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02858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12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案.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案

《短文两篇》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

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让学生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

掌握古为今用的学习方法,深入了解作者思想,结合时代具有积极参与现实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圈点批注学习法。

指导学生运用圈点符号和批注方法来研读课文,边读边思,及时记下转瞬即逝的心理感受和思想火花,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自主探究学习法。

引导学生采用“寻疑式”探究和“品味式”探究的方法疏通文意,品析语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背景介绍,检查预习

1.题解:

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判官,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

“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

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三、初读美文,整体感知

1.准确朗读全文,要求:

①读准字音,如“馨xīn”、“牍dú”。

②结合课文注释理清思路。

2.结合课文,组织学生依次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

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

不矛盾。

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处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

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

③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明确:

这是作者向深处开拓主题。

采用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杨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们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扬天下,只要我继续修身养性,我的陋室也将被后人称道,我本人也会和诸葛亮、杨子云那样被后人景仰。

④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

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

作者在这里运用类比的手法,意在说明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富贵,而在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

文章先用山水起笔,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写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后文的“德馨”。

3.学生小结本文思路,明确本文构思新颖、文意通达、句句相连、波澜起伏、耐人寻味的写作特点。

四、品味剖析,领悟意境

1.领悟“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明确:

台阶上长满青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可见环境的荒凉冷落。

“上”字写出了苔藓从台阶上爬到陋室,仿佛要听听主人在说什么。

“入”字则写出了青草仿佛在窗口窥视主人在干什么,这里采用拟人手法,把苔藓青草写活了,赋予它们以人的灵性。

我们已忘却陋室的凄凉荒芜,而感受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同时文句也流露出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2、“鸿儒”可换成“群儒”吗?

“金经”可换为“五经”吗?

明确:

“鸿儒”不可换成“群儒”,因“群儒”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金经”也不可换为“五经”,因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上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感情的折射。

五、赏析诵读,欣赏形式

1.引导学生了解:

本文是一篇骈文。

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

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

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

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

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2.学生有节奏地自读全文,体会韵律节奏之美。

3.引导学生明确:

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是托物言志。

“托”的对象是“室”,表现的是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重视自身修养的志趣。

六、写作尝试,拓展迁移

1.背诵《陋室铭》。

2.为进一步体会中国文人那种超脱红尘的宁静和宠辱不惊的恬静坦然,可推荐学生阅读以下篇目:

陶渊明《饮酒》、梁实秋《雅舍》、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3.仿写一篇《铭》

示例

(一):

交友“铭”

友不在多,知心就行。

貌不在美,心仁则灵。

斯是好友,唯吾真情。

遭难舍身救,遇福共分享。

彼此存信任,处事有默契。

可以同生死,共患难。

无争吵之乱耳,无猜嫉之劳形。

战国廉蔺交,盛唐李孟情。

好友云:

“君交如水。

示例

(二):

奥运铭

国不在大,技高成名,人不在多,参与就行.斯是奥运,众星如云.队员现绝技,教练出奇兵.场上争金牌,场下叙友情.可以破记录,论输赢,有拼搏之雄姿,有交流之文明.东方雄狮怒,西方苍鹰鸣.国人云:

"看我奥运."

【课堂小结】

全文寥寥81字,共九句,前四句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中间四句通过描写陋室清幽环境及其人物交往、生活状况,极力表现“陋室不陋”。

最后三句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再次含蓄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作业布置】

搜集资料,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并学会运用。

【板书设计】

陋室铭(托物言志)

比喻起兴,引出陋室。

写景叙事,描写陋室。

古贤自比,表明心志。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导学生重视德行,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学情分析】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3、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教学方法】

1、圈点批注学习法。

指导学生运用圈点符号和批注方法来研读课文,边读边思,及时记下转瞬即逝的心理感受和思想火花,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自主探究学习法。

引导学生采用“寻疑式”探究和“品味式”探究的方法疏通文意,品析语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们所称颂的景物。

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

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分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

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则抒发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

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中莲。

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二、背景介绍,检查预习

1、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

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

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

归纳:

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2.指导学生朗读

①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注意语气语调,在自己认为难读难写的字下画上横线。

②让学生利用工具书、互相交流解决难读难写的字。

③让两位学生上黑板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甚蕃(fán)淤(yū)泥濯(zhuó)清涟(lián)不染(rǎn)

亵(xiè)玩隐逸(yì)噫(yī)鲜(xiǎn)有闻

④学生齐读课文。

3.指导诵读课文

①明确诵读要求:

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

古人读诗文用的是吟诵的方法,语气比较舒缓,抑扬顿挫,很有韵味。

我们在读文言文时,可以借鉴古人的读书经验。

②比较文中八个“之”的用法:

文中有八个带“之”的句,哪些句子中的“之”可以理解为“的”,哪些句子中的“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③文中还有哪些字词在诵读时,语气可以适当延长些呢?

(让学生轻声朗读体会)明确:

如第1段中的三个“而”。

第2段中的三个“也”,叹词“噫”,语气助词“矣”等。

④本文句式上的特点是骈散结合。

相邻的两句话,字数相等,意思相对,叫做骈句。

从宽处讲,排比句也可看作骈句。

提问:

文中哪些句子属于骈句呢?

明确: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⑤提问:

这两处骈句应该怎样来读呢?

明确“出……不染,濯……不妖”,“染”、“妖”读时要一扬一抑。

读排比句时,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

⑥学生齐声诵读课文,体会诵读指导要求。

三、揣摩语言,理解内容

1.学生小声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句意,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有关难字难句的问题。

3.提问:

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