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第一二个十年.docx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第一二个十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第一二个十年.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第一二个十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导论:
中国现代文学的相关解释
一、关于“现代”
二、分期问题
三、现代化的基础(近代文学的铺垫)
导论
一、关于“现代”
古代-----近代-----现代------当代
1、不仅仅是时间概念(包含诸方面,也不仅是经济)
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学,是中国文学自身的一种变革,不仅反帝反封,还具有启蒙性质
2、与“传统”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表现对象:
现:
普通人,现代社会、全人类的问题(农民、知识分子是重点)
传:
英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创作手法:
现:
现实主义为主,也有其他探索,但回归现实主义(因为中国现实问题太多)
传:
套路化的浪漫主义
重视思想理论
现:
有逻辑和理论体系
传:
感悟式、评点式
(2)联系
发愤著作:
“移情”(西说法),欲有所为
实录精神:
忠实于现实
抒情意识:
古代诗文固有的传统,现代诗、散文也有充分表现,有些小说抒情味道也很浓
追求意境: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浑然忘我
3、小结:
现代是一种从创作理念到表现形式的现代化;
重视学习、吸收、借鉴
一个民族性矛盾:
学西方,但不可质变
二、分期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进行变革的、力图塑造现代民族灵魂、具现代艺术形式的文学。
时间段:
1917-1949
1、1917-1927:
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
2、1928-1937:
左翼文学与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
3、1937-1949:
以全民抗战文学为开端及承续、发展的多地域、多文化的40年代文学
三、文学现代化的基础(19世纪末——1917,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二十年)
1、文化、政治、世界、本土、现实、历史等各方面的影响和折射
政治:
维新——革命,封建统治飘摇,帝制结束;
经济:
工业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新的社会力量增长,物质、阶级基础
文化:
产生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现代思想、革新意识的知识分子
以文学改良政治、变革社会,探索、发现人生,是纯文学意识。
2、
对人的发现人的观念的演变,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
自我的认识动力
“人”的观念:
包括人的本质、个性,人的价值、自由、权利,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爱情婚姻观、友谊观等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
由文学如何实践与表现这一不断演变的人的观念,而构成、丰富、发展。
3、文学现代化首先变革的几个方面:
(1)文化机制的变革
印刷、著作等相关法律保障文学活动
报刊、书籍、现代出版业发展
现代社会分工、产生独立、自由撰稿知识分子
接受机制变
(2)诗界、文界、小说界革命(梁启超)
◆诗界:
新意境、新语句入诗,又须以古人风格入之
“我手写我口”(黄遵宪)
◆文界:
突破“桐城古文”,提倡“欧西文思”,吸收希腊罗马雄辩体、英法近代随笔体,结合魏晋的旷放,以丰富史实突破拘谨考据,以俗语、外来语入文,丰富表达方法
◆小说界:
1897,严复、夏曾佑将小说凌驾于经史之上;
梁启超: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陈独秀:
戏馆子是众人大学堂,戏子是众人大教师。
(3)语言、文体等形式上的变革
倡白话文:
梁启超提出古语文学变俗语文学是文学进化的大关键。
文体创新:
◆政论散文,梁启超“新文体”,时事政论、社会评论、思想评论、文化学术评论;革命派散文,章太炎、邹容、秋瑾、章炳麟等,宣传主张
◆小说
A.翻译小说:
林纾,文言译欧美小说,并不懂外语,而与精通外语者合作,译笔传神
B.谴责小说:
吴趼人《儒林外史》,但因后来过度堆砌黑幕等走上末路
C.鸳鸯蝴蝶派:
言情+休闲通俗
小结:
出现独特价值的文学尚待革命。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一、发生与发展
二、思潮与论争
三、新文学社团流派
四、创作潮流与趋向
一、发生与发展
1917,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
1、发生
是20年来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必然,继梁启超、黄遵宪等人“新民”、救国的近代文学改良精神,有诗界、小说界革命及白话文运动的基础,有西方译介培养的对西方新文学形式的接受心理。
△五四新文化运动(P26)
2、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主张:
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1917年1月,《新青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是第一篇宣言,提出“八事”;
★2月掀起高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
★刘半农、钱玄同的新旧文学对话,扩大新文学影响
★1920年,白话文取得胜利,学校开始用白话文教学。
二、思潮与论争
1、思潮
西方文化影响中国,启发中国人重新认识“人”的内涵,在五四前后影响卓著的有四人:
易卜生、卢梭、尼采、弗洛伊德。
★胡适、陈独秀:
源自西方的社会进化思想的文学史观,认为新文学必定取代旧文学;
★周作人:
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日本“白桦派”人道主义文学的理论,推崇“人的文学”;
★李大钊:
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现实主义观点影响,历史唯物论解释“什么是新文学”
★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出《易卜生专号》
《娜拉》:
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符合五四精神
《国民公敌》:
反传统、反专制
在此影响下,新文学创作者开始创作问题小说、问题剧
★大量刊载翻译文学作品的新文学期刊:
《小说月报》、《新潮》、《少年中国》、《文学周报》
△主要思潮:
文学的、哲学的P31
△创作实践:
★鲁迅《呐喊》:
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
★郭沫若《女神》:
浪漫主义
★郁达夫:
自叙传小说,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日本私小说
2、论争
1919,新文学阵营对林纾为代表的旧知识分子的斗争
1922,与《学衡派》斗争,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穿西装的复古派”,反对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保守态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23,章士钊《甲寅派》,复古,抨击白话文
新文学阵营内部分化:
“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1923年提倡“整理国故”,退出《新青年》,1924年转至《现代评论》提倡自由主义
三、新文学社团流派
这时期影响最大的是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
1、文学研究会(34页)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刊物为《小说月报》
★成员:
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
★宗旨: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人生派、“为人生”,着眼批判现实、忽略文学的娱乐作用,通俗文学被轻视、忽略
2、创造社
★浪漫主义,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刊物为《创造》季刊
★成员:
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田汉、穆木天
★主张:
为艺术而艺术,须忠实表现内心,重视文学的美感,注重自我表现,浓厚的抒情气息,直抒胸臆,描写病态
后期创造社,1925,左倾,1929年被查封
3、其他
★语丝社:
1924,《语丝》,针砭时弊、杂感小品,幽默泼辣,成员有周作人、林语堂、孙伏园、钱玄同、俞平伯,鲁迅是主将
★未名社:
20年代中期,《未名》,聚集乡土文学作家
★南国社:
综合性的艺术社团,领导人田汉
★弥洒社:
强调灵感
★浅草、沉钟社:
介绍外国文学,朴实悲凉
★诗社:
湖畔诗社(爱情诗)、新月社(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
四、创作潮流与趋向(在20年代讲完之后再作具体分析)
创作上时代品格突出,表现为:
1、理性精神的张扬
改造社会人生、改造国民性、理性批判精神(并非纯思辨,是关注现实的)
婚姻爱情、个性解放题材——现代意味的自我认识
2、感伤情调的流行:
苦闷、孤独、彷徨
原因:
觉醒之后,一时找不到出路,现代意识促其追求,黑暗现实使其痛苦、失望,与新一代知识分子自身脆弱性及传统文人柔弱心理的习染也有关。
反映出中国知识者艰难追求新生的精神历程。
3、个性化的追求
表现自我,个人的生活、情绪,例如:
创造社
强烈的个性、风格
4、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现实主义是第一个十年中最有实力的创作方法,成为主流,尤其在后期。
但浪漫主义、新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与之并存
第二章二十年代小说
一、概述
二、写实主义小说
三、浪漫抒情小说
一、概述
1、“五四”小说成为文学正宗
△现代白话小说开山之作为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于《新青年》的《狂人日记》,接着《药》、《孔已己》相继问世,拉开序幕。
清末民初,小说在文学中由边缘地位逐渐向中心移动
△五四小说比之前小说引人注目之处:
反封建精神
针对人的现代觉醒和国民灵魂改造
现代小说的形式(格式等,受西洋小说影响)
2、小说革新的特点
比新诗略迟(1918),五四运动爆发后发展加快
创作数量多,新人不断涌现,且出现许多女性小说家
反思人生,叛逆主流,作思想启蒙的角色
20年代后期,开辟了多样的源头
除鲁迅外,大部分作家比较稚嫩
二、写实主义小说
主要作家是文研会、未名社、语丝社成员
1、问题小说(文研会作家是主力,1919年为“问题小说年”)
产生原因
A.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造就了“思考的一代”,思考方方面面,题材广泛,要求严肃地提出尖锐问题
B.理论上的倡导P39
C.借鉴外国文学(欧、俄、日、印度泰戈尔《哲理小说》)表现社会人生的作品
特点
A.鲜明的时代气息、哲理色彩
B.提出问题、但不解决;人物形象被“问题”冲淡,成传声筒;比较概念化,未形成成熟流派
C.并非纯粹写实,浪漫主义(冰心)、象征主义(王统照)皆有,许地山小说中是宗教哲理和隐喻气氛
主要作家作品
△叶绍钧
1894-1988,苏州人,字圣陶,文研会12个发起人之一
★早期:
《这也是一个人?
》(后更名《一生》),关心下层的苦难生活,妇女题材
关注封建宗法制下人与人间的关系:
《隔膜》
小市民(包括知识分子)灰色人生题材:
《潘先生在难中》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较有分量的、反映五四时势及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
《倪焕之》。
(20年代长篇较少,这是力作,否定了教育救国思想)
★童话作家:
《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创作特色:
(1)客观冷静、不动声色,按事物本来面目描写,不作评论,注意细节
(2)庄重与幽默结合,夸张也使人感觉可信
(3)语言平实凝炼,字斟句酌的打造
(4)讲究布局,结构严谨(严肃的写作态度)
△许地山
生于台湾,笔名落花生,文研会发起人之一,其小说有浪漫传奇色彩。
个人经历复杂,了解南洋一带风情,曾在燕大任教,后到香港。
★成名作:
《命命鸟》(宗教方式解决问题)
★《商人妇》:
惜官的苦乐观“一个人做的时候是苦,想的时候是乐”
许的小说反映了人生的另一条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观:
人在生活中默默抵抗、努力工作,平静面对人生的态度,有所作为的“认命”
★《缀网劳蛛》:
只管织网、不论网破的宗教人生观、伦理观
★小说特色:
(1)传奇色彩
(2)浪漫气息,启发人思考,自己并不评论,含蓄
(3)异域色彩浓厚
(4)宗教色彩(积极、消极融合在一处)
△冰心
1900-1999,小说成就不是很大,但提出的问题引人深思,提倡基督式的爱,有短篇小说集《超人》,不事情节铺张,重在揭露人物内心,侧重抒发主观感受,风格婉约。
△王统照
1897-1957,爱与美的观点,代表作《沉思》(五四时人们的心态,包括先行者与旁观者)、《微笑》
《山雨》:
北方农村破产的原因与现象;1933年出版,与《子夜》齐名。
2、乡土小说
△最早的现代小说流派,成熟作品在五四之后。
写的是自己熟悉的生活,属于“寄寓文学”,不在本土写,将回忆组织起来,作品大多持批判态度。
作者从农村中走出,读者多为城市人,最早倡导者是周氏兄弟。
△周作人的乡土文学理论:
(1)让新文学在本土生根(过多借鉴西方有失自身特色的危险)
(2)克服思想>形象的缺点,强调形象服人
(3)发展民族特色,鲁迅作品是最好的开端,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抒情性
△许杰
★《惨雾》:
农村械斗(原始的纠纷解决法;中国人力量内耗)
★《赌徒吉顺》:
乡村盛行的典妻
△鲁彦
★《菊英的出嫁》:
构思精巧、否定礼俗
★《黄金》:
如史伯伯的遭遇
△彭家煌
浓郁的湖南特色
★《怂恿》:
写家族制度的破坏,滑稽口吻的背后露出穷人的愚昧和坏人的凶残
★《活鬼》:
小女婿风俗,喜剧
△台静农
有鲁迅风格,出色的乡土作家
★《烛焰》:
“冲喜”风俗,善制造气氛
★《拜堂》:
弟继娶嫂
△许钦文
语丝社,受鲁迅影响早
★中篇《鼻涕阿二》
△乡土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
(1)批判性:
批判旧中国的愚昧、落后、闭塞、野蛮,但还不够深刻、透彻,年轻作家居多
(2)描绘了许多当时中国社会的风俗,展示了多种多样的地方色彩
(3)加强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潮流,与社会、民众的结合更紧密
(4)加强场面、人物的细节描写
三、浪漫抒情小说
在五四这个富于个性与青春气息的时代,要求个性解放又受到社会压抑,在本国文学传承和外国抒情文学的双重影响下,不禁要通过写作表达内心激情,将表现自我的主观性推到极致的,是以创造社作家为主的浪漫抒情小说流派,也包括少数文研会作家,及浅草-沉钟社作家。
乡土小说家大都偏写实,但在语丝派内部,也出现了废名的田园抒情诗般的小说样式。
1、创造社概况
★1921年7月在东京成立。
《创造》期刊。
★四大天王:
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
★战斗对象是文研会,文研会是同旧文学作战的,创造社喜读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有意与文研会区别,风格总体偏向浪漫主义,与他们长期留学日本有关(受压迫、双重失望),作品批判色彩浓厚,组织性比文研会强,每人的特长、风格突出。
创造社作家从理论到实践都强调小说的主观性、抒情性,作品大都有一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不着意通过人物的性格刻画、以某种思想意识教化读者,而是直接抒发主人公的强烈感情,去打动读者,郭沫若把这种美学追求称为“主情主义”。
这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一种全新样式。
2、主要作家
★郁达夫、郭沫若、倪貽德、叶灵凤、陶晶孙、周全平,冯沅君,浅草-沉钟的陈翔鹤、林如稷,冯至、陈炜谟等。
△郁达夫(1896-1945)浪漫传奇色彩的一生
生平: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3岁丧父,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家贫)。
读过私塾,古典文学功底深,外文好。
1913年9月随长兄赴日本留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
是“创造社”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与鲁迅、成仿吾、田汉、陶晶孙等交往甚密,共同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起到过推动作用。
郁达夫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有旧才子遗风,又有新文人品性。
他早期创作的作品中,细致入微、赤裸裸地展示出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呈现出明显的浪漫主义文学风格,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之先河,成为我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创始人之一,虽然这些作品中同时也饮食着自然主义及其它一些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法,但浪漫主义的风格是其主要的特点。
郁达夫浪漫主义文学风格的形成与近代日本浪漫主义文学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呈现出一种“忧伤、厌世”的情绪。
这一风格同时也成为了我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早期特点。
追求王映霞成功,移居杭州,舒适安逸生活,宅名“风雨茅庐”,“富春江上神仙侣”,远离政治中心,创作与家庭均出现问题。
1937年参加抗日文化运动。
国难家毁,郁去东南亚,奠定新加坡、马来西亚文学的基础。
日占新加坡后,郁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蓄须,被迫做日军翻译,做许多抗日工作。
1945年9月被日军秘密杀害。
1952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他一生共创作了小说约50篇以及大量的诗歌、散文(200篇)、文艺理论,总计500多万字。
小说中直露的抒情处处可见,令人怀疑作者即为主人公,主人公的背景也与作者相似。
把郁达夫小说连缀起来读,基本与其生活轨迹相合。
典型自叙传抒情体小说。
《沉沦》出版后更是引发此创作潮流。
他强调“一切小说均是作者的自叙传”。
作者的经验除自己的之外,实在另外也并没有比此更真切的事情。
但作家的目的非为自己立传,只是想“赤裸裸地把我的心境写出来”,“让世人能够了解我内心的苦闷就对了。
”非真实的生活历程,而是自己的情感历程。
其小说不追求曲折情节和周密细致的构思,而是努力写个人的情绪流动和心理变化,仿佛靠激情、才气信笔写去。
直抒胸臆,充满激烈情绪的笔调去写,于事件叙述中做坦率的自我解剖,甚至用长篇独白的形式直接拨动读者心弦。
★作品:
《沉沦》、《茑萝行》、《青烟》、《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过去》(摆脱自叙传)、《迟桂花》
郁在留日期间形成弱国子民强烈感情,与五四退潮后青年一代普遍存在的精神失落和经济、婚恋的苦闷相呼应,造成当时“郁达夫热”。
郁在浓烈的抒情气氛中还创造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大都是所谓“零余者”:
自伤自怜、被社会抛弃的时代青年,“五四”时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遭社会挤压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反映出郁达夫自己的精神困境:
承继经典的“倡优士子”模式,“同是天涯沦落人”。
★郁达夫小说特有一种感伤美、病态美,从主人公的颓废、变态的心理言行中揭示“时代病”,黑暗病态的社会。
★情欲描写,郁达夫主张人的一切合理欲求的自然发展,认为情欲作为人的自然天性应在文学中得到正视和表现。
大胆地以自身为对象,通过直接写性包括病态和同性恋,来阐释爱恋生死的主题。
也是对虚伪的传统道德以及国人矫饰习气的一种挑战。
《沉沦》一发表惊世骇俗。
★创作特色:
教材P53
(1)自我的写真
(2)感伤的抒情
(3)结构的散文化
(4)流丽、清新的文笔。
△郭沫若,其小说多以日本为背景
《牧羊哀话》:
写朝鲜亡国后的家国悲剧,表达反日情怀;注意气氛的营造。
《喀尔美萝姑娘》;
自传性小说《漂流三部曲》
★《残春》:
中国最早的意识流小说之一。
△张资平
梅州人,创造社元老,其小说市场效果较好,读者多使其声望高,主要写爱情小说(鲁迅评价:
三角多角恋爱小说家)
★处女作:
《约檀河之水》
★自叙传:
《冲击期化石》(现代文学第一部长篇,小说名与张学地质有关);《她怅望着祖国的田野》、《梅岭之春》(叔叔侄女的恋爱,反封建色彩浓),此后他只注意情节编造,不坚持精神追求。
大部分作品颇有自然主义色彩,终至沉溺于性爱、肉欲描写。
△其他:
多为创造社小字辈作家
★陶晶孙:
15年留学经历,作品有浓重的东洋味。
《木犀》:
起初用日语写成,后译为中文,由木犀花香联想到少年时与老师的恋爱,回忆中的师生恋,温馨、飘逸、甜美。
★叶灵凤:
1925年加入创造社,抒写多角感伤恋情,受外国浪漫主义、唯美派颓废派影响深。
《女娲氏之余孽》、《菊子夫人》、《姊嫁之夜》、《鸠绿媚》,描写变态性心理,用弗洛伊德理论解释,善解剖女性恋爱心理。
30年代后成为重要的海派作家。
★冯沅君(淦女士),非创造社成员,主要作品发在《创造》,崇尚对主观、个性的表现。
《隔绝》、《隔绝之后》,每个短篇间略带连续性,主人公姓名不同、性格一致,抒情独白、大胆袒露内心,细微地表现青春期女性的爱情生活。
★庐隐,个人心路,文研会骨干,抒写知识女性内心的苦闷、爱情生活的坎坷。
作品《或人的悲哀》、《海滨故人》、《丽石的日记》
第三章鲁迅
一、概述
二、创作情况
三、鲁迅的小说
四、杂文
五、散文诗
一、概述
1、生平
2、鲁迅精神
怀疑精神
《野草》: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对一切都不轻信,对名目轻信是中国人的习惯,“自大狂”也源于此,被打败时也不认为自己不行。
批评中国的“十全十美观”,即用名目掩盖空虚,以老为好的心理表明一民族衰老的心态。
“从来如此便对吗?
”从来如此,阻隔了改革,鲁想打破“从来如此”的主张受尼采的“重新估定一切”思想影响。
现实精神
鲁的此种精神与反对“黄金世界”(理想世界,美好的未来)有关,多数人为美好未来而奋斗,而鲁认为黄金世界也有不好的事情。
鲁不重视彼岸,重视此岸和去彼岸的路,反对空想,鲁的现实主义就是超越目的、重视过程,并非为革命胜利而参加革命(真正的革命家不只是为自己好),鲁的革命是同黑暗捣乱。
绝望精神
希望只是一个连偶像都不如的虚无东西,希望、绝望都是虚妄。
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是软弱的,看到好处才随人去做,鲁迅主张绝望后的斗争,不抱个人利益的抗争最有力。
所以鲁迅不怕压迫与诱惑,抱希望没用,苦干是最重要的。
二、创作情况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作家是在鲁迅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的文学风格体式。
△主要作品:
鲁迅一生著有小说集3部,杂文集16部,散文诗集1部,回忆散文集1部,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翻译了近100位作家的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还辑录、校勘古籍18种。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
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
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
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小说
《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5)、《故事新编》(关于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杂文:
匕首和投枪
△散文诗:
《野草》:
丰富、复杂、矛盾,于苦闷、彷徨中求索,哲理、象征和形象性相结合。
《朝花夕拾》:
回忆性叙事散文,回忆与感想、抒情与讽刺和谐结合。
六、小说
现实层面:
震惊
鲁的小说
象征层面:
深远
(一)《呐喊》和《彷徨》
1、表现的深切
独特的题材
为人生,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
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独到的眼光、视角
“老中国的儿女”——沉默的国民的灵魂
《药》、《故乡》、《明天》、《祝福》(农民)
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
《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知识分子)
特殊的小说模式
A.看-被看:
并非着意人物刻画,而是一种有象征性的氛围、情节
《示众》、《狂人日记》、《孔乙己》、《明天》、《头发的故事》、《药》、《阿Q正传》、《祝福》、《长明灯》、《铸剑》、《理水》、《采薇》
看客—作者,先驱者—群众
B.离去-归来-再离去(由希望而绝望)
“归乡”模式
讲他人故事的同时,讲自己的故事:
《祝福》、《故乡》、《在酒楼上》
★一些结尾的亮色:
《药》、《故乡》、《孤独者》等——反抗绝望
2、格式的特别
《呐喊》中十多篇小说都有新形式,给青年影响、做榜样:
形式多样
《狂人日记》:
日记文本,主人公自我内心剖白;白话文体+文言小序
《孔乙己》:
以旁观者口吻叙述,知识者与群众的双重悲喜剧,读者、隐含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置身于复杂网络中
《阿Q正传》:
主观抒情性(作者的融入)
《伤逝》:
表露真实与骗人的矛盾
《在酒楼上》、《孤独者》:
主体渗入小说
“诗化小说”:
《伤逝》、《社戏》
散文体小说:
《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