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版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总结与提升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2758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1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季版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总结与提升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秋季版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总结与提升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秋季版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总结与提升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秋季版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总结与提升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秋季版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总结与提升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季版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总结与提升 新人教版.docx

《秋季版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总结与提升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季版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总结与提升 新人教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季版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总结与提升 新人教版.docx

秋季版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总结与提升新人教版

单元总结与提升

一、单元基础知识梳理

第四单元

1.易错字音

掺(chān)和   冗(rǒnɡ)长   商酌(zhuó)

譬(pì)如拖沓(tà)监督(dū)

如释(shì)重负鸿儒(rú)甚蕃(fán)

噫(yī)鲜(xiǎn)有闻清涟(lián)

2.易错字形

悲天悯人 案牍 西蜀 馨 亵 濯

3.多音字

    空

4.形近字

颠沛流离 悲天悯人 不耻下问 以身作则 诲人不倦

如释重负 海阔天空

设问、排比: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贫吗?

不是。

失意吗?

不是。

老吗?

死吗?

都不是。

比兴:

《陋室铭》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

1.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生于河北香河,学者、散文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出版《负暄琐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等。

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2.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

著有《饮冰室合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3.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

唐代文学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有《刘宾客文集》。

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无案牍之劳形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2.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

3.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4.不蔓不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分别解释为:

横生藤蔓,旁生枝茎)

5.香远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二、单元检测卷

第四单元达标检测卷

                               (100分,90分钟)

题 号,一,二,三,总 分

得 分,一、基础积累与运用(2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商酌(zhuó)   譬如(bì)

陡峭(dǒu)   以身作责

B.累赘(zhui)妥帖(tiē)

拖沓(tà)付之一笑

C.恳切(kěn)契约(qiè)

监督(dū)悲天悯人

D.循环(xún)隐逸(yì)

案牍(dú)如释众负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可爱者甚蕃     蕃:

多。

B.可以调素琴调:

调弄。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馨:

芳香。

D.濯清涟而不妖濯:

洗。

3.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2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无丝竹之乱耳

C.香远益清,亭亭净植D.濯清涟而不妖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淡泊,是人生态度,表现了一种平和;淡泊,是人生境界,表现了一种超脱。

B.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温差能等。

C.鉴赏印章,除了看材质,最重要的是了解它的几个组成部分:

印面、印款、印饰。

D.不只是下关码头两旁长长的仓库、堆栈、和高楼,使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5.仿照加点句子,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一句话,使之与前文构成排比。

(2分)

钻石再大,若永埋地底也只是等同于砖石;黄金再多,若久藏土中也只是等同于黄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世上许许多多的东西,若永远不为人所用,原本珍贵的也会变得一文不值。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通过典型的事例,凸显出叶圣陶先生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对叶圣陶先生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B.《爱莲说》一文中作者借“莲花”的形象突出自己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品质。

C.《最苦与最乐》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作者梁启超是明代思想家、学者。

D.《陋室铭》是唐代的刘禹锡写的一篇铭文。

7.名句默写。

(7分)

(1)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援引古人古迹、古语自慰自勉,妙趣横生,意味深长。

(2)《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爱莲说》中比喻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观察下图,按要求答题。

(4分)

(1)这幅图表现了什么主题?

(2分)

 

(2)描述一下画面的内容。

(2分)

 

二、阅读(37分)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12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9.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同“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孔子云:

“何陋之有?

B.无丝竹之乱耳

C.水陆草木之花

D.渔人甚异之

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1)仿佛若有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蔓不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

(1)初极狭,才通人。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2.根据《爱莲说》的内容,给下面的上联对出下联。

(2分)

上联:

陶渊明入桃源探理想之地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13分)

老师!

老师!

阎连科

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

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和我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裹藏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

后来,老师就成了老师。

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

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个春秋的草木荣枯,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

⑤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

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往事。

⑥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

酷暑的一天,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

自然,那一天教室里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

从棉花地里回校的第二天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母亲捕捉蚜虫?

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半天忙,到底又做错了什么?

⑦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同学们逃课捉虫正合校规事理,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

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⑧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

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蔓出了一片森林。

⑨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整的地面。

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

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

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⑩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

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

(选自《读者》2015.10,有删改)

13.文章写“我”与老师相见,说了很多旧事。

请概括出“我”初中时做的那件事。

(2分)

 

14.请说说文章题目“老师!

老师!

”有什么特点?

用这个标题有什么妙处?

(4分)

 

15.结合文章,理解第⑨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2分)

 

16.为什么说张梦庚老师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裹藏着刺骨的寒凉”?

(2分)

 

17.作者说,就是觉得老师伟大。

结合全文,说说张老师的“伟大”表现在哪里?

(3分)

 

(三)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12分)

亦慈亦让沈从文

蔡永祥

①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

1992年5月10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

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

②上世纪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的沈从文先生,1902年12月28日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

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

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

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

这给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③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

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④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

沈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

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

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的彻悟。

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

“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

”背面刻有沈从文妻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

“不折不从,星斗①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既蕴含“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

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

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慈亦让”的沈从文!

⑤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句号。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注释】①星斗:

泛指星星。

文中比喻超群的才华。

18.细读第②段,说说沈从文先生一生的创作源泉和文学基础主要来源于何处。

(2分)

 

19.仔细体会,说说沈从文先生手迹中三个加点的字具体指代哪些人。

(3分)

“照我(         )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

20.联系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沈从文先生为什么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

(3分)

 

21.细读第③段,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了解沈从文先生的文学创作。

(4分)

创作

题材

创作

特色

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创作

主题

三、作文(40分)

22.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或物牵动着我们的心,让我们时常想念。

请以“想念”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不少于600字。

答案:

第四单元达标检测卷

一、1.B 点拨:

A项“譬”应读pì,“以身作责”应为“以身作则”;C项“契”应读qì;D项“如释众负”应为“如释重负”。

2.C 点拨:

“馨”,指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3.D 点拨:

A项“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B项“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C项“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4.D 点拨:

应把“堆栈”后的顿号去掉。

5.示例一:

时间再珍贵 若任其流逝也只是等同于流水

示例二:

生命再宝贵 若虚度光阴也只是等同于朽木

点拨:

本题运用【仿写“五相”法】。

本题要能准确把握加点句子的格式:

“……再……,若……也只是等同于……”。

内容不重复,语意连贯即可。

6.C 点拨:

梁启超是近代思想家、学者。

7.

(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2)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3)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8.示例:

(1)孝(尊老、幸福、和谐等)。

(2)椅子上坐着一位老人,一个年轻人正在为老人洗脚,而在年轻人背后还有一个小孩儿,小孩儿正拿着毛巾给年轻人擦背。

点拨:

本题运用【漫画内容描述法】。

描述漫画内容,就是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画面的内容。

描述时一定要仔细观察画面,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

画面上有什么就描述什么,不要加入自己的看法,不宜进行想象虚构,只需把漫画内容客观地描述出来。

解答本题,根据方法客观地描述画面即可。

二、

(一)9.B 点拨:

题干与B项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为助词,的;D项为代词,代见到的景象。

10.

(1)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2)类。

 (3)横生藤蔓。

 (4)应当。

11.

(1)刚开始非常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2)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有传闻。

12.示例:

周敦颐借莲花言高洁之志(或:

周敦颐托莲花抒坚贞之气)

点拨:

本题运用【对联式仿写答题法】。

本题先归纳出《爱莲说》一文的主旨,然后参照上联来拟写下联。

(二)13.“我”在酷暑的一天带同学逃课帮母亲捉蚜虫,(1分)还强词夺理顶撞张老师。

(1分)

点拨:

文章第⑥段记叙的正是“我”初中时的行为。

读这段文字,按照答题模式进行概括。

14.文章题目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和感叹句。

(1分)这样既强调了人物的身份,(1分)又表达了作者对老师崇敬和赞美的强烈感情,(1分)起到吸引、震撼读者的作用。

(1分)

点拨:

在回答本文题目“老师!

老师!

”的特点时,可从修辞和句式的特点来分析,“老师!

老师!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感叹句,从反复的修辞、感叹句的表达效果上分析理解标题的妙处即可。

15.虽然张老师的背影在“我”眼前消失了,但是张老师的形象和精神还留在“我”心中,让“我”像听心跳一样时常清晰地记起,(1分)这表达了“我”对张老师的无比敬爱、难忘之情。

(1分)

点拨:

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

此处需结合文章的中心——全文表达了“我”对张老师的无比敬爱之情,也表达了“我”对恩师情的感怀和难忘,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16.张老师默默扎根教育事业,辗转多校,过着一种平凡清贫的教书生活,他一生“清寂”。

他事业有成,为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子女有成,学生有成,因此充满了“暖意”。

(1分)但是,他一生清苦,命运坎坷,不被人重视,不被人记起,因此他的人生充满“寒凉”。

(1分)

17.他热爱教育事业,默默坚守教坛43年,一生的金贵岁月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培养学生成才;(1分)他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受学生敬仰。

(2分)

点拨:

结合重点语句,如“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43个春秋的草木荣枯,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赞颂了张老师为乡村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精神,再如文中写“我”在带着同学逃课去地里帮母亲捉蚜虫后,振振有词,“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表现了张老师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特点。

18.沈从文先生一生的创作源泉和文学基础主要来源于“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

(2分)(三)19.作者(或沈从文) 与“我”相对的个体(或读者) 社会中的人(或他人,或人们)(每空1分)

点拨:

本题运用【词语的指代内容答题法】。

要弄清一般代词的指代内容,需把握好以下几点:

①了解代词的用法。

如“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

一般来讲,这些词语所指代的内容位于这些词语的前面。

②在具体的语境中,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有的是文中原句,有的则需要进行分析、概括。

③将所找出的指代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此题难度比较大,需要仔细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即表达的主题,才可答全面。

20.沈从文先生的文章如日月星斗光照人间,(1分)沈从文先生的人品亦慈亦让令人如沐春风,(1分)他是我国文坛上不可多得的德艺双馨的文学大师。

(1分)所以,他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

21.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

(2分) 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2分)

三、22.思路点拨:

1.写作此文我们首先要确定好写作对象,是一个让你牵挂的人,还是一个你曾经拥有的物品。

对其想念之情应是本文线索。

所选取的素材应该能体现他(她、它)令你想念的缘由。

 2.要注意安排好本文的结构与顺序。

可以采用倒叙,开篇点题直抒对其的想念之情,然后自然过渡到与其曾有的故事的叙述,最后还要照应开头,再次抒发情感,升华文章主旨,结束全篇。

 3.要说真话,抒真情,让“我”的激情在文章中闪光,情真意切,引起读者共鸣。

例文:

想念和您在一起的日子

月光柔柔地洒了一地,在熠熠星光中,我仿佛又看见了您的身影,心头不禁涌起了对您无尽的想念。

蒲扇下的凉爽

每每到了夏天,妈妈都会把我送到您家。

晚上,我热得睡不着,您就会笑眯眯地抱起我,坐在竹椅上,拿起一把蒲扇,轻轻摇起来,霎时间,我感到凉风徐徐地亲吻我的皮肤,柔柔地吹进我的心里。

我感到无比的凉爽与舒适,更感到无比的幸福。

因为我知道使我凉爽的不仅是这清风,更是蒲扇下散发的浓浓的爱。

朦胧的月光中,我看到您还温柔地注视着我。

在您的爱中,在蒲扇带给我的凉爽中,我慢慢地进入梦乡……

天空中的风筝

小时候,我经常缠着您和我一起去放风筝,在绿油油的田地里,您拉着风筝,拖着胖胖的身子奔跑着,姿态并不优美,却在我心中留下了一幅美好的画面。

那风筝好像故意和您作对似的,宁可顽皮到底也不肯上天。

一次、两次……终于,风筝飞上了天,您气喘吁吁地站在那里,额头上挂着豆大的汗珠。

我一溜烟跑到您眼前,拿出手帕给您擦汗。

这时您总会说:

“孩子,我的孩子,你一天天地长大,就像空中的风筝越飞越高,而我却一天天地变老,迟早有一天,我拉不动你了,你就会挣脱我的手,飞向更加广阔的天空。

”“不,我就要跟着您,我要永远陪在您身边。

”这时,您就会笑,笑得像花一样灿烂。

夕阳西下,天空被染红了,您的脸也被染红了,像一朵盛开的红莲。

那天空中的风筝也在美丽的夕阳下不停地飞舞。

怀念您的爱

可是您,我的外婆,您终究还是离开了我,离开了您最爱的外孙女,去了天堂。

那些逝去的日子已成为我最美好的回忆,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挂在我的心头。

我始终记得,摇扇的是您,感到凉爽的是我;放风筝的是您,擦汗的是我;夹菜的是您,吃肉的是我……

外婆,您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我,您的爱充盈着我们在一起的每一个日日夜夜。

我无法回到过去,也无法让您再回到我身边。

每天,我多想朝着那个叫回忆的地方大喊,来倾听永不消逝的回声啊。

外婆,和您在一起的日子已成为我心中永远的怀念。

我是多么想念您。

如果有来生,我希望还能做您的外孙女。

点评:

开篇点题,抒发自己绵长的思念之情,并未一语点破“您”的身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描写细腻,此处对“您”的神态和动作进行了细致描写,“笑眯眯”“抱”“轻轻摇”,“您”慈祥、温柔的形象跃然纸上。

紧扣中心,深化主题,点出了表象下面的本质内涵,情感真挚。

情深意切,简单的对话描写包含着“您”深沉的爱和“我”深深的依赖,蕴含着浓得化不开的情感。

语言生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您”笑的样子比作灿烂的花朵,把夕阳下“您”的脸比作红莲,再现了两人在一起时的无尽的快乐。

结构精巧,回忆结束时点明“您”的身份,将回忆说成是“璀璨的珍珠”,可见“您”在“我”心中的地位。

表达简洁有力,用一组简洁的排比句对回忆进行总结,字里行间渗透的是外婆对“我”无私无尽的爱。

结尾照应开头,再次点题,“朝着那个叫回忆的地方大喊,来倾听永不消逝的回声”一句把“我”对外婆炽热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总评:

本文采用“蒲扇下的凉爽——天空中的风筝——怀念您的爱”这样小标题式的结构来构思全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行文过程中的细腻描写也是一大亮点,这种细腻的笔法使外婆的形象跃然纸上,也使“我”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内容安排巧妙,开头未点明人物身份,让人读之兴趣十足。

三、单元考点方法专项练

记叙文专项(三)

分析重点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一、考点解说

分析句子(段落)的作用,就是从文章整体出发,把握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在内容表达及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正确理解句子(段落)的作用,可以帮助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可以提高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可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常见的题型有:

(1)某个句子(段落)在文中有何作用?

(2)某个句子(段落)在文中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3)某个句子(段落)在文中有怎样的表现力?

二、解题方法

关键句(段)作用分析法

分析某句话或段落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

结构上的作用有:

总领全文;过渡,引起下文;埋伏笔;作铺垫;总结全文;照应题目和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内容上的作用有:

开篇点题;设置悬念;点明中心;深化主旨。

在回答此类题目时,要将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在分析内容上的作用时,不要笼统地回答,要结合文中关键句(段)的具体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