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0568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docx

《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docx

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

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

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24题解析C

此题表面考察西周政治制度对秦汉统一的影响,实则只考察西周政治制度之一宗法制对秦汉统一的影响,考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

根据所学可知西周政治制度主要表现为分封制与宗法制,秦汉统一的形成原因之一是借鉴西周分封制的教训,所以对秦汉统一影响较大的是西周宗法制。

宗法制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政治智慧,有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故C项正确。

A项不符合分封制的影响,B不符合早期政治制度王权尚未高度集中的特点。

D项所说与题干不符。

  本题是考察政治史主干知识结构,是备考的重点。

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25题解析D

此题既考察运用南北朝时期的商品经济知识解读材料货币的使用状况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考察调动和运用知识和解读材料的能力。

A项不符合史实,南北朝时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B项使用金银类型的货币不能说明经济发展速度快,货币流量多少与经济发展快慢有关。

同时,金银本身作为货币反映商品经济水平不高。

C项黄河流域在南北朝时大多时间是战乱,经济发展缓慢。

D南方战乱少,政局稳定,使用长期延用的铜钱,说明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此题考察古代中国经济史内容,属于主干知识。

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使朝发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26题解析C

此题考察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的早期民主思想,运用此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材料认为天下是大家的,不是天子一人的,所以是非的断定应在学校,再根据黄的观点“天下为主,君为客”反对君主专制的观点得出。

A项是顾炎武的观点。

B项是近现代民主思想的重民观点,与黄观点有别。

D项是孟子的观点,是君主专制下重民思想,与黄有根本区别。

此题考察古代中国思想史内容,属于主干知识。

27.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

“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明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

”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27题解析:

B

此题主要考察根据所学苏格拉底从容赴死的原因和目的等知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说明苏坚持理性民主自由,表明宁死要捍卫民主自由的权利。

“表明”一词是强调由材料引申出的意义,C和D是材料的说明的信息,B是在此基础上引申的意义,A项与苏从容就死的目的无关。

故选B。

 此题考察世界古代思想史内容,是主干知识。

28.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

“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

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          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28题解析:

D

 此题主要考察根据巴黎公社时间和内容、失败的原因教训等相关知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根据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没有接管银行,没有与外省革命者联系,未发动广大农民。

教训:

必须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巩固的工农联盟。

上述可知B项不对。

根据政权措施可知C项不对。

根据时间,A项不对。

D项依据材料可知“希望”得到农民支持,故选D。

  此题考察世界近代政治史知识,是主干知识。

29.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

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29题解析:

A

 此题考察依据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解读材料的能力。

太平天国是农民政权,具有阶级局限性,因农民的阶级局限其政治理论只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洪秀全反孔是因为自身深受科举的迫害,要反清,自然要反清朝的统治理论,故以拜上帝教动员农民革命。

天京变乱与拜上帝教有关,由此政权由盛转衰,为巩固政权需要新理论,但《资政新篇》没有实践的基础,作为农民只有从现有的统治思想库里找依据,儒家思想治国的重要地位突显出来,故尊孔,A正确。

B项与史实不符,定都天京后天国正值兴盛时期。

CD项与史实不符。

此题考察中国近代政治史主干知识。

30.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30题解析:

A

 此题考察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论证问题的能力。

公车上书是知识分子所为,它的时代背景是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政治上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救国成为首任务。

文化上是维新思想的发展。

五四运动的背景是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壮大,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政治上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进一步加剧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思想上新文化运动进一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国际上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成为导火线,十月革命胜利使中国人民看到希望。

由此可分析两者原因的不同,其主要在于五四运动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成为运动主力,成为新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传播等促成民族觉醒程度大,故选A。

CD均与题干不符。

B顶不是主要原因。

 此题考察中国近代政治史主干知识,重视知识的宽度。

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表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31题解析:

B

此题考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运用的相关知识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间。

1900年6月清中央政府宣战后,地方实力派与列强互保约款,表明地方实力派势力强大,清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A项与材料不符,互保是相互妥协。

C项是史实性错误,仅互保不能说明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表人,列强的代表人形式上仍是清政府。

D项是材料体现的意义,但不是引申的意义,题干要求的关键是“表明”,分庭抗礼正体现中央弱地方强。

 此题重点考察对材料应变能力。

32.图5是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

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

该图反映了

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

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

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32题解析:

D

此题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考察解读材料的能力。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仞剑,它既加速了全球经济的繁荣,又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发达国家凭借资金等优势成为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由图中可见资本输出国在全球化过程中贸易出超,占优势,单一产品国在全球化过程中贸易入超,处劣势,造成这一差别的原因在图中展示的是资本因素,故选D。

AC在材料中未体现。

B项国家间关系产生决定影响的因素是内环境而是贸易往来。

 此题考察世界现代经济史主干知识。

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

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33题解析:

A

此题考察根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正反农村政策解读材料问题的能力。

56年到66年农村经济中出现了人民公社的“左”的错误,造成农村生产力的破坏,60年党开始调整,62年的措施以生产队为基本不可核算单位,试图调动生产队竞争生产,提高生产力,只能促进经济恢复,但生产队内的平均主义不会增加城市粮食供应,农村所有制成分没变,依旧公有,在人民公社基础上进行政策调整,等于承认“左”倾错误人民公社的正确,不能说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故选A项。

 此题考察中国现代史经济,是主干知识。

34.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34题解析:

C

此题是考察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内容、影响来解读材料问题的能力。

根据时间可知材料体现的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分配体制的改革按老分配,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活力,增加效益,故选C。

其它可直接排除。

此题考察中国现代史经济史主干知识。

35.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

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

35题解析:

B

此题考察根据所学解决论证问题的能力。

A项错在哥白尼日心说被实验验证,但不是科学的。

C项错在日心说没有转化为技术,本身不科学。

D也是错在哥白尼的日心说不科学上。

B正确,哥的学说动摇了地心说,牛和爱因斯坦的理论分别是从宏观世界看物体的低速运动和高速运动,三者均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此题考察世界近代科技史,是主干知识。

二、材料题的解析---突显解读材料的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

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

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

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

“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

”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

“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

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

“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

每年考核,公示结果。

考核分为九等:

“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

”“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

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

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

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10分)

40题解析:

此题是考察的主题是选官的标准德才观的变化。

整体的思路从宏观上分析选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管理成败的重要制度,选官依据的变化是具体形势下的产物,为具体的形势服务。

从微观上分析选官依据或德或才,或先才后德才兼备。

(1)在材料中应找足信息结合古代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依据解决选官依据变化的状况与趋势,(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发现由或才或德到德才兼备是古代选官依据的变化,德为什么日益成为选官依据呢?

是否有德又以什么为标准呢?

在此基础上结合古代的政治需要和文化背景回答即可。

(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

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

(2)此题为评述题,先述后评,结合材料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此处的新体现与古代德才观的不同。

解读材料后可直接述出。

(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

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然后再评,评要依据史观,此处的史观可用文明史观。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

—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41题解析:

(个人解析,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评价题,要一分为二,依据三个模块的文化,结合史观分析。

题目中有两种观点,一种以欧洲为世界文明中心的观点,一种是以全球史观支配的文明观。

1、第一种观点:

以欧洲为世界文明中心的观点。

以欧洲为世界文明中心的观点是站在欧洲文明发达的角度来说明。

的确,古代民主与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

在世界步入近代以来,从经济上看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源于欧洲,两次工业革命以欧洲为中心,国际关系上欧洲开始了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思想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始于欧洲。

所以欧洲为世界文明中心,其它地区的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扩展。

这种观点存在片面性,忽视了同时段其它文明的存在。

2、第二种观点:

欧洲文明归于世界各文明的交融。

认为世界文明归于世界各文明的交融,体现的是全球史观。

事实上,中国古代的文明和西亚文明、印度文明,美洲文明等均在世界古代有之,且很先进,如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儒家文明,制度文明,农耕文明均领先过世界。

欧洲是后起之秀,欧洲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与其它文明的交融,如向近代过渡时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推动欧洲社会向近代社会迈进的进步作用。

3、两种观点同时论证:

结合述两种观点评述。

三、选修试题解析—重视材料的解读和解题方法的考察

(本人只讲选修一和二。

故只解析两题)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其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

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

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

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

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发布政令。

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

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

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

(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

(5分)

(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

(10分)

45题解析

此题原以为超过考纲,其实不然。

(1)根据材料找出信息即可。

(2)少数民族的制度历史作用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归纳得出。

(1)旗、盟是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织。

(5分)

(2)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

(10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

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

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

”“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材料二 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

“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

……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异同。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8分)

46.解析:

第一问中,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分阶段实现宪政,实行直接民权,而英美实行的是三权分立,这是者的区别;其相同之处是都反对专制,强调主权在民和权力制衡。

第二问中,孙中山强调:

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

其实质是主权在民;“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暴露出国民党的训政实质是搞国民党独裁统治,这是与孙中山先生的训政思想相违背的。

【答案】(15分)

(1)同:

反对专制;主权在民;权力制衡。

(3分)

    异:

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五权宪法);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分阶段实现宪政。

(4分)

(2)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是主权在民,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状况,其目标是实现直接民权;国民党长期施行“训政”,其实质是独裁统治,违背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

(8分)

47.(15分)【20世纪战争与和平】

图12

(1)根据图1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中①、②两条界线形成的主要原因。

(7分)

(2)根据图12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东、西部边界线的确定。

(8分)

47.解析:

本题考查二战的进程,意在考查读图、运用知识能力。

第一问中,要对地理位置和二战的基础知识掌握熟练才能作答。

实质是对二战中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分占波兰的考查。

第二问中,一是要分析边界变动的原因,而是要看到其中的强权政治色彩。

【答案】(15分)

(1)界线①:

德国准备发动侵略战争;苏联自保;苏德签订秘密协定,分割波兰;

    界线②:

苏德分别侵入波兰,波兰亡国;苏德分占波兰。

(7分)

(2)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德国战败;战胜国大国决定欧洲边界变更;使波兰边界得以稳定;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8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一九○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丈一一推翻而复于古。

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

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钱玄同:

《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

材料二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

如其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钱玄同:

《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8分)

(2)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7分)

48.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的观点评价,意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所学知识的综和运用能力。

第一问中,不同态度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不难看出:

革命前全盘肯定、革命后全盘否定。

评价时要注意对每种态度既要看到其积极之处,又要看到其局限。

第二问中,从辛亥革命后社会的变化、民族危机、及思想解放运动等方面去分析。

【答案】(15分)

(1)辛亥革命前,为推翻清王朝需要借用传统文化资源,全面肯定传统文化,对辛亥革命起了积极作用,但忽略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后来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新文化运动,但矫枉过正。

(8分)

(2)辛亥革命胜利,但很不彻底;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新文化运动兴起。

(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