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生物必修1《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示范教案第2课时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2786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课标生物必修1《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示范教案第2课时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人教课标生物必修1《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示范教案第2课时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人教课标生物必修1《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示范教案第2课时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人教课标生物必修1《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示范教案第2课时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人教课标生物必修1《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示范教案第2课时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课标生物必修1《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示范教案第2课时2.docx

《人教课标生物必修1《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示范教案第2课时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课标生物必修1《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示范教案第2课时2.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课标生物必修1《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示范教案第2课时2.docx

人教课标生物必修1《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示范教案第2课时2

示范教案

课标要求

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

学生要把握光反应、暗反应的过程及内在逻辑联系。

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搜集农业生产上有哪些提高光合作用强度的具体措施及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等方面的信息,进行交流,以丰富相关知识,加深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

组织好学生完成探究活动——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习得相关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内容标准:

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研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教学目标

1.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2.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3.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4.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3)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教学难点

(1)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2)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设计思路

根据课标要求,本节教学需2课时。

在介绍光合作用过程之前以教材中展现的光合作用研究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为线索,遵循科学家的探索思路,重现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让学生从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体验到科学探究中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而且能受到科学家崇高的精神境界的熏陶。

在学习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时,重点要学生掌握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过程的区别和联系,特别是其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过程,发生的部位和条件也是学生要弄清楚的内容。

让学生明确在这两个过程中每一种物质变化的来龙去脉和相应的能量转化的过程,以便从整体上认识和理解光合作用。

为了更好地认识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让学生联系光合作用的原理来分析、解释一些生产现象,并组织好学生完成教材中的探究活动——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最后,与光合作用对比,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标及说明

复习回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捕获光能的色素的种类并且知道了这些色素的存在部位——叶绿体。

叶绿体的功能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复习回顾

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

设问:

同学们对光合作用方面的知识都有哪些了解?

设问:

有哪位同学知道光合作用过程是怎样被人们发现和了解的吗?

人们对光合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科学家们用了200多年的时间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才对光合作用的过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今天我们就一起沿着科学家探寻的足迹,来体验他们认识问题的思维过程和科学探索的乐趣。

回忆目前所了解的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

如学生甲回答:

光合作用利用的是CO2,产物是O2;学生乙回答:

光合作用必须要有光照条件。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师生互动

教师课前将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整理成小材料的形式,通过屏幕展示出来,并可设计如下问题:

(1)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证明了什么?

为什么有人重复他的实验,却得到植物也能使空气变污浊的结论?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1)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更新空气,有人认为植物也能使空气变污浊可能是因为他是在无光的条件下做的这个实验。

重现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使学生从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体验科学探究中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而且能受到科学家崇高精神的熏陶。

(2)英格豪斯的实验设计与前人相比,改进在什么地方?

(2)英格豪斯的实验设计了对照组,而且对实验过程进行重复。

(3)人们明确绿叶在光下吸收CO2释放O2是基于什么基础上的?

(3)人们明确绿叶在光下吸收CO2释放O2是基于发现了空气的组成的基础上的。

(4)梅耶得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的依据是什么?

(4)梅耶的依据是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

(5)萨克斯的实验中先把绿叶在暗处放置几个小时的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处理时让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呢?

他的实验证明了什么?

(5)萨克斯的实验中把绿叶在暗处放置几个小时的目的是消耗掉叶片中的营养物质,防止对实验造成干扰。

而处理时让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是为了进行对照。

他的实验成功地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之外还有淀粉。

(6)鲁宾和卡门采用了什么先进方法来进行实验?

他们的实验证明了什么?

(6)鲁宾和卡门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来进行实验,他们的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7)卡尔文对光合作用过程的进一步发现做出了什么贡献?

(7)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8)从人类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来看,生物学的发展与物理学和化学有什么联系?

与技术手段的进步有什么关系?

试举例说明。

(8)从人类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来看,生物学的发展与物理学和化学的研究进展关系很密切。

如:

由于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这个事实说明生物学的发展与化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密切相关。

又如,基于核科学的进展,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这些都说明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相关学科的互相促进,以及技术手段的进步对科学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9)分析人类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你还有哪些感悟?

请与同学交流。

(9)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体验科学探究中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感悟科学家崇高的精神境界。

如:

①许多科学家为了研究光合作用进行了辛勤探索,他们不断探索研究,从不放弃,坚持到底,这种献身科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②使我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通过观察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实验,获取证据,检验假设,得出结论,并认识到科学发现的艰难,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以及综合利用各学科的成果和研究手段的重要性;③科学家所设计的实验不仅有整体的设想、清晰的思路和操作的可行性,而且他们的实验都遵循了对照性原则、控制变量原则、重复性原则等原则,这些科学实验方法都值得我们借鉴。

重现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使学生从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体验科学探究中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而且能受到科学家崇高精神的熏陶。

(10)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和条件是什么?

你能用一个化学式表示出来吗?

(10)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糖类和氧气,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要有光,还需要多种酶等。

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是:

CO2+H2O

(CH2O)+O2

师生互动

我们了解了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历程,那么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关于光合作用过程的一部分内容,同时思考:

(1)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光合作用可以分为哪两个阶段?

围绕问题阅读并思考,回答问题。

(1)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光合作用可以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在所需条件、进行场所、发生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等方面有什么区别?

(2)师生共同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进一步列表总结:

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的比较:

类别

光反应阶段

暗反应阶段

所需

条件

必须有光

有无光均可

进行

场所

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上

叶绿体内的基质中

物质

变化

H2O分解成O2和[H];形成ATP

二氧化碳被固定;C3被[H]还原,最终形成糖类;ATP转化成ADP和Pi

能量

转换

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成糖类中储存的稳定的化学能

使学生明确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的区别和联系,特别是其中的物质变化和相应的能量转化的过程,以便从整体上认识和理解光合作用。

(3)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联系是怎样的?

(3)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之间的物质联系:

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在暗反应阶段用于还原C3。

能量联系:

光反应生成的ATP,在暗反应中将其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帮助C3形成糖类,ATP中的化学能则转化为储存在糖类中的化学能。

教师总结

由此可见,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

设问:

从光合作用的整个过程来看,有哪些因素会对光合作用的进行产生影响呢?

(可提示学生根据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从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产物等方面来考虑。

农业生产上有许多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措施,即为了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

(课前布置同学们调查和收集有关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具体措施),现在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调查结果。

设问:

这些通过调控环境因素来增加光合作用强度的措施究竟有多大成效?

怎样才能做到合理的控制呢?

思考并回答问题: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土壤中水分的多少,光照的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以及温度的高低等环境因素都可以对光合作用的进行产生影响。

课前调查和收集有关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具体措施。

汇报调查结果。

如:

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在冬天或阴雨天使用人工光照做补充;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施用农家肥;合理灌溉等。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及表达交流的能力,加深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

学生实验

我们通过实验:

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来探究上面的问题。

指导学生参照课本上案例中的思路,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并实施本小组的实验方案,力求探索出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度的有效而实用的措施。

在设计和实施方案时提示同学们应善于鉴别自变量和因变量,确保在实验时一个自变量对应观察和检测一个因变量,同时还要尽可能避免无关变量的干扰。

最后,可与光合作用对比,设计一些小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化能合成作用。

各小组在做探究实验时可按以下步骤实施:

(1)确定课题;

(2)作出假设;

(3)设计方案;

(4)实施方案;

(5)分析并讨论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6)表达与交流。

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习得相关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实验设计探究的能力。

教师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从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中感悟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及在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中应用的科学方法等。

光合作用是高中生物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对光合作用的学习可以落实课标中的要求,本设计在充分分析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作了精心安排,将课标的要求落到实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利用生物学史的材料进行探究,是生物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概念,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体验科学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本设计中充分利用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让学生体会科学发现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设计体现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基本理念,凸现生物学作为一门应用科学的重要特点。

教师以“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这个问题切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引出探究主题。

让学生体会到生物科学对人类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本设计中设计了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指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并实施本小组的实验方案,力求探索出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度的有效而实用的措施。

让学生体会了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落实了课标的要求。

教学设计

(二)

第1课时

作者:

周晓燕,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本文获江苏省新课程教学创新设计大赛三等奖。

设计思想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实验探究导学法。

(含自学、实验、谈话、讨论、讲授等)

“光合作用科学史及具体过程”采用自学与问题链教学法:

即自学→观看多媒体动画演示→伴随讨论→师生总结。

光合作用总反应方程式的确立历经了科学家们两百多年的艰辛探索,渗透着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光合作用整个生理过程复杂而抽象,它包含发生在叶绿体中的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蕴涵着复杂的物质、能量变化,涉及诸多概念。

要全面、高效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情感,应借助多媒体课件,优化教学过程,演示教学中的各种实验现象,结合教师的渐进式问题链。

一疑引起一疑,一环紧扣一环,层层剖析,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将学生从感性认识引导到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探究导学法,通过师生课堂互动,在教师有的放矢点拨下,以问话、讨论、演示等形式,让学生敢于、乐于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有利于充分激活学生较高层次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合作地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最后要求学生在掌握光合作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设计探究实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光与光合作用》一节在《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一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

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讲述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意义,并且使学生掌握此过程发生的场所及相关的物质,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

目的是使学生不仅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了解光合作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初步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和技能,而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

本课题在学生学完“细胞”以及理解“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和“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的知识之后,转入难度加大的“光合作用”学习,从生物界看,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学生学习呼吸作用等内容的基础。

因此,指导学生学习好这一节,对学生学习后面的生物学知识意义重大。

2.教学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了叶绿体内光合色素的种类、分布和作用,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应用以及化能合成作用等知识。

利用有亲和力的生活常识引出话题让学生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想象力,从而很自然地进入本节第一部分教学内容的学习。

关于绿叶中有哪些捕获光能的色素,教师先引导学生做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让学生能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出实验结论,然后进行归纳。

教师接着介绍有关叶绿体的基础知识,需要强调:

叶绿体不仅含有捕捉光能的四种色素,而且含有多种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并且具有在光合作用中释放氧气的特性。

可见,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让学生自学研究史,了解科学家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培养初步的研究能力和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关于光合作用的过程,是重点也是难点,最好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关于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教师可引导学生做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课外探究实验来认识这一问题,这个实验所探究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生疏,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提供一些帮助。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方面

(1)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3)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4)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5)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6)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2.能力方面

(1)进行实验和探究,学会提取、分离绿叶中的色素。

(2)在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科学家锲而不舍的追求真理精神的描述和再实验,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及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初步具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精神和合作等科学精神。

借助光合作用的物质和结构及动态变化全过程的分析,培养认识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内因与外因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3.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4.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教学难点

1.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2.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教学准备

“光与光合作用”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叶绿体的色素对光的吸收、叶绿体结构、光合作用的过程;相关实验材料。

[引入]:

很多同学家里都会养花,要想把花养得好,通常应该把花盆摆在向阳面还是背阴面呢?

为什么?

(答:

向阳面,让植物多接受光照。

因为植物需要进行光合作用。

[提问]:

如果用人工光照替代自然光照,应该采用什么颜色的灯光才会使植物长得好?

红光、绿光还是白光?

为什么?

(答:

白光;因为白光中含有各种波长的光,有利于植物的吸收。

[提问]:

什么是光合作用?

光是怎样被植物吸收的?

有何特点?

这节课我们就先从“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着手研究相关问题。

我们在初中就已知道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其细胞中含有一些能吸收光能的色素,植物幼苗如果缺乏色素,往往会呈现黄白色,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白化苗”。

(图片资料)

[提问]:

“白化苗”能持续正常地生长吗?

(答:

不能,它由于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待种子中储存的养分耗尽就会死亡。

可见植物的生活确实需要色素,依靠色素来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

[提问]:

那么植物细胞一般含有哪些捕获光能的色素呢?

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内容,观看录像,然后就实验的原理、目的、实验材料、方法步骤回答一些问题(投影打出以备学生思考)。

(学生观看实验演示录像,然后自主动手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

1.实验中无水乙醇的作用是什么?

层析液有什么重要用途?

(答:

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所以可用来提取色素;绿叶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可用来分离色素。

2.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目的是什么?

(答:

二氧化硅帮助充分磨碎叶片;碳酸钙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

3.实验过程要求动作迅速并注意密封的原因是什么?

(答:

无水乙醇和层析液易挥发,并具有一定的毒性。

4.画滤液细线有何要求?

层析过程要注意什么?

(答:

画线要求越细越直越好,以防止色素带互相重叠;重复画2~3次,增大色素浓度;层析时注意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否则层析液会将色素溶解,无法在滤纸上扩散。

视频资料:

色素在滤纸条上的层析现象。

5.通过层析后,滤纸条上会呈现出几条色素带?

说明了什么?

(答:

4条,说明植物细胞中的色素至少有4种。

6.这4种色素分别是什么?

(答:

从上到下依次为:

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

分析发现它们各自的含量关系约为: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3∶1,叶绿素a∶叶绿素b=3∶1,胡萝卜素∶叶黄素=2∶1。

[提问]:

根据这些数据推测一下四条色素带的宽窄?

(答:

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较宽,胡萝卜素——较窄,叶黄素——最窄。

了解了各色素的种类及含量,你能试着解释为什么春夏两季植物的叶子翠绿醉人,而深秋树叶则金黄斑斓吗?

这和各色素对光的吸收特点有关。

我们知道太阳光谱分为紫外光、红外光和可见光三个波段,植物可利用的光能就在可见光范围内。

视频资料:

现在我们用三棱镜分解光束得到连续光谱,然后将色素提取液置于光束和连续光谱之间,可明显地观察到红光和蓝紫光谱段缺失呈暗带,而相反的,绿光谱段最为明亮完整。

[提问]: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植物细胞中的色素主要吸收哪些光,而对哪种光吸收利用得最少?

(答:

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它们都对绿光吸收最少。

[提问]:

因此,现在外面的树叶为什么都是绿色的?

(答:

物理课上讲过我们平常看到的物体的颜色实际上是这个物体反射的光,叶片中的色素对绿光吸收最少,所以大部分绿光被反射掉了,所以叶片呈现绿色。

可见各种色素吸收的光谱是不一样的。

[提问]:

你能解释为什么农民会在有些蔬菜大棚内安置红或蓝色光源吗?

能否用绿色灯光?

绿色大棚呢?

(图片资料)

(答:

根据色素吸收光的特点,红、蓝光可提高光合作用强度,从而达到增产目的。

[提问]:

那么这些捕获光能的色素存在于植物细胞中的什么部位呢?

(答:

叶绿体。

[提问]:

在前面学习细胞器时我们就已经知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与其光合作用的功能相适应呢?

(教师展示叶绿体结构示意图或配合板图。

[提问]:

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叶绿体的结构?

光镜下观察是什么样?

电镜下呢?

(答:

光镜下观察:

叶绿体一般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电镜下观察:

叶绿体是一种双层膜的细胞器,外层的称为外膜,内层的称为内膜,叶绿体内部有许多绿色的基粒,在基粒和基粒间充满了基质。

[提问]:

我们在电镜下看到的叶绿体的基粒,是不是就是一个个单纯的圆柱体?

(答:

不是,实际是由一个个圆饼状的囊状结构堆叠而成。

这些圆饼状的囊状结构称为类囊体。

吸收光能的四种色素,就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提问]:

每个基粒都是由2个以上至多达100多个类囊体堆叠而成的,叶绿体内有这么多的类囊体和基粒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

极大地增加了受光面积,有利于吸收更多光能。

[提问]:

我们知道光合作用是复杂的化学反应,在细胞内化学反应都需要酶的催化,那么光合作用需要的酶分布在哪里?

(答:

在类囊体上和基质中,含有多种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

[提问]:

我们都是根据书本资料得知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如果要你设计实验证明,你会怎么做?

(提示从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去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对比科学家的做法。

视频资料:

恩格尔曼实验。

[提问]:

1.选材对完成一个成功的实验是很重要的。

恩格尔曼选用了什么特殊的研究材料?

(答:

水绵,其叶绿体呈螺旋形带状,便于实验观察;好氧细菌,可指示释放氧气的部位。

2.实验前为何要先把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

(答:

排除环境中光线和氧气的干扰。

3.实验中为何要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

(答:

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叶绿体上可分为有光和无光两种条件,形成对照。

4.从这个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

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氧气。

[总结]:

叶绿体的功能。

第2课时

作者:

林兰娇,江苏省苏州中学。

本文获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分会华东区优秀教学设计评比一等奖。

设计思路

笔者多次观摩过人教版《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第2课时)》的公开课,上课老师普遍觉得:

在有限的一节课时间内是无法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

同时,由于学生没有比较完整地经历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因此不能感悟科学探索的艰辛与科学家的智慧,没有达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利用本课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的教育理念。

因此笔者尝试着将本课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增加了“Helmont实验”“拉瓦锡实验”,再次呈现第一课时中出现的“恩格尔曼的实验”,采用问题串的教学形式带领学生完整认识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以让学生感悟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教学策略上将光合作用科学发展史的内容交给学生小组讨论、代表交流,大大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体现了“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课程理念。

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的确立历经了科学家们近三百年的艰辛探索,渗透着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光合作用整个生理过程复杂而抽象,它包含发生在叶绿体中的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蕴涵着复杂的物质转变、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