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2479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7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三历史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三历史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三历史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三历史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docx

《高三历史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docx

高三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

浙江省安吉县振民中学高三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衣、食、住方面和婚、丧以及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2)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学习重点】

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和总的特点。

【学习难点】

结合以前学过的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从中国近现代社会巨变、西方思想观念和物质文明不断冲击的角度,认识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1、课前预习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完成“表现”和“服饰特征”这两栏)

阶段

表现(服饰名称)

服饰特征

时代特征

晚清

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以来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传统菜

系:

、、、四大菜系。

2.西方饮食传入:

19世纪40年代起

3.重要影响:

(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和调味品开始进入百姓饭桌。

(2)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1.传统民居:

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

(1)出现

①鸦片战争后,在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开始大量出现。

②20世纪30年代后,京、津地区开始出现完全的新式住房。

③西式的受到人们的欢迎,如沙发、茶几等。

(2)影响:

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的特点,成为典型的特征。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原因:

、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等的影响。

2、表现

(1)婚姻风俗

古代

缔结婚约凭借、媒约之言

近代

开始主张婚约自主,婚约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

现代

恋爱自由、成为一种时尚

(2)丧葬习俗

①近代:

丧礼趋于。

②现代:

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改革。

(3)其他风俗

①民国成立后,开展了、、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

②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逐渐成为社交场合中的常见礼节。

(4)思想观念:

、旧礼教遭到批判,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开始步入社会。

【预习效果反馈】

1.预习中已经能理解的的内容是:

2.预习中自己存在的问题,需要老师进行解读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反馈):

(如果有预习中存在疑惑,需要老师课堂中重点解读的同学,将导学案上交给老师)

2、课堂合作探究

探究一:

联系辛亥革命,你能谈谈中山装的具体象征意义吗?

探究二:

材料一:

1840年以后,在洋枪洋炮的威逼下,伴随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开埠通商,带有商业性质的码头出现了,由此刺激了中国近代城市的兴起,举凡刻有西方烙印的各种外来文化,……开始登陆中国,就连几千年亘古不变的婚丧礼仪也悄然改变,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娱乐,一种迥异于中国传统文明的新型城市文化由此萌生。

——邵先崇《近代中国的新式婚丧》

材料二:

随着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革,晚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征。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三:

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

社会生活方面,提倡“自由、平等、友爱为纲”的公民道德,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赌博。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四:

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一些有识之士,通过鸦片战争认识中国的落后,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主张,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使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除此之外你觉得还有其他因素吗?

 

3、典例剖析

例:

(2011浙江文综)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礼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新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解析)注意题干“民国时期”这一时间限制。

“旧式婚礼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反映了婚姻习俗虽已发生变化,但旧的婚姻礼仪仍居主导地位,这说明习俗变迁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材料并未反映出“旧式婚礼简便节约”的特点,而且这一说法也不符合史实。

故A项不正确。

答案:

A

四、课堂小结

课后检测

班级:

_____________姓名:

__

___________成绩:

______________

1.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变革的潮流开始萌动的直接原因是()

A.西方服饰传入中国B.人们厌倦了传统服装

C.爱美之心人皆有之D.晚清政府的提倡

2.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是()

A.长袍马褂B.中山装C.列宁装D.西装

3.下列情况,在民国时期不可能出现的是()

A.中山装流行B.中西餐并行于世

C.上海出现西式住房D.大城市男子普遍留有长辫,女子大多缠足

4.从“老爷”“大人”到“同志”“先生”的称谓变化主要反映了()

A.资本主义经济代替封建经济形式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B.资产阶级的民主、平等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C.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D.西方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侵略

5.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

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2009广东单科卷,11)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7.(2007广东卷,10)“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B.清朝C.民国D.新中国

8.从大脚到多变:

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的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

其中1900-1909年为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1910-1919年为敢于婚姻自由的女人,1920-1929年为有身段的女人。

导致这种标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文化传入            

B.社会政治的变革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D.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

【课后自我反思】(从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自己学习效果与收获、依然存在的知识疑问、给老师的建议等角度去分析,在巩固性练

习完成后上交)

第四专题第2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导学案

主备人:

成文生审核:

朱彩霞储天虎

班级:

__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__成绩:

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近代以来出现的交通工具:

船、火车、汽车、飞机等;了解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发展。

(2)认识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体会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为前提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感受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和进步。

【重点】交通工具变化的表现形式。

【难点】交通工具展的原因。

一、课前预习

《过华清宫绝句》(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和我们这堂课的标题有什么联系呢?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

(1)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

(2)由机械动力牵引的、、也日趋重要;

(3)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比较显著。

2、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

(1)人力车,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2)三轮车。

(3)马车。

(4)自行车,又称脚踏车。

★自行车在中国

(1)传入中国;

(2),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3),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

3、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

(1)电车:

1906年,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2)公共汽车:

在1924年出现,则是在1935年开

始有。

4、先进的交通工具:

(1)轮船:

在的推动下,年4月,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轮船。

(2)火车:

,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3)飞机:

民航事业起始于,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5、新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

(1)发展速度较快。

1949年以后,中国现代交通获得快速发展;

(2)多层次性。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

时间

成就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1866年

1896年

辛亥革命后

1949年11月

2、电信事业的发

(1)电报的发展

时间

成就

1877年

1906年

1932年

(2)电话的发展

时间

成就

1882年

民国成立后

20世纪80年代之后

截止2003年

【预习效果反馈】

1.预习中已经能理解的内容是:

2.预习中自己存在的问题,需要老师进行解读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反馈):

(如果有预习中存在疑惑,需要老师课堂中重点解读的同学,将导学案上交给老师)

二、课堂合作探究

(一)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

(可以从时代背景、政府、人民三个方面来分析)

(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

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卢汉、粤汉、津镇等铁路的修筑权。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

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建的宝成、鹰厦、兰新铁路、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改革开放以来修筑的大秦铁路,正在兴建的宁西铁路(南京-西安)、青藏铁路等。

材料三:

2000年中国对陇海线、兰新线、京九线和浙赣线进行大面积提速,2001年、2003年中国铁路两次大提速。

2005年还将进行铁路提速,构建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快速铁路客运网。

读后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铁路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2)卢汉(卢沟桥-汉口)、粤汉(广东-汉口)、津镇(天津-镇江)铁路线是帝国主义争夺筑路权最激烈的地区,为什么?

(3)有人说:

“西方列强在中国修铁路,帮助中国推进了近代化进程”。

请写出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4)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建设高速发展。

材料二中提到的分布在西部地区的是哪几条铁路?

中国铁路大提速和西部大开发有何联系?

 

三、典题剖析

例据记载,1888年清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的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廷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解析:

本题实际考查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阻碍因素。

慈禧太后拒绝采用蒸汽机车牵引火车是因为“火车司机坐的自己前面”,说明封建等级制度阻碍交通事业的进步,从而不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四、课堂小结

电车、汽车等取代人力车、马车交通工具的进步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邮政、电信事业的发展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课后检测

班级:

__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__成绩:

______________

1.20世纪初中国皇帝不能做到的是()

A.骑自行车B.乘有轨电车C.坐火车旅游D.给美国总统发无线电报

2.电车与公共汽车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是在()

A.民国成立后B.20世纪30年代C.20世纪20年代D.1949年以后

3.下列通信方式在我国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邮政b无线电报c有线电报d电话

A.abcdB.acdbC.adbcD.adcb

【课后自我反思】(从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自己学习效果与收获、依然存在的知识疑问、给老师的建议等角度去分析,在巩固性练习完成后上交)

第四专题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导学案

主编:

储天虎审核:

朱彩霞、成文生

班级:

__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报刊、影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2)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

(3)了解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4)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5)感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影响,认识大众传媒的力量。

【学习重点】

报刊、影视发展的状况。

【学习难点】

认识大众传媒的力量。

1、课前预习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1、历史渊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2、大众报业出现原因

(1)内因:

进入19世纪,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社会呼唤着适合阅读需求的的产生。

(2)外因:

西方人办报热潮的推动。

3、过程:

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民国成立后,报刊更加活跃,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

(1)产生时间:

(2)第一座广播台:

1923年1月23日,由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正式开播。

(3)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年6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4)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1927年3月,上海开办。

(5)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

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开播。

2、电影

(1)发展:

①第一次电影放映:

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具有真、奇、活等特点。

②时期,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

(2)优秀影片:

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姊妹花》、《》

②抗战结束后:

《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松花江上》、《小城之春》、《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等。

(3)发展特点:

电影在中国的放映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

3、电视

(1)问世:

(2)发展过程:

①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②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③到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

(3)现状(特点):

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原因:

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的巨变。

2、出现:

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3、互联网应用的事例:

如网上购物、网络办公、网络教学、电子信箱、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

【预习效果反馈】

1.预习中已经能理解的内容是:

2.预习中自己存在的问题,需要老师进行解读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反馈):

(如果有预习中存在疑惑,需要老师课堂中重点解读的同学,将导学案上交给老师)

2、课堂合作

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表(第一套节目)(节选)

4:

00合唱《东方红》,预报节目

4:

15革命文艺

5:

30对人民公社社员广播

6:

00

学习马列著作、毛主席著作节目

6:

20革命文艺

6:

30新闻和报纸摘要

8:

00体育节目

8:

15革命文艺

8:

30新闻和报纸摘要

11:

00国际时事

11:

30人民解放军节目

12:

00对工人广播

12:

30新闻

13:

00教唱革命现代京剧、革命歌曲;革命文艺……

15:

40学习马列著作、毛主席著作节目

16:

00红小兵节目

16:

20红卫兵节

…………

材料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国之声)节目表(节选)

周一至五逢整点安排l0分钟《整点新闻》,逢半点安排5分钟《半

点新闻》和5分钟《气象·生活》

周六、日

0:

30午夜剧

1:

30怀旧影院场

2:

30夜读心灵

5:

30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5:

00老年之友/残疾人之友

7:

20知天下

8:

00体育直播间

8:

20做客中央台

l8:

40财经在线

11:

10法治中国

12:

35体彩时间

12:

40中国质量报道(含整点新。

闻)

19:

20城乡纪实

20:

30天天福彩

20:

35小喇叭

22:

30神州夜航(含整点新闻)

0:

10生活资讯

l4:

30中央农

业广播电视学校

5:

00老年之友/残疾人之友

8:

35流行经典

9:

30娱乐周报

12:

00天天体彩

20:

30天天福彩

20:

35体育沙龙

请回答:

(1)判断材料一、二分别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电台广播节目表,简要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2)依据上述节目表,分别指出这两个时期电台节目的特点。

(3)你如何认识广播媒体的社会功能?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八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

引进“西学”,自办报刊。

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在国内始于19

世纪70年代。

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循环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上海官商合办的《新报》以及广州的《述报》、《广报》等。

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揽,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

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年—1898

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

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

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在澳门创办《知新报》,湖南

维新派创办《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

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70年代中国办报者的主体是什么?

报刊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

(2)材料二所述报刊

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

(3)综上材料,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三、典例剖析

例1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

“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

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解析:

“是非曲直报中分”反映了报纸具有针砭时弊的功能,“一纸风行四海闻”体现了报纸可以迅速传递信息,“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说明报纸在唤醒民众、启发民智等方面作用重大,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与报纸受意识形态制约的现象不符,B、C两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任何体现。

答案:

D。

例2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裔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141家在上海。

这一现象说明()

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

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D.上海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汇中心

解析:

从材料提取有效历史信息“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上海占绝大多数,电影是文化经济发展的体现,因此选D项。

1925年国内尚未统一,排除A项;材料所涉及内容是电影的发展,不是电影业的产生,排除B项;题干材料中没有谈到市民对电影的态度,排除C项。

答案:

D。

四、课堂小结

课后检测

班级:

__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__成绩:

______________

1.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可证此论的史实是()

A.奏报(章)B.唐代邸报C.明代京报D.《昭文新报》

2.近代中国由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是()

A.《昭文新报》B.《中国丛报》C.《万国公报》D.《新民丛报》

3.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记录片是()

A.《定军山》B.《万家灯火》C.《难夫难妻》D.《一江春水向东流》

4.中国首次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是()

A.《难夫难妻》B.《渔光曲》C.《十字街头》D.《风云儿女》

5.下列著名新歌剧题材反映两广革命斗争的是()

A.《洪湖赤卫队》B.《江姐》C.《红色娘子军》D.《白毛女》

6.中国电视事业诞生的标志是()

A.北京电视台试播B.中央电视台试播

C.上海电视台试播D.全国电视网“村村通”

7.被称为“第四媒介”的是()

A.报纸B.广播C.电视D.互联网

8.下列现象在中国近代最早出现,其先后顺序是()

①近代报刊②西式建筑③中国人的西菜馆④电影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③①④D.①③②④

9.下列符合近代化报刊特征的是()

①以新闻为主要内容②以言论为主要内容

③以铅字印刷为主要编排方式④以泥活字印刷为主要编排方式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0.2003年上半年中国国内互联网用户数居世界()

A.第一位B.第二位C.第三位D.第四位

【课后自我反思】(从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自己学习效果与收获、依然存在的知识疑问、给老师的建议等角度去分析,在巩固性练习完成后上交)

 

1课参考答案

【知识整理】

阶段

表现

服饰特征

时代特征

晚清

长袍马褂

旧式旗袍

宽大拘谨

君主专制

等级森严

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

长袍马褂

西装、中山装

新式旗袍

中西合璧

新旧并存

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山装、列宁装

连衣裙、

军装干部服

政治色彩强烈

朴素单一

巩固独立

阶级斗争

改革开放以来

异彩纷呈

美观大方

时尚个性

改革开放

思想解放

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原料西菜西点租界欧化家具陈设西式建筑中西合璧辛亥革命父母之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