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课堂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精品导学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01080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步课堂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精品导学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同步课堂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精品导学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同步课堂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精品导学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同步课堂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精品导学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同步课堂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精品导学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步课堂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精品导学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docx

《同步课堂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精品导学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步课堂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精品导学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步课堂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精品导学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docx

同步课堂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精品导学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专题六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导学案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

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难点

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学法指导】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尤其是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过程,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重点把握孙中山的新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异同,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异同,评价其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3.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异同;三民主义与辛亥革命成败之间的关系。

4.以教科书和相关史料为载体,提炼关键语句,学会将史料阅读与教科书所述相互引证和彼此说明。

5.分析新、旧三民主义作用时,从理论与实践、进步性与局限性、结论与史实等方面去条分缕析。

6.联系必修1中的辛亥革命和大革命、必修2中的民族资本主义和必修3中近代前期思想解放潮流的有关史实。

【学习过程】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1)鸦片战争以后,____________不断加深。

(2)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________主张或方案屡屡碰壁。

(3)19世纪末,以孙中山为代表的________________登上历史舞台。

2.提出

(1)1905年,孙中山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同盟会的纲领。

(2)不久,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将这个纲领阐发为以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3.内容

(1)民族主义即“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____________。

(2)民权主义指“____________”,就是通过________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即“____________”,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________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________共享。

4.评价

(1)性质: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________________”思想启迪,提出的____________纲领。

(2)进步性:

表达了资产阶级在________、________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3)局限性:

三民主义带有明显的________局限和________局限。

细节点拨 三民主义是对中国同盟会纲领的具体阐释,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1.辛亥革命

(1)过程: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____________,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2)意义:

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孙中山资产阶级____________思想的一次实践。

2.《临时约法》

(1)颁布:

1912年,孙中山根据____________思想原则,领导制定并颁布了《________________》。

(2)内容:

确认国家主权属于____________,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3)意义:

它对建立资产阶级________制度、反对__________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3.捍卫成果

(1)背景:

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实行______________,企图复辟________。

(2)活动:

孙中山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__________”和两次“护法运动”。

细节点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性质。

【问题思考】

1.如何理解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之间的关系?

 

2.三民主义对中国民主革命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原因

(1)孙中山领导的革命都以失败告终,使他逐渐认识到,为救国必须寻求__________、________。

(2)俄国____________的胜利。

(3)共产国际和____________的影响与帮助。

2.提出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____________。

3.内容

(1)民族主义,有两方面含义:

一为________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________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则指民权为一般________所共有,凡真正反对____________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3)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__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__”的政策。

4.评价

(1)进步性:

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与中国共产党的________________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成为国共合作的____________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2)局限性:

它在内容上仍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范畴。

细节点拨 新三民主义中的“主义”是指导思想,是理论体系;三大政策是具体的政策,是实现纲领的方法和手段。

【问题思考】

3.新三民主义的“新”体现在什么地方?

 

探究一 三民主义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 

右图是19世纪末革命党人绘制的一幅图。

图中的熊代表沙俄;虎代表英国;蛙代表法国;太阳代表日本;鹰代表美国;肠子代表德国。

问题 据上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2.材料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

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

1903年12月

问题 如何全面理解三民主义?

 

探究二 新三民主义

1.问题 国民党主席连战在拜谒中山陵时曾说:

“中山先生……以民主、自由、均富的理念来全心全意地追求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昌盛……”请简要阐释孙中山的“民主、自由、均富”理念。

  

2.问题 吴伯雄先生强调了“中国国民党一定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训,体现孙中山先生的精神”,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山精神”应包括哪些内容?

  

探究三 三民主义对民主革命的推动

问题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对民主革命有何推动作用?

 

【史料文本】 

历史纵横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他在《檀香山兴中会章程》中,痛陈中华民族所面临的危机局面:

“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

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

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在中国人民面前树起了革命大旗。

【信息】 通过《时局图》我们可以了解到19世纪列强瓜分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代背景。

通过“历史纵横”我们可以了解到孙中山在民族危机时刻,创立了兴中会,发表了《檀香山兴中会章程》,树起了革命大旗。

【价值】 《时局图》形象地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形势,是一份珍贵的文献资料;《檀香山兴中会章程》首次明确提出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思想,标志着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也是研究近代民主革命的珍贵文献资料。

本组材料可以用于考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兴中会成立等相关历史知识。

【方法】 观察《时局图》要注意把握地图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形势,地图中的动物分别代表了哪些列强,再结合19世纪末中国的形势,不难看出这反映了列强在华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阅读“历史纵横”一是要把握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领导人;另一方面要注意通过《章程》来看兴中会的性质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

一、1.

(1)民族危机 

(2)救国 (3)资产阶级革命派 2.

(1)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

(1)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封建统治 

(2)创立民国 政治 (3)平均地权 原主 国民

4.

(1)民有、民治、民享 民主革命 

(2)政治 经济 民族独立 民主权利 (3)时代 阶级

二、1.

(1)中华民国 

(2)民主革命

2.

(1)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全体国民 (3)共和 封建专制 3.

(1)独裁统治 帝制 

(2)护国运动

三、1.

(1)新途径 新力量 

(2)十月革命

(3)中国共产党 2.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新三民主义 3.

(1)中国 各民族 

(2)平民 帝国主义 (3)节制资本 耕者有其田 4.

(1)民主革命纲领 政治基础 

(2)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问题思考

1.

(1)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政治前提;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补充和发展,是三民主义中最具思想特色的部分,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是其经济纲领中最重要的最先进的方案。

(2)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2.

(1)三民主义集中代表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并以三民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并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3.

(1)内容新。

①新民族主义中明确提出了反帝要求,主张各民族平等。

②新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③新民生主义中提出了要“节制资本”、颁布劳工法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谋求改善工人与农民的生活。

(2)思想新。

它贯彻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课堂活动区

探究一

1.

(1)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又被称为“民族革命”。

首先要注意“排满”不是指排斥整个满族,而是要推翻满清政府。

注意两点:

①这里的“民族主义”不是汉族的民族主义,应该把它看成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发展是民族主义的目的。

②民族主义的任务是推翻清朝政府。

推翻清政府是手段,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发展则是目的。

民族主义的局限性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当时对帝国主义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幻想。

(2)民权主义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又被称为“政治革命”。

政治革命是民族革命的继续。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

这是因为政权问题是革命的核心问题,只有解决了政权的归属问题,才能确定政权的性质。

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胜利后由谁来掌握政权以及如何组织政权的问题,也就是解决了国体和政权问题。

(3)民生主义又被称为“社会革命”。

是孙中山从经济上反封建的设想。

他试图通过核定地价、土地国有的方法来解决土地问题。

孙中山试图通过这一方式逐步限制地主阶级的利益,避免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经济增长导致的土地所有者获利暴增的问题。

探究二

1.民主、自由即民族、民权主义思想,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反对帝国主义;推翻皇权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人民享有国家的主权,国民享有一切自由和权利。

均富即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以此来解决土地和贫富不均的问题。

2.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为振兴中华而自强不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

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和斗争精神。

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