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22347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docx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docx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本课为第二单元的第二课,主要学习唐朝灭亡前后汉族政权的更迭,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建立政权的过程、北宋与辽、西夏政权之间的和战以及辽、西夏政权推行汉法、各民族交融发展的历史。

这一时期虽然政权分立、战事频繁,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碰撞中逐渐融合,是体现民族融合主旋律的重要历史时期。

教学目标:

1.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史实。

2.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通过图片和资料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的巩固统治措施。

3.掌握北宋与辽、西夏的战和关系演变过程和原因,以及澶渊之盟的内容影响,认识我国民族交融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辽、西夏的建立与北宋的战和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天龙八部剧照》。

教师:

《天龙八部》是金庸先生根据我国历史上辽、西夏、宋等政权并立的时代背景创作的武侠小说。

那么历史上辽、西夏、宋等这些政权是如何建立的呢?

他们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剧照《天龙八部》的方式,来引出辽、西夏、北宋等政权并立的时代,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学生这些政权是如何建立的呢?

他们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学习内容。

【讲授新课】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展示图片:

《契丹人游牧图》《契丹图腾柱》

展示材料:

材料一:

契丹族原为鲜卑族的一支,居住在辽水上游的潢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以游牧为主。

材料二: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教师:

契丹也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那么契丹是如何兴起并逐步强大的呢?

其中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

展示图片:

《契丹人生活图》

教师: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说一说契丹兴起、强大的过程。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隋唐时期较为宽松的民族政策

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2)躲避战乱的中原人带去先进的技术

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3)契丹人接受汉文化,学会农耕

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教师:

契丹人接受汉化,逐步强大,但是真正的崛起建立政权要归功于一位杰出的契丹领袖——耶律阿保机。

展示图片:

《耶律阿保机》

展示材料: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872年-926年),他勇善射骑,明达世务。

并契丹余七部。

教师: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总结契丹建国的概况。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国名:

契丹(辽)

(2)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3)时间:

10世纪初

(4)定都:

上京临潢府

教师:

阿保机建国后采取哪些措施?

这些措施有什么影响?

展示图片:

《契丹文字》《契丹货币》《契丹鸡冠壶》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这些都是他巩固政权的措施。

教师:

除了北方的契丹族,处在西北的党项族也开始悄然崛起。

2.党项族

展示图片:

《西夏男供养人》《西夏女供养人》。

教师: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那么党项族是如何建国的呢?

展示图片:

《元昊》《西夏王陵》

教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党项建国过程。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时间:

11世纪前期

(2)都城:

兴庆(今宁夏银川)

(3)建立者:

元昊

(4)国号:

大夏(史称西夏)

教师:

元昊建国后采取哪些措施?

展示图片:

《西夏文字》《西夏货币》《西夏铜牌》。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立了西夏文字。

通过这些措施来巩固西夏的统治。

教师:

结合教材,你能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吗?

学生填写略。

教师总结:

展示表格:

展示图片:

《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

教师:

此时,辽、北宋和西夏政权并立的疆域和局面已然形成。

(设计意图)本目知识主要通过表格归纳法、图示逻辑分析法、名人史料引用分析法,是锻炼学生潜能思维的有效方法,能系统提升学生逻辑思维。

先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史料介绍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兴起,继而通过介绍两位杰出的领袖来讲解辽、西夏的政权建立概况,最后分析其巩固政权的措施并用表格进行总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

辽政权和西夏政权相继建立,这对汉族的宋政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双方的关系如何呢?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辽与北宋的关系

教师:

辽与北宋的关系大概经历了哪几个时期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辽太宗时期,辽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战)。

(2)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和)。

(3)宋太宗时期,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战)。

(4)宋真宗时期,发生澶州之战,签订澶渊之盟(和)。

展示图片:

《幽云十六州分布》。

展示材料:

燕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

公元936年,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

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

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

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二百年。

展示图片:

《石敬瑭进献十六州》

教师:

契丹从后晋皇帝石敬瑭手中得到燕云十六州。

从此中原屏障尽失,辽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中原王朝在抗争中也出现了很多的英雄人物和故事。

2.澶渊之战

展示图片:

《澶渊之战》《宋真宗》《寇准》

教师: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说一声澶州之战的过程。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

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3.澶渊之盟

展示材料: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教师:

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

那么,澶渊之盟有哪些内容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①辽宋约为兄弟之国;

②双方撤兵,各守边境;

③宋向辽每年送岁币;

④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互市贸易。

教师:

澶渊之盟的签订,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和影响呢?

展示图片:

《边境贸易图》

展示材料:

“两国之民,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

——《宋史》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合作探究】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学生讨论探究略。

教师总结:

(1)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2)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3)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

它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

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设计意图)本目知识首先从宋辽之间的战和关系开始,然后通过幽云十六州图片和杨家将的图片来详细讲解宋辽关系的发展历程。

然后通过地图演示法来讲述澶渊之战,继而通过史料文字和教师讲解来分析澶渊之盟的内容和影响,最后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如何评价澶渊之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

北宋和辽的关系是有战有和,那么,北宋和西夏的关系又是怎样呢?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宋夏交战

展示图片:

《西夏武士》《北宋将士》

展示材料:

“元昊称帝后,先后与北宋进行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战。

——《宋史新论》

教师:

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

2.宋夏议和

教师:

元昊进攻北宋既然节节胜利,为什么最后却议和了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西夏虽然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因此,北宋和西夏和谈,订立宋夏和约。

展示图片:

《西夏榷场》

教师:

1045年1月,宋朝在沿边设置榷场和西夏进行贸易,恢复民间商贩的往来。

教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宋夏和约的内容和影响。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内容: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

(2)影响:

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合作探究】“澶渊之盟”与宋夏和约的异同点有哪些?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异:

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

夏向宋称臣。

同:

宋辽、宋夏议和都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想一想】

教师:

请同学们想一想,民族之间的关系是战争为主还是和平为主?

民族之间又应该如何相处?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总结:

各民族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民族互助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的保证。

(设计意图)本目知识先通过展示西夏武士和北宋将士图片来讲解元昊称帝后率兵进攻北宋,虽然取胜但却也给本国造成巨大的破坏。

所以宋夏之间开始议和,通过榷场图片来引出宋夏议和,讲解其内容和影响。

最后通过想一想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民族关系。

【课堂小结】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过很多政权,少数民族同汉族政权之间有战争也有和平,和平是主流,对双方都有好处。

中华民族正是在不断地民族交往、融合中发展壮大起来的。

民族间的战争是兄弟民族之间的事情,不同于异族的侵略,中国各民族和则两利,战则两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