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文明和古印度文明.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10347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希伯来文明和古印度文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希伯来文明和古印度文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希伯来文明和古印度文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希伯来文明和古印度文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希伯来文明和古印度文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希伯来文明和古印度文明.docx

《希伯来文明和古印度文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希伯来文明和古印度文明.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希伯来文明和古印度文明.docx

希伯来文明和古印度文明

第四讲希伯来文明

当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进入高潮的时候,一个被称为希伯来的民族来到了中东地区。

在中东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众多民族你来我往,实在算不了什么,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就是在进入历史长河的最初的2000年间,这个民族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与当时该地区其他民族崛起、称霸相比,这个民族人数少,力量弱,从来没有称霸一方。

还有,这个民族除了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建立过自己的家园、享受过主权民族的生活外,在其漫长的历史中,它一直是强权势力凌辱的对象,是其他民族的迫害对象。

就是这样一个貌不惊人的弱小民族,凭借什么在最近2000年的时间里不断发出浑厚而且深远的声音呢?

凭借什么成为中东地区唯一在人类文明早期就创造出光辉灿烂文明的民族呢?

凭借什么成为当今西方文明的另一支有力的臂膀呢?

除了对民族理想的执著,除了对民族信仰的坚守,没有其他的原因。

希伯来文明在2000年前孕育出基督教,在1600年前凭借基督教的传播,希伯来民族的一神思想传到欧洲,进而影响到在欧洲文明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甚至西方近现代的金融和贸易。

随着希伯来——犹太民族散居世界各地,随着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世界各地的广泛传播,希伯来文明对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产生过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

可以这样说,世界上几乎没有不受其影响的文明。

更为重要的是,古代中东地区那些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民族,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为了历史上的匆匆过客,那些辉煌的文明早已被历史的尘埃所淹没,惟独希伯来民族以“一以贯之”的势态留存至今,并且以自己文化信仰上的成果留住了人们对中东文明的依稀记忆。

一、从“河间之地”来到“应许之地”。

希伯来人早期生活在两河流域。

与巴比伦人、亚述人,同属闪米特人(古代西亚的居民大多数都是闪米特人)。

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伯来人在族长亚伯拉罕的带领下,离开“河间之地”,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具体地点是苏美尔时代的乌尔城邦),前往“应许之地”迦南地区。

应许之地(PromisedLand),意思是上帝允诺给予犹太民族作为家园的土地。

后来指希望之邦。

迦南,就是今天通称的巴勒斯坦地区。

巴勒斯坦这个名称最早由希腊人罗马人使用,犹太民族习惯上叫“以色列地”。

希伯来这个词本身的含义,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他们的身份:

“从河那边过来的人。

希伯来人为什么要从河那边过来呢?

学术界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说法:

西亚地区的居民每隔千年左右,要周期性地向外迁移一次。

“就像一个大蓄水池一样,池里的水太满的时候,难免要溢出来的。

”希伯来人外迁,就是大蓄水池中的水溢出来的一部分。

犹太学者不这样看。

他们说,希伯来人从河那边过来,是为了与两河流域盛行的偶像崇拜决裂,追求一种全新的信仰。

这一种解释在某种程度上真实反映了希伯来人信仰至上的理想特征。

希伯来人来到巴勒斯坦地区,生活了三代:

亚伯拉罕,以撒,雅各。

雅各是亚伯拉罕的孙子。

雅各生了十二个儿子(是否真有十二个儿子,不得而知,但据专家考证,希伯来人有十二个部落,十二个儿子其实是希伯来十二个部落的首领)。

十二个儿子中最小的儿子名叫约瑟。

他受到父亲的宠爱,因此也引起了哥哥们的妒忌,他们把他卖给了一个埃及人当奴隶。

也许是运气好,约瑟在埃及发达了,当上了宰相。

当时,迦南地区发生饥荒。

约瑟的兄弟们到埃及借粮食吃。

约瑟以德报怨,把族人全部接到了埃及。

在埃及,最初受到埃及法老的善待,他们在埃及生活了大约400年。

13世纪的时候,他们在埃及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被迫沦为奴隶。

为了摆脱困境,获得自由,希伯来人在摩西的带领下,逃离埃及,返回到巴勒斯坦。

(多幅图片)

返回途中,他们在西奈半岛,游荡了近40年。

这期间,希伯来人的民族意识得到了加强,以一神思想为基础的犹太教开始产生。

比如,摩西在西奈山从上帝的手中接受“十诫”的故事,表达的就是一神思想。

(图片)

二、大卫与希伯来统一王国的建立。

重新回到巴勒斯坦地区的希伯来民族由12个部落组成。

这时的希伯来人要进行三个方面的战争:

一是征服巴勒斯坦地区土著民族迦南人的战争;二是希伯来人部落之间各自为政,相互之间发生冲突和战争;三是公元前11世纪中期,来自西边海洋民族的腓力斯丁人开始进攻巴勒斯坦地区。

就是在抵抗腓力斯丁人的战争中,希伯来人组建了自己的国家(以色列—犹太王国)。

当时迫切需要产生一位民族领袖,统一指挥抵抗战争。

希伯来人根据民意,选出“又健壮,又俊美”的扫罗为王。

扫罗一生征战,最后战死疆场。

接下来为王的是大卫。

他率领大家打败了腓力斯丁人,征服了整个巴勒斯坦地区,将12个部落统一为一个国家,都城设在耶路萨冷。

希伯来统一王国的疆域大大超出了迦南那一小块地区:

东北到幼发拉底河,西南到埃及。

开创了希伯来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耶路萨冷从此成为希伯来人心中永恒的都城,大卫被看作希伯来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

(图片:

耶路萨冷城中的大卫塔)

大卫死后,其子所罗门继承了王位。

所罗门创造了统一时期的繁荣局面。

第一点,通过订立条约和联姻,与周边国家和民族搞好关系,如埃及、推罗等。

他是一个成功的外交家。

第二点,发展商业贸易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派人到红海和阿拉伯半岛做生意,还做马和马车的转手贸易,还在死海的南部设立了当时西亚地区最大的冶铜厂。

第三点,在耶路萨冷修建犹太教的圣殿。

这是犹太民族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

耶路萨冷作为圣城的地位从此确立。

这个圣殿在后来犹太人面临危险和困难的时候还成为鼓舞人心的一种象征。

第四点,所罗门的智慧。

三、从国家分裂到失去家园

丢失10个支派。

前10世纪末期(前928年或前922),所罗门去世。

犹太人内部的不和以及对权力的争夺使统一的王国一分为二。

12个支派中的10个支派,组成了北方王国,就是以色列王国,都城撒玛利亚。

另2个支派组成了南方王国,就是犹太王国,都城耶路萨冷。

王国分裂200年之后(前722年),亚述帝国挥戈南下,灭了以色列王国。

公元前721年亚述王萨尔贡二世率军占领北部以色列王国首都撒马利亚,将国王及其臣民27000多人押回亚述,此后他们散布到征服他们的庞大帝国各地,最后被同化。

从此他们被称为“失踪的以色列10个部落”(TenLostTribesofIsrael)。

犹太王国的统治者在向亚述献出大量金银后才得以维持住宝座。

巴比伦之囚。

不久,西亚的另一个强国新巴比伦兴起。

公元前597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出兵攻占了耶路撒冷,扶植犹太人齐德启亚(西底家)为傀儡统治犹太人。

公元前590年,齐德启亚倒向埃及。

10年之后即公元前587年,新巴比伦国再次出兵巴勒斯坦,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城在经过18个月的围困后被攻破。

犹太教圣殿遭洗劫,贵族、祭司、工匠等5万余人被俘往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

从此,犹太人国破家亡。

从所罗门建造圣殿开始到圣殿被新巴比伦王国摧毁,是犹太民族历史上的“第一圣殿期”。

重建圣殿。

公元前538年,新巴比伦帝国被波斯帝国所灭。

波斯皇帝居鲁土以少有的宽容对待犹太人,释放了被囚禁的犹太人(释放犹太人图片),允许犹太人重返家园,并同意他们在耶路撒冷建造重建圣殿。

前516年重建的圣殿完工,犹太人的历史进入“第二圣殿”(SecondTemple,公元70年为罗马人所毁)。

前538年——前332年大约200年的时间,犹太人生活在波斯帝国的统治之下。

这期间,波斯人只是督管,派一位官员负责安全和税收,基本上不插手犹太人的内部事务。

这是一段相对和平的生活。

失去家园。

公元前332年巴勒斯坦被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征服。

犹太人的家园再次被外族人(埃及的托勒密王朝)所统治。

马其顿和希腊的移民在这里建立了近30座城市,这些城市都建造有希腊风格的祭祀场所、竞技场、剧院等。

这与犹太人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格格不入。

这还不算,统治者还禁止犹太教,迫害犹太教徒。

引起犹太人的反抗。

在这个过程当中,犹太教内部产生纠纷,随后发生分裂,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派别。

其中,就有耶酥的派别。

希腊被罗马帝国取代后,犹太人生活在罗马人的统治之下。

犹太教仍然受到歧视。

犹太人再次爆发反抗起义。

结果遭到严厉镇压。

公元70年,罗马人攻陷耶录撒冷,放火焚毁了重建的圣殿。

第二圣殿期到次结束。

为了防止犹太人聚集起来反抗,罗马人禁止犹太人在耶录撒冷居住。

至此,犹太人完全失去了在自己的家园生活的权利,他们逐渐流落到罗马帝国的其他各个地方。

这次大流散使犹太民族进入了为期近两千年的“世界性大离散时代”。

四、犹太教的基本思想。

一神论。

上帝只有一个,上帝是真实的存在,上帝是宇宙和全人类的主宰。

上帝就是耶和华。

犹太人对上帝作出这样的认识的意义:

第一点,否定了无神论,否定了多神崇拜和信仰。

所以;第二点,确信上帝是造物主,是救世主。

第三点,人与上帝的关系。

一是直接的面对面的关系,不需要中介;二是,“上帝在人的心里,上帝在人的态度里”。

所以人要敬畏上帝。

怎样敬畏呢?

按照上帝的意志和指引说话做事,就是要严格遵守戒律,时刻反省、忏悔、祈祷和赎罪。

三是上帝是仁慈的,通过一切途径关怀人、帮助人、指导人。

第四点,作为个体的人,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但他们都是上帝创造的,都是上帝的子民,因此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人与人之间应该互敬互爱。

这样在犹太教里形成一个很重要的信条:

对上帝的肯定,就是对人的肯定。

第五点,上帝是无形的,所以犹太人没有神像。

这一点也不同于其他宗教。

犹太教认为,人类自身有局限,不可能真正彻底地认识和了解上帝,对上帝的认识是有限的,他们有一句名言:

“对上帝的无知远远大于对上帝的已知。

”但从这有限的已知来看,犹太教在是独特的。

犹太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一神教。

对其他一神信仰的宗教具有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

基督教最早只是犹太教的一个教派,伊斯兰教的一神思想直接来自犹太教。

契约观。

犹太人与上帝之间没有那种内在的无可奈何的血缘关系,而是一种外在的互利互惠、互有义务的双向选择的关系。

而且这种关系是通过上帝与犹太人订立的“约”确立下来的。

这个约的内容就是:

犹太人选择了上帝,上帝选择了犹太人。

这种契约观的意义何在?

第一点,它表明犹太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把人与神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固有的宿命的安排,而是一种互利互惠的双向选择的关系。

人作为立约的一方,可以选择立,也可以选择不立。

那么,在人与神的关系,人第一次有了选择的自由,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人在神的面前总是被动的局面。

第二点,通过立约的方式来确定人与神的关系,一下子将人与神的关系纳入了“法制”的轨道,因为立了约,双方就必须履行,必须按照立的约来约束自己。

不仅人应该这样做,神也应该这样做。

这种立约的关系,隐含着现代民主法制的基本精神。

与上帝立约的固定标志,就是犹太男子都要行割礼(出生不久的男婴,要用石刀割破其生殖器包皮,伊斯兰教也有这个仪式)。

皈依犹太教的男子也要如此。

为什么是男子?

传统的犹太教认为,宗教的义务由男子承担,所以与上帝立约也由男子进行。

末世论。

末世论思想包含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完美的天国必将出现。

犹太教认为,在上帝的安排下,一个完美的世界将在末日到来的时候出现。

这个完美的世界的标准是:

正义获得完全的胜利;整个人类都将获得和平;各民族之间不再有纷争;世上万物都将和睦共处。

按照这样的思想,犹太人认为他们必将得到最终的拯救、复活和不朽。

第二,弥赛亚救世。

犹太教认为,在末日到来的时候,上帝派遣的弥赛亚会降临,把犹太人从流亡和苦难中解救出来,让他们返回家园迦南地区,重建自己的王国。

同时,弥赛亚救世思想还适用于全人类,凡是愿意接受上帝和上帝教诲的,都将获得拯救。

犹太人常常用弥赛亚的降临,来号召人民反抗外来侵略,领导人民进行改革。

弥赛亚一般会成为民族的政治领袖。

弥赛亚的原意,是“受膏者”。

古代犹太人在封立君王的时候,要举行一个仪式,在受封者的头上涂上膏油。

所以受膏者,实际上就是君王的意思。

律法。

摩西十诫(TenCommandments):

(1)除了耶和华之外不可有别的神;

(2)不可为自己雕制和崇拜任何偶像;(3)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尊名;(4)第七天为汝主的安息日,不能做任何工作;(5)当孝敬父母;(6)不可杀人;(7)不奸淫;(8)不可偷盗;(9)不可作伪证陷害人;(10)不可贪婪他人的一切。

犹太教的律法,还有很多,但核心内容就是这10条。

这十条,与两河流域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有一个很大的不同:

法典基本上建立在假设上:

“如果……就……”。

而摩西十诫都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众多律法中,守安息日和犹太饮食法两点具有特殊的意义,是几千年来规范犹太人生活,以及区别犹太人和非犹太人的基本法则。

直到今天,这两点还是最明显最突出的标志。

守安息日。

安息日,是一周的第七天(具体是星期五太阳落山到星期六太阳落山之间)。

这一天是圣日,是休息的日子。

第一点,它与上帝创世联系在一起。

上帝创世是在六天内完成的,第七天上帝该休息了。

第二点,安息日是上帝与犹太人立的约,所以世代都要遵守这个永远的约。

第三点,所有的人,包括仆人,外族人,这一天都不再工作。

在这一天,主人和仆人的区分没有了,体现了平等的观念。

在犹太人的思想意识里,守安息日比生命还重要。

所以有人说:

“与其说犹太人守住了安息日,不如说安息日保住了犹太人。

”(安息日烛台图片)

犹太饮食法。

犹太教根据《圣经》中将动物分成“洁净”和“不洁净”的观点,对犹太人的饮食作出规定:

洁净的动物可以食用。

洁净的动物有:

分蹄同时会反刍(读音chu,二声。

把食物粗粗咽下去,然后再返回到嘴里,重新细嚼咽下。

通称“倒嚼”,读音倒,三声;嚼,jiao,四声)的走兽:

牛,羊,鹿等。

大多数鸟类:

鸡,鹅,火鸡等;有鳞有鳍的鱼类。

洁净的动物还必须是无病的,不是畸形的。

不洁净的动物:

分蹄但不反刍的,如猪等;或者反刍而不分蹄的,如马,兔等;无鳞无鳍的水产类,如带鱼,鳝,虾,贝等;少数鹰类的飞禽猛兽,爬行动物等。

自行死亡的动物也是不洁净的。

禁止吃动物的血,禁止把肉类食品和乳类食品混在一块吃。

五、犹太复国主义与巴勒斯坦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与古代其他民族的文明相比,希伯来民族没有留下什么辉煌的建筑、高大的纪念碑、精美绝伦的艺术品、重要的科学发现发明。

但他在世界文明史上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富有生命力的民族。

几度沧桑,历经苦难,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在亡国2000多年之后又重新建国的民族。

当然,历史上他们经历过的苦难并没有结束,在那块很小的土地上,战争、流血、难民还天天进入我们的视野。

“耶路撒冷”,希伯来文意思是“和平之城”。

但遗憾的是,和平至今还没有降临到它的身上。

在以巴冲突中,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是焦点中的焦点。

错综复杂的历史、宗教和现实的政治、经济因素纠缠在一起,使得矛盾的解决显得异常的艰难。

犹太人于公元1世纪被罗马人从巴勒斯坦地区赶走,一直怀念着这块地方。

7世纪——1917年这1300多年的大多数时间里,巴勒斯坦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由穆斯林所统治。

伊斯兰教认为耶路撒冷是穆罕默德升天的地方,所以是伊斯兰教的圣地。

(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把它看作自己的圣地)

19世纪欧洲民族主义反犹太人的行为升级,迫使犹太人考虑自己的未来。

他们认为如果犹太人要想获得安全,就必须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

犹太复国主义就此兴起。

所罗门时期建成的圣殿,是犹太教最早的圣殿。

这座圣殿建在耶路撒冷锡安山上。

犹太教徒把锡安山视为圣山,号召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集中在锡安山周围”。

这就是“锡安主义”(意为“犹太复国主义”)一词的来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了得到全世界犹太人的支持,英国政府宣布了“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计划。

宣言宣称:

“英国政府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民族国家,并将尽最大的努力去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在这个宣言发表之前,犹太人就开始向巴勒斯坦迁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迁移到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大约有6万5千人。

这些人还建立了有关的统治和管理机构。

在这个过程当中,犹太移民的就业成为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为了保持犹太移民的高工资,犹太复国主义管理机构规定,禁止阿拉伯人在犹太人的社区内工作。

犹太人从当地阿拉伯大地主手中购买来土地,他们迫使原来耕种这些土地的阿拉伯农民离开土地,并且不给他们赔偿金。

当时,巴勒斯坦人对这个问题没怎么关心。

而当20世纪30年代,由于德国迫害犹太人加剧,迁移到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数量猛增。

这个时候,巴勒斯坦人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于是巴勒斯坦人组织了“阿拉伯高级委员会”,组织领导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反对犹太人迁移到巴勒斯坦。

但是为时已晚,因为犹太移民人数已经占了当地人口的30%。

后来,犹太移民与巴勒斯坦人这两个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最终演变为暴力冲突。

冲突的根本问题是土地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批劫后余生的犹太人迫切地希望移民到巴勒斯坦。

而托管巴勒斯坦的英国无力解决这两个民族之间的冲突,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于是第一次把这一问题提交给联合国。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特别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巴勒斯坦地区实行分治”的决议(以巴分治),承认犹太人在该地区建立自己国家的合法权力,但耶路撒冷的地位悬而未决。

决议公布后,犹太复国主义者与巴勒斯坦人之间发生战争。

巴勒斯坦人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斗争,得到阿拉伯世界各国的支持。

1948年5月14日,英国巴勒斯坦的托管统治结束。

同一天,现代以色列国宣布成立。

第二天,以色列与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爆发战争,以色列取得了胜利。

双方停火后,以停火线为边界线。

这又埋下了更为激烈冲突的种子。

因为有70%的巴勒斯坦人被迫离开家园,成为难民。

这些难民居住在以色列周围的阿拉伯国家。

难民问题成为双方关系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此后,阿以之间在1956年、1967年、1973年、1982年又发生过四次战争。

以色列占领了整个耶路撒冷。

矛盾冲突延续至今。

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被共同定为以色列正式的官方语言,政府开始在学校大规模推行希伯来语教学,然后通过学生去影响他们的家长学希伯来语。

于是出现了“学生教家长说母语”的特殊现象。

(复兴母语,是犹太人保持文化传统的一个具体体现)

 

第五讲古代印度文明

一、印度河文明的发现(大约前2500年——前1750年)

1、环境和居民

印度这一名称,来源于印度河。

我国汉朝文献称之为“身毒”或“天竺”,唐朝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首次改译为印度。

(图)

古印度不是一个政治实体的名称,而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

指今天整个南亚次大陆,包括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

南亚次大陆大致可以分成三块:

北部山区,中部平原,南部高原。

印度河平原开发最早,是世界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

居民成分自古以来极为复杂。

一般认为古印度最早的居民是达罗毗荼人。

后来从西北方向入侵来的雅利安人成为古印度的主要居民。

这之后周围地区主要是北方和西方的各个民族,如波斯人、希腊人、蒙古人等等,先后入侵或定居古印度。

所以印度没有一个纯粹的印度人种。

黑人,黄人和白人都有分布。

2、意外的收获

在几个文明古国当中,古印度不太重视历史,这是认识和了解古印度文明的一大障碍。

除了一些宗教文献和神话文学外,古印度几乎没有真正的历史记载。

这与古代中国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则有帝王的编年史、各县县志、古代历史学家如司马迁等人的著作,墓碑以及卜骨等等,能有把握地把中国历史追溯到大约是公元前1500年。

在罗马和希腊,虽然没有中国那么多古代文物,但却有一些很好的历史性的文学作品。

甚至人们还可以读到埃及的、巴比伦的、亚述的和苏美尔的历史记载。

(其他文明古国多多少少还有一些)

关于古印度文明的文献记载稀缺到什么程度呢?

举一个例子:

直到今天,仍然无法编写出一张完整的历代统治王朝的名单,更不用说历代统治者的名字、统治时间长短、主要事迹等等。

那是1922年的一天,有位名叫拉·巴涅尔吉的印度考古学家来到印度河下游的一个名叫摩亨佐·达罗的土丘。

这里有一座古代佛塔的废墟。

他原来打算在这里了掘一些有关佛教的遗物,但出乎人们的意料,在这里发现了被尘土埋没了几千年的古城遗物。

与此同时,考古学家在印度河上游一个名叫哈拉巴的地方,又发现了一座与摩亨佐·达罗同时代的古城遗址。

这两个地方都有类似的印章和古物出土。

在随后进行的大规模发掘中,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尚无人知道的奇妙世界。

有意思的是,在哈拉巴这个地方,人们早就发现一些古代遗留下来的一写东西,但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邻近的居民还常常用那里的残砖断瓦砌房子,甚至用它做铁路的铺路石。

在1922年以前很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古代印度的文明是在雅利安人入侵(公元前14世纪)以后才开始发展起来的,距今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

例如,当1922年《剑桥印度史》第一卷初版时,人们还说古印度的文明是从公元前1000年左右开始的。

可就在这个时候,拉·巴涅尔吉的意外发现证明了人们以前的看法是错误的,古代印度文明至少可以向前推移1000多年。

人们在那两座古城遗址里到底发现了些什么东西呢?

两城的周长都在5公里以上,由卫城和下城两部分组成。

两座城市的卫城面积大体相近。

南北有360米至450米左右,东西有180米至270米左右。

哈拉巴的卫城有高厚的城墙,像一座坚固的堡垒。

城北有谷仓、作坊和劳动者的宿舍,宿舍可容纳几百名雇工和奴隶。

摩亨佐·达罗的建筑规模,比哈拉巴要大一些。

卫城的四周有防御性的塔楼。

卫城的中心建筑物是一个大浴池,长12米,宽7米,深2.4米,用砖建成,涂以沥青,防止漏水。

这个可供上百人同时入浴的大浴池到底是作什么用的呢?

有的说是用来洗澡或游泳的,有的说是举行某种宗教仪式用的。

浴池东北有一组特别突出的建筑物,那是一座将近1700平方米的长厅,可能是这一地区的统治者居住的地方。

浴池的西面是一座规模宏大的谷仓,它由27排带有通风孔道的砖建筑物组成。

下城是居民区,那里有笔直宽广的大街,东西南北,纵横交错,把下城分成许多街区。

主要的大街宽达10米。

街边的建筑物都不开临街窗户,而一律开向里面。

沿街房屋的大门也一律向内开。

邻街的墙壁都统一砌成圆弧形。

街里的房屋主要是用烧制的红砖砌成的。

房屋的大小、高低和设备有很大的区别。

有带有浴室和排水设备的高楼大夏,有非常简陋低矮的茅舍。

两城里居民怎样生活呢?

当时,他们已经会制造铜器和铜、锡的合金青铜器,例如斧、镰、锯、小刀、钓鱼钩、箭头和矛头等。

居民主要从事农业。

他们常用青铜做的鹤嘴锄翻地,使用水牛和一种叫犎(fēng)的野牛耕地。

种植的农作物有大麦、小麦、稻、胡麻、甜瓜、枣树和棉花等。

吃的除了粮食作物外,还有牛肉、猪肉、家禽和鱼。

这两座城市,一个在印度河的下游,一个在印度河的上游,相距600多公里,形成两个中心。

当年,可能是两个彼此独立对峙国家的都城。

据人们推算,两城的居民各有三四万人。

哈拉巴的那座城市除卫城保存较好外,其余的建筑物都遭到很大破坏,只留下一些断垣碎瓦。

按遗址所在地区来说,这两座城址的文明称为印度河文明;按考古学界以首次发现遗址的地点命名的习惯,它又称为哈拉巴文化。

它存在的时间大约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750年。

哈拉巴文化不仅仅限于这两座大的城市,还包括在印度河流域发现的众多城镇和村落遗址。

哈拉巴文化给人们留下许多令人不解的秘密。

谁是哈拉巴文化的创造者?

有人说是苏美尔人创造的,但拿不出切实可靠的证据来。

有人说是雅利安人创造的,但事实证明雅利安人的文化与哈拉巴文化显然不同。

一般来说,哈拉巴文化是当地原始居民达罗毗(pí)茶(tú)人。

但又不能完全归功于他们。

从种种迹象来判断,至少还有原始居民澳语人种、蒙古人种等。

这些人种至今还生活在南亚次大陆的不同地区。

盛极一时的哈拉巴文化,从公元前18世纪开始走向衰落。

这时,一些大的建筑物已经废毁。

代之而起的是一些矮小的房屋,大街小巷不再畅通,城内完善的排水设备也毁坏了。

那么,它是怎样衰亡的呢?

原因也不得而知。

有的说是雨量减少,居地被沙漠侵蚀,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