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鼎尖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401637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鼎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历史鼎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历史鼎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历史鼎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历史鼎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鼎尖教案.docx

《历史鼎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鼎尖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鼎尖教案.docx

历史鼎尖教案

历史鼎尖教案

【篇一:

鼎尖教案高一历史: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必修一)】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概念:

三省六部、行省制度等

(2)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不可分。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省治

的开端。

(3)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

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

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难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前自主学习

1.汉代:

(1)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郡县与封国并存,其中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对抗朝

廷。

(2)汉武帝的“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死后,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

归统辖。

削弱了王国力量,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朝:

(1)藩镇割据:

唐朝中期,为加强边防,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其长官叫节度使。

(2)影响:

但他们在政治上拥有较大的权,在经济上拥有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后,形成了严重的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

(1)军事上:

宋太祖把主要

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

(2)行政上: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负责监督。

(3)财政上:

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4.元朝:

(1)行省制度:

河北、、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其行政长官由中央任

命,拥有、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2)作用: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

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制度的重大变革,是

中国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武帝:

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担任、等,参与国家大事,以削弱相权。

2.时期: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唐朝:

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和执行,分散相权。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尚书省下设,确立并完善了三

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4.宋朝:

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后来又增

设、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

设替代三省,上承天子,下总

百司,是最高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专权现象日趋严重。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主要实行察举制。

汉武帝令各郡国每年举荐、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

拔制度。

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

实行制,依靠门第选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而无法继续。

3.隋唐:

隋文帝开始采用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设,科举制形成;唐宋

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科举取士,把和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为

历朝沿用。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

从两汉到元朝,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隐时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两汉的地方政治制度:

(1)郡国并行的制度:

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

王国,郡国二制并存。

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2)王国问题的解决:

随着地方王国势力的扩大,中央政权遭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两汉从景帝到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削夺王国的封地。

特别是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将王国越分越小,无法与中央抗衡。

这样,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及影响:

(1)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

节度使名为唐朝的藩镇,享有相对独立的行政、财政和军政大权,这就为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安史之乱便是这种地方制度带来的恶果。

(2)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及其影响:

安史之乱以后,各地藩镇势力都得到很大的发展,终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了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它直接促使唐朝政权的瓦解并最终导致唐朝的灭亡。

3.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这些措施的实行,也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的行省制度

(1)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行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

行省拥有大权,“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2)行省之下,分别为路:

府:

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3)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例1】刘邦建立西汉后,将异姓王铲除,设置许多同姓王,并约定此后“非刘氏而王者天下攻击之”。

在这里,刘邦特别看重的是()

a.古代的分封制度b.血缘亲族关系c.西周礼乐制度d.文字契约的承诺

知识点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1.西汉时期加强皇权

西汉初期,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皇帝与丞相之间容易产生矛盾。

为加强皇权,汉武帝任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盘金,狂申等,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演变

(1)三省体制的形成:

魏晋南北规肚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隋朝的三省制:

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3)唐朝三省制的完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4)隋唐时期的“六部”之设;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主管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主管户籍、土地、赋税等)、礼(主管礼仪、科举等)、兵(主管军政)、刑(主管刑狱)、工(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宋代皇权加强的措施

(1)皇权的加强:

北宋时期,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相权的削弱:

为了制约宰相,北宋统治者又增设了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样,相权遭到削弱,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元朝政治制度的新发展:

元朝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例2】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一是()

a.以级别较低的官员充任宰相b.增设机构或官职,分割宰相的权力

c.以六部分割相权d.设枢密使,与宰相抗衡

【变式题2】‘‘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

”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行一项措施。

对这一措施的正确叙述应是()

a.布衣为相,由近臣组成决策机构b.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权力

c.置三公,事归台阁d.实行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

知识点三: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知识归纳:

中国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褪选官和用人。

从汉代到元代,官吏制度逐渐发展和完善,体现亍革亘苦秃政治制度的特点和管理水平。

1.察举制:

西汉武帝时期,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财婆拔制度,这就是察举制。

察举制后来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用人的主要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九品中正制的兴衰:

(1)九品中正制的施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主要采取九品中正制,这是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九品是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由世家大族担任。

(2)九品中正制的严重弊端:

在九品中正制下: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这样,世家大族日益腐化,使他们势力的衰落成为必然。

(3)九品中正制的衰落:

由于世家大族的腐朽和没落,所以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下去,最终被科举制所最代。

3.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

(1)创立:

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九品中正制的严重弊端:

在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任高官。

这样,世家大族子弟日益腐化,使他们的势力的衰落成为必然。

(3)九品中正制的衰落:

由于世家大族的腐朽和没落,所以倚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下去,最终被科举制所取代。

3.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

(1)创立:

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发展: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和影响:

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②它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的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③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科举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例3】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选官用人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孝廉是两汉时期士大夫出仕为官的主要途径

b.在九品中正制下,,出兔低微的人大多缺乏进取心

c.科举制在隋朝形成后,从唐到元都在发展完善

d.科举制的施行,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大大加强

巩固测试

1、北宋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制度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

?

?

?

?

()

a.皇帝与统军大将的矛盾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d.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2、秦朝实行郡县制而不分封诸侯王,汉朝逐步削夺诸侯王的封地和权力,目的都是?

?

?

?

()

a.缓和与劳动人民的关系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d.发展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3、西汉王国问题与唐朝藩镇割据同属?

?

?

()

①中央与地方的矛盾②统一与分裂的矛盾③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④封建军阀之间的矛盾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贾谊在《治安策》中建议:

“欲天下之治,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国。

”西汉政府采取的哪项措施反映了

这一主张?

?

?

?

?

?

?

?

?

?

?

?

?

()

a.削夺列侯的爵位b.削夺王国的封地c.颁布“推恩令d.九卿有事,上报中朝

5、为解决唐朝后期以来国家割据分裂问题,宋初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以下不属于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的是?

?

?

?

?

?

?

?

?

?

?

()

a.铲除了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b.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

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d.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6、江苏有一显赫家族,世世代代珍藏着其祖上进士及第时当地官员前来贺喜赠送的条幅:

“少年才俊光宗耀祖,天子门生惠及乡邻:

静这一条幅能够提供的信息不包括?

?

?

?

()

c.当时的皇帝和官员都特别重视科举考试d.这一显赫家族的祖先是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

7、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

a.“削藩”b.颁布“推恩令”c.废除王国的政治权力d.平定“七国之乱”

8、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

?

故常与知州争权”反映的朝代是?

?

?

?

()

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

9、汉武帝削弱相权的重要举措是?

?

?

?

?

?

()

a.重用尚书令等身边侍从人员b.颁布“推恩令”c.设尚书省管理行政d.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10、唐朝后期,政局动荡不安,人民灾难沉重。

其主要原因是?

?

?

?

?

?

?

?

()

a.外戚与宦官轮流执政b.皇帝残暴c.外敌大规模入侵d.地方割据势力过于强大

阅读下列材料:

(宋太祖一日召见赵普问):

“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闻,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

普日:

“?

?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语未毕,上日:

“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完成:

(1)赵普认为唐朝以来政局动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赵匡胤据此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乾德元年(963年),春正月,初以文臣知州事。

?

?

夏四月,诏设通判于诸州,凡军民之政皆统治之,事得专达,与长吏均礼。

大州或置二员。

又令节镇所领支郡皆直隶京师,得自奏事,不属诸藩,于是节度使之权始轻。

材料二三年(965年),三月,初置诸路转运使。

?

?

;赵普令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悉送汴都,无得占留。

请完成:

(1)材料一规定的措施是针对谁的?

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三的措施解决了什么问题?

有何作用?

这些措施是怎样实行的?

【篇二:

高一政治史教案】

专题一

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西周政治

——宗法制:

1.含义:

按血统关系为标准来分配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

2.目的:

维护周王朝统治和政权稳定。

3.基本内容:

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和宗法等级制

4.作用与影响

(1)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2)重亲情、重家庭、重宗族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3)巩固和完善了政治上的分封制

5.对今天:

有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团结海外华侨华人,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但它讲人情讲亲情及重男轻女等观念与现代法治平等民主时代不符合.

——分封制:

1.含义:

周天子把土地和臣民授给诸侯,诸侯享有权利同时要向周天子服一定义务。

连结周天与诸侯王的关健是土地与义务的关系.

2.目的:

巩固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

3.主要封国有燕、鲁、宋等(分布黄河中下游)至今一些省别称与分封制有关,如山西称为晋等.

4.内容:

①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②权利: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③义务:

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4.影响

(1)积极:

西周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2)消极:

埋下分裂割据的祸根,导致战乱和国家分裂。

——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

互为表里,互为补充,共同维护西周统治。

1,宗法制是分封制的纽带2,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

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4.家与国相结合,加强王权统治.

第二节秦朝统一和政治制度

一,秦朝统一(选修内容)

(一)统一原因:

1,客观条件:

①生产发展,各地联系加强。

②长期战乱,民族融合。

③长期战乱,民心渴望统一。

④长期兼并,形成局部统一。

⑤法家思想提供理论。

⑥商鞅变法,秦国富国强兵。

2,主观条件:

秦王雄才大略(招用人才,远交近攻)

(二)统一过程1,秦灭六国

(1)概况:

前230年~221年,秦先后灭亡韩、赵、燕、魏、楚、齐

(2)意义:

结束分裂局面,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符合民心。

2,巩固北方边防

(1)措施:

北击匈奴、收回河、修筑长城、修筑直道、移民戍边等

(2)意义:

形成有较北方边防,有利北方安定与发展。

保护中原先进文化与生产。

3,经略岭南

(1)措施:

南征越族、修筑灵渠、设三郡等等。

(2)意义:

平定岭南,把岭南纳入中央版图。

加强岭南与中原联系,促进岭南发展。

4,管理西南

(1)措施:

任命官吏,修五尺道等。

(2)意义:

加强对西南管理,西南纳入中央版图,加强西南与内地联系和促进西南发展。

(三)统一结果:

形成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

(四)统一意义:

1、结束分裂割据,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生产发展。

符合民愿。

2、开疆扩土,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二,巩固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建立原因:

1,地主土地所有制要求中央集权保护地主,镇压农民反抗。

2,分散小农经济要求中央集权保证小农经济持续生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含义:

1,专制主义:

中央听皇帝,皇权至高无上。

针对中央制度而言.

2,中央集权:

地方没有独立性,听中央决策。

针对地方制度而言.

(三)理论基础:

法家思想

(四)内容1,皇帝制度

(1)由来:

秦始皇取三皇五帝之称而创立。

(2)特征:

终身制和世袭制,决策具有独立性和随意性。

(3)本质:

皇权至高无上,君主专制。

2,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1)职责:

(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史大夫—监察)

(2)特征:

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服务于皇权

3,地方行政制度:

郡县制

(1)原因:

秦王吸取历史教训。

(即分封制后果),商鞅变法影响,小农经济的需要.

(2)内容:

地方推行郡县(道)两级,县下设乡里与亭(治安)

(3)特点: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五)评价1,积极性(前期)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和生产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2,局限性(后期)阻碍资本主义发展,阻碍中国社会进步。

第三节汉朝到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皇帝制度

1,创立:

秦始皇2,特点:

终身制和世袭制,决策具有独立性和随意性。

3,核心(本质):

皇权至高无上,君主专制。

控制各级官吏的任免权。

4,影响:

历代沿用,影响深远。

有利于维护统一、促进发展等,但也易形成暴政、腐败。

成为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辛亥革命时被推翻。

(二)中央官制演变

——演变:

1,秦朝:

三公九卿制(太尉、丞相、御史大夫)

2,两汉:

内外朝制度(原因:

相权过大,目的:

加强皇权,做法:

皇帝亲信形成内朝起决策,丞相等形成外朝起执行作用)

3,唐朝:

三省六部制(职责: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作用:

分工明确,互相制约,提高行政效率。

相权一分为三,起加强皇权作用,古代政治制度完善的标志)

4,宋朝:

中书门下以设三个幅相(目的:

加强皇权,做法:

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院)

5,元朝:

中书省、御史台、宣政院

6,明朝:

(1)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

(2)设内阁(明成祖)

7,清朝:

(1)军机处

(2)理藩院

——特点:

君权越来越强,相权越来越弱。

明时没有相权。

(三)监察制度演变

——演变

1,秦朝:

御史大夫2,汉代:

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制度3,以后历代:

走向健全,都察院、御史台。

——评价:

服务于专制主义,实际效能有限,无法抑制腐败。

(四)选官制度演变1,世官制(范围:

贵族,标准:

血统论,特点:

世袭)

2,秦朝:

皇帝任免。

3,两汉:

(1)皇帝任免

(2)察举制(方式:

自下而上推举官员制度,标准:

西汉以才能和品德,东汉以门第出身,作用:

西汉人才济济,形成汉武帝全盛局面,东汉时造成地方分裂)

4,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做法:

中央设中正官负责选取德才,以门第为标准)

5,隋唐——明清:

科举制(以学识为标准)

(1)发展:

隋创立,唐完善,宋改革(王安石变法),明清疆化(八股取士)

(2)原因:

魏晋以来农业发展,庶族地主壮大。

魏晋以来选官制度破坏。

(政经发展结果)

(3)评价: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

但忽视实用科学人才的培养。

形成尊师重教、体现公平公正,被历代沿用,影响深远。

(五)地方行政制度

1,演变:

(1)秦汉:

郡县制(州)

(2)唐朝:

道州县(3)宋代:

路州县(4)元代:

行省制、直辖地、宣政院、土司制(解说行省制)(5)明朝:

三司制(6)清代:

省道府县四级

2,特点:

地方权力越来越弱,中央权力越来越强。

3,地方行政制度三次大变革

(1)分封制

(2)郡县制(3)行省制

第四节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一,强化:

明朝

1,中央:

(1)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原因:

丞相专权,加强皇权,)

(2)设内阁(明成祖)(了解内阁特点)

2,地方:

三司分权(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司)

3,选官:

八股取士(考试范围、考生观点、文体结构。

本质:

文化专制,影响:

钳制思想,摧残人才)二,顶峰并衰落:

清朝

1,中央:

(1)军机处(原因:

加强皇权需要、西北军务需要。

时间:

雍正年间。

标志专制主义顶峰)

(2)密折制(大大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

(3)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和宗教事务中央机构)

2,地方:

(1)省道府县四级

(2)西南:

改土归流

三,原因:

1,封建末期,社会矛盾尖锐,君主专制空前加强2,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四,影响

1.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中央集权加强,有利于巩固统一和维护国家主权2.封建制度走向腐朽衰落(政治)

3.严重阻碍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社会的落后(经济)

4.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产生(思想文化)

五,明清时期中外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思想文化对比

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

1.皇权至高无上,权力高度集中2.地方绝对服从中央,缺少自主权

3.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4.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5.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

6.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

7.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

8.实行人治。

第二单元

第一节列强入侵和民族危机

一,时代背景

(一)世界形势:

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资料与市场。

(必然)

(二)国内形势:

中国清朝腐败,国力衰落(可能)

二,入侵表现

(一)鸦片战争

1,原因:

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原料和市场。

对外侵略扩张。

②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禁烟运动(为了利润,英走私鸦片,危害中国根本利益,中国政府开展禁烟运动)

2,结果: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a内容b危害(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主权等破坏)

3,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社会性质、社会矛盾、革命任务等)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法国完成工业革命,需要原料与市场,联合英国发动战争。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结果:

中国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3,危害:

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入侵由沿海到内地,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四)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

日本进入帝国主义,日本大陆政策,列强默许与支持,清政府腐败,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线)2,典型战役——黄海海战(主要人物表现)

2,结果——中国战败和签订《马关条约》

(1)内容

(2)危害

3,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反映列强资本输出要求。

(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原因:

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中国义和团运动打击帝国主义。

2,结果——《辛丑条约》(内容,危害)

3,危害:

半殖民地半封建完全形成。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第二节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

一,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

(1)英俄在新疆扩张势力,

(2)阿古柏政权入侵新疆(3)俄占侵伊犁

2,经过:

(1)清命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

(2)中俄改订条约和中国收回伊犁(3)新疆行省设立(1881年)3,意义:

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和稳定新疆形势。

加强对西北管理。

三,黄海海战

1,背景:

甲午战争,列强向帝过渡,加紧侵略。

日本制定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

列强默许,清政府腐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