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人与自然博物馆导游词.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0841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岭人与自然博物馆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秦岭人与自然博物馆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秦岭人与自然博物馆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秦岭人与自然博物馆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秦岭人与自然博物馆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秦岭人与自然博物馆导游词.docx

《秦岭人与自然博物馆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岭人与自然博物馆导游词.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秦岭人与自然博物馆导游词.docx

秦岭人与自然博物馆导游词

秦岭人与自然博物馆导游词

各位游客:

欢迎您们光临秦岭人与自然博物馆,让我们一起走进秦岭这块大自然的宝库,共同领略一下这片绿色净土的缩影。

秦岭人与自然博物馆是集科普、教育、游览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始建于1988年。

整个中心展馆共分两层,在800多平方米的展区共有12个展板和一处模拟生境,共展示了300余号动植物标本,500多幅代表秦岭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以及保护区发展图片。

展馆内奇花异草与珍禽异兽的图片相互叠印,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穿行竹海,尊贵幽雅的金丝猴群居密林,威武雄壮的扭角羚成群结队。

由国家林业局投资建设的“秦岭人与自然博物馆”,旨在“探索秦岭奥秘,展示神奇内涵,领略原始神韵,关爱地球家园,人与自然共存,同谋持续发展”。

以此展示以佛坪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秦岭生物多样性及其独特的自然地理。

展馆旁影视厅内充分利用声、光、电、机械等高科技手段,营造仿真实的自然空间,形成许多活动的场景,能让参观者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形成较高的展示效果。

棕色大熊猫——“丹丹”

首先大家看到的就是我们的镇馆之宝—棕色大熊猫“丹丹”。

你们看它正孩童般坐在博物馆门口,招呼你们入馆参观呢。

丹丹,是个永远让人值得怀念的宝贝,因为它是世界上第一只棕色大熊猫。

1985年3月28日,在岳坝乡的悬马沟口当地村民吕国友发现了病重的它,最后,这只棕色的病大熊猫在人们的救治、呵护下康复了,潘文石教授还给他取了个好听的名字“丹丹”,其原因是丹丹的毛色带红色,又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只棕色大熊猫。

丹丹康复后离开了佛坪的家,乘车到了古城西安,被安排在动物园里供人们观赏。

丹丹在西安整天忙于接待来宾和中外媒体的记者,成了轰动世界的大明星。

遗憾的是在2000年,丹丹被癌症夺去了生命,时年28岁。

为了不让丹丹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佛坪保护区将丹丹的遗体从古城西安运回丹丹的家做成了标本,放在博物馆里,供人们怀念,所以直到今天丹丹依然活在爱它的人们的心中。

秦岭地区卫星图像

秦岭乃“天下之脊”,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

秦岭被誉为中华民族的“龙脉”,以第四纪冰川遗迹和植物闻名世界。

秦岭位于中国西部地区,是东西走向的一条巨大山脉,西接昆仑山,东连伏牛山。

秦岭高大的山体及其对南北气流的屏障作用,在诸类自然因子,尤其是生物种群的分布上,使中国内地形成了具有明显差异的南北二区。

秦岭腹地沟谷交织、峰峦重叠,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变化复杂,具有多样生物生存繁衍的条件,造就了大自然的东西承接,南北过渡,四方杂居,区系交错,种类独特,多样丰富的“生物资源库”。

秦岭属褶皱断层山地,秦岭北部早在4亿年前上升为陆地,秦岭南部在距今3.75亿年的加里东运动中隆起,后经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形成了现今秦岭地貌。

狭义的秦岭指陕西省境内段(N32°40′—34°35′,E106°05′—111°05′),面积约55,000K㎡。

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m。

秦岭北坡山麓短急,地形陡峭;南坡山麓缓长,地势缓和。

“千重山峰边民,万条河溪纵横”,是对秦岭的真实写照。

六幅图片

①秦岭山势雄伟,由东向西逐渐升高,山峰多在2,000m以上。

秦岭北坡因是大断层,山势陡峭,千崖竞秀;秦岭南坡地势较缓和,但在流域中上游也多峡谷地貌。

②秦岭的河流呈南北向奔流,分别属于长江流域的汉江、嘉陵江和黄河流域的渭河、南洛河四个水系;其中汉江水系约占60%,渭河水系约占24%。

③由于印支期地质活动强烈,地层褶皱引起酸性岩浆大规模侵入,形成一条巨大的花岗岩体;佛坪保护区北临秦岭主脊,区内遍布印支期花岗岩,属侵蚀剥蚀中起伏——大起伏花岗岩中山。

④秦岭是我国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

秦岭以北气候相对干燥,属暖温带亚湿润区;秦岭以南气候温暖湿润,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⑤秦岭在第四纪冰期曾有冰川分布,形成冰川地貌和冰缘地貌;在冰期寒冻风化和强烈冻融作用下,地表岩石崩解,有的展布在山梁缓坡形成石海,有的顺坡向下移动形成石河。

⑥秦岭地区森林茂密,物种多样,资源丰富。

在植被分布上,秦岭北坡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秦岭南坡多属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植被区系成分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

沙盘模型

这个沙盘模型立体的展示了秦岭中段29240公顷的地形地貌,和以佛坪自然保护区为中心的秦岭自然保护区群。

在保护区的北边有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至老县城省级自然保护区,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边有观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西边有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朱鹮保护区。

无独有偶,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版图酷似一只大熊猫,镶嵌在秦岭南坡。

在这只大熊猫的肩部是佛坪自然保护区海拔最高的鲁班峰,高度为2904米,在其前肢着地的部位是保护区海拔最低为980米的地方,相对高差1924米。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是秦岭地区的典型代表和生物多样性的精华所在,是大熊猫分布最北线,和分布密度最大的区域。

秦岭现在已建立自然保护区16个,面积为2900K㎡,使被分割成5块的秦岭大熊猫栖息地重新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大熊猫等野生动物能够自由迁徙,秦岭真正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

复杂多样的南北动物

秦岭位于动物地理区划东洋界和古北界的交汇地带,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丰富,目前已发现兽类126种,鸟类33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8种,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驰名国内外,被誉为秦岭四宝。

生态景箱

佛坪自然保护区内已发现脊椎动物29目82科227属338种。

大熊猫骨骼

大熊猫体形似熊,头大而圆,身体肥胖,尾巴极短,体色黑白相间。

成年大熊猫体长多在150——180厘米,体重100公斤左右。

野外大熊猫寿命多为20年,圈养条件下可超过30年。

大而平的臼齿和由反转的腕骨发育而成的“伪拇指”是与食竹生活相适应的独特特征。

朱鹮

被誉为“东方宝石”的朱鹮是6000万年以前出现的古老鹤类,上一世纪30年代朱鹮还广泛分布在15个省区日本、朝鲜、苏联。

但在40、50年代由于森林和湿地面积迅速减少,到70年代朱鹮在朝鲜、苏联等国均已绝迹。

1981年在陕西洋县发现了仅存的7只朱鹮。

水田、沼泽和山涧溪流是朱鹮最喜爱的栖息环境,它们提供了朱鹮最爱的美食——泥鳅、小鱼、田螺等水生物。

只是朱鹮对食物非常讲究,比如泥鳅它只吃活的。

一般鸟类中雄性总要比雌性漂亮一些,有好看的羽毛威风。

朱鹮不是这样的,从外观上是看不出它们性别的,要靠抽血测染色体才能知道。

繁殖后代时的朱鹮,原本白色的羽毛会变成青灰色,那是一种出自本能的自我保护。

朱鹮的嘴中会自然地分泌出这种色泽,然后在梳理羽毛时,使羽毛变了颜色。

朱鹮严格的恪守着一夫一妻的生活方式,如果一只不幸遇难,那么活着的这一只就会守节至死终身不在寻觅另外的伴侣,所以又称之为“爱情鸟”。

如今,朱鹮大半数是中国籍,但它们最狂热的“fans”是日本人,它在日本享受“国鸟”的礼遇。

朱鹮在日本被叫做“JapanJapan”意为日本中的日本。

它之所以受到如此崇拜,一方面是它的羽毛曾做为最神圣的象征被天皇供奉于伊力神宫中,日本武士的最高荣誉则是被天皇授予镶嵌有朱鹮羽毛的宝刀,而日本茶道最上乘的用器“羽帚”也选用的是朱鹮的羽毛,另一方面如果是秋天有幸看见它们在泽畔林间偏偏起舞,你自然联想到一群和服盛装、丰腴华艳的伊豆舞女……

大熊猫

大熊猫俗称“花熊”或“竹熊”,属哺乳纲、食肉目、大熊猫科,是中国特有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珍惜濒危野生动物,仅分布于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被视为“活化石”、“国宝”,是吉祥友谊的象征,和平友好的使者,更是全球野生动物保护的标志和旗帜。

独特的习性

①竹林隐士:

大熊猫生性孤僻,常分散独栖于茂密的竹丛中,故得雅号“竹林隐士”。

仅当春暖花开之季,它们才各自打破鸿沟,相互追逐,热恋成婚。

②爬树高手:

别看大熊猫个体肥胖,却是真正的爬树能手,这是他们食肉祖先的本能,有利捕食,也能躲避敌害。

③嗜好引水:

大熊猫常生活在清泉流水附近,有时不惜长途跋涉到很远的山谷中引水,当找到水源后,则躺卧溪边畅饮至“醉”倒不能走动,故有“熊猫醉水”之说。

特化的食物

大熊猫为食肉目动物,但主要食物却是多种竹类植物,大熊猫最喜爱吃的是竹笋,竹笋幼嫩多汁,含水量高,适口性好,易消化吸收,每年从春到秋,为了吃到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种的竹子竹笋,大熊猫的觅食从中山迁徙,叫“赶竹”。

大熊猫偶尔也采食其他植物,有时亦捡食动物尸体,或捕捉较小的动物为食。

大熊猫为什么会选择食竹这种生活方式,至今令人费解。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大熊猫特化的食性表示生态位狭窄,通过压缩生态位(食物的宽度)来避免竞争,大熊猫正是依靠营养低劣但贮量丰富的竹子存活至今。

特殊的生活

大熊猫以低营养,低能量的竹子为食,形成了它们尽可能减少活动范围和活动量以节能的特殊生活方式。

①活动范围:

秦岭大熊猫的年活动面积多在5—15K㎡,日常活动范围也很小,雌性大熊猫的活动范围小于雄性大熊猫的活动范围。

大熊猫常年在这样小的空间里活动,减少了为食物而到处奔波所耗费的能量,以维持自身能量的平衡。

②作息制度:

因为竹子的能量低,大熊猫将时间主要分配在觅食和休息上,吃饱了,喝足了,美美的睡上一觉,草坪、雪地、岩石边、大树下都是它睡觉的地方,睡醒了又继续觅食。

幼年的大熊猫或是雨后的成年大熊猫喜欢爬上高高的树杈,又安全又凉爽,在阳光下安静地睡觉休息或躲避天敌。

据观察,大熊猫一天中约有55%的时间用于觅食,43%的时间用于休息,2%的时间用于游玩。

③适应特性:

大熊猫是从第四纪冰川中走过来的勇士,有不惧严寒、不冬眠的特性。

当气温下降到零下十几度,仍穿行于白雪皑皑的竹林中,选食可口的竹子,更不象黑熊那样需要冬眠。

大熊猫不怕潮湿,终年在湿度80%以上的森林中度过。

更据历年开展的大熊猫调查,佛坪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约占整个秦岭地区大熊猫数量的35%。

大熊猫主要分布于保护取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其中西河和三官庙区域的种群密度最大,平均每1.5K㎡就分布有一只大熊猫,而大古坪和岳坝区域则次之。

羚牛

羚牛又叫扭角羚或牛羚,秦岭羚牛是全世界四个亚种之一,只分布在秦岭中段南北坡,是中国的特有种。

羚牛体型如牛,头大颈粗,眼大而圆,粗壮敦实,成体体长1.8——2.1米,体重230——275㎏,四肢粗壮有力,是常年生活在亚高山森林中的大型食草动物。

雄性和雌性的头上都有粗大的角,从顶骨后边先弯向两恻,然后向上方扭转,曲如弯弓,角尖向内,因此得名“扭角羚”。

秦岭分布的羚牛体毛略带金色光泽,又有“金毛扭角羚”之称。

羚牛主要栖息亚高山针叶林和高山草甸带,冬季则向低山地带移动。

羚牛群居生活,少则三五只,多达几十只甚至上百只;羚牛的群体社会似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它们睡觉时多围成一个大圆圈,头向外,尾朝内,成体在外,幼仔居中,在这个大家庭中是以雌性为主的母系社会。

在行动时,就像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前面有雌性“头羚”率领,其他雄性则护卫着老年个体、亚成体和幼仔。

它们在山地林中行进速度很快,还具有很强的攀履岩壁的本领。

羚牛群上下山坡时很有特点,被人们称之为“上山一条线,下山一盘散”,这样可以避免踏绊岩石翻滚,砸伤同伴。

它们在山间吃草或休息时,通常有几只雌性羚牛担任“哨兵”站在高处向四周眺望,其他成员则安然取食,睡觉或游戏。

羚牛的活动极有规律,“七上八下九归塘,十冬腊月梁嘴上”。

反映了它们随气候变化和植物的生长规律作垂直性的迁移,并在夏季常常甜食池塘处的天然盐碱等习性。

金丝猴

金丝猴属哺乳纲、灵长目、猴科,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我国所特有,堪与“国宝”大熊猫相媲美。

金丝猴嘴唇肥厚而突出,颜面天蓝,鼻孔上仰,故也称“仰鼻猴”。

金丝猴颈背至尾脊部在浅灰褐色被毛中夹有金黄色长毛,全身毛色艳丽,成年雄性背覆长达30—40公分金色的被毛,尤其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万缕金丝,被人们称之为“金丝猴”。

金丝猴栖息在海拔2000—3000米之间的针阔混交林带和针叶林带,过树栖家族生活,一群之中以强壮的雄性为首领,每群少则20—30只,多则达100—200只。

喜食多种树叶,兼食各种水果、瓜菜、小昆虫、鸟蛋、小鸟、坚果仁等。

川金丝猴的天敌为猛禽和食肉动物。

川金丝猴怕热不怕冷,当夏季气温达摄氏30度时基本不活动或较少活动,冬季常可抵御零下20度的严寒。

看完了一楼的动物标本,我将带领大家上二楼继续参观。

大家看到走廊两侧的画是2003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时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已经把秦岭作为献给地球的第83份礼物,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主办的“秦岭——大熊猫家园的故事”中国——荷兰少儿绘画大赛,得到两国小朋友的热情支持,他们拿起画笔,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秦岭大熊猫的故事告诉更多的小朋友。

因为还给秦岭大熊猫和其他的动物伙伴们一个绿色家园,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愿和责任。

该少儿绘画大赛活动曾于2003年11月2日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举行首场展,同时举行了颁奖仪式和作品集明信片的首发式。

丰富的植物和昆虫

秦岭地处暖温带和北亚热带两个气候类型的交汇地带,植物区系具有南北过渡,四方杂居,起源古老,新老兼备的特点,分布有众多的第三纪孑遗成分,区系成分类型复杂多样,垂直于水平分布格局纷繁交错,已知种子植物2200余种,蕨类植物100多种,苔藓类植物300余种。

植物区系

佛坪自然保护区内植物区系成分以温热带分布属较多。

种子植物中,温热分布类型392属,热带分布类型135属;属的地理成分以北温带分布类型为主,种的地理成分以华中为主,兼有华北、东北、蒙古和青藏高原成分,是秦岭南坡典型的植被景观。

种子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古老性,分布有杜仲、厚朴、白辛树、连香树、水青树等第三纪孑遗成分。

保护区分布有世界性单种属29个,东亚和中国特有属107个,中国特有种18个,秦岭特有种85种。

植被垂直分布

佛坪自然保护区内植被分为4个垂直分布带:

①海拔980——2000m为中、低山典型落叶阔叶林带,面积最大,林下广大巴山木竹,是区内主要的植被景观,也是大熊猫的冬季栖居地;

②海拔2000——2500m为中山落叶阔叶小叶林带。

林下与林间秦岭箭竹繁茂,是大熊猫的夏季栖居地;

③海拔2500——2904m为亚高山针叶林带,林下与林间秦岭箭竹繁茂,是大熊猫的夏季栖息地。

④海拔2600——2900m为亚高山灌丛和草甸复合体,多呈斑块状镶嵌于针叶林带。

竹类

巴山木竹

巴山木竹是一种高大的中山地带竹种,是秦岭大熊猫主食之一,也是大熊猫在冬季主要的食物。

巴山木竹是佛坪保护区分布面积最大的竹种,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1900m的中低山区,构成了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场所。

大熊猫一年之中有8个月时间是以巴山木竹为食的。

秦岭箭竹

秦岭箭竹仅仅分布在秦岭地区,是秦岭大熊猫夏季主要的食物,是佛坪保护区的第二大竹种,主要分布在海拔1700m以上,在海拔2200-2800m的区间生长极好,呈片状密集分布。

大熊猫一年之中有4个月时间是以秦岭箭竹为食的。

龙头竹

龙头竹也是秦岭大熊猫的主要采食竹种之一,分布在1100-2000m的区间,一般呈丛状生长于河边,且常与巴山木竹或秦岭箭竹组合成比较为稳定的混合群落,在龙潭子保护站区有连片分布。

昆虫

佛坪自然保护区的昆虫资源极为丰富,目前已鉴定昆虫1354种,隶属24目165科;其中鳞翅目昆虫27科193属317种,鞘翅目昆虫15科26属34种,直翅目昆虫8科14属15种。

在已鉴定的鳞翅目昆虫中。

蝶类11科106属201种,蛾类16科87属116种。

已发现陕西省新纪录42种及珍稀蝶类5种,如国家Ⅱ级重点保护蝶类中华虎凤蝶和三尾褐凤蝶。

保护发展建立背景

在秦岭南坡山区,当地居民早就知道有“花熊”(即大熊猫)的存在,也见于地方志的记载。

1964年,北京师范大学郑光美教授在《动物学杂志》首次报道秦岭南麓发现大熊猫。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一批科研人员从西安和北京的研究所来到了佛坪,开展大熊猫的分布和生态研究,进一部证实秦岭南坡的大熊猫的分部并非个别,以佛坪为中心是中国另一个大熊猫比较集中的分布区。

1974年陕西省组成了一支有475人参加的生物资源考察队,对佛坪、洋县、太白、周至和宁陕5县的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的分布数量进行了调查,并在调查报告中提出了以佛坪为中心建立一个大熊猫保护区。

以此为依据,1976年佛坪县政府向陕西省政府和国家林业部呈报了“关于建立佛坪自然保护区的报告”。

1978年12月获得国务院批准,确定在佛坪县西北部划定350K㎡建立佛坪自然保护区,署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佛坪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1990年更名为: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本保护区从1988年建立了动物标本室,1995年扩建为占地300平方米的动物标本展馆,先后接待时任国家科委主任、国务委员宋键,全国政协副主席陈锦华等,有8个国家400余名专家和国际友人来此参观。

共接待国内各级政府部门、群众团体、旅游团队和陕西省内大、中、小学校学生达三万人次。

还多次组织青少年夏令营和大专院校学生到保护区内开展教学实习,并在当地中小学中开展自然保护知竞赛活动。

还将一些重要标本在陕西西安、汉中、福建厦门、湖北襄樊等大中城市进行展览。

参观人数达10万多人次。

同时从建局以来还先后拍摄了《秦岭瑰宝——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佛坪大熊猫》、《秦岭羚牛》《绿色净土》等8部科普教育电视片,编印宣传画册2万多份。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增强人们保护自然资源、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佛坪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中部一片难得的绿色净土,是镶嵌在秦岭南坡的一颗绿色明珠。

我们热诚欢迎海内外各界人士光临秦岭人与自然博物馆,共同关心国宝大熊猫的繁衍生息,领略大自然的原始神韵,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