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测 量.docx
《3测 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测 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测量
3测量
本单元教学大纲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重点难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2.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3.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建议
【教学指导】
1.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还要增加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
例如,在认识毫米和分米时,可增加医疗保障卡、电话磁卡、储蓄卡等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提供的情境进行整体观察,注意提供的情境应主题明确,当学生的讨论远离主题时,要进行恰当的引导。
2.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长度或质量进行估测的意识,同时要注意对估测的方法进行指导。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6课时:
毫米的认识……………………………………………………………………………1课时
分米的认识……………………………………………………………………………1课时
千米的认识
(1)…………………………………………………………………………1课时
千米的认识
(2)…………………………………………………………………………1课时
吨的认识
(1)……………………………………………………………………………1课时
吨的认识
(2)……………………………………………………………………………1课时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毫米的认识(教材第21页例1和“做一做”,第24页练习五第1、2、5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难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
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数学书
估计
实际测量
长度
宽度
厚度
生1:
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
你是怎么想的?
生1:
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盖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有21个指甲盖那么长,数学书的宽大约有14个指甲盖那么长,数学书的厚大约有1个指甲盖那么厚。
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揭示课题:
板书:
毫米的认识
【新课讲授】
1.建立1毫米的概念。
认识尺子上的1毫米有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举例子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2.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书:
1厘米=10毫米
【课堂作业】
1.教材第22页“做一做”。
(1)课件出示“做一做”的第1题两幅图,让学生准确读出这两种物品的长度各是多少,然后完成下面的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做一做”第2题,学生先独立测量,再指名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测量,并说出测量结果,集体订正。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1、2、5题。
3.找出自己周围的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一个新朋友——毫米。
通过学习,你都知道了哪些关于毫米的知识呢?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全面,教师可以以提问的形式补充)
1.毫米是什么单位?
(长度单位)
2.测量什么样的长度用毫米作单位?
(比较短的物体或者要求测量得比较精确时)
3.毫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1厘米=10毫米)
4.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
【课后作业】
《随堂作业》第9页第3、4题。
教学板书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应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毫米,进入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角色中去。
上课一开始用“量一量”的活动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测量中出现的不是整厘米的长度,引导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研究的欲望,从而引出数学问题。
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上的,通过测量操作,这样既巩固了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又使学生学会了用尺子来测量长度的方法。
第2课时分米的认识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分米的认识(教材第23页例2、例3和“做一做”,第24~25页练习五第3、4、6~10题)【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4.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重点难点】
1.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2.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学生动手测量课桌桌面的长、宽。
师:
昨天我们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2.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10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书:
1分米=10厘米。
(1)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2)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3)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新课讲授】
1.认识分米。
(1)出示课件(平均分成10份的1分米的线段放大图)。
教师指出:
10厘米的这一段就是1分米。
问:
观察图,思考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
1分米=10厘米)
(2)学生操作:
让学生根据自己尺子上的1分米的长度,用手势表示出来,再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从手腕到指尖有没有1分米,以加深学生对1分米长度的感性认识。
(3)请同学们在自己或同伴的身体上找一找“大约1分米”的地方。
2.自主探索分米和米的关系。
(1)猜想。
教师:
同学们,我们知道了1分米等于10厘米,那你们知道分米和米有什么样的关系吗?
先猜猜看。
学生有可能说出因为米是比分米大的长度单位,既然1分米=10厘米,那么1米应该等于10分米。
(2)验证。
方法一:
利用课件出示米尺的放大图,先让学生找出从0刻度线到1米间的长度,再让学生数一数1米里面是不是有10个1分米长的线段。
方法二:
教师用米尺把1米长的线段画在黑板上,然后从0刻度起每数出10厘米做一个记号,一直数完,使学生直观看到1米等于多少分米,得出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方法三:
因为1米=100厘米,100厘米中每10厘米就是1分米,所以100厘米=10分米,因此1米=10分米。
(3)明确:
1米=10分米。
【课堂作业】
1.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3)小明高14分米。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
30毫米=()分米
400毫米=()厘米=()分米
2米=()厘米
4.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3、4、6、7题。
5.教材第25页练习五第8~10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随堂作业》第9~10页其他相关练习。
教学板书
分米的认识
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厘米=(20)毫米80厘米=(8)分米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大胆地让学生进行各种测量活动,初步感受到活动还是比较成功的,习题的设计,全面而有层次,更好地巩固了教学的重点。
第3课时千米的认识
(1)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教材第26页~27页例4、例5、例6和“做一做”,第28页练习六第1~7题)【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
2.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并能正确地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亲手测量,以及“走一走”等活动,增强学生的估测能力。
【重点难点】
1.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能正确运用千米的概念来表示长度。
【教学准备】
1.在课前,准备例4的情境图,小纪念品及若干记录卡。
2.准备卷尺、小纪念品、笔以及记录卡。
3.课前观察生活中千米的应用。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师:
我们都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口答:
50毫米=()厘米5米=()分米40厘米=()分米
7厘米-20毫米=()毫米
3.师:
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比较大的是米。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问:
从我们这儿到北京有多远?
这时如果再用“米”去量就非常麻烦,所以这时还需要有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计量,那就是“千米”,千米也叫公里。
【新课讲授】
1.教学例4。
(1)出示教材第26页的第一幅图
师:
图中主要说了些什么?
(2)大家在哪里还见过使用千米这个单位?
(3)大家想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
师:
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
板书:
1千米(公里)=1000米
提问:
为什么1千米能和1000米之间写等号?
说明它们表示的长度怎样?
什么相同?
什么不同?
(4)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受1千米到底有多远,我们一起到操场上量一量,走一走。
2.教学例5。
(1)出示:
3千米=()米
提问:
①1千米是多少米?
②3千米里有几个1千米?
③3千米是多少米?
你是怎样想的?
(3千米=3000米)
(2)出示:
5000米=()千米
提问:
①多少米是1千米?
②5000米是几个1000米?
③5000米是多少千米?
你是怎样想的?
(5000米=5千米)
(3)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把高级单位千米换算成低级单位的米数,把低级单位的米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千米,我们都是根据什么去想出得数的呢?
都是根据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去想的,所以必须记住1千米=1000米。
(4)完成教材第27页例5后的“做一做”。
3.教学例6。
(1)说一说自己是如何估算的。
(2)根据实际情况,估一估自己从家到附近的商店大约有多远。
【课堂作业】
1.教材第27页例6后的“做一做”。
2.教材第28页练习六第1、2题。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还想再了解哪些相关的知识?
【课后作业】
1.教材第28页练习六第3~7题。
2.《随堂作业》第11页练习。
教学板书
千米的认识
(1)
1千米=1000米3千米=(3000)米
5000米=(5)千米3个1000是3000
5000里面有5个1000
教学反思
通过让学生参与“走一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感受1千米的长度,有了切实的体验,也就让1千米这个长度有了实际的感受和意义。
不断地让学生进行千米和米之间单位换算的练习,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它们两者之间的进率。
第4课时千米的认识
(2)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教材第29页第8~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米、毫米和千米,熟练掌握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重点难点】
1.熟练掌握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2.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师: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你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说吗?
2.师:
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毫米有多长吗?
1厘米、1分米、1米有多长?
1千米呢?
3.师:
你知道这些长度单位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吗?
指名回答,教师概括。
【新课讲授】
1.教材第29页练习六第9题。
学生自己判断,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教材第29页练习六第11题。
学生独立练习,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教材第29页练习六第12题。
小组为单位,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这些交通标识的含义,互相交流学习,并教育学生出行时要注意遵守交通规则。
4.教材第30页练习六第14题。
(1)引导学生观察图,弄清题意。
想一想:
他们选择什么方式去比较合适?
(2)小组讨论问题,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3)集体反馈。
5.教材第30页第15题。
(1)读题,讲一讲。
(讲了一件什么事?
还知道什么条件?
要解决什么问题?
你们能解决吗?
)
(2)小组活动:
解决教材上的问题,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想的,你能写出算式吗?
12时-8时=4小时4×80=320(千米)
320千米>308千米
【课堂作业】
教材第29~30页练习六第8、10、13题。
学生独立练习,有困难的可以组内交流。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随堂作业》第12页练习。
教学板书
千米的认识
(2)
毫米→厘米→分米→米
米→千米
教学反思
学生能较清楚有哪些长度测量单位,但他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把握得还不是很好,也不是非常的灵活。
所以这节课加强了学生的练习,效果还是很明显的,让学生对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这几个长度单位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第5课时吨的认识
(1)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吨的认识(教材第31~32页例7、例8和“做一做”,第34页练习七第1、2、3、6题)
【教学目标】
1.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和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2.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
3.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和估计重量的能力。
4.学生能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知道1吨=1000千克,会对吨、千克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情境图,卷尺。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一起做游戏,找个同学做相互抱一抱、背一背的游戏,猜猜对方有多重。
比比谁猜得准。
学生积极参与游戏活动。
【新课讲授】
1.直观感受1吨的重量。
学生的体重有23千克、30千克、25千克、30千克……
经历:
请25千克的学生站上讲台,其他学生排队陆续抱一抱、背一背他,感受25千克的重量。
师:
想象一下,同时抱4个这样的人,你会有什么感受?
生:
太重了,抱不起来。
师:
1个人重25千克,4个这样的人重多少千克?
生:
25×4=100(千克)。
让40个学生站立,相互观望,感受40名学生的群体。
师:
40个人呢?
生:
25×40=1000(千克)。
师:
这1000千克就是1吨。
1吨=1000千克
师:
想象40个25千克的学生同时抱起来,会是什么感觉?
(1吨太重了。
)
小结:
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通常会用到“吨”作单位。
常见的有汽车、火车的载重量、用水量等。
2.联系生活,强化对“吨”的认识。
(1)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重量用“吨”作单位。
已知下面这些物体的重量,你能用吨来说一句话吗?
(课件出示)
生:
一头牛重500千克,2头牛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一头猪重100千克,10头猪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2)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用吨来作单位?
(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用吨作单位的东西。
课件出示:
蓝鲸被认为是已知的地球上生存过的体积最大的动物,长可达33米,重达200吨以上。
一头非洲雄性大象,长到十五岁左右的时候,它的身长就能达到八米以上,体重达到七至八吨。
3.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单位换算。
(注意让学生说出推理过程)
(1)一辆卡车载重3000千克,也就是()吨。
生:
因为1000千克=1吨,3000里有3个1000,也就是有3个1吨,3个1吨是3吨,所以3000千克=3吨。
(2)T是“吨”的国际单位制符号。
有段路路口有一个限载重4T的标志,这个路口最多能让一辆载重()千克的车通过。
生:
因为1吨=1000千克,4吨就是4个1吨,也就是4个1000千克,所以4吨=4000千克。
【课堂作业】
1.我们一共学了几个质量单位?
他们分别怎样使用?
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块橡皮重约10()。
1袋水泥重约50(),1拖拉机水泥约重2()。
2.教材第32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吗?
【课后作业】
1.教材第34页练习七第1、2、3、6题。
2.《随堂作业》第13页练习。
教学板书
吨的认识
(1)
1吨=(1000)千克
4吨=(4000)千克
3000千克=(3)吨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吨”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吨”这个质量单位的产生是生产生活的需要。
在学生掌握了吨和千克的关系后再出示并解决情境图中提出的问题,学生的思路就会很清晰,对“吨”的概念及应用豁然开朗。
而在小组合作方面,应该大胆放手,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去思考,去创造。
另外,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也应考虑到学生的可视效果。
第6课时吨的认识
(2)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吨的认识(教材第33页例9、“做一做”,第34~35页练习七第4、5、7、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列表格的方式,学生能够进行有序、合理的分配,以解决实际问题。
2.在对比观察中,能进行简单、有序的思考,体会有序才能不重不漏的特点。
3.在解决如何合理“安排货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4.学生能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合作交流。
在模拟情境中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难点】
1.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有序选择合理的分配方案。
2.列表格时有序、合理分配,做到不重不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情境图,有关货车运货的信息。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出示教材第33页例9情境图。
师:
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小货车载质量2吨,大货车载质量3吨,如果每次每辆车都装满,怎样安排能恰好运完8吨煤?
重点词批画:
恰好运完。
引导学生理解。
【新课讲授】
1.出示探究要求:
独立填表,小组交流。
师:
在学习单的表格中填一填,怎样派车恰好能运完。
学生先独立探究填表,后小组合作交流。
学情预设:
情况1:
派车方案
小货车(2吨)
大货车(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1次
2次
8吨
情况2:
派车方案
小货车(2吨)
大货车(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1次
2次
8吨
3
3次
1次
9吨
4
2次
2次
10吨
5
0次
3次
9吨
情况3:
派车方案
小货车(2吨)
大货车(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2.对比分析,概括方法。
师:
你更欣赏哪种写法?
对比这几种写法,看看有什么新发现吗?
对比情况1和情况2:
情况1只写出了装满8吨的情况,书写简洁,但不知道是否有遗漏,同时有碰运气的成分。
情况2把所有情况都写出来,在其中找到满足条件的,不容易重复和遗漏。
对比情况2和情况3:
情况3看上去更有规律,列举的方案更清晰,能够保证不重不漏。
3.检验正误。
师:
检验一下,情况3中的方案1和4是否正好运完8吨?
生:
(方案1)2×4+3×0=8(吨)
(方案4)2×1+3×2=8(吨)
小结:
在选择合理方案时,首先要有序思考。
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安排方案。
选择符合要求的方案形式。
【课堂作业】
教材第33页“做一做”。
学生读题,独立尝试,再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或学习方法等方面,你们有哪些新收获?
(有序思考才能保证不重不漏)【课后作业】
1.教材第34~35页练习七第4、5、7、8题。
2.《随堂作业》第14页练习。
教学板书
吨的认识
(2)
合理分配有序思考:
不重不漏
派车方案
小货车(2吨)
大货车(3吨)
运煤吨数(吨)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教学反思
这节活动课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学会列表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合作学习能力以及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