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真题带答案精选共20篇.docx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真题带答案精选共2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真题带答案精选共20篇.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真题带答案精选共20篇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附答案详解
一、阅读理解训练题
1.(2020苏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草原日出
[英]多丽丝•莱辛
①那年冬天,每晚睡前,他都对着枕头里面大声喊:
“四点半!
四点半!
”直到确信脑袋已抓牢这三个字,才安然入睡,仿佛一片安眠药突然降临。
他脸朝着闹钟的方向,这样醒来后第一眼便能看到它。
②早晨四点半,分秒不差,他得意地按下将要响起的闹铃。
再躺这最后一秒吧!
不,他弹跳而起,如鱼跃水面。
冷啊!
真冷啊!
③出门,带上猎枪和狗。
天亮前他得赶完四里路。
他在疾行,狗在探路。
它们没有经过训练,自由散漫,有时会玩失踪,但却是他最好的同伴。
为了几枪射击,他要赶很长的路,有了它们路上就不枯燥了。
④他在田埂上跑起来,大步慢跑,扎实前进。
这方法是他观察土著人学会的:
上身的重量交替落在两脚上,保持慢速、平衡运动,这样不会疲乏气短。
当血液从腿部冲上胳膊,他对身体的得意和骄傲油然而生,直到他不得不咬紧牙关,关住那股想大声歌唱的强烈欲望。
⑤草原。
第一只鸟在他脚边醒来,接着一群鸟冲向天空,鸣叫着宣布新一天的开始。
他终于抑制不住,发出狂野的喊叫,然后野兽似的狂奔,他在疯狂中忘我地歌唱生命的愉悦和青春的奢华。
⑥突然,他想起了什么:
我15岁啦!
15岁啦!
这话对他来说很新鲜,他满怀兴奋又若有所思,开始用手指感受走过的岁月,像数着鹅卵石,每一块既独立又离不开彼此,每一块都闪烁着奇异的光芒。
这就是他:
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了十五年的男孩。
陪伴他的有这缓缓的河水,还有这充满挑战的空气:
夏日正午,它闷热难耐;冬天早晨,它凛冽刺骨。
⑦没有什么他不能做到!
他觉得自己将来的生命是伟大而神奇的,完全是他自己的:
“世上所有大人物都曾像我现在这样小,所以我也能成为大人物。
只要我愿意,我能把世界变成我想要的样子。
”
⑧他的嗓音充满了紧迫性、真理性和非凡的勇气。
他又大声唱起来,歌声沿着河水旁的峡谷回荡,他停下来等待回声,然后又唱:
“歌唱吧!
这就是他﹣﹣只要愿意,他就歌唱,这个世界必须响应他!
”
⑨他等待回声。
那些新鲜的想法又回来了,如同有人在回应他、鼓励他。
峡谷充满了细软的回声,在小河旁的岩石间来回撞击。
突然,传来一种陌生的回声!
那声音不是他的,也不是鸟儿的欢唱,也不是流水的叮咚……
⑩他从疯狂中清醒了。
他呼唤猎狗,狗没有出现。
他孤身无援了,不久前他在这里看见一头豹。
⑪他不由得握紧了枪,四处张望。
灌木丛的尽头,那块憔悴的岩石旁,一只受伤的怪兽,遍身黑毛,黑毛下是片片粗肉……在一团流动的黑压压的东西的围攻下,这些肉正渐渐消失!
一头公鹿,喘着气低声尖叫。
⑫他朝它跑去。
地上全是蚂蚁!
又大又壮,对他视而不见,急匆匆地向那公鹿奔去。
他屏住呼吸,怜悯和恐惧攫住了他:
那公鹿倒下了,抽搐着……
⑬他忽然想到可以朝它射击,早点结束它的痛苦。
他端起枪,又放下。
使他放下枪的是渐渐膨胀的愤怒、痛苦和抗议:
如果我没来,它就会这样死去,我干吗要干涉?
这样的事情在灌木丛中随时都在发生。
活着的东西在痛苦中死去,这是生命的演变规律。
他把枪夹在膝间,四肢里痛苦翻涌,他喃喃自语:
我阻止不了,我无法阻止,我无能为力。
⑭事情就这样,无法改变。
⑮关于命运和未来的认识就这样首次闯进他的生活,“是啊,这就是生命!
”生命消逝的那刻,他无法采取任何仁慈的行动!
他明白了:
这片他生活了十五年的草地是辽阔无垠、无法变更、残酷无情的。
他感到痛苦、恶心和愤怒,又为坚忍克己的新认识感到几丝满足。
他提醒自己:
蚂蚁也要吃东西啊!
他泪流满面。
⑯公鹿越来越小,最后只剩下一堆白骨,在阳光下泛着白光。
哦,是的,太阳刚刚升起。
为什么!
这短短的几分钟,事情就发生了巨变?
他站到骨架前:
它趴在矮树丛下。
要不是还残留着几小块粉红的软骨碎片,人们会觉得它已在这里躺了多年。
骨架四周,蚂蚁衔着肉,渐渐撤退。
有几只蚂蚁竟直起身子盯着他,眼里泛着贪婪的光。
⑰“滚开!
我可不是你们的早餐,无论如何都不是!
”
⑱他弯下腰,触摸着头颅上的孔穴:
那原本是鹿的眼睛!
他想起活鹿那水汪汪的眼睛,觉得难以置信。
早晨,也许就一小时前,这小生灵还骄傲地踏着大地,抖着犄角,甩着尾巴,嗅着清晨的空气,像国王那样漫步在充满自由的灌木丛中;每片草叶为它生长,纯净的河水供它饮用。
⑲但是,谁能意料一头健步如飞的公鹿会被一群蚂蚁困住呢?
⑳他好奇地蹲下去,发现它的后肢关节处断了,断裂的骨头相互徒劳地抵触。
可能死前它的后肢就受伤了,然后一跛一跛地误入了蚂蚁巢。
应该是这样!
那么是谁伤了它呢?
是它摔了一跤?
是它与同类争斗中受了伤?
是土著人扔石头伤了它?
㉑他想像土著人朝一头公鹿扔石头时,另一幅画面出现了:
他看见自己,某个早晨,兴奋地向一头若隐若现的公鹿射击……他无法面对这画面,他只是个小男孩。
他低着头,面带愠色,拒绝承认是自己射伤了它。
㉒他回家了。
他累了,脚步沉重。
当他看见自己的家时,皱了皱眉。
那只小生灵的惨死让他耿耿于怀,不得安宁。
㉓他想:
明天早晨,要再去那片灌木丛,好好想一想。
(有删改)
(1)小说开头两段写出了小男孩怎样的性格特点?
(2)小说⑤﹣⑧段中写小男孩狂奔、歌唱有什么作用?
(3)第⑩段画线处设置小男孩呼唤猎狗这一情节是否合理?
联系上下文简述理由。
(4)细读小说第⑱段,简要分析小男孩当时的心理感受。
(5)小说结尾说,小男孩明天早晨要再去那片灌木丛“好好想一想”,他会想些什么?
联系全文回答。
【分析】文章叙述了十五岁的他天真活泼,乐观自信,又不乏张扬,他认为世界是他的。
但是当他发现一只公鹿被蚂蚁啃食,自己却无力阻止,无能为力,这让他感到痛苦,让他对社会进行重新的认知,特别是当他发现公鹿的死亡是因为后肢关节处断了的时候,他的内心更是无法安宁。
内容发人深思。
【解答】
(1)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理解。
从第
(1)段的“每晚睡前,他都对着枕头里面大声喊:
四点半!
四点半!
直到确信脑袋已抓牢这三个字,才安然入睡”,从第
(2)段的”再躺这最后一秒吧!
不,他弹跳而起,如鱼跃水面”可以概括出:
天真活泼,坚毅执著,自控力强;从第
(2)段的“早晨四点半,分秒不差,他得意地按下将要响起的闹铃”可以概括出:
勇敢自信。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当血液从腿部冲上胳膊,他对身体的得意和骄傲油然而生,直到他不得不咬紧牙关,关住那股想大声歌唱的强烈欲望”“没有什么他不能做到!
他觉得自己将来的生命是伟大而神奇的,完全是他自己的”可以看出,“狂奔”“歌唱”是小男孩对自己身体得意、骄傲的心理外化,是他相信自己无所不能的表现;根据“活着的东西在痛苦中死去,这是生命的演变规律。
他把枪夹在膝间,四肢里痛苦翻涌,他喃喃自语:
我阻止不了,我无法阻止,我无能为力”可以看出,小男孩面对公鹿之死感到无能为力,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为写他思想认识的变化作铺垫。
(3)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根据第(9)段的“突然,传来一种陌生的回声!
那声音不是他的,也不是鸟儿的欢唱,也不是流水的叮咚……”和第(11)段的“他不由得握紧了枪,四处张望”可知,本来在高声歌唱,等待回声的小男孩却突然听到了陌生的回声,小男孩呼唤猎狗这一情节既表现了小男孩听到陌生声音后想找到猎狗来给他壮胆的紧张心理,又与第(3)段的“它们没有经过训练,自由散漫,有时会玩失踪,但却是他最好的同伴。
为了几枪射击,他要赶很长的路,有了它们路上就不枯燥了”相照应,表明没有经过训练的猎狗“自由散漫”玩去了。
(4)本题考查通过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心理的作用。
“水汪汪的眼睛”“骄傲地踏着大地,抖着犄角,甩着尾巴,嗅着清晨的空气”“漫步在充满自由的灌木丛中”等语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男孩想象中公鹿的漂亮外形和骄傲、自由、“君临天下”的生活;“小生灵”“国王”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公鹿在小男孩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而眼前的公鹿“只剩下一堆白骨”,两者形成鲜明对照,从”他泪流满面”可以看出,小男孩对公鹿的不幸感到怜悯、伤心,他难以接受这个悲剧。
(5)本题考查对文章结尾的理解。
根据第(20)段的“那么是谁伤了它呢?
是它摔了一跤?
是它与同类争斗中受了伤?
是土著人扔石头伤了它?
”可知,小男孩首先要好好想一想的是公鹿的死因:
究竟是谁伤了公鹿;根据第(22)段的“他回家了。
他累了,脚步沉重。
当他看见自己的家时,皱了皱眉。
那只小生灵的惨死让他耿耿于怀,不得安宁”可知,小男孩要好好想一想的是自己未来的可能性;根据第(13)段的“这样的事情在灌木丛中随时都在发生。
活着的东西在痛苦中死去,这是生命的演变规律”“我阻止不了,我无法阻止,我无能为力”可知,小男孩要好好想一想的还有大自然生命演变的规律。
答案:
(1)天真活泼;坚毅执著、自控力强;勇敢自信。
(2)“狂奔”“歌唱”是小男孩对自己身体得意、骄傲的心理外化,是他相信自己无所不能的表现,这与下文他面对公鹿之死感到无能为力形成对比,为写他思想认识的变化作铺垫。
(3)合理。
与第③段写狗“自由散漫,有时玩失踪”的文字相照应;有利于表现小男孩听到陌生声音后的紧张心理。
(4)小男孩对公鹿的不幸感到怜悯、伤心,他难以接受这个悲剧。
比如弯下腰去触摸公鹿头颅上的孔穴,称之为“小生灵”,想象公鹿的漂亮外形和骄傲、自由、“君临天下”的生活。
(5)公鹿的死因;自己未来的可能性;大自然生命演变的规律。
【点评】分析出人物的性格。
首先,指出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是什么;其次,分析这种方法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最后,点出使用这种方法的作用、效果,即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10.(2020泰州)阅读下面的说明文语段,完成问题。
①传统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千百年来守护着华夏人民的生命健康。
中医有三大基本治疗方法:
灸熨、针刺和汤药。
所谓灸熨,即艾灸法和药物热敷法;针刺则是以针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来达到治病的目的;汤药就是用水煎服的中药。
不管是艾灸还是针刺,中医的治疗方法都坚持阴阳平衡的原理。
②中医学理论发源于先秦。
精气、五行和阴阳三大学说,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精气是生命的本源,五行相生相克,阴阳则是两种对立的事物或事物对立的两面。
阴阳平衡是最佳状态,A遇到此消彼长的情况,B需要通过艾灸、针刺或汤药来调和。
精气、五行和阴阳三者构成了中医关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基本观点,也反映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③在中医看来,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因此,中医讲求医疗的整体性,与西医推行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形成鲜明的对比。
整体医疗理念要求医生辨证①施治,在医治时把握辨病位、辨病因、辨病机等原则。
历史上,名医华佗给两个同样头疼发热的病人开出了截然相反的药方,就是这种方法的最佳诠释。
④传统中医众多理念深入人心,历久弥新,在西医风行的今天,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医学领域独具特色的中国元素。
【注】①证:
同“症”。
(选自《月读》,有删改)
(1)第①段中加点的“千百年来”不能删去,请说明理由。
(2)请在第②段A、B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得上下句意思连贯。
A:
B:
(3)为什么传统中医能够“成为医学领域独具特色的中国元素”?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分析】本文介绍了传统中医坚持阴阳平衡的原理,精气、五行和阴阳三大学说构成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讲求医疗的整体性,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等内容,最后指出传统中医成为医学领域独具特色的中国元素。
【解答】
(1)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
此题可从内容上进行分析,“千百年来”表示时间长,强调了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如果删掉,则对中医存在时间长、影响大强调不足。
(2)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
仔细阅读相关语句,分析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据此选用适当的关联词语。
“遇到此消彼长的情况”与“需要通过艾灸、针刺或汤药来调和”是假设关系,可用“如果……就”或“一旦……则”等关联词语作答。
(3)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
此题可提取文中关键语句适当加工作答。
由“不管是艾灸还是针刺,中医的治疗方法都坚持阴阳平衡的原理”“精气、五行和阴阳三大学说,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医讲求医疗的整体性,与西医推行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形成鲜明的对比”“传统中医众多理念深入人心,历久弥新,在西医风行的今天,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等内容可概括作答。
答案:
(1)“千百年来”强调了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果删去,则对中医存在时间长、影响大的特点表意不足。
因此不能删去。
(2)A:
一旦B:
则
(3)①中医治疗方法坚持阴阳平衡的原理;②精气、五行和阴阳三大学说,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③中医讲求医疗的整体性,与西医推行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形成鲜明的对比;④传统中医众多理念深入人心,历久弥新,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点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对文章进行有一定阅读目的的分析,按照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选出来。
筛选,即确定对象,针对题干中的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查找对应的信息源,是在阅读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答题中是去伪存真的过程,辨析正误;整合,即“调整组合”,是将提取出来的零散的信息,按要求分类,经过加工,形成比较系统的内容的认知的过程。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全面。
2.(2021连云港)阅读《儒林外史》选段,完成问题。
【甲】匡超人想,别的都不打紧,忙进房去抢了一床被在手内,从床上把太公扶起,背在身上。
把两只手搂得紧紧的,且不顾母亲,把太公背在门外空处坐着。
又飞跑进来,一把拉了嫂子,指与他门外走。
又把母亲扶了,背在身上。
才得出门,那时火已到门口,几乎没有出路,匡超人道:
“好了!
父母都救出来了!
”
【乙】娘子再三再四不肯下乡,他终日来逼,逼的急了,哭喊吵闹了几次。
他不管娘子肯与不肯,竟托书店里人把房子转了,拿了银子回来,娘子到底不肯去,他请了丈人、丈母来劝。
丈母也不肯。
那丈人郑老爹见女婿就要做官,责备女儿不知好歹,着实教训了一顿。
女儿拗不过,方才允了。
【丙】匡超人道:
“潘三哥是个豪杰,他不曾遇事时,会着我们,到酒店里坐坐,鸭子是一定两只,还有许多羊肉、猪肉、鸡、鱼,像这店里钱数一卖的菜,他都是不吃的。
可惜而今受了累。
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若到这样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
”
(1)结合选文概括匡超人的变化。
(2)结合原著内容,概述与乙段故事相关联的前后事件。
(3)鲁迅评价吴敬梓写人能“摄魂勾魄”,结合丙段,谈谈作者的写人之妙。
(4)试分析匡超人变化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社会根源。
【分析】文段选自《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
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解答】
(1)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甲】文讲匡超人在火灾中奋力救父母,看出他是一个对父母孝顺的善良的人。
【乙】【丙】文中写匡超人做官后,变成对妻子冷漠蛮横对朋友虚伪圆滑的市侩小人。
(2)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能力。
乙段讲了匡超人逼娘子下乡。
这段故事前:
匡超人跟着潘三假造文书,代人应考,潘三下狱后,匡超人怕受牵连,要去老师家避祸。
后:
妻子下乡后,他隐瞒自己已婚娶的事实,娶了老师的外甥女。
(3)本题考查对名著中运用的文学艺术手法的理解分析能力。
丙段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
匡超人所说的话先借潘三的出手豪爽,当面讽刺景兰江、蒋行房二人不够大方,再表明自己的身份不同以往,要依照朝廷赏罚,拒绝与潘三见面。
充分体现了匡超人的虚伪无情,忘恩负义。
(4)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
作者所处时代的士林阶层攀龙附凤、追名逐利、嫌贫爱富的风气对青年士子精神生命的毁灭,以及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答案:
(1)匡超人由一个对父母孝顺的善良的人,变成对妻子冷漠蛮横对朋友虚伪圆滑的市侩小人。
(2)前:
匡超人跟着潘三假造文书,代人应考,潘三下狱后,匡超人怕受牵连,要去老师家避祸。
后:
妻子下乡后,他隐瞒自己已婚娶的事实,娶了老师的外甥女。
(3)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
匡超人所说的话先借潘三的出手豪爽,当面讽刺景兰江、蒋行房二人不够大方,再表明自己的身份不同以往,要依照朝廷赏罚,拒绝与潘三见面。
充分体现了匡超人的虚伪无情,忘恩负义。
(4)作者所处时代的士林阶层攀龙附凤、追名逐利、嫌贫爱富的风气对青年士子精神生命的毁灭,以及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在平时的阅读中,注意对重点的人物及其情节进行重点记忆。
3.(2021常州)阅读散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萧萧白杨
许冬林
①白杨树是我见过的生长得最专注的树了。
树干挺拔向上,像毛笔的中锋,笔直指向天空。
那些丫枝里,没有一个逃兵,哪怕一点异心都没有。
看着那样统一步调的丫枝,在主干的统领下,奔向同一个方向,会让人心底涌起“忠诚”两字。
②和白杨相比,感觉南方的树木是娇生惯养的。
南方有佳木,它们枝叶蓊郁,八方伸展,是一副柔媚多情的姿态。
而白杨呢,它大约是乔木中的君子,行坐端庄,穆穆临风。
③以前读到“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我以为白杨秋风是一幅仓皇晦暗的画面。
“萧萧”是白杨在风里落叶的声音——长风浩荡,秋色肃杀,和落叶一起沉寂于大地的,还有永不复返的生命。
《古诗十九首》里,白杨就这么萧条冷落,似乎一直在很悲剧地落叶。
④后来做中学老师,给学生上《白杨礼赞》,依旧将信将疑,以为作者是怀着主观偏见,生生把晦暗苍凉的白杨给提亮了。
直到亲眼看见,才惊觉白杨原来不那么萧索。
⑤在新疆,秋日朗照的天空下,看到水渠边的一排白杨树,我竟然也和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茅盾先生一样,惊奇地叫了一声。
⑥白杨实在英挺,是纤尘不染的那种英挺伟岸。
⑦“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风吹白杨,万叶翻动,萧萧有声。
西北地区的树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叶子要稀一点。
叶子的间隙里,风可以张开膀子穿过去。
不像南方的树,叶子太密太厚,永远是荷尔蒙旺盛的青春期,风一吹,声音模糊得没有重点。
⑧我喜欢白杨,喜欢它的这种疏朗与简洁,就像难得一遇的谦谦君子,儒雅、低调,懂得节制欲望,与攘攘①尘世总是保持一段距离,可又是有力量的。
我站在白杨下,听风吹白杨,感觉像是站在楼兰遗址的颓墙前,虔诚地倾听古人浑厚庄严的歌谣。
⑨白杨入画。
但不是中国水墨,而是西洋油画。
西北无边无际的阳光下,白杨被照得通体明亮,气宇轩昂。
叶子翠绿,树干纯白,色彩饱和度强。
而西洋油画,用色饱满,适宜画白杨。
在油画框里,白杨用枝干和茂盛的叶子,来表达阳光醇厚,表达天空高远。
⑩去交河故城时,我在吐鲁番的一条路边停下,特意下车,亲手抚摸了一棵白杨。
⑪交河故城是唐朝安西都护府遗址,在吐鲁番。
安西都护府是唐代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首任都护是乔师望,他是唐朝将领,庐陵公主的驸马。
后来接任的郭孝恪击败龟兹后,把安西都护府从交河城迁到了龟兹,即今天的新疆库车县。
此后,都护府在唐蕃战火中几失几守,最后府衙基本稳定在龟兹。
王维有《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诗里的安西,已经是位于龟兹的安西都护府了。
⑫在唐代,从长安望向安西都护府,那是山长水阔,黄沙漫天。
那些远赴西北镇守边塞的文武官员,那些鞍马风尘夜夜望乡的中原士兵,一定在不遇故人的孤独中,用白杨的葱茏喂养着乡思和希望。
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边塞诗人岑参写出了边地苦寒却也雄奇的大观。
那时,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岑参第二次出塞任职。
新的守边人来了,老的守边人回去,一拨拨人马轮换,用人之颠沛换国之长安。
岑参来给他的前任武判官送行,“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那时,西北的白杨一定落光了叶子,在漫天风雪中伫立成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样子。
⑭当春天来临,交河故城的城墙下桃花盛开。
一千多年前的春天,白杨也在春风里萌发新叶。
我想,那些一拨拨来过西北、驻守过西北、穿越过古丝绸之路的人们,是否在深深孤独中,慢慢就散发出白杨的气质?
⑮如果有白杨,又何惧大地空旷。
(《散文》,2019.06有删改)
【注释】①攘攘:
世人追名逐利的样子。
(1)下面选项中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说白杨的形象让人想起“忠诚”,也照应了后文那些忠诚的守边人。
B.第⑥~⑨段作者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刻画白杨之美。
C.第⑬段“用人之颠沛换国之长安”一句中“长安”具体指的是唐代的都城长安。
D.作者对白杨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从认为它一贯萧索到喜爱感佩。
(2)请谈谈作者认为西洋油画比中国水墨更适合画白杨的原因。
(3)作者和茅盾看到白杨树都“惊奇地叫了一声”,茅盾是因为恹恹欲睡之感被傲然挺立的白杨惊醒,而作者是为什么?
请结合文本分析原因。
(4)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⑩段我特意下车亲手抚摸一棵白杨时的心理。
(5)第⑪段作者为什么要引用王维的诗?
(6)请结合文本分析第⑭段画线句中“白杨的气质”的内涵,并联系当今一则事例谈谈你的感想。
【分析】本文写了白杨的诸多特点,如整齐疏朗独立,没有杂乱树枝彼此缠绕相扰;叶稀,不相互倾轧;树干白色,笔挺向上,光滑洁净。
表现了白杨忠诚,耐得住寂寞,傲岸挺拔,坚强不屈,默默奉献的品质。
【解答】
(1)本题考查信息筛选。
ABD.正确;
C.有误,“长安”应指国家的“长治久安”;
故选:
C。
(2)本题考查信息筛选。
根据第⑨段“西北无边无际的阳光下,白杨被照得通体明亮,气宇轩昂。
叶子翠绿,树干纯白,色彩饱和度强”可知白杨树特点;“西洋油画,用色饱满”,可知西洋油画的特点;两者相合,所以西洋油画比中国水墨更适合画白杨。
(3)本题考查信息概括。
因为一直喜欢白杨,终于在如此广袤的大地上亲见了白杨,所以非常兴奋;再者,根据第③段“我以为白杨秋风是一幅仓皇晦暗的画面”和第④段“以为作者是怀着主观偏见,生生把晦暗苍凉的白杨给提亮了”,可知作者对白杨一直心存误解,如今疑云散尽,所以兴奋地惊叫;再者,终于亲见了白杨的“疏朗与简洁”,如谦谦君子的风格,深深吸引了“我”。
(4)本题考查文本内容。
分析自己特意下车亲手抚摸一棵白杨时的心理,应当是喜悦与兴奋并存。
亲眼看到无比崇敬的白杨,消除了对白杨“晦暗苍凉”的误解,看到白杨的疏朗与简洁,联想到谦谦君子,这一切都让自己喜不自胜,于是激动兴奋,下车抚摸白杨,亲近白杨。
(5)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
引用王维的诗,根据“王维诗里的安西,已经是位于龟兹的安西都护府了”证明历史变迁;同时,引用古诗,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文学韵味,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6)本题考查词句理解。
“白杨的气质”,根据第①段“在主干的统领下,奔向同一个方向,会让人心底涌起‘忠诚’两字”,可以概括出“忠诚”二字;根据第⑫段“一定在不遇故人的孤独中,用白杨的葱茏喂养着乡思和希望”,可以概括出“耐得住寂寞”;根据第⑥段“白杨实在英挺,是纤尘不染的那种英挺伟岸”可概括出“傲岸挺拔”;根据第⑬段“新的守边人来了,老的守边人回去,一拨拨人马轮换,用人之颠沛换国之长安”可知“坚强不屈,默默奉献”。
拥有“白杨的气质”,是无数为国奉献的人的写照。
结合当今事例,可以选择疫情中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可以选择中印边境,为国捐躯的英雄,还可以选择神舟十二号上的航天英雄,总之,结合时事,并与“白杨忠诚奉献气质”相关联即可。
答案:
(1)C
(2)因为阳光下,白杨被照得通体明亮,叶子翠绿,树干纯白,色彩饱和度强。
而西洋油画,用色饱满,所以适宜画白杨。
(3)因为终于亲眼见到了喜欢的白杨,看到了它的挺拔高俊,见证了它毫无晦暗苍凉之色,且它的“疏朗与简洁”深深吸引了“我”。
一声惊叫,完全是兴奋喜悦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