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启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400361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启示.docx

《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启示.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启示.docx

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专业:

2012级

****************************************

班级:

学前二班

学号:

**********

 

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摘要: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无声的历史的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

在某种意义上说古代建筑是古代一定社会历史的缩影,是古老而珍贵的旅游资源。

古代世界曾经有过大约七个主要的独立建筑体系,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等,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为辉煌。

它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今天的建筑设计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

该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7个时期。

直至20世纪,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关键词: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现代建筑;启示

 

1绪论

1.1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1.1.1中国传统建筑结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技术在历史发展的主要潮流中,无论是材料还是工艺,内涵还是形式,都异于西方以柱式为主轴的建筑发展模式。

木构架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并由此决定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各种平面与外观都是与木构架结构相适应的特点。

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数个单座建筑为单位围合成庭院,进而以庭院组合成各种建筑组群,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规律。

1.1.2中国传统建筑的外观形象以及布局

在艺术形象方面,中国传统建筑从整个形体到各部分构件,都达到了建筑功能、结构与艺术的高度统一。

譬如斗拱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构件,不仅仅是为了美观,它更重要意义是它的结构作用,并通过它标志建筑的等级。

再如:

宫殿、庙宇等建筑富丽堂皇,而民间建筑则朴素、灵活。

中国传统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

因此,中国大型的古代建筑群体,就如同一幅巨幅中国画,欣赏时,可以由外至内,逐步展开其变化的空间,并了解建筑的全貌,而观者的心情也会随着高潮的出现而跌宕起伏。

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但有些类型如园林、某些山林寺观和某些民居则采用了自由式组合。

中国传统建筑主张“天人合一”。

与其他建筑体系更强调人工与自然的对比不同,中国传统建筑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中国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

这在中国各建筑类型中都有明显的反映,如城市、村镇、陵墓或住宅的选址和布局等,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风水”学说就是其集中代表。

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在园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现,所以中国古典园林属于自然式。

1.1.3中国传统建筑的色调

中国传统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使用强烈的原色装饰。

琉璃瓦的屋顶,有黄、绿、黑等多种颜色,而且在同一屋顶上可以利用剪边等手段使屋顶、屋脊的色彩产生变化和对比。

红色的墙壁,红、栗、黑、绿等色彩的梁、柱以及檐下绚丽的彩画,构成一幅中国传统建筑所特有的华彩效果。

1.1.4中国传统建筑的构造形式

从构造的角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可以归纳为7项:

①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②保持构架制原则。

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

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

③创造斗栱结构形式。

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栱,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还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与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④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

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3部分组成:

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盖着青灰瓦或琉璃瓦。

单体建筑的平面通常都是长方形,在有特殊用途的情况下,也采取方形、八角形、圆形等;而园林中观赏用的建筑,则可以采取扇形、字形、套环形等平面。

屋顶有庑殿顶、歇山顶、卷棚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单檐、重檐之分,进而又可组合成更多的形式。

⑤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

其原则是内向含蓄,多层次,力求均衡对称。

除特定的建筑物如城楼、钟鼓楼等外,单体建筑很少露出全部轮廓。

每一个建筑组群少则有一个庭院,多则有几个或几十个庭院,组合多样,层次丰富,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的不足。

平面布局取左右对称的原则,房屋在四周,中心为庭院。

组合形式均根据中轴线发展。

唯有园林的平面布局,采用自由变化的原则。

⑥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室内间隔采用槅扇、门、罩、屏等便于安装、拆卸的活动构筑物,能任意划分,随时改变。

庭院是与室内空间相互为用的统一体,又为建筑创造小自然环境准备条件,可栽培树木花卉,可叠山辟池,可搭凉棚花架,有的还建有走廊,作为室内和室外空间过渡,以增添生活情趣。

⑦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木结构建筑的梁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发展成中国特有的建筑油饰、彩画。

常用青、绿、朱等矿物颜料绘成色彩绚丽的图案,增加建筑物的美感。

以木材构成的装修构件,加上着色的浮雕装饰的平棊贴花和用木条拼镶成各种菱花格子,是实用兼装饰的杰作。

北魏以后出现的五彩缤纷的琉璃屋顶、牌坊、照壁等,使建筑灿烂多彩、晶莹辉煌。

1.1.5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5个方面:

①很少真正的建筑学理论。

建筑学作为一个学科出现是近代的事情。

指导建筑发展的是抽象的哲学理论、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具体的政治制度。

②儒家传统的礼制思想是指导建筑创作的主要思想,而以玄学、风水堪舆之说作为补充。

③充满了中国人现实主义的处世态度。

具体表现为不求建筑物长久存在,而以满足现实的功能需求为出发点。

建筑形式的标准化通用化,使用一种结构类型的建筑物可以适应多种使用功能的需求。

④标准化的建筑个体要通过建筑空间的组合来表达个性,建筑群体的布置是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处处反映着时间和空间结合的理性思维方式和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

⑤以象征主义手法表现特定的主题。

在园林中表现意境,在宗教建筑中表现世界观,在宫殿建筑中表现政治制度。

一些装饰构件与小品,甚至单体建筑,都成为一种包含了固定意义的象征符号。

 

类型

1.1.6中国传统建筑的功能分类

中国古代建筑按功能分为以下7个大类:

①居住建筑。

是人类最早创造的建筑,主要有穴居和干栏两种形式。

距今7400~67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如甘肃秦安县大地湾中的建筑均为半地穴式,即从地面向下挖掘一定深度的竖穴,平面作圆形、椭圆形或方形,面积很小。

距今4900~39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地面起建的房屋多起来,原始社会的穴居,正逐步朝着宫室式住宅形式演化。

宫室式住宅的代表类型是合院。

陕西岐山县凤雏村早周建筑遗址是所知最早的完整合院。

在北京老城区中轴线东西两侧保留有大量平房,最典型的四合院多集中在这里。

干栏式建筑的最早遗迹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5300年前。

楼面离地约和人等高,其下圈养牲畜,楼面上周围有栏杆,围着平台和房屋。

现存干栏建筑比古代大为减小,集中分布在云南、海南的少数民族地区。

②城市公共建筑。

主要包括城墙、城楼与城门,还有钟楼和鼓楼。

城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材料以夯土为主。

三国至南北朝出现在夯土城外包砌砖壁的作法。

明代,重要城池大多用砖石包砌。

城门是重点防御部位。

门道深一般在20米左右,最深达80米。

唐代边城中出现瓮城,明代在瓮城上创建箭楼,北京内城正阳门城楼及箭楼、城东南角楼是明代优秀作品。

钟、鼓楼是古代城市中专司报时的公共建筑。

宋代有专建高楼安置钟、鼓的记载。

明代在北京城中轴线北端建鼓楼和钟楼,其下部是砖砌的墩台,上为木构或砖石的层楼。

③宫殿建筑。

宫殿专指帝王举行仪式、办理政务与居住之所。

宫殿建筑集中当时国内的财力和物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建造而成。

已知最早的宫殿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它建于公元前1500年前的商代。

明清北京故宫是中国宫殿建筑最后的、也是最成熟的典型。

城平面为矩形,东西宽753米,南北深961米,墙开四门,建门楼,四隅建角楼。

它将各种建筑艺术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调动一切建筑语言来表达主题思想,取得了难以超越的成就。

④礼制与祠祀建筑。

人们举行祭祀、纪念活动的建筑,凡是由“礼制”要求产生、并被纳入官方祀典的,称为礼制建筑;凡是民间的、主要以人为祭祀对象的,称为祠祀建筑。

礼制和祠祀建筑大略分为4类:

祭祀天地社稷、日月星辰、名山大川的坛、庙;从君王到士庶崇奉祖先或宗教祖的庙、祠;举办行礼乐、宣教化的特殊政教文化仪式的明堂、辟雍;为统治阶级所推崇、为人民所纪念的名人专庙、专祠。

北京天坛是古代坛庙建筑中最重要的遗存,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⑤陵墓建筑。

是专供安葬并祭祀死者而使用的建筑。

由地下和地上两大部分组成。

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者及其遗物、代用品、殉葬品。

地上部分专供生人举行祭祀和安放死者神主之用。

大致说,汉代以后,帝王墓葬称陵,臣庶称墓。

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座帝陵。

明北京昌平十三陵是一个规划完整、气魄宏大的陵墓群。

⑥佛教建筑。

是信徒供奉佛像、佛骨,进行佛事佛学活动并居住的处所,有寺院、塔和石窟三大类型。

中国民间建佛寺,始自东汉末。

最初的寺院是廊院式布局,其中心建塔,或建佛殿,或塔、殿并建。

佛塔按结构材料可分为石塔、砖塔、木塔、铁塔、陶塔等,按结构造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

石窟是在河畔山崖上开凿的佛寺,渊源于印度,约在公元3世纪左右传布到中国,其形制大致有塔庙窟、佛殿窟、僧房窟和大像窟四大类。

中国石窟的重要遗存,有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

⑦园林和园林建筑。

中国传统园林是具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功能的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形体环境,其构成的主要元素有山、水、花木和建筑。

它是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反映着传统哲学、美学、文学、绘画、建筑、园艺等多门类科学艺术和工程技术的成就。

按隶属关系,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和风景名胜四大类。

其中现存最著代表性的园林有苏州网师园、拙政园、留园,扬州个园,无锡寄畅园,北京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中国传统建筑的功能类型,除上述7类外,还有军事建筑、商业建筑,以及桥梁等公共交通设施,坊表等建筑小品。

其中长城经历了2000余年历史,延袤万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河北赵县安济桥(赵州桥)建于7世纪初的隋代,是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单拱石桥,比西方出现同类结构要早700年左右。

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卓越成就。

2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

2.1中国古代建筑的开创时期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

从原始社会的半地穴棚居式建筑到夏商周时期建筑雏形的形成。

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从半穴居住所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

而在长江流域则为杆栏式建筑。

这便是中国古建筑的开创阶段。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不论在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上,已经基本具备了建筑雏形,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的基础。

2.2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发展情况

汉代中国建筑的发展———木架结构成熟阶段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统一六国,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修驰道、筑长城、凿灵渠。

汉代则在秦的基础上,进入大规模建造时期。

汉代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

在汉朝中国的木架结构经达到成熟阶段,甚至在东汉时期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

两晋、南北朝时传统建筑在持续发展的同时伴随着佛教建筑的传入,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

南北政权时期佛教寺庙盛行,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结合了许多印度、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

唐代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唐代因为自身发展原因,经济繁荣,国力富强,其建筑在继承前几朝的优秀之处的同时也融入了外来的因素,从而自身形成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同时也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

宋朝在建筑艺术方面一改唐代宏大雄浑的气势,而朝着细腻、纤巧转变,对于建筑装饰方面也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南宋时期更是进一步发展,因地制宜,创造了一系列与环境相结合的建筑。

北宋崇宁二年颁布并刊行的《营造法式》一书,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术专书,它系统的规范了建筑设计和施工办法。

明、清两朝是建筑的历史上的最后的发展高潮。

明代在建筑布局方面,更为成熟、合理。

继承了前代的理性精神和浪漫情调,最后形成了中国建筑艺术的典型风格。

2.3自然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技术在历史发展的主要潮流中,无论是材料还是工艺,内涵还是形式,都异于西方以柱式为主轴的建筑发展模式。

木构架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并由此决定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各种平面与外观都是与木构架结构相适应的特点。

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数个单座建筑为单位围合成庭院,进而以庭院组合成各种建筑组群,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规律。

在艺术形象方面,中国传统建筑从整个形体到各部分构件,都达到了建筑功能、结构与艺术的高度统一。

譬如斗拱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构件,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它的结构作用,并通过它标志建筑的等级。

再如:

宫殿、庙宇等建筑富丽堂皇,而民间建筑则朴素、灵活。

中国传统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

因此,中国大型的古代建筑群体,就如同一幅巨幅中国画,欣赏时,可以由外至内,逐步展开其变化的空间,并了解建筑的全貌,而观者的心情也会随着高潮的出现而跌宕起伏。

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但有些类型如园林、某些山林寺观和某些民居则采用了自由式组合。

中国传统建筑有山,易取其势,视野开阔,排水顺畅;有林,易取其物,仓柴丰盛,鸟鸣果香;有风,易得其动,空气清新,消暑灭病;有水,易得其利,鱼虾戏跃,鹅鸭成群。

故此,若靠山面水,则有良田沃土,阳光充沛,兼有舟揖之便,当然是公认的宜于人类生存的最佳环境。

不仅重自然的山林风水,也重人工的山林风水,让人工的与自然的谐调,院内的与院外的衔接,造成“天上人间”之境,使人产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心旷神怡之感。

体现了:

“天人合一”的“中和”思想,这一思想恰恰与现代人“回归大自然”的欲望相吻合。

可见,重山林风水的传统思想必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得以发扬、发展,以创造优美的建筑环境,实现大自然的回归。

环境、风水、落位、因地制宜、坐北朝南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特点。

依山之势,傍水之边,村落的分合布局,房屋的前后错落,选择有利的风土、水文、地理、气候条件,盖房不占良田,这是传统民居的最本质的特征。

在中国传统民居中最聪明的办法是增加窄长的建筑两边侧翼,形成一个三合院的采光天井,如安徽民居中的天井。

这是空间处理和光的完美配合。

来自天井的天然光线把人们的视线从琐碎的家庭杂物中引向外部庭院的景致。

 

房前、屋后、宅旁和半隐蔽的花园是中国传统民居空间处理的特征,把不具备室外空间形状的单栋房屋加上围墙、连廊、树木花架等创造室外闭合空间,这是中国民居的传统手法,这种民居形式可以说是现代单体别墅的雏形。

 

“上帝存在于细部之中”。

建筑细部,可以定义为建筑整体中加以处理的联结部位,自古以来都是能工巧匠施展才华的地方。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所谓“山节藻悦”、“丹楹刻楠”等细部是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凝聚着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的深刻内涵,对细部的重视也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的传统。

 

 

3中国现代建筑

3.1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轨迹

当我们讨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这一论题时,相信许多人心怀疑虑:

"中国是否有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

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借用了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中国的情况,至少,第一以"建筑大师的杰作"作为衡量尺码,第二以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轰轰烈烈发展的历史作为参照。

假如我们打破这种习以为常的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史观的思维定势,不是以西方体系作为参照,转而将目光放在中国建筑发展自身,我们蓦然发现,无论在近代还是在当代,中国均有自己的优秀现代主义建筑作品,中国也有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明晰的轨迹。

1930年前后的中国建筑界有两点史实十分清楚。

其一,在上海、天津、南京、武汉、青岛,以及在日本人侵占的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出现了现代建筑式样,或称"摩登式"、"现代风格"、"万国式"、"国际式"、艺术装饰风格、日本摩登等,其中包含有为数不多但较纯粹的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

其二,西方现代建筑文化及思想通过报刊杂志、建筑师的交流、建筑教育等方式在中国广为传播。

这说明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在其肇端初始就已波及到中国,并产生效应,中国近代建筑界与世界建筑发展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联系。

3.2在上海的中国现代建筑

作为远东最大的贸易、金融、工业都市以及对外通商的窗口城市,20年代末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现代风格的建筑最早正是在这里诞生。

1929年9月5日,沙逊大厦在上海外滩南京路口落成,由具有雄厚的设计实力,二三十年代称雄上海的最大设计机构公和洋行(Palmer&TurnerArchitectsandSurveyors,即今香港"巴马丹拿事务所")设计,大厦10层(局部13层),塔顶高77m,平面为A字型。

钢框架结构,顶部设有19m高的金字塔形铜屋顶。

从其形式来说,尽管与我们今天从历史书上看到的世纪初年的世界最高摩天楼--美国芝加哥蒙特格美力公司大楼(HeadquartersofMontogomeryWard,1900年建)形象何其相似,但20年代末在复古主义及折衷主义盛行的上海建成无疑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它的体型轮廓线类似蒙特格美力向上逐渐收缩,腰部及檐口部位仍然有几何图案装饰,整体姿态尚未走出复古式样,但与周围沉重的西洋古典建筑相比,无论体型、构图,还是装饰细部已有大幅度简化,给人清新挺拔的现代感。

沙逊大厦的建成标志着现代思潮的开端,它拉开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现代建筑设计的帷幕。

公和洋行继沙逊大厦之后,1933年建成河滨公寓,8~10层,平面结合地形成"S"形布局,立而简洁,1933年及1934年先后建成汉弥登大厦及都城饭店,两幢建筑布局、层数、形式几乎一样,塔楼17层,外部处理仅在基座的上沿、顶层压顶和中央塔楼等部位设局部装饰;1934年建成峻岭公寓,平面呈条形五折环状对称布局,中部19层,立面以垂直线条处理。

这些摩天楼共同的特征表现为突出建筑的体量,只有极少的几何图样装饰,与沙逊大厦相比,明显已更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特征。

作为上海最有影响的设计事务所,公和洋行设计风格的转变,说明30年代初上海建筑界已以现代风格领导设计潮流,公和洋行设计的现代建筑的大显建成,对上海乃至全国建筑界具有重要影响。

3.3中国现代建筑师的现代建筑作品

 

30年代的中国建筑界正是中国建筑师的"自立"时期,在这与世界相通的现代建筑设计潮流中,中国建筑师在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的同时,表现出对现代建筑的热情,此时期从业的主要设计事务所或建筑师几乎都有现代式样的建筑作品。

庄俊设计的上海大陆商场1933年建成开张,楼高10层,外部立面只有局部简洁的纹饰,两年后设计建成的上海孙克基产妇医院局部五层,立面中部设竖向体量,两侧带状线条划分,造型式样已接近"国际式"建筑;华盖建筑师事务所,从1932~1947年问的设计作品中有20多项具有明显的现代风格特征,其中包括1938年建成的大上海大戏院及恒利银行、1947年建成的上海浙江第一商业银行等;基泰工程公司设计的上海大新公司1936年建成开业,中央大厅设有当时国内首创的自动挟梯,10层钢筋混凝上结构,立面只在屋顶栏杆、花架下的挂落处有局部中国武装饰;范文照是现代建筑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其事务所设计的协发公寓(1933年)、巢雅公寓及上海美琪大戏院(1941年)均显示出现代格调;奚福泉1934年设计建成的上海虹桥疗养院建筑形式完全符合内部功能要求,没有任何与结构无关的装饰,重视功能实用,注意卫生及环境,造型美观大方,已深得现代主义建筑的本质特征。

此外,李景沛设计的上海广东银行大楼(1934年)、上海武定路严公馆,董大酉设计的自宅(1935年),陆谦受、吴景奇设计的上海中国银行虹口分行(1936年)等作品都对现代风格进行了探求。

1934年设计、1936年建成的上海中国银行大厦是上海外滩唯一一幢中国人为主设计的摩天楼,主楼17层,高约69m,设计人陆谦受完全按功能要求合理组织平面,表现出理性主义的设计思想,立面设计在表现现代建筑特征的同时,局部采用了中国传统装饰,东主楼采用变形的四角攒尖屋顶,檐下装饰有斗拱,檐口及立面接层处,设有荷叶图饰,这种现代与传统共处一体的表征,表现了中国建筑师在自立时期矛盾的文化心理。

4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4.1传统符号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建筑的高度成熟与伟大成就及其建筑艺术理论与建筑哲理对我们今天的建筑设计研究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传统建筑文化对现代建筑的影响一直是建筑界重要的课题,我们也从不同角度领悟到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应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手法大致可分为传统符号的运用、传统形制的运用和传统材料的运用。

下文将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创作手法结合实例作一系统化的分析。

所谓符号即是用一种明确的信息单元来表达一些概念和具体事物内涵。

建筑中的传统符号则是通过一种高度概括和提炼的方法,以某一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图案或造型来强调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

真正尊重传统的建筑并不是简单的复古,更不是传统符号的简单叠加和堆砌,而是恰当地把握传统的神和意,抓住其文化的精髓与内涵。

这方面成功的例子有很多,如上海金贸大厦。

SOM公司设计的上海金贸大厦运用了中国古代密檐塔的传统符号。

其外形设计充分体现了建筑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

从第一节的16层开始,每节减少两层,逐步收进到第五节的8层,此后每节减去一层,如春笋般节节收分,最终形成了与中国传统密檐塔相近的外观造型。

对照一下传统密檐塔西安小雁塔的外观造型不难看出其檐部向上层层收分的相似之处。

4.2传统形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形制,常指器物或建筑物的构造和形状,即形式上的模式。

建筑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要从整体上体现民族特性,就需将传统形制通过各种原型进行演化、拼贴、从而叠合成具有时代精神、又兼顾传统形制的新建筑,对传统的理解不应仅仅停留在形式的表层结构上,而要通过多方面感悟、从深层结构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构建新的建筑形式。

国内关于传统形制的应用实例较多,其中颇具代表性的要数北京香山饭店、曲阜阙里宾舍和北京的菊儿胡同。

根据我们的研究,传统形制应用可分三种类型:

传统群体布局形制、传统园林形制和传统居住形制。

4.2.1传统群体布局形制的运用

中国古代建筑有着丰富的群体布局形式,在世界建筑史上成就杰出,将这一传统风格发扬光大,具有重要的意义。

戴念慈先生主持设计的曲阜阙里宾舍与孔府、孔庙建筑融为一体,有着一致的传统形制,是体现传统建筑群体形制的一个成功实例。

曲阜孔庙是国家重点保护单位,在整个建筑群中应占主导地位,其周围建筑应在形制上与之协调统一。

而阙里宾舍作为规模较大的新建建筑,正是在这一点上达到了与孔庙的完美呼应。

整个宾馆只有两层,形制上借鉴传统的群体院落组合,采用多进院落布局,建筑错落有致,空间辗转丰富、轴线主次分明。

中轴线突出,左右不完全对称却又不失均衡,院落庭院式布局较为自由,却有主次轴线贯穿,使疏密结合、多向进深的建筑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