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原理.docx
《哲学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原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原理
平凉七中高中政治新课程实验课程
《生活与哲学》主要原理归纳与应用
编者︰杜维平
时间︰2012/8/29
一﹑哲学原理及其方法论
唯物论
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夸大意识功能的唯意志论。
主观主义表现为经验主义、教条主义。
运用:
①党和国家制定方针、政策一定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各地发展经济也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
企业生产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进行(以市场为导向)。
②为什么要“以德治国”(诚信);为什么要学习“三个代表”思想;“法轮功”错误意识的危害;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原理及方法论性
原理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三、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运用:
①经济发展中要自觉遵循生态平衡规律、价值规律等;我国入世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②“神舟九号”;探月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基因工程;天气预报;人工降雨等。
认识论
四、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及真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错误的认识和谬误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五、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
六、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人们的认识要不断地深化、发展和向前推移。
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辩证法
七、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
八、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1、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九、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十、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十一、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十二、发展的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要把事物如实地看作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认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十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十四、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方法论1、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十五、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事物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方法论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十六、矛盾(客观性)的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矛盾即对立统一。
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性质)。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矛盾分析法,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十七、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十八、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十九、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二者在一定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地位)。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运用:
(1)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又反映了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4)科学的产生:
是一个由“特殊——普遍”的过程;科学的应用:
是一个由“普遍——特殊”的过程。
二十、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地位)。
方法论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二十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
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
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地位)。
方法论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视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二十二、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辨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支配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二十三、辩证否定观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二十四、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历史唯物主义
二十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
二十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建立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从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十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方法论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二十八、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方法论1、运用阶级分析法看待社会历史的发展。
2、正确看待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二十九、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自觉投身于社会实践,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坚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群众观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
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三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
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三十一、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个人是社会的个人,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存;社会是个人的社会,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
人生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个人和社会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方法论要求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十二、人生价值观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如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
人生价值的实现应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自觉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尊重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自我素质,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答题应该注意的问题:
哲学,应该着重掌握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其关系可展开为四句话。
即世界是什么?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世界是怎样的?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进而知晓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人是怎样的?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性,正是因为人具有社会性,才涉及其价值观、人生观问题)人与世界关系怎样(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1.哲学题目应看清楚题目的要求,明确要用哪部分的内容作答。
(如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生价值观,哲理,哲学方法论,哲学原理)
2.解主观性试题“四步法”:
第一步:
审清设问,明确要求。
第二步:
审读材料,划分层次,明了题意。
第三步:
分析判断,确定要用的理论。
第四步:
理论与材料相结合。
3.答题的一般格式:
①原理②方法论③结合材料分析(详细程度由分值决定,一般是多分多答,少分少答)
4.答题要求:
序号化,段落化,简洁化,清晰化,规范化。
二﹑实际应用
我国灿烂优秀的文化中,有不少言简意赅的成语,不仅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而且富于哲理。
选择其中一些常用的成语引入政治课教学,对于活跃思维、明理导行、提升综合素质等,都有极为有益。
在最近几年的政治高考中,用一些常用成语设计的题型也屡屡出现。
因此,在哲学常识的学习中注意一些常用成语的收集和整理,把握其中的哲理,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扼要浅析150条成语,供学生学习《哲学》时参考: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无风不起浪;根深叶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盲人摸象——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经验来判断事物,以偏概全。
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对整体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物竞天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除旧布新;推陈出新;吐故纳新;弃旧图新;新陈代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我们要支持和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欲速则不达——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以卵击石;螳臂当车;多行不义必自毙——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背道而驰,必然会自取灭亡。
抱残守缺;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思想保守,用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不求进取。
讳疾忌医——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因祸得福——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居安思危——要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方面来看问题,要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
满招损,兼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坚持两分法,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矛盾的特殊性。
见微知著;一叶知秋;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万变不离其宗——矛盾的特殊性不能离开矛盾的普遍性。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指鹿为马——抹杀不同矛盾的不同特点,混淆事物的不同性质。
白马非马——割裂事物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以矛盾特殊性来否认矛盾的普遍性。
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牵牛要牵牛鼻子——看问题、做事情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统筹兼顾;好花还需绿叶扶;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既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又不能忽略事物的次要矛盾。
舍本求末;本末倒置;丢了西瓜捡芝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颠倒了主次矛盾的关系。
十个指头按跳蚤;隔靴搔痒——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白壁微瑕;瑕不掩玉——看问题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如果不分清主流和支流,就不能认清事物的性质,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艰难困苦,玉妆于成;天道酬勤;凿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