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检测 岳麓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402060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检测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检测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检测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检测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检测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检测 岳麓版必修1.docx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检测 岳麓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检测 岳麓版必修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检测 岳麓版必修1.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检测岳麓版必修1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检测岳麓版必修1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历史事件纷繁复杂,学习时要及时梳理。

下图所示知识结构的主题是(  )

A.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B.中国人民的探索抗争

C.中国近代化步履艰难

D.旧民主主义革命悲歌

【解析】 “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近代历史上列强入侵中国的主要事件,《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都是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故A项正确。

【答案】 A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清政府规定今后“夷人”均称为“洋人”,“夷务”均叫“洋务”。

这表明(  )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B.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加剧

C.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D.清政府外交基本实现近代化

【解析】 清政府对外国称呼由“夷”到“洋”的变化,主要反映了清政府观念的改变,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和列强侵略的加剧都是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故A、B两项错误;“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称呼的改变不能说明外交基本实现近代化,故D项错误。

【答案】 C

3.清道光帝收到耆英的奏折,更清晰地了解到英方的要求后,作了一些让步,下达谕旨(部分内容):

“一、厦门、宁波、上海准其贸易,但再次强调‘不准久住据为巢穴’;二、福州不准开放,不得已可改为泉州;三、香港仍坚持‘赏借’;四、对于赔款不再反对,只是询问款项如何筹措。

”该谕旨(  )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解析】 “厦门、宁波、上海准其贸易”属于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内容,故A项错误;“不准久住据为巢穴”“赏借”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故B项正确;该谕旨涉及的《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了中国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故C项错误;材料中清政府割让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故D项错误。

【答案】 B

4.光绪二十年,英商将纱机两万锭运达上海,准备投入生产,清廷不准。

第二年……英商据之以争,清廷只好允准。

省略处内容最有可能是(  )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B.清廷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C.中国准忝设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D.大清国允定各使馆境界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解析】 据光绪二十年即公元1894年,再结合题干晚清政府从不准通商口岸设厂到允许通商口岸设厂,这与清政府同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有关,故选C项。

A项是1842年的《南京条约》;B项为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D项为20世纪初《辛丑条约》的内容。

【答案】 C

5.下图照片中的建筑是清代北京清漪园昙花阁,由一位随军记者拍摄,是最早被摄入镜头的北京景象之一,后该建筑被焚毁,请判断该照片拍摄时间最早可能为(  )

A.1842年  B.1860年

C.1895年D.1900年

【解析】 1842年是鸦片战争时期,英国没有侵入北京;1860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可能导致材料图片出现,故B项正确;1895年是中日甲午战争时期,战火没有涉及北京;1900年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北京再次被侵占,但与材料中“该照片拍摄时间最早”不符。

【答案】 B

6.“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

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

”这是一首反映太平天国运动的歌谣,对其隐含的信息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反对专制腐朽的旧制度

B.有宗教化的宣传领导组织

C.革命的目标是占领南京

D.有平均分配土地的倾向

【解析】 通过材料与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作为旧式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反对旧的封建制度,是利用拜上帝会来宣传的,并且在后来的纲领里体现出了农民阶级的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

【答案】 C

7.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采取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其影响是(  )

A.扩大了太平天国的控制区域

B.牵制了英法联军对中国的侵略

C.形成了与清政府的对峙局面

D.废除了当地的地主土地所有制

【解析】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进行了北伐和西征。

北伐失利,但西征使太平军占领了许多州县,扩大了太平天国的控制区域,故选A项。

B、D两项与史实不符;定都天京,形成了与清政府的对峙局面,故C项不正确。

【答案】 A

8.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资政新篇》继承了《天朝田亩制度》反封建的主张

B.《资政新篇》继承了《天朝田亩制度》废除私有制的主张

C.《资政新篇》改变了《天朝田亩制度》在改造社会方案上的落后性

D.《资政新篇》改变了《天朝田亩制度》所倡导的社会模式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

《资政新篇》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它保护和发展私有制;而《天朝田亩制度》则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对平均主义的追求。

【答案】 B

9.马克思曾指出:

“推动了大爆发(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英军入侵直接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B.英国军队协助清军剿杀太平天国运动

C.英国军队援助太平军反抗清政府统治

D.鸦片战争激化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信息“推动了大爆发的是英国的大炮”和所学史实此题应该问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外因;鸦片战争外国侵略深入,激化了社会矛盾。

【答案】 D

10.有些日本人认为:

中日甲午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

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  )

A.揭示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

B.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C.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

【解析】 材料是站在日本人的角度看待中日甲午战争的,并未真正揭示战争爆发的原因,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但由于日本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国内市场狭小,严重阻碍了其资本主义发展,人民起义不断,为解决这些矛盾,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这就是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

故选B项。

【答案】 B

11.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查阅了如下资料:

《中日甲午战争威海之战》《黎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义和团》等,该同学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A.近代中国求民主历程B.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

C.近代中国求发展历程D.近代中国反封建历程

【解析】 《中日甲午战争威海之战》《黎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均与反抗日本侵略中国有关,《义和团》与反帝反侵略有关,资料都围绕反帝反侵略的主题,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12.剪辫子是辛亥革命时期人们与清朝统治者决裂、赞同革命的标志,但很多农民却竭力保存这条顺民象征的辫子。

江苏兴化一带农民为藏住辫子,纷纷购买尖顶帽,“一时皆大欢喜,中少年人纷纷购置,贫穷的人情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须购买一顶”。

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

A.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B.封建伦理道德是国家主流思想

C.兴化农民怀念清政府统治

D.戴西洋新潮帽成为农村的时尚

【解析】 材料表明辛亥革命后农村地区依然没有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依然保留封建思想,但并不能代表整个国家的主流思想。

【答案】 A

13.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260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与这一事件相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B.辛亥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

C.为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D.中国从此结束了封建制度

【解析】 宣统帝退位后,袁世凯通过一系列手段最后迫使孙中山等承认其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故B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元旦,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 A

14.“在先进的国家,革命引起观念;在落后的国家,观念引起革命。

”罗素的这一观点在中国近代开始出现在(  )

A.鸦片战争后B.辛亥革命后

C.五四运动后D.新中国成立后

【解析】 首先要清楚近代中国属于落后国家,然后考虑“观念引起革命”的内涵,最后逐项考虑选项中四个事件的各自影响,特别要注意“开始”二字的限定。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答案】 C

15.凤凰网《救赎中国》专题中,在叙述某一历史事件时,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动荡了;第二部分:

传播了;第三部分:

愤怒了;第四部分:

爆发了。

该历史事件可能是(  )

A.维新变法运动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D.清末新政

【解析】 注意提取题干部分的四个小标题。

“动荡了”是指辛亥革命以后至1919年以前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传播了”是指五四运动的思想条件;“愤怒了”是指中国人民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强烈反响;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答案】 C

16.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

下列哪项与其观点不一致(  )

A.理性寻找爱国与法制平衡点

B.正义的行为可以不受法律制裁

C.盲目的民族主义破坏民国法制

D.以违法的行为表达爱国不可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可知,材料讲的是爱国要与法制相符合,既要爱国,也要法制,所以A、C、D三项的说法与材料相符,而B项说法与材料不符,所以答案选B。

【答案】 B

17.1905年2月,陈独秀、柏文蔚联合安徽公学中的先进分子常恒芳等人,在芜湖发起成立岳王会,他们集会宣誓,订立章程,宣称“盖岳武穆抵抗辽金,至死不变,吾人须继其志,尽力排满”。

这表明岳王会(  )

A.深受传统封建忠君思想影响

B.与义和团的目标相似

C.其成立反映了国内政治形势

D.与同盟会有本质区别

【解析】 当时清政府和人民的矛盾激化,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封建统治的浪潮风起云涌,岳王会的成立正反映了这一潮流。

【答案】 C

18.除革命党、谘议局、普通民众之外,清廷军队,甚至是袁世凯的北洋部队,也有暗中支持共和的举动。

1911年12月10日,清朝驻荷兰国代办章申在给内阁的电报中说,“和(荷)报称……美法愿共和(支持中国建立共和国)”(《电报档》)。

这表明(  )

A.中国全体国民都反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

B.西方列强放弃清朝政府转而支持孙中山

C.清驻外大臣和袁世凯都赞成民主共和制

D.民主共和制已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势所趋

【解析】 A、C两项说法过于绝对,清朝驻荷兰代办不能代表清朝全部驻外大臣;在辛亥革命过程中,列强先支持清政府,后支持袁世凯,B项错误;题干材料表明中国各阶级、各阶层大都心向共和。

【答案】 D

19.孙中山在1912年元旦的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郑重宣布: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统一。

”确切地说,这一论断(  )

A.增强了民族认同感B.凝练了民族精神

C.提升了民族力量D.推动了民族繁荣

【解析】 民族认同感表示个体对所属群体的归属感,即一个民族中的人们对于自己所属民族的归属意识。

题干材料“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直接表述了其“认同感”。

【答案】 A

20.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解析】 刘邦主张“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是为了巩固刘氏天下的专制统治,孙中山主张“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是为了防止帝制的复辟。

A项传统社会指封建社会,与题干不符。

C项说法错误。

题干强调的是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D项与题干主旨不符。

B项正确。

【答案】 B

2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

”材料中提及的这场运动是(  )

A.武昌起义B.五四运动

C.义和团运动D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 本题的有效信息是“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反映的是巴黎和会上中国的正义要求被无理拒绝,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答案】 B

22.有学者认为:

“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

”下列对该观点所说探索历程“‘反西化’‘现代化’”两个阶段的是(  )

A.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

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答案】 D

23.马克思指出,鸦片不曾产生催眠的作用,而倒产生了惊醒作用,历史的发展好像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可能把他们从原来的麻木状态唤醒似的。

马克思所说的“唤醒”主要是指(  )

A.鸦片战争期间的爱国官兵抗英斗争

B.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C.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D.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解析】 马克思的论述主要强调了鸦片战争对中国人民的唤醒作用。

这种“唤醒”应理解为思想上的,而题干强调了“人民”。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战争,对后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有深远影响。

A、B两项易错选,但依据题意,显然是不符要求,而D项与题干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正确。

【答案】 C

24.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  )

A.斗争的性质B.领导力量

C.群众基础D.所处的时代

【解析】 五四运动属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辛亥革命属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

因此,B项是正确答案。

【答案】 B

25.1919年5月18日,陈独秀发表文章说:

“(日本)又要侵害我们的山东,这是我们国民全体的存亡问题,应该发挥民族自卫的精神,无论是学界,政客,商人,劳工,农夫,警察,当兵的,做官的,议员,乞丐,新闻记者,都出来反对日本及亲日派才是。

”陈独秀意在(  )

A.宣扬民主与科学思想

B.明确五四运动的目标

C.呼吁中国各界团结救国

D.号召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解析】 从材料信息“1919年”“(日本)又要侵害我们的山东”可知,这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陈独秀呼吁中国各界团结起来,反对日本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故C项正确;A、B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D项是1924年。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

“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

……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摘自《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

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二 1862年5月10日,英法军队以军舰大炮打败太平军,占领了宁波港。

5月16日,夏福礼给普鲁斯的报告说:

“……结果打败了太平军,并把他们赶出城。

就在太平军撤离宁波的那天晚上,我们立刻把清朝官员送去衙门复职,并把宁波正式移交给他们。

材料三 下图是19世纪末一位爱国志士绘制的《时局图》。

材料四 瓦德西说: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是指什么?

为什么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4分)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2分)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社会面临怎样的现状?

说明了什么?

(4分)

(4)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瓦德西为什么说“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列强又采取了什么方式侵略中国?

结果怎样?

(4分)

(5)结合上述材料,指出清政府与列强关系的变化并谈谈你的认识。

(4分)

【答案】 

(1)“当前局势”是指林则徐虎门销烟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提供了借口。

原因:

中国地广人多,有望成为巨大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2)列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

(3)现状: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

说明:

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企图把中国变为各自独占的殖民地。

(4)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沉重地打击了列强在中国的势力,使列强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列强由直接控制中国转变为在华扶植代理人。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变化:

清政府由抗击列强的侵略到与列强勾结,再到完全被驯化。

认识: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趋汇流;民主革命必须与反帝反封建相结合;要实现国家富强,必须首先实现民族独立。

27.(16分)对于义和团运动的研究是近代史学的重要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8年孙中山说:

“扶清灭洋之义和拳……为千古所未闻,然足见中国人民有敢死之气。

”同时又说:

“清廷有排外之举,假拳党以自卫,有杀洋人、围使馆之事发生,因而八国联军之祸起矣。

”——顾则徐《清末民初思想领袖评价义和团总览》

材料二 义和拳就是全社会种种迷信种种邪说的结晶。

造成义和拳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五:

一道教,二佛教,三孔教,四中国戏(剧),五仇视新学……现在中国制造义和拳的原因,并未丝毫减少,将来的结果,可想而知。

现在世界上有两条路:

一条是向共和的、科学的、无神的、光明的道路;一条是向专制的、迷信的、神权的黑暗道路。

我国民若是不希望义和拳再发生……到底是向哪条道路而行才好呢?

——1918年陈独秀《克林德碑》

材料三 以下是义和团运动时期流传很广的一首揭帖: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

神出洞,仙下山,扶助人间把拳玩。

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1)概括材料一中孙中山的观点,指出这种观点与其革命主张的联系。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陈独秀否定义和团的原因。

(2分)

(3)美国学者包瑞德说:

“中国历史学者收集和分析义和团资料的工作绝不能使盲目排外主义延续下去,而外国研究者也不应当为外国人、外国机构和外国政府进行辩护。

”包氏认为对义和团的研究应坚持怎样的原则?

遵循这一原则,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一短文,谈谈你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

(要求:

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10分)

【解析】 第

(1)问,材料一中共两句话,第一句话说明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持肯定、赞扬的态度,第二句话说明孙中山认为义和团存在局限性;根据义和团运动和孙中山革命主张的共同点分析之间存在的联系。

(2)问,一是根据材料二中“义和拳就是全社会种种迷信种种邪说的结晶”从义和团的封建迷信角度分析,二是从义和团的局限性分析,其“盲目排外”的主张不符合陈独秀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要求。

第(3)问,以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论述,根据义和团的爱国反帝性质来认识义和团运动的革命性,根据义和团的封建迷信和盲目排外来认识义和团运动的落后性,对其所提的“扶清灭洋”口号作评价,最后根据所述观点形成结论,对义和团运动进行正反两面的总结。

【答案】 

(1)观点:

一方面肯定了义和团的英勇精神,又认为义和团是清朝排外的工具,并招致了列强的入侵。

联系:

这种观点反映了孙中山倡导暴力革命,坚持反清的革命主张。

(2)原因:

一是义和团存在“盲目排外”等倾向;二是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倡导民主与科学,否定传统文化。

(3)原则:

一分为二(全面客观)。

义和团运动是朴素的爱国主义运动,具有反侵略的性质,但其愚昧迷信,斗争手段落后,不了解世界情况,盲目排外,敌视工业文明,与近代化的潮流相悖;其“扶清”的口号说明对清政府的统治缺乏明确认识。

形成结论:

义和团运动是民族危机加剧的背景下,自发的反侵略斗争,体现了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冲击;由于小生产者的落后性,决定了这场运动必然走向失败。

(言之成理即可)

28.(16分)辛亥革命是一场城市革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凤凰网“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问卷调查统计

材料二 众所周知,1900~1911年,上海连续演绎了许多有声有色的政治剧,比如爱国学社、张园国会、苏报案、民立报,还有同盟会中部总会等,这些剧目均具有全国影响和重大意义。

——廖大伟《辛亥革命与

上海政治地位的提升》

材料三 辛亥革命除了在长江流域几个大城市轰轰烈烈地开展外,在其他地区的城市要缓慢得多。

……可以这样认为,辛亥革命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

再者,没有从城市推进到农村形成革命运动。

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

——田玄《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

不平衡与辛亥革命的走向》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广州和武汉得票遥遥领先?

如果请你增添两个城市作为备选项,你会选择哪两个城市?

为什么?

(6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为什么会有人选择上海代表辛亥革命?

(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的发展具有怎样的特点。

产生这一特点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2分)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6分)

【答案】 

(1)广州:

黄花岗起义,革命思想的早期传播地区。

湖北军政府所在地。

檀香山,兴中会的创立地点。

东京,中国同盟会的创立地点。

(2)革命党人在上海创办了一些革命团体和报刊,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地域发展严重不平衡。

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