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06.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400318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0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自然辩证法0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自然辩证法0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自然辩证法0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自然辩证法0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06.docx

《自然辩证法0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06.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06.docx

自然辩证法06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绪论

思考题:

1.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2.简述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中的主要重大成就。

3.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

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研究对象、内容及学科性质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19世纪70年代由恩格斯创立,DialeticsofNature。

目的:

阐述辩证法的客观性。

1.广义的自然辩证法:

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即其生产力功能。

2.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学科群,研究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3.狭义的自然辩证法(钱学森)—自然观

四大起源:

天体起源与演化、地球起源与演化、生物起源与演化、人类起源与演化

4.认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

科学哲学

西方哲学存在主义:

萨特尔《存在与虚无》

人本主义

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潜意识

逻辑实证主义:

爱因斯坦、海森堡

科学哲学证伪主义:

波普尔Popper

历史主义:

库恩Kuhn

5.公认的观点: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和其他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自然辩证法主要包含:

自然观、自然科学观、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两对矛盾:

人与自然、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间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三.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四.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实践哲学

本体论

自然辩证法研究内容

自然知识——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知识——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

思维知识——辩证逻辑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作用

一.地位:

独立层次——介于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o

二.作用:

1.对哲学产生的作用:

a.提供理论依据;b.提供丰富营养;c.强化哲学对科学的指导

2.对科学的作用:

a.提供认识的原则;b.有利于人们善于利用和创建新的研究方法;c.根据已有科学理论和有限事实提出假说,保证还不成熟的学科持续前进;d.逻辑分析工具的作用

第三节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

一.自然辩证法前史——自然科学(从总体上探讨自然界本质和状况)

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1.背景:

1873年5月30恩给马写了封信,以批判当时错误的哲学派别

庸俗唯物主义:

★★

当时错误的哲学派别:

新康德主义:

康德:

“自在之物”不可知,怀疑论,不可知论。

认为万物皆为上帝所创,认为社会主义为永恒的准则,不可能成为社会制度的实现。

一批自然科学家(生理心理学家)认为意识是大脑的一种分泌物。

2.《自然辩证法》的写作过程:

第一阶段:

1873—1876年,《自然辩证法》包括:

论文10篇、杂记169个、计划草案2个

(杜林、李卜克内西(马克思学生))

第二阶段:

1878—1883年1883.3.14马克思去世

1895恩格斯去世

1919俄文版《自然辩证法》问世

1929中文版《自然辩证法》问世

3.★《自然辩证法》的体系结构与主要内容:

该书以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界的矛盾,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矛盾为主线,将论文杂记等内容汇总为六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

《导言》:

★论述了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和主要成就,论证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

第二部分:

自然科学与哲学

①《反杜林论》旧序[《自然科学与哲学》]——《论辩证法》:

论述了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哲学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研究者把握了正确的途径探索,避免走弯路,加速研究进程,防止滑入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泥潭,科学为哲学发展提供基础。

②《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

第三部分:

辩证法

★论述了:

唯物辩证的科学体系是由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和五对范畴(本质与现象、内容和形式(内容活跃多变、形式相对稳定)、原因与结果(因果关系、前后相继、必然联系)、偶然与必然(必然支配偶然,必然和偶然皆有原因)、可能性与现实性、)组成

第四部分:

物质的运动形式,《运动基本形式》、[物质运动形式的科学分类]

★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等的内在联系,并指出科学的分类是以研究对象的运动形式为根据。

按运动载体分五类:

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生产方式

第五部分:

各门具体学科中的辩证法、论文:

《运动的量度—功》《潮汐摩擦》《热》《电》、[力学与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探讨了各门具体学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第六部分:

劳动创造了人、论文:

《劳动在猿向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劳动在猿向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论述了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间架起了桥梁,实现了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4.《自然辩证法》的现实意义:

三.自然辩证法的现状与发展:

(略)

第四节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于学习方法(略)

第二章古代自然观与方法论

思考题:

1.结合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简要说明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简述)

2.试比较L-D原子论与伊氏原子论的异同。

(论述)

3.简述中国古代“八卦”“五行”说中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思想。

4.简述古代自然观的特性o

5.结合古代具体科技成果,论述古代方法论的巨大成就。

第一节古代自然哲学与自然观

一.探讨世界本源——元素论:

1.米利都学派:

创始人;泰勒斯—水是本原。

“科学之祖”

阿那克西曼德:

“无限多”、“科学抽象论”

阿那克西•米尼:

“气”万物本原,量变——质变

2.赫拉克立特:

“火”万物本原、“?

火说”、“万物皆流、无物常在”、“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3.“八卦”学说:

《易经》——乾、坤、震、巽(xùn)、坎、离、艮、兑。

阴阳二进制

4.“五行”学说:

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

二.原子论:

1.留基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L-D):

要点:

①提出了原子和虚空的概念。

原子构成事物的本原,在虚空中不停运动。

虚空≠虚无,是大量原子的存在; ②原子的特性:

A.看不见摸不到的实物粒子;B.既不可产生也不可消灭;C.原子在本质上午差异,只有大小形状位置次序等数量特征的差异。

 ③用原子的运动解释万物的形成。

原子在运动中发生了偶然的偏斜相互摩擦。

聚合,事物形成;离散,事物消失。

2.伊壁鸠鲁的原子论:

与L-D原子论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伊氏是对前人的继承,差异点是伊氏是对前人的发展。

要点:

①始原子和结构原子。

原子是构成万物的基础。

进一步提出原子有结构,但不可分割。

 ②原子特性:

A.B.(同L-D的A.B.点)C.承认数量特征差异,进一步提出原子有重量,正是由于重量的不同导致原子性质的不同。

 ③用原子运动解释事物的产生与消亡,但其依据不同。

伊氏运用吸引与排斥,矛盾,重力原因和其他力学原理揭示了事物碰撞聚合产生离散消亡,把偶然的偏斜纳入必然范畴之中。

3.卢克莱修的原子论:

功绩在于运用了原论揭示了自然现象。

著《物性论》

三.宇宙论(天体论):

四.古代自然观的特性:

1.本质特性:

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统一,用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去解释其他事物和现象、产生与演化。

与唯心宗教神学有本质区别,在反映自然界状况时将事物和现象看成一个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从自然界本来面目出发进行客观反映,将本原与状况间实现了统一。

诸如“八卦”“五行”学说。

前者用八种事物后者用五种事物揭示了万物与现象的根源。

前者用阴阳交感,后者用相生相克揭示了事物形成、演化与消亡,具有丰富的朴素唯物之一和自发辩证法思想并实现了两者的统一。

2.直观性:

将世界本原归咎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不懂得一般与特殊二者关系。

将物质形态等同于物质一般的概念。

3.猜测性:

不清楚事物现象间的内在联系,用理解的或幻想的代替现实关系,甚至用主观臆想填补事实空白。

4.思辨性;根据已有的事实和理论经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但难以付诸现实实践的检验,甚至规避实践检验o

第二节古代科技成果与方法论成就

一.数学与方法论:

思考题:

人们在认识改造自然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发明了技术、积累了经验,同时运用和完善了一系列方法,包括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实验方法解析方法。

成就最丰富的还是数学方法。

1.毕达哥拉斯学派:

2.苏格拉底:

“学园派”

佯谬法(悖论):

助产法:

3.欧几里得几何学:

《几何原本》,运用演绎推理方法建立科学体系。

体系壮观、内容丰富、推理严谨、逻辑性强。

4.阿基米德的成就

二.力学与方法论:

1.杠杆原理:

2.浮力定律:

第三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必然性

思考题:

1.简述近代初期天文学是如何向宗教神学发起挑战的。

2.简析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3.试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所做出的重的贡献。

4.结合19世纪6大发现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必然性。

第一节自然科学争取独立的伟大战争

一.时代背景: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早在意大利兴起

2.航海探险和地理大发现

3.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

二.《天体运行论》从天文学领域想宗教神学发起挑战:

1.哥白尼创立日心说:

Comperhiens(1473-1543)1543年5月23日,《天体运行论》

2.日心说的内容:

1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天体围绕太阳运行

2地球在运动,并带着月亮及其轨道围绕太阳公转,一年一周。

地球也自转,每转一昼夜;

3月亮是地球的卫士;

4离太阳近的天体运行周期短,离太阳远的天体运行周期长。

3.意义:

1恩格斯高度评价了天体运行论,“哥白尼那本不朽的著作是向宗教神学发出的挑战书,是自然科学宣告独立的宣言书,解放了人类的思想,动摇了宗教统治的根基,公开向宗教神学发难,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愚昧无知,对宗教神学是一沉重打击,超越了科学自身的范围。

2“将颠倒了近2000年的地日关系重新正立过来,把天文学建立在真正的科学基础之上,为摆脱自然哲学的束缚,冲破宗教神学的桎梏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为整个科学的独立开了先河。

4.日心说的传播与发展:

1布鲁诺宣传捍卫日心说:

Bruno,1584年,发表《论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宇宙是无限的,没有中心)。

1600年2月17日遭火刑o

2伽利略宣传发展日心说:

Galelie(1562-1642),1632年发表《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三.《人体构造论》从医学领域想宗教神学发起挑战:

1.维萨里(比利时)Vesarlius,

2.赛尔维特(西班牙)Servet,1543年发表《基督教的复兴》提出血液在心肺小循环理论。

当年遭火刑。

第三节近代前期自然科学发展与形而上学自然观

一.方法论的突破:

1.实验科学的兴起:

2.归纳方法重新振兴:

培根:

求同法、差异法、共变法

穆勒:

求同差异法、剩余法

3.演绎法逐渐完善:

笛卡尔——四法则:

①清晰明白法则;②分析法则;③秩序法则;④完整性法则。

二.具体成就:

1.天文学——天体运行规律:

椭圆运动定律

面积定律

和协定律

2.力学:

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力学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

3.

数学:

常量变量,微积分(解决瞬时运动、切线、曲线所围面积及长度、极值问题)

对数

解析几何——笛卡尔

4.物理学:

热、光、电、磁

5.化学:

波义耳、拉瓦锡

6.生物学:

物种分类人为分类法:

林奈

自然分类法:

布丰

自然发生说

物种由来预感说

渐成说

三.形而上学自然观——自然界绝对不变

1.特性:

1机械性:

用力学观点解释一切,把人解释为机械

2形而上学性:

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分析现象解决问题

3不彻底性:

没有将唯物主义原则贯穿于社会领域,其历史观仍是唯心史观

2.产生原因:

1科学原因:

自然科学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只有力学达到相对完善的程度,被不恰当地推广到所有领域;

2方法局限:

分门别类地分析客观事物,分析方法占了主导地位,片面孤立的观点在所难免,久而久之上升到哲学的道路。

3阶级原因:

资产阶级已成为统治阶级,要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寻找哲学依据,形而上学自然观正合乎其需要,在阶级统治力量的维持下该自然观大行其道。

3.评价:

1贡献:

a›对于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b›为自然科学摆脱宗教神学的桎梏,摆脱自然哲学的束缚得以独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c›对于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o

2缺陷:

a›对于科学之间的相互结合整体发展在近代后期起到了阻碍作用;b›为资本主义制度作辩护,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第四节伟大的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奠定了基础

一.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后果:

1.内容:

1工作机的改进;

2蒸汽机的改进;

3机器制造标准化;

4炼钢技术的改进。

2.后果:

1充分显示了科技的威力,使统治者乐于扶持资助科学;

2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3调整了科学技术生产三种关系,使科学?

到技术生产的前列;

4充分展现科技成果的应用前景。

二.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设:

康德—1735年《宇宙发展史概论》

以原始星云为基础,运用吸引与排斥的矛盾,力学与热力学的有关原理,解释了宇宙天体形成与演化,揭示了自然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在形而上学自然观打开了一个缺口,唯心自然观的产生奠定了第一会基石。

三.维勒有机化学:

1828年,维勒——《论尿素的人工合成》,总结了自己五年来运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成果,揭示了有机界与无机界的内在联系。

对形而上学孤立片面的观念给予沉重打击,为新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根据。

四.赖尔的地质渐变论:

1833年,赖尔——《地质学原理》,书中运用地球内力(火山、地震等)和外力(风霜雨雪、山川河流湖泊海洋等),合理揭示了地质岩层的形成与演化,更深层次揭示了自然界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把理性带进了地质学,对形而上学自然观给予了重创。

五.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1.过程:

①能量守恒——19世纪40年代,十几位不同国籍、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家几乎同时提出该定律。

德国年轻医生迈尔从生理学角度提出了该定律,英国物理学家焦耳从电学、力学、热学角度提出该定律。

德国霍尔姆兹从数学、生理学、化学等领域证明了该定律。

还有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也证明了该定律。

②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恩格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站在哲学高度运用辩证思维科学地概括得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能量的转化,它向我们表明了,首先在无机界起作用的所谓?

力及机械能及其补充,所谓位能、热、放射、电、磁、化学能都是普遍运动的表现形式,它们按照一定的量度关系,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因此当一种形式的一定量消失必然有另一种形式的对应量诞生出现。

因此,整个自然界的运动都可归结为由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的无限转化”。

2.重大作用:

1为人们认识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理论依据;

2全面解释了自然界的事物,不仅处于静态联系之中还从更深层次上解释了事物间动态联系。

将普遍联系的哲学论断变成实验自然科学的事实;

3对新的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和最坚实的基础。

六.生物的细胞学说:

两位德国生物学家先后提出了植物细胞学说和适用于整个生物界的细胞学说,实现了生物界的统一,揭示了不同生物间的内在联系,对形而上学自然观再一次给予了重大打击o

1839年,施莱登《关于植物起源的资料》,1840年,施旺《关于动植物的结构与生长类似性的显微镜研究》。

细胞是一切生物构造的基础,一切生物是细胞生长发育的结果。

七.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达尔文、华莱士、拉马克——用进废退

遗传与变异、同化于异化、生物体与环境

1.自然选择:

种间、种内

自然选择2.人工选择

3.性选择:

温和式(孔雀)、激烈式

达尔文运用遗传与变异、同化于异化、生物体与环境等矛盾,解释了生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需到有序的进化过程,解决了当时哲学界、科学界、生物学界最复杂最困难的问题。

列宁称赞,达尔文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基础之上,批判了物种神创论、偶然论、不变论的观点,揭示了生物的程序性和变异性。

达尔文实现了整个生物学的统一,解释了生物间全面的联系,更深层次揭示了生物的变化发展,为新自然观的产生又增添了新的基石。

结语:

面对如此之多的重大科学发现,恩格斯概括新自然观的基本点已经完备,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凝固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是永恒不变的特殊的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流动和无限循环中发展的。

第四章科学技术观概括

1.简述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

2.试述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3.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节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

一.社会生产是科技的基础:

1.社会生产是科技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源泉和动力;

1最早的科学技术主要来源于社会生产;

2社会生产不断为科技提出新课题,促进其发展。

2.社会生产不断为科技提供新的物质手段;

3.社会实践是检验科技知识真理性的标准。

二.社会制度和军事战争的影响:

1.社会制度的影响:

1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制约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各方面:

科技成果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就会得到统治阶级的资助得以发展,反之则不然。

2科技政策对科技发展有重大的制约作用。

良好的先进的科技政策能充分调动研究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推动科技发展,反之则不然。

2.军事战争的影响:

弊大于利

1主要表现在巨额投资刺激科技发展;

2军事战争向科学技术提出急需解决的问题,促进科技发展;

3能够带动相关科学的发展。

三.哲学领域:

1.为研究者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2.对研究成果加以分析o

第二节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新事实与旧理论的矛盾:

在理论指导下的科技探索活动会出现新事实新现象原有理论难以解释,暴露出不足和缺陷,需要根据新事实新现象补充完善原有理论或提出新理论取代旧理论,从而把科技推向前进。

二.不同学派理论观点之间的争论:

1.产生原因:

人们观察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对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结论,相互订正。

2.作用:

1活跃学术气氛,加速科学发展。

特别是有利于年轻学者脱颖而出,造就年轻人才;

2促使人们放弃错误的观点,接受正确的观点;

3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理论创新。

三.学科间的交叉渗透:

1.原因:

2.途径与作用:

1基础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使科学的理论更加可靠可信,一次为指导改造世界,能提高成功率;

2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有利于理论向现实的转化,形成现实生产力,提高人们然是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3交叉学科、横断学科(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综合学科的出现有利于科学整体突破全面发展。

四.继承与创新:

继承与创新的基础既包括继承前人的成果经验方法,也包括前人留下的难题,吸取前人经受挫折所留下的教训。

创新是研究者的最高追求,创新十分层次的。

提出了前人没有涉及的新定律新原理称为科学的突破;取得的成果时所涉及的学科领域达到了完善的程度称为重大科学突破;取得的成就使整个科学领域发生重大飞跃或创建了一种普遍使用的新方法称为科学革命;取得的成就是整个人类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飞跃称为重大科学革命。

历史上五次科技中心的转移:

1东方→意大利,文艺复兴,1540-1610

2→英国,1670-1730

3→法国,1770-1830

4→德国,1810-1900

5→美国,1910

第三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进入20世纪,以四大理论(相对论、量子力学、原子结构理论、分子生物学)为标志的科学革命和以四大技术群(原子能技术、信息技术、宇航技术、生物技术)为标志的技术革命相继爆发,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最充分地表现出来。

专家学者达成共识,科学技术即是生产力,并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生产力=劳动者科技+(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科技+管理

一.通过教育的途径使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提高劳动者素质,保障劳动者健康,在正产中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二.通过技术革新发明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物化到生产工具中,研制出新的机器设备用于生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三.通过新工艺新发明不断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合理节约使用原有资源,不断开发新资源,增加生产力的物质内涵,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四.管理科学越来越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协调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降低内耗使其最大限度发挥各自功能。

五.未来社会科学技术将发挥更大作用。

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

人口、粮食、土地、资源、环境

总之,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发展而言是生产力,就社会发展而言是推动力,就政治而言是影响力,就军事而言是威慑力。

 

第五章科研课题及选择

结合所从事的专业论述选题过程中应如何贯彻好有关原则(重点展开一条原则其余不必展开)

第一节科研课题及其选题的作用

一.什么是科研课题:

经过比较选择确定下来的用精确的科学术语加以表达的一个或一组问题叫做科研课题。

二.选题的作用:

1.是科学研究的真正开端,制约着科研总方向,规定了科研总任务;

2.引导研究者合理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3.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科研方法和途径。

第二节科研选题应遵循的原则

一.需要性原则:

——目的明确

1.含义:

社会需要和科技自身发展需要两个方面。

选择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性课题以及科技发展过程中矛盾尖锐焦点突出领域中的课题。

2.如何贯彻:

1选题应看是否有其社会价值经济价值需学术价值以及价值的大小;

863计划:

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宇航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激光技术

2长期需要与近期需要相结合。

二.创造性原则:

——价值

1.含义:

选择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并可以获得预期成果的课题,既包括获得新见解新理论新发现,也包括获得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等

2.如何贯彻:

1到学科前沿阵地选择课题,保证研究工作的高起点高水平,一旦获得成功就可实现超越;

2到矛盾尖锐焦点突出的领域选择课题;

3到学科交叉区域或被人忽视的无人区域选择课题。

三.科学性原则:

——选题根据问题

1.含义:

选题要以可靠的事实为依据或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2.如何贯彻:

1基础理论研究必须以丰富可靠的事实为依据以提高理论成果的可信程度和正确性;

2技术、应用类选题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以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少走弯路,加速研究进程。

四.可行性原则(现实可能性问题):

——选题条件问题

1.含义:

选题应从已具备的主客观条件或经过努力可得的条件出发加以确定。

2.如何贯彻:

1选题必须从已经具备的主观条件出发,包括:

知识水平、知识结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外语知识等)、研究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设计能力、创造/新能力、表达能力等、)个人特长、兴趣及其对所涉及的学科发展状况与趋势的把握等;

2应从已具备的客观条件出发,包括资料(文献资料、实物等)、设备、人力、资金、时间等;

3发挥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