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问题的研究与转化.docx
《《学困生问题的研究与转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困生问题的研究与转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困生问题的研究与转化
《学困生问题的研究与转化》课题于2006年11月9日经吉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教研课题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正式批准为吉林省基础教育教研规划课题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为JLJY06G019。
从立项至今,经过两年半左右的实践研究与探索,我们深深感到这个课题非常符合我校实际情况。
随着学困生问题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学困生被转化的比例逐渐加大,给我们的教学与管理都带来了好处:
学生的整体成绩稳中有升,2007年、2008年英才学校连续两年被珲春市教育局评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先进学校;教育教学成绩的提高,也让家长越来越信任学校。
《学困生问题的研究与转化》课题研究为我校小学教学达到保底的目的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 问题的提出
我们之所以选择“学困生问题的研究与转化”课题,是依据我校实际现状提出的。
英才学校是伴随着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建设发展成长起来的,汉、朝、中、小、幼一体,是延边州办学体制最复杂的学校。
50%的学生来自于乡镇和附过村落家庭,另一半是来自市区贫困家庭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
学校流动性差,基础差。
转入学生由于教材,进度的不统一,或多或少均存有不同程度的知识漏空现象;家长文化程度偏低,父母中文盲比例10%左右,他们缺乏对孩子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与引导,又为生计而疲于奔波,父母的思想认识和言谈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另外由于汉族班班额偏大以及新转入学生学困生偏多,教师工作量极其繁重,对学困生的心理关注、思想教育不够,对学困生的辅导因时间,人力等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
以上主要原因导致我校学困生现状不容乐观。
就语文、朝文、数学、汉语、英语等主要学科来讲,语文、朝文、数学学科学困生30%~40%左右,汉语、英语学科学困生比例在50%~60%。
由于基础差,学习能力欠缺,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学习兴趣不强烈等因素,这一部分学生成为了学生群体中的学困生,即在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
他们自己上课时听不懂课,自己学不好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生听课,上课搞小动作是小事,往往还会影响一大片同学,到了高年级,他们就会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前途感到渺茫,甚至个别学生会以失败的心态走向社会。
对一所学校,一个班级来说,多一两个学困生表面上好像无关紧要,可对于一个家庭来讲,那就是一个家庭全部的希望,所以,对于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我们都不容忽视。
为了使学困生能做到自信、自强、自尊、自爱和自立,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揭示学习规律,教给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使他们既能顺利完成学业,又能全面、主动发展,达到全面提高素质的基本要求,从根本上保证义务教育的质量,科学的做好学困生的研究、转化工作,消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本课题研究意义重大。
二、 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
全体性、全面性、个体化。
而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学生因学习能力欠缺,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学习兴趣不强烈而成为学生群体中的学困生。
学困生在古今中外各类学校中都存在,成为困扰教育界的一个难题。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的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因此学困生的教育过程就是树立信心的过程。
对学困生的研究历史尽管久远,但并未取得丰硕的成果,原因恐怕就在于学困生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在教育实践界,往往从制度侧面的因素,如怎样分组教学,如何改善班级课堂教学等加以研究的居多,而着眼于非制度侧面的因素——即对学生的兴趣、情感、态度等等分析的不够。
这就让我们明确了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来研究这一课题的思路。
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自身的因素。
如智商低,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学习习惯不良等原因造成的;其二是客观因素。
如教育者的失误,家庭、社会等不良环境影响,有的学生受到环境的不良影响或者遇到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教师和家长们缺乏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心理疏导,在经历多次失败或挫折后,逐步丧失学习信心而成为学困生。
再者是由于评价标准的绝对统一造成的。
学困生是教育体系的产物,每个人的智力发展不平衡,有先有后,每个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环境不一样,他们的认识也就千差万别,每个人兴趣不同,追求的目标也不同,当然会导致他们学习成绩的差别,可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却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他们,学困生自然会产生。
教育可以研究,行为可以重复,但人的生命不可能重来,童年的时光是一生中最宝贵的岁月。
所有教育行为都要以尊重生命,关爱个体为根本立足点与出发点,以教育者特有的良心与责任,对受教育者进行深切的人文关怀。
“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应成为当下教育追求的境界,只有让学困生的生命精彩,才有可能真正的让全体学生发展。
三、 实验的目标
研究目标:
1、科研目标
依据学校实际,针对学困生的现实进行研究与转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英才小学生源现状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新思路。
2、育人目标
针对学困生个体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的心态面向生活,塑造他们美好,向上的心灵,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高尚的思想道德。
3、工作目标
(1)更新教师观念,坚持教育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培训出一支素质高,责任心强,业务水平过硬的教师队伍。
(2)以学科教学为突破口,牵动所有学科的教学改革,教师人人有研究、转化科研目标,为创建科研型学校奠定基础。
(3)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
全面提高全体英才小学生的个人素质与教育教学成绩。
四、 实验的原则
1、 差异性原则
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困生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运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寻求轻负高效的途径。
2、 激励性原则
及时发现学困生的点滴进步与闪光点,多鼓励,引导他们体验成功,营造成功向上的心态。
3、 尊重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原则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要对研究对象——学困生严格保密,实验过程要不露痕迹,以免无意中刺伤学生自尊心。
对学困生以诚相待,但对他们的不良行为又要严格要求,以形成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
4、 以人为本的原则
实验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提高人的素质。
研究的一切过程与方法应以人为本,从“人”的利益出发,而不能为追求实验测量的准确性而损坏儿童健康成长。
5、合理期待的原则
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难度大,见效慢,学困生进步易反复,必须通过系统的反复的教育过程,才能促进学困生的稳定进步。
五、 实验的内容
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就必须对学困生的自然现象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在诸多小学生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中,学习方式与习惯、心理障碍是重要因素。
要促使他们的转化,就要排除其自卑心理,发扬闪光点;排除其戒备心理,弥合融洽点;排除其惰性心理,强化勤奋点;排除其厌学心理,激活乐学点。
学困生是一个可发展、可造就的“活动人”,是一个可开采、可挖掘的资源人。
转化学困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将来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探索学困生成因的基础上,分清学困生的类型及特点,寻求转化他们的不同的方法策略,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教育工作,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
我们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细致研究:
1、学困生的成因及心理分析的研究。
2、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3、学习兴趣与自信心培养的研究。
4、学校、社会和家长如何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方面的研究。
5、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研究。
六、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学困生总的来讲分为两类,一类假象学困生。
这类学生成为学困生,都是非智力因素所致;一般是家庭及社会的不良因素和影响造成的;另一类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困生,那就是即使学生尽力,也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
所以在转化方法上有很大的区别,不能一概而论。
这两类虽然有不同的特点,但是说起转化,都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们年年都在转化学困生,年年又会产生新的学困生,有的时候上学期的学困生到了本学期仍然学困生。
老师也都在试着多给他们一点爱心、耐心、保护的心、指导的心,可他们仍然继续学困。
转化学困生非一日之功,不能操之过急,要求过高。
结合学校,学困生实际情况,“学困生问题的研究与转化”课题的基本设想是:
针对学困生的不同心理,察言观色,讲究方法;针对学困生的不同成因,追要溯源,对症下药;取得家长的有力配合,提高家长素质,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体验成功。
尽一切可能,用一切力量转化学困生,逐步缩小学困生的差距与比例。
在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中,主要方法有:
1、文献研究法:
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更新教师观念,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关注学困;密切关注国内外学困生研究的发展动态,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调整我们的研究方案。
2、调查研究法:
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转化学困生的措施更有效。
3、行动研究法:
通过研究课堂教学,探讨适合我校学困生学习方法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能保持学困生学习注意力的课堂教学结构。
在教导处统一组织下,由各学科教研组长牵头,制定转化本学科学困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科研方案,人人都有针对所教年级学科学困生不同特点的小课题。
在实施研究中逐步完善。
对学困生家长定期培训,提高家长家教素质与能力。
定期召开学困生座谈会,关注他们的成长。
4、个案研究法:
其核心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通过观察来积累原始资料,并加以理性分析与研究。
建立学困生跟踪记录档案,并作好记载(如:
研究对象的基础材料、家庭情况、考试成绩、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测量数据、评价与跟踪分析等材料),摸清他们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写出学困生转化个案,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
5、总结经验法:
即依照教育实际提供的事实,研究教育现象和经验,使从中得到的认识、体会上升为教育理论和理性的教育观念。
我们将在研究的每一阶段都写出实验报告,记录每一阶段的实验成果。
1、 实验的具体步骤及实施
(一)准备阶段:
2006.6—2006.11
1、立项申请
在这一阶段,我们学习吉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室印发的《吉林省2006年基础教育教研课题指南》,在校长的组织领导下,我们首先召开了由学校领导和教研组长参加的选题会议。
依据我校实际学情,确定所选课题为《学困生问题的研究与转化》,并以此为研究方向和依托,做好小学基础教育质量的保底工作,全面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实验课题的组织机构
组长:
张丽霞(2008年7月调入;2008年7月前是梁丽霞校长,现已调转)
副组长:
金丽红
组员:
马青王丽娟徐志浩金美花
实验教师:
小学部语文、数学、朝文、汉语、英语部分任课教师
3、制定方案
课题立项申请被批准后,课题领导小组经过认真研究、讨论,先制定出了学校课题研究方案。
然后语文、数学、汉语、英语、朝文五个学科组在做好学情调查的同时,依据学校的总方案要求,制订了本学科实验研究方案,每位实验教师针对所教年级特点,有不同的研究内容、方向。
方案注重科学性、可行性和时效性。
4、加强实验教师理论学习
学困生的研究古今中外的理论很丰富,成功的教育案例也很多。
我们确定了课题后,首先组织实验教师进行了学习,共性学习资料有《学困生的形成与转化》、《学困生转化中应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确立目标,创设机制,激励学困生转化》、《实行倾斜政策,促进学困生转化》、《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关于学困生的转化》等等。
我们鼓励实验教师充分运用网络与各种学习资源,对课题研究内容有了一些认识,以便于指导实验研究实践。
(二)、实施阶段:
2006.11—2008.12
2006年末,《学困生问题的研究与转化》课题实验研究在小学部全面启动。
1、 开题立项
2006年12月8日,学校举行了课题开题会。
会上进修学校科研室尹老师宣读了立项通知,梁丽霞校长作了开题报告,对实验课题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现场还由高乐春、高晶两位教师展示了语文、英语两节课;最后科研室唐玮主任做了关于学困生问题研究的专题讲座。
2、实验教师确定研究对象,做好学困生调查分析基础工作。
学困生群体比较特殊,学困的表象不同,导致学困的原因也很多。
为了使针对学困生的研究与转化工作有的放矢,我们首先从多个角度对学困生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与分析。
我们的分析项目有:
《对研究对象的测评记录与个体分析》、《实验对象自然情况调查》、《实验对象家庭情况调查》等,这些基础数据有利于对学困生个体的全面了解,利于实验教师分析学困生成因,从而能在转化中有针对性进行教育。
3、围绕课题,学校每年度进行一次骨干教师展示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
在展示、汇报课中,明确把“课堂上充分关注学困生群体”作为一项具体要求。
出课教师在备课环节要充分考虑学困生的接受能力与提高空间;在课堂上必须面对全体,尽量调动学困生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并把参与面纳入评课指标体系。
教师要保证学困生在课堂上“吃好”,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率。
课后组织教师就课堂上怎样关注学困生、如何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等共性问题进行研讨,深化学困生转化工作。
4、召开学困生转化经验交流会。
课题组于2007年7月11日和2008年11月26日两次举行实验教师经验交流会。
十几名实验教师在交流中畅谈自己的成功案例与优秀有效的教育方法,也提出了一些困惑。
例如:
张红艳老师针对英语学科提出了期末复习中对转化学困生非智力因素的具体做法:
微笑进课堂、培养学习的兴趣,加强教学语言的运用艺术、体态语提醒注意力,不吝惜表扬,布置作业循序渐进,启发学生理解背诵等行之有效的好举措;徐志浩老师提出了转化学困生的妙招——用心去爱学生,她还具体提到了对全哲林、朴红今两位学困生的转化,表扬和鼓励是这些孩子前进的动力;杜海燕老师提出了反复抓、抓反复、培养习惯、教给方法的转化措施;郭仁花老师从班级开展的“一帮一”结对子活动中尝到了甜头,展开谈了自己的做法;王丽娟老师针对班级学困生较多,在转化中把学困生分为“习惯型”和“智力型”两类,采取“小步子、快反馈、辅优先、批优先、表扬有限”等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还有很多实验教师也提到了许多好方法。
大家各抒己见,实现了经验的交流与共享。
5、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
学校于2007年10月30日和2008年5月19日两次召开大型教学质量分析会,会上针对整体与学困生个体,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高年级15位教师畅所欲言,大家分析了学困生反复的心理现象,共同研讨对策,一致认为教师的“不放弃”与“持之以恒”是转化的“法宝”。
大家互相促进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的转化学困生的思路。
6、针对学困生心理问题,我们开设了“心里航线”咨询,还实行党员包保制度。
“心里航线”咨询由领导每天轮流值班,利用午休时间与学困生沟通,解答他们的心理疑问,让他们用阳光心态面对学习与生活。
例如我们在心理咨询中了解到王世琦同学由于家庭背景的关系,有仇恨父母、破罐破摔的心理,我们及时与家长沟通,对家长讲解了家教的一些具体做法,家长尝试与孩子谈心、揭开疙瘩后,该同学的变化极大,在小升初的统一考试中,语文成绩超过了及格分数线。
我们还根据学困生多出现在小学高年级的特点,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每名党员负责1-2名学困生,一一结对,定期谈心、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与思想动态,对出现的异常现象与苗头及时设法处理。
例如我校高书记负责的金菊花同学,高书记经常约她谈心,还把自己女儿的衣服送给金菊花穿。
这让从小就缺乏母爱的金菊花非常感动,学习成绩提高很快。
“心里航线”咨询与党员包保活动,为学困生的心里倾诉搭建了平台,解决了许多隐性问题。
7、为了确保转化质量,实验教师及时填写《实验研究对象跟踪调查表》、《学困生问题的研究与转化纪实》,建立学困生个体档案,同时对有价值的转化个案及时整理,每学期实验教师都会形成1-2分转化体会。
这样的工作虽然繁琐,但是学困生的转化非一朝一夕之功,这样做可以让每位教师对实验对象个体的转化留有痕迹,以利于转化工作的持续开展。
(三)、总结阶段:
2008.12—2009.7
1、撰写实验总结报告。
2、填写结题申请书,申请结题。
3、整理课题综合材料。
八、实验的结果
(一)、研究中的成功做法
通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我们逐渐发现:
我校小学学困生中,假象类学困生占的比例达到了90%以上,因而,如何转化小学生中这些假象类学困生就成了我们的研究重点。
在研究中我们总结出:
1、雨露般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成功转化学困生的内因。
作为一名实验教师,必须要有察言观色的本领,对学困生的心里矛盾点能灵敏而准确的把握住,并结合其心理变化能及时给予心理帮助或干预,排除心理障碍,从而让研究对象喜欢老师,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2、强化勤奋点,激化乐学点是成功转化学困生的外因。
学困生在教育过程中易出现反复现象,如何避免呢?
我们实验中感到强化勤奋点、激化乐学点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做法。
我们的方法多样,比如教师多表扬。
转化对象只要有点滴闪光处,教师都会带着欣赏的目光给予真诚的祝贺,同时不忘说一句“老师在期待着你更大的进步。
”再如向家长发喜报。
转化对象有了进步,我们会及时打电话告知家长,取得家长的配合,让研究对象再爸爸妈妈的奖励中不断前进。
有时我们会展出转化对象的习字、手抄报等作品,增强其信心;有时,我们也会让学困生在体育、音乐、小制作等他们擅长的领域创造机会让他们一展身手,培养他们成功向上的心态……这也是我们实验中的做法与体会。
(二)对工作实践的指导性
学困生的主体——假象类学困生都是非智力因素所致,其中自身学习方式与习惯、心理障碍是重要因素,这些因素一般是家庭及社会的不良因素影响造成的。
在转化过程中,我们首先重视心理教育,通过察言观色,查出学困点,针对其心理矛盾点做说理思想教育,触到其痛处,让他感觉到老师真的是想帮助他,从而逐渐消除其戒备心理,拉近实验者与实验对象的心理距离;同时不断发现研究对象的点滴进步,教师不吝惜表扬或一个“优”字,渐渐树立其信心,“给点儿阳光,他就会灿烂”,这就是实验中教师成就感的体现之处。
其次,强化勤奋点,激化乐学点。
假象类学困生有一个共同特点——懒惰。
我们在实验中感悟到:
要想比较成功的转化学困生,教师必须要时时强化他们的勤奋点,激发他们的乐学点。
只有这样,转化才会较有成效;教师稍一松弛,大部分实验对象就会出现反复现象,如果反复次数过多,学困生就会产生厌学心理,就会产生自卑心理。
所以,结合我校学困生实际,抓住他们的心理矛盾点哺以阳光雨露;强化他们的勤奋点,教以持之以恒;激化他们的乐学点,感受成功的喜悦。
这既是我们前一阶段研究工作中的感悟,也是今后在我校开展“学困生问题的研究与转化”持续实验研究的可借鉴、推广的做法,对指导我们今后的实践很有意义。
(三)、加深了实验教师理论功底,提高了教师的工作能力。
《学困生问题的研究与转化》课题研究,让我们在工作中增加了研究针对性。
随着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查阅了许多资源,加深了实验教师的理论功底,遇到不同的研究对象,教师们会对症下药而不会束手无策了。
在研究中我们不断反思,总结有效做法,交流中实现优秀做法资源的共享,在教师中形成宣传与辐射。
每年度我们都组织实验教师经验交流,整理成功的转化案例与论文。
实验教师向课题组上交案例、论文情况如下:
时间
教育转化案例
实验研究论文
2007年度
21篇
22篇
2008年度
24篇
21篇
其中有4篇论文在延边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的“全州学困生转化课题研讨会”上获奖,有8篇论文在省、州、市会议上获奖,有3篇论文发表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有1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
另外,马青、王丽娟、金美花、徐志浩等实验教师连续两年都被评为珲春市先进工作者。
(四)、学生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
通过课题活动的开展,我们也不断规范了自己的教育行为,对研究对象实行跟踪式教育,提高教育与转化的效果与时效性。
近两年来,学困生的转化呈现出较好的势头:
学生厌学的少了,爱学习的多了;家长关心孩子的时间多了;孩子脸上的笑容多了。
例如武玉欣同学,四年级时转入,英语基础特差,每次测试基本都不及格,经过近3年的转化帮扶,六年级毕业时英语考试打了78分,现就读我校7年级,学习状态很稳定。
祖春福同学,头脑反应不很灵活,学习方面也很懒,不会背单词,四五年级时英语成绩较差,总是在60分左右晃荡,经过实验教师张红艳耐心指导,进步很大,小学毕业考试打了92分的高分。
再如现在就读于六年二班的孙艳斌同学,五年级转入时,语文测试十几分,汉字写不成个,一个圈一个圈的,课文读不成句,经过一年多的“结对子”与个别引导,现在写字方正了,不仅读课文较流利了,日记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最让实验教师高兴的是学生的整体成绩在不断进步。
在2007年度全市小学毕业年级统一考试中,我校取得了语文学科平均分全市第一名、英语学科平均分全市第二名、数学学科平均分全市第三名的好成绩;在2008年度全市小学毕业年级统一考试中,我校的语文、英语、数学学科平均分也在全市名列前茅。
实验研究证明,《学困生问题的研究与转化》这一课题非常适合我校实际情况。
(五)、学校在研究的推进中发展。
英才学校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生源现状,让我们面临一个严峻的现实:
学生队伍“头”小“尾巴”大。
办学要继续,学校要发展,就必须要改变现实,要缩小“尾巴”比例,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与教育教学成绩。
随着课题活动的深入开展,学困生被转化的比例逐渐加大,学生的整体成绩稳中有升,2007年、2008年英才学校连续两年被珲春市教育局评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先进学校。
教育教学成绩的提高,也让家长越来越信任学校。
九.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研究过程中,教师具体转化工作做了许多,但在记实材料累积方面欠缺。
2.由于生源的不稳定性,实验过程有随意性,缺少准确的实验对比数据。
十、实验小结
两年多的实验表明,《学困生问题的研究与转化》课题的实验研究,是一项适合英才学校校情学情的实验。
通过实验,教师在备课、上课、批改、辅导等多个环节有意识关注学困生群体,调节了教学基点,关注了学生发展;促进了教师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提升,达到了保证农村基础教育基础质量的目的。
学困生群体是实验的受益者,他们由于得到老师更多的阳光和雨露,不仅成绩有所提高,心态也健康了许多,他们在英才的沃土上健康的成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