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如何用好事例论据.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0235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如何用好事例论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作文如何用好事例论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作文如何用好事例论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作文如何用好事例论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作文如何用好事例论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文如何用好事例论据.docx

《作文如何用好事例论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如何用好事例论据.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文如何用好事例论据.docx

作文如何用好事例论据

高中议论文写作指导:

作文如何用好事例论据

 作文中事实论据的作用很大。

例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

“重的东西比轻的东西落地快。

”伽利略却手持轻重不同的两个铁球登上比萨斜塔。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铿然巨响粉碎了禁锢人们头脑一千八百年的谬误。

这就是事实的威力,可见事例的雄辩作用。

  事实论据从哪里来呢?

主要途径有三:

一是取自生活积累;二是取自历史(阅读中获取的名人名事);三是取自文学(文学作品中的人和事)。

 要用好既典型又生动的论据,必须做到叙述事例时要高度概括,围绕中心、精选典型、分类列举、着意详略、叙中有议。

不能为叙述而叙述,叙述应为议论服务;事例叙述完后要对所叙述的事例进行分析,要用简洁的语言提炼出所选取的意思,使得事例与论点之间建立起联系。

同学们常犯的错误是:

只叙述事例,不进行分析,形成“论据十论据=观点”的错误形式。

其实应用事实论据写作文好比用砖垒墙,事例是砖,而分析议论则是砖与砖之间的泥,离开这些“泥”,墙就不牢固。

用好事实论据有如下几种方法:

 l、例后假设

 即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如:

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青年时代一度希望成为一名歌唱家。

他曾去报考一个著名的合唱团,竟被录取了。

可是,他经过再三考虑,最终放弃了歌唱事业拿起了战斗的笔,成为一代文学大师。

可见正确的选择使他的青春无悔,人生无悔。

叙述完一个事例之后,就得出了上面文字中画横线部分这样的结论,使事例和结论之间衔接不紧凑,结论也显得太突兀。

此时,在得出结论之前要进行假设性分析:

如果高尔基没有作出这样的选择,也许几十年后,世界上只会增加一名平庸的歌唱家而失去一味文学巨匠了。

可见正确的选择使他的青春无憾,人生无悔。

进行假设性的分析,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就是你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你举的例子是反面的,你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

 2、例后评论

 在叙述完事例后,为了密切所举例子和观点的关系,或为了突出事例所蕴涵的意义,要对其进行评论。

如:

舍弃应该舍弃的,你便是智者。

世界文豪高尔基在他的房间失火时,他没有顾及衣物、家具、财产,甚至没有顾及生命,从熊熊大火中救出的是几箱书。

他舍弃了凡夫俗子眼中的财富,守株的是启迪心志、净化心灵的真正的财富。

正确的舍弃,使他的人格独具魅力。

再如:

安徽桐城有一条:

“六尺巷”,起因是张、叶两家争地。

张家主人乃当朝宰相,张老夫人致信给他,他回信却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于是张家让出三尺。

叶家深感惭愧,也让出三尺,便成了现在的“六尺巷”。

那位宰相舍弃了自己面子上的威严,以宽容礼让的胸襟,大度能容之气概,化干戈为玉帛,止争斗于未起。

如果没有超出常人的高风亮节,怎会作出如此的舍弃?

画线部分就是对事例的评论。

因为有了这段评论事例所蕴涵的意义得以充分揭示,使事例和观点关系更密切。

 3、例后比较

 在叙述完事例之后,对所叙事例进行比较,找出相同,发现不同,能够使读者深刻理解所举事例的内涵,强化所论述的观点;或拿所叙事例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比较,突现写作的目的。

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载耕耘。

三九严冬,笔耕不辍;三伏酷暑,意兴犹酣。

多少白日,三餐忘食;多少夜晚,独对孤灯。

“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三都赋》轰动全城,一时洛阳纸贵。

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为了揭示电和磁的奥秘整整奋斗了10年,10年中,他不懈地努力,却不断地失败;不断地失败,却又不懈地努力。

10年之后,他成为揭示电磁奥秘的第一人。

左思和法拉第,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的研究领域,而他们成功的道路却是相同的——付出,无悔地付出。

付出心血和汗水,付出精力和智慧。

画线句子在叙述完事例之后,对所叙事例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使读者深刻理解所举事例的内涵,强化所论述的观点。

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

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

纵然谄媚污蔑蒙蔽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是执着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关西,也要扬声边塞尽扫狼烟,这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

在一番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

(先对应所叙事例展开议论)

而今天呢,有多少人在温柔富贵乡中疲软筋骨麻木神经?

有多少人愿选择清贫,选择质朴,选择刚健?

物欲横流流尽了血汗,歌舞升平平息了壮志,阿谀逢迎迎合了庸人,追名逐利害苦了百姓。

千百年民族精魂大气磅礴还有谁唱?

五千年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还有谁传?

选择永恒,不是要我们抖落千年文明摔碎道德瓷罐,选择永恒,不是让我们漠视生命麻木不仁!

(再联系现实进行对比)

 4、正反对比

 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放在一起,接下来要对这个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照分析。

如: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

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施展其才能。

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

齐军才有了马陵道之胜。

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

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

在魏国,庞涓只图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

孙膑在这样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

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

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画线部分是对事例进行的对照分析,只有这样的分析才能突出“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的观点。

 5、例后设问

 例后设问就是在叙述完事例之后,对所述事例中存在的矛盾进行发问,然后再分析产生矛盾的原因。

如:

法国著名数学家费尔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陪伴着会议厅,研究数学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但他却在数论、概率论、解析几何等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所留下的“费尔马定理”至今还没有任何人能够证明。

为什么费尔马在政坛勤奋一生,却没能结出硕果,而在数学方面成绩斐然呢?

这是由于他没有搞政治的天赋和特长,在数学方面却具备非凡的思维能大和创新精神。

由此看来,门捷列夫所说“终生努力,便成天才”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其中的画线部分,引领出对事例的分析,既对门捷列夫所说提出疑问,又揭示了费尔马矛盾产生的原因,

 6、化用事例

 即用一两句话对所选事例进行高度概括,然后再运用到议论的行文中。

这样的前提是,所选事例必须是众所周知的。

如:

伯牙对知音的追求使高山流水一曲成绝唱,苏秦、孙敬对知识的追求让悬梁刺股一言成警训;贾岛对诗的意境的追求而使“推敲”流传千古;只有追求,才会有收获。

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荡涤了风波亭上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

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样的一颗丹心,早已深深地印在了历史的书页中,化做了民族的魂。

这两段文字分别化用了四个和两个事例,都没有展开,而使得整个句子紧凑、生动。

 7.例后归纳

 即收光聚焦,点材成金。

将所有材料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凝炼成一个鲜明的观点或发人深省的问题,进而深化全文的意旨,使文章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

一篇文章如仅仅局限于某一事物或某几个材料的界定之内,就象课堂上端坐的小学生,那表达效果一定不好,相反,如果考生能够将文章的材料聚焦在一个深刻的道理上,就会平添文章深遂的内涵,使阅卷人折服。

例如:

中国有句古语:

“蚌病成珠。

”价值昂贵的珍珠,恰是牡蛎体内病痛的产物。

德国诗人海涅曾发问:

“诗之于人是否如珠子之于牡蛎?

”而法国作家福楼拜则用更鲜明的语言展示了他的理解:

珠子是牡蛎体内生病的产物,而作家的文笔同是作者内心深处沉痛感情的流露。

失恋的痛苦催生了歌德的千古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玛丽•居里远走他乡,发愤攻读,矢志成才,一生两次荣获诺贝尔奖。

中国历史上,“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可见痛苦之中不仅有快乐,而且有创造。

 8.一线串珠,高度凝练。

 即把很多具有共同主题思想的事例高度锤炼,使之成为一组句式整齐的排比句或排比段,凭句子结构的整齐、事例的丰富去征服阅卷老师。

例如:

试想,从古至今,有多少帝王因为选贤用能,“兼听”,而开创了一个个太平盛世。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刘备三顾茅庐求贤才,终有三国鼎立;萧何月下追韩信,方有后来刘邦的强兵壮马。

而又有多少帝王因为轻信谗言,“偏听”,而使国家走向衰落、灭亡。

楚怀王亲小人远贤能,怒疏屈原,楚国不久就走上了亡国之途。

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画线句子从正反两方面列举事例,使事例由前面的句子一线贯穿。

 简•爱放弃了自卑,选择了幸福;卡秋莎放弃了堕落,选择了重生;安吉尔•克莱放弃了自傲,选择了苔丝;斐迪南放弃了富贵,选择了爱情;保尔放弃了苟全,选择了共产主义事业;牛虻放弃了生命,选择了革命。

    是的,选择可能平凡而又朴实,但其意义却伟大而又深远。

正是这一次次心灵的选择洗掉了人类这个物种因物欲而蒙上的恶名,铸就了你坚韧而又脱俗的性格,塑造了你高贵而又圣洁的灵魂,堆砌了你生命的一段段高度!

画线句子内涵丰富,各方举例,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为后面的议论张本。

 选择文学,我也就选择了与文学家们一同散步……在那里,我会让朱自清先生带我去寻找那七十年前清华园的旧迹,让余秋雨领我去探寻那敦煌的奥秘,让三毛带我一路穿过西班牙和德意志,迎着撒哈拉的热风去聆听骆驼那悲惨的哭泣,让张爱玲点燃一炷沉香,在香烟缭绕中把我带到旗袍摆动、人力车穿行的旧上海……使我在故园中得到启发,灵魂为之升华。

画线句子把几位作家的事例紧凑凝练地排列在一起,表达出选择文学的情蕴。

 9.组例成排比段。

 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把所选的材料进行锤炼、归纳,再稍加调整,组成一组句式整齐的排比段。

例如:

历览古来圣贤人,无不在对事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处理事情上力求做到公正不偏私。

     我们要向包拯学习,他公正廉洁,不包庇一切罪行。

他的铡刀上斩昏君,下斩黎民,只要是真相,就能在他面前闪光,只要有罪恶贪婪,一律逃不过他公正无私的眼睛。

于是,才在青史上永远镌刻着他的名字。

     我们要向岳飞学习,他训练的岳家军,行军迅猛,杀敌勇武,这与他的公正无私是分不开的,儿子岳云,犯军规违纪按军法处置,不因他是自己的儿子而有所偏颇,于是全军上下,无人不服,无人不赞,因此,岳家军才使金军闻风丧胆,才使得北宋得以保全,岳飞的精神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治病如此,治国亦然。

如果唐王朝能够防微杜渐,便不必到“安史之乱”之后再去挽回每况愈下的大唐盛世。

如果清政府当初能将鸦片拒之于国门外,就不必靠虎门销烟来挽救微弱的民族。

如果国民政府能够及时一致对外,就不必用无数人的血泪来换取八年抗战之后辛酸的举国欢庆。

如果“文革”能及时得以制止,便不会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我们才看见中华这条腾飞的巨龙。

如果……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多一点未雨绸缪,少一点亡羊补牢,那我们就可以少历经一些离乡背井后的悲欢离合,少看到一些民生凋敝后的拨乱反正;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多一点未雨绸缪,少一点亡羊补牢,那我们就可以少看到一些战天斗地后的退耕还林,少看到一些垮堤后的洪水泛滥;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多一点“曲突徙薪”,少一点亡羊补牢,那我们就可以少看到一些火灾后的抢险救灾,少看到一些乱砍乱伐后的水土流失;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多一点防微杜渐,少一点事后诸葛,就可以少看到一些锒铛入狱后的痛心疾首,少看到一些东窗事发后的后悔莫及。

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已向我们证实了事后挽救、事中制止、事前预防孰优孰劣。

(K015班戴宇飞《未雨绸缪与亡羊补牢》)

 10.由点到面,层次分明。

 在引用事例时,可先比较概括地引述几件相关事例,再由点到面,概述事实论据,然后再展开相关的议论或评晰。

例如:

   面对鸦片泛滥,长此下去,全中国将无御敌之兵且无充饷之银的危难境况,林则徐毅然挺身而出,虎门销烟壮举威慑中外;面对元人的种种威逼利诱,文天祥决然赴义,“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至今读到这震撼人心的诗句,仍让人激动不已。

(具体事例,即“点”)从古至今,有多少豪杰,多少壮士为了心中的高尚情操,为了祖国的尊严,面对生与死的激烈碰撞,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蹈死不顾,至死不悔。

(概括事例,即“面”)这不悔正是他们心中做出的正确的选择,他们的豪言壮语、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代成长中的青年,他们的选择已在我们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他们的举动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最后展开议论)

 另外,运用事实论据还可以以片段式的方式组合,例如《高考秘籍》中的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

总之,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事实论据与道理阐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综合运用并恰当分析,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高考议论文论据的来源及表述 

   回眸近年来高考全国卷作文试题,虽然有“文体不限”的字眼,可是,许多考生都选择了议论文这种文体。

一篇议论文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或者认识深刻,见解新颖独到;或者材料典型,内容丰富充实;或者文采斐然,语言有美感有张力,文句有内涵有底蕴;或者构思新巧,富有鲜明的个性魅力,体现一定的创新精神。

我们知道,思想认识是考生文化修养和个体智慧的综合展示,语言风格的形成也非一朝一夕之功,那么,在考前这段时间里,无

论是教师的指导还是学生的复习,都应重点解决写作材料的问题。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观点表达、情感抒发首先依附其上。

 一、论据的来源

 1.源自课本。

这是学生最熟悉的一座论据的宝山。

它有两个特点:

一是量多,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课文里,都可以找到鲜活论据;二是熟悉,学生看课外书如是走马观花式的阅读,留下的只是一鳞半爪的印象,而课本经过教师的讲解和练习的巩固,加上有些课文要求复述,有些语段要求背诵,课文给学生的印象深。

请看以下事例:

   古往今来,因感情亲疏而导致错误认知事物的事例不胜枚举。

李牧一心为国,“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可谓战功赫赫,却因赵王的不信任而惨遭杀害,最终也断送了赵国的大好江山。

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却因为对马谡的过分信任而误下军令,失却街亭,从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李白才气超人,“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却因唐玄宗的疏远而一生漂泊,壮志难酬……可以说,历史上许多悲剧的诞生都是由感情的亲疏引起的。

   ——浙江考生《“公正杯”中学生电视辩论赛总决赛》

   例子来自《六国论》以及杜甫《蜀相》、《春日忆李白》中的诗句,这些例子可靠、典型,特别是诗句的运用,不仅有力地论证了论点,也陡添文采。

这也从另一方面给我们一个启示,课文作为教学的范例,其地位不容忽视。

有些师生因受高考不考课文的观念的影响,对课文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实不足取。

2.源自经典名著。

名著范围广,包括古今中外,具有经典性。

从某种角度说,名著是课文的延伸。

每个考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阅读过名著,教师在平时教学选自名著的课文时,无论是介绍作者、写作背景还是对课文的分析,或者做练习时,都会涉及到名著中的人物、情节。

另外,读本中也不乏名著节选或梗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运用起来也比较熟悉。

这些论据同样可靠、典型。

例如:

   孔夫子一袭长袍,沿路呼出“理性至上”;诸葛斩马谡,忍痛割爱,那是诺言,是军纪,是理性啊!

海明威独守大海般的忧伤,梵高独具向日葵般的孤单,冉•阿让受折磨一生,最终顾全大局,为保全德国机密而杀死情人。

   .

   ——湖北考生《捕捉理性的灵光》

   例子源自中外名著,为我们所熟悉;用来论证理智战胜情感,十分典型。

而且使文章显得深邃厚重,处处闪烁理性的灵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运用并不要求考生对原著要熟悉到多深的程度,比如,你不一定读过《老人与海》、《梵高传》、《悲惨世界》,但你同样可以将其作为论据。

当然,平时在繁忙的复习中做一定的积累工作也是很有必要的。

3.源自报刊、媒体。

如果将教材喻做作文论据的河水,名著喻做论据的井水,那么,报刊就是论据的泉水,带着质朴清新的泥土气息,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这类论据考生较少使用,主要是因为这类论据需要平时多加积累,考生在使用时得在可靠、典型方面细加斟酌。

例如:

   看见过这样一幅动人的漫画:

椰树下,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慈爱地望着吊床上并排躺着的三个婴儿,对上帝祈求:

“上帝啊!

我爱他们,请每天赐他们一碗饭吧!

别给他们罪恶。

   这位老人就是韩国前总统金大.中。

我们可以想像获悉三个儿子涉嫌经济犯罪时这位老人心中的悲痛。

但他没有利用自己的职权为儿子开脱,反而勇敢地走上电视台向全国人民道歉。

   ——浙江考生《挥刀斩索 搭桥渡人》

   这个例子显然来自报刊等媒体,它让评卷教师看了眼睛为之一亮。

因为这一例子不仅新颖,而且有力地论证了理智不为情感牵系。

可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对时事多加关注。

这样,在作文中才能左右逢源。

4.源自生活。

这种论据针对性较强,运用起来也比较灵活。

特别是在考场上作文,储备的材料用不上时,可以通过对生活的回忆和挖掘,再针对论点进行设例。

如湖北一考生在《莫把情云遮慧眼》中引用了一个年轻的女职员为了爱而贪污公款,最终入狱:

一位母亲,抱着身患绝症的儿子踏上黄泉路;一个老实的农民,讲哥儿们义气,帮朋友藏赃款,稀里糊涂地便成了窝藏犯……

   诸如此类的论据,也许是从报刊媒体上看到,也许是道听途说,也许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总之,它们有力地论证了因情感而丧失了理智这一论点。

这类论据比较新颖,但在可靠性和典型性方面应细加斟酌,并尽量少用。

5.源自典故。

这类论据比较典型、可靠,但不易记住,在运用时,对典故的叙述要求比较严格。

一般地说,储备得少,正好与考场作文的论点相契合的机遇也不大,考生也就较少运用。

但“物以稀为贵”,人无我有,一旦用妥了,同样是取得高分的法宝。

如:

   《吕览•去私》篇载:

晋平公让大夫祁黄羊推荐南阳县县令,祁黄羊毫不迟疑地说:

“叫解狐去当,他一定能够胜任。

”晋平公惊讶地反问道:

“你说的是解狐吗?

他不是你的

仇敌吗?

”祁黄羊笑了笑说:

“您让我推荐的是县令,并没问我谁是我的仇敌呀!

当县令,我认为解狐最合适,他能干得很好,因此才推荐他。

”果然,解狐很有才干,成为百姓拥戴的好县令……

   ——吉林考生《怎一个“情”字了得》

   这一论据有力地论证了不因情感的亲疏而影响人才的选拔,十分典型、可靠,博得了评卷教师的好感,可谓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二、论据的表述

 不少考生在叙例时千篇一律,陈词滥调,罗列材料,堆积词语,导致平淡寡趣、枯燥呆板。

尽管所讲的道理千真万确,所用的语言却干瘪乏味。

因此,在例子的表述上也应讲究技巧,下面仍以高考优秀作文为例加以简析。

1. 层层堆叠,铺排有力。

所举事例在性质、层面、角度或其他方面无任何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加,通常这种简单的例举应尽量避免,因为它对论证论点的普遍性帮助不大。

但在一定的情况下,这种方式会变得相当有力。

如:

   公子小白曾被管仲箭射衣带钩,自是对其痛恨无比。

然而,当他认识到管仲的才识时,放下心里的厌恶,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主。

   刘邦不喜韩信的出言无忌,却委其以重任,让韩信统兵作战,征讨四方,终于灭了西楚霸王,成了天之骄子。

   房玄龄曾为李建成出谋暗害李世民,李世民又岂能不恨?

然而李世民不计前嫌,重用房玄龄为相,遂有“贞观之治”之盛世。

   一一山东考生《勿以好恶论断之》

 有意的铺排与盲目的堆砌不同,它能够使语言构成一种铺张之态,如以上这一例子,排比举例简洁

 充分,一个接一个,让人不能不信服

 其论述的观点。

我们在作文时,如果

 所举事例是众所周知的,铺展开来

 则难以给读者新意,这就不妨考虑

 用排比举例。

 2.正反对照,加强力度。

这是例证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即举出彼此相反的两类事物,或同一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一正一反,对比鲜明,从而增强论证的力度。

如以下文字,用周公、刘备的“兼听”与楚怀王的“偏听”对比来论证兴亡之道:

   试想,从古到今,有多少帝王

 因为选贤授能、“兼听”,而开创了

 一个个太平盛世。

周公吐哺,天下

 归心;刘备三顾茅庐求贤才,终有

 三国鼎立;萧何月下追韩信,方有

 后来刘邦的强兵壮马。

而又有多少

 帝王因为轻信谗言、“偏听”,而使

 国家走向衰落、灭亡。

楚怀王亲小

 人远贤能,怒疏屈原,楚国不久就

 走上了亡国之途。

   ——浙江考生《情感与理智》

3.说理为主,用例为辅。

将用例和说理融为一体,从文字的角度说,有叙述也有议论,这样,既摆事实又讲道理,事实作为道理的依靠,道理是事实的进一步延伸。

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可是,严谨的科学告诉我们,感性的东西并不准确,惟有理性的态度才是认知真理的途径。

当冷静的哥白尼“无情”地打破寄寓人们诸多情感的“地心说”时,人们无法忍受情感的挫折,便疯狂地烧死了哥白尼——人们再次被感情所击败。

但火把烧不掉真理。

人们必须理性地对待事物。

   ——安徽考生《理智的重要性》

   这段文字通过叙述并分析哥白尼对“地心说”持不同看法的遭遇这一历史事实,论证了不能凭情感用事,必须理性地对待事物的道理。

4.化用语句,信手拈来。

可以选择一篇课文,也可以是几篇课文。

由于对课文的语句比较熟悉,稍加改换,即可为我所用,如以下这段文字便是:

   以主观情感之亲疏行事,往往会造成极大的损失。

昏庸无道的楚怀王。

因宠信郑袖而信了奸臣谗言,放逐了屈原,因而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听信谗言,结果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最终都城被攻破,成为亡国之君。

倘若怀王能不以自己情感行事,听信屈原的逆耳忠言,恐怕也不会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孰之过,岂一情字所能释怀?

   ——山东考生《怎一个“情”字了得》

   本段文字恰到好处地化用了《屈原外传》中的一些语句,而最后一句又巧妙地化用了李清照《声声慢》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做到语言简洁而且内蕴非常丰富。

   2004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不论怎样,如不局限于某种文体,那么,我相信也还会有相当多的考生选择议论文体。

也许,我们青少年囿于阅历的广度、涉世的深度,可能对社会认识不透,对生活感受不深,但作文备考中,我们可以避短就长,在作文材料上下工夫。

一是通过课文复习、报刊阅读及影视、网络等渠道不断补充、丰富、整合自己的备料,并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如情理类、义理类、哲理类……二是不断地进行写作训练,正所谓熟能生巧,将材料化作自己文学素养的一部分。

在考场上运用鲜活的语言将这些丰厚的文化积淀铺展出来,援古证今,编织诗意,水乳交融、浑然天成地将情感思想的表达发挥到极致,张扬自己的创新个性,就能写出诗意隽永、文采飞扬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