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在理论上认识到文学创作是在抒情中言志的特点,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

而魏晋南北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

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

再次,对创作个性的强调。

与上述文学创作主题与文学思想变化相适应,这一时期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中,特别重视要体现作家特殊的创作个性。

从文学创作看,曹操的诗歌古直悲凉,曹丕的诗歌缠绵悱恻,曹植的诗歌慷概多气。

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经学时代,人们的个性往往是受到压抑的。

文学要为封建礼教服务,达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目的,只能表现“天理”而不能描写“人欲”。

这一时期文学创作中对创作个性的高度重视,正是当时社会思潮的反映。

第四,重视对文学创作本身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鲁迅先生说当时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

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过,就这一时期所留下来的一些主要文论著作看,也都不排斥儒家的文学思想,他们往往是在论说文学的外部规律时,认同儒家文论的路数;而在阐释文学的内部规律时,则主要是承袭道家文论的衣钵。

诸如西晋陆机的《文赋》、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大都是这样。

也就是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总特点基本上是儒道结合,外儒内道,而以道为主。

当然,这一时期的文论家们很有水平,他们并不是、也不屑于简单地抄袭或沿用前代儒、道两家的文论资料,而是在前人基础上作出了许多深刻的精辟的阐发,从而形成了自家的理论特色,甚至构建起了自己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

他们对文学的许多问题都作了非常深入的思考,例如关于文学的根本性质问题,关于文学的审美特征问题,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问题,作品的艺术风格问题,文学的体裁种类问题等等。

他们在阐述自己的文学理论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理论概念、范畴和命题,诸如“文气”说、“缘情绮靡”说、“神思”、“意象”、“体性”、“风骨”、“通变”“定势”、“隐秀”、“物色”、“知音”、“直寻”、“滋味”、“声律”等等。

 刘勰(字彦和,465?

—532?

)不但是南北朝时期,而且也是整个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最杰出最伟大的文学理论家。

他所撰写的《文心雕龙》一书,多方面地总结了前人关于文章写作和文学创作的经验,同时最广泛地汲取了前人的文学和美学思想,从而构筑成了中国文论史上最全面、最系统的文学理论体系。

并且,这部著作在世界文论史和美学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已经是中外学者们的共识。

例如,鲁迅先生就曾把《文心雕龙》和西方美学的奠基之作——亚里斯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共誉为世界文论的楷模:

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苞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鲁迅《诗论题记》

  又如日本学冠东西的著名学者兴膳宏先生也说:

  《文心雕龙》规模宏大,体制详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了不起的杰作。

在西欧早期的古典文艺理论中,如亚里斯多德的文艺理论,就没有《龙》著那样的系统性。

              ——兴膳宏《文心雕龙在日本》

㈠《文心雕龙》构成

《文心雕龙》全书由50篇论文组成,共约37000字。

根据作者刘勰在最后一篇《序志》中的介绍,以及我们披卷可见的实际情况,这部著作确实有着严密的内在理论体系:

1)、前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是全书的总论,即刘勰自己所说的“文之枢纽(关键)”;

2)、从第六篇《明诗》到第25篇《书记》,是20篇文体分论,即刘勰自己所谓的“论文叙笔”;

3)、从第26篇《神思》,到第49篇《程器》,是专论各种文学思想,包括创作论、风格论、鉴赏批评论、文学史论、作家论等等;

4)、最后第50篇《序志》,相当于全书的序言。

  

㈡重要文论观点

《文心雕龙》一书中阐述的文学理论非常丰富,理论难点也多。

我们只能选取其中几个问题来讲解和学习:

  1、“原道”说

即文学的本质论

这是刘勰关于文学的根本性质的理论,集中体现在全书第一篇《原道》,特别是《原道》的开篇第一大段,精彩地论述了这个文学理论中的重大问题: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

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

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文”作为规律的体现多普遍!

一有天地就有文了,这话怎讲呢?

从混沌初开,天地形成之后,日月便如双璧,高悬在天,光芒四射;山川便如锦绣,分布在地,条理分明。

这大概便是体现着自然之道的文了。

仰观天上呈现着美丽的景色,俯视地上饱和着绚烂的风光,可以知道天地高下的位置是确定了的,构成这宇宙的两种主体已经产生了。

后来加上了集中表现了聪明才智的人,与天地并列为三,便叫做三才。

人是万物的精英,是天地的核心。

产生了这作为天地核心的人类,便创造了语言;创造了语言,便出现了文学。

这是自然的道理。

推而至于万物,无论动物植物,都有其光彩。

龙凤凭着鲜艳的麟羽呈现着瑞色,虎豹凭着斑斓的文采构成了英姿。

云霞的设色,其美妙超过了画家的点染;草木的开花,其奇丽不必依靠织锦工人的加工。

这些难道是人为的粉饰么?

只是自然的文采罢了。

至于林中万籁所构成的音响,好像竽瑟相应;泉石冲击所发出的韵律,有如钟罄相和。

所以具备了形体,便构成了纹理,发出了声响,便谱成了韵律。

无知的无知的物类,尚且斐然成章,有感情的人类,难道就偏偏无文吗?

  这是一段思辩性很强、同时又极富于才情文采的论说。

以这段话为主,刘勰的“原道”说穷根尽源地探索了文学乃至全部人文的深层本质,这就是,从终极意义上说,包括文学在内的所有人文,和天文、地文、以及宇宙万物之文一样,统统都是最深层的事物的本体大“道”之文,也就是“道”的具体表现形态。

注意“道”和“文”都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广义的道:

宇宙万物内在的普遍自然规律。

——广义的文:

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

狭义的道:

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

——狭义的文:

即“人文”,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

刘勰认为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是作为普遍自然规律的哲理之道的体现,人文作为道的体现,和广义的天地万物之文是一致的。

(关于这里所谓的“道”的内涵,非常复杂,请参看教材和参考教材)

2、“神思”说

是《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篇。

  古人云:

“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其思理之致乎?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

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

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古人说:

“身虽隐居在江湖之上,心思却在朝廷之中。

”这就叫做想像活动。

文章的构思活动,想像是很广阔的。

作者静静地思索时,思路就会想到千年以前的历史;当他悄悄地改变脸部表情时,视线好像看到了万里以外的情景;呤咏之间,耳边好像听到珠玉相碰一样悦耳的声音;凝想之时,眼前好像呈现出风云变幻的景色。

这就是构思时想像活动所得到的成果!

所以构思的妙用,能使作者的主观精神与外界物像紧密结合,一起活动。

精神蕴藏在内心,受思想感情的支配;物像反映到耳目中来,靠语言来表现。

如果文辞通畅,那么事物的形象就可以得到明确的反映;如果思路受到阻塞,那么精神就不集中了。

所以在构思的时候,重要的是清虚和宁静,使内心畅通,精神净化。

平时还要如同储藏珍宝一样积累知识,学会辨明事理来增强才智,加强研究观察,透彻了解事物,训练情致,恰切地运用文辞。

然后使通晓奥妙之理的头脑,依声按律来进行写作。

这正如一个有独到见解的工匠,根据想像中的形象而运用工具一样。

这是写作的主要方法,也是谋篇布局的重要方面。

在构思开始的时候,各种意念都涌上心头,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无形的事物刻划出来。

作者想像登山,心里便充满着高山的景色;想像观海,胸中便洋溢着大海的风光,不管才华多少,他的构思都将与风云一样驰骋。

刚提笔撰文,真是气势百倍,等到文章写成后,比预想的打个对折,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因为想像可以自由驰骋,容易想得出奇,语言却比较实在,不易见巧。

可见意象受思想的支配,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