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设计史.docx
《中国艺术设计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艺术设计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艺术设计史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原始陶器主要有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为中心的彩陶和继之而起的黄河下游龙山文化为中心的黑陶。
彩陶:
所谓“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
这一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
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
黑陶:
当中原和西北的广大地区的彩陶衰落以后,在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广大地区,又兴起了“黑陶文化”,又因为它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所以也称为“龙山文化”。
薄而光的蛋壳黑陶的大量出现是这类文化的突出特征。
良渚文化:
代表了浙江北部和太湖周围地区的一种黑陶文化。
距织机:
中国最早的织布机。
马家窑文化:
甘肃,“舞蹈纹彩陶盆”。
建筑:
生活在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人们,则设计建造了下层架空,上层居住的干栏式建筑,并且采用了榫卯结构,这是早期的原始木构架建筑。
第二章夏商周时期的艺术设计
青铜:
是指自然铜(红铜)与锡铅等化学元素的合金不同用途的器物或工具需要不同的合金配比。
中国的青铜时代在商晚期和西周早期达到发展的高峰。
青铜器制造方法变化合范法——失蜡法
商周春秋晚期和战国
失蜡法:
春秋战国开始用,用失蜡法之作铜器,能浇铸出复杂多变的造型体,它的大致做法是。
先用蜡制成器物的模型然后反复的淋上细泥合成一定的厚度,待泥干透后加热,使蜡质流出再将铜液灌入这种方法一直延用至今。
司母戊鼎:
1939出土。
河南安阳殷墟武官村出土,全国最大的青铜器通高133厘米,长110厘米,重达879公斤的大鼎。
鼎腹为长方形,直口,宽沿,双立耳,四根柱组接于瓶底之下。
造型凝重雄泽,气势恢宏,腹内有既文“司母戊”因此得名。
●殷商西周两时期青铜器造型设计的不同风格:
殷商时期超出实用功能之上的审美追求表现得非常强烈,但缺乏统一标准显得没有规律在同样表现威严的基础之上,一部分作品给人以凝重浑厚之感,另一部分作品造型和装饰被夸张到怪诞的程度给人以神秘恐怖之感。
西周日用青铜器最为礼器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西周奴隶主为了加强统治规定了一整套礼制,在从事祭祀和典礼活动时使用礼器的数量和规格都作了严格限制以使贵贱优等上下有别,这就是所谓的葬礼于器。
●春秋时期:
奴隶制趋于瓦解日用青铜器开始失去祭祀和礼器的特性使用以不在循规蹈矩,造型设计也开始摆脱殷商以来的神话气氛向清新活泼的风格发展。
青铜日用器造型和装饰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四个时期:
商期殷商期西周期春秋期按不同用途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和日用杂器其中以食器为主。
五爵:
饮酒器爵斝角觚觯
殷墟:
河南安阳晚商都城殷宫殿遗址
十二章纹饰:
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艺术设计
1、宴乐水陆攻战铜壶:
国内现存两件一件为传世品藏于故宫博物院,一件于1956年在成都百花潭出土。
铜镜:
从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并流行。
纺织工艺的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纺织技术也有了新的突破,缫丝技术和脚踏提练的斜织机以取代了古老的距织机。
深衣服饰:
当时在社会上盛行的,最有代表性的深衣服饰。
彩绘陶:
战国时期最典型的一种陶器。
原始青瓷:
原始青瓷是一种比较接近青瓷的陶器也称早期早期青瓷。
这种瓷在商代已经开始制作,主要产地有浙江绍兴和萧山等地已经发现许多窑址。
瓦当:
战国瓦当一般呈半圆形汉代瓦当成圆形。
漆器:
战国中期以后漆器从木作业中分化出来,成为新兴手工业,除木竹胎外还出现了木片卷粘胎夹苎胎战国漆器可分为湖北江陵河南信阳河北平山等地出土大量物件。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的渊源:
《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末年是中国第一部手工业专著,被后世奉为经典。
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才有美,工有巧,合词四者,然后可以为民。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
汉代铜镜特点:
体薄平边圆钮装饰表现与程式化特征。
长信宫灯:
1968年河北城西汉墓出土灯通体镏金,形态生动别致,其造型为宫女跪坐,双手执灯状高48厘米灯盘可拆卸清洗,屏板可开合,以调整灯的亮度和方向。
宫女右臂胸腹设置为烟道膏烛燃烧时产生的烟尘可顺烟道沉积以保持内清洁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
马踏飞燕:
铜奔马,虽然马的三足腾空,一只踏飞燕,但重心稳固,昂首阔步嘶鸣,表现出一往无前的气势,是中国青铜艺术史上脍炙人口的佳作。
现为中国旅游的标志。
汉代纺织工艺:
水平高超质地坚硬有“铅砖”之美称汉代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第一个高潮如长安西郊的建章宫,宫内有太液池,池内起蓬莱,方丈,瀛洲三岛。
这种“一池三岛”的设计对后世的园林布局有深远影响。
●古代设计理论的出现与形成:
●汉代的工艺美术特点,装饰特点:
1汉代儒学的宗教化神学的厚葬之风的流行反映在工艺美术的装饰题材上。
2汉代的装饰风格可以用质动集味四字概括
质:
它具有古拙朴质的特点但古拙而不呆板质朴而不简陋。
动:
汉代流动的云气纹使装饰面产生多样的变化生动的飞禽走兽富有劲健的生命力漆器织锦金银错等装饰都使人产生一种动感。
紧汉代的装饰是满而不乱多而不散但运用多层分割云气纹的穿插统一起来紧凑而不是繁荣缛填充而不是堆砌。
味:
这里指的是装饰的风格——即样式化的装饰类耐人寻味富有韵味。
汉代的纹样具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样式化的装饰类这种装饰耐人寻味富有韵味。
●复习参考题举例说明秦汉时期陶瓷设计的艺术设计特色
作业简述秦汉时期设计理论要点。
丰富博大是两汉艺术设计的突出特点。
即令是同时代,同档次的作品,形象也可以极其写实,又可以相当夸张;装饰可以极其华丽,还可以相当朴实;构图可以极其满密,也可以相当疏朗;造型可以极其雄硕,也可以相当纤巧;器物面貌可以极其雄强,也可以相当秀逸。
虽提供的是一个林林总总,变化万千的世界,但灵动瑰奇仍是时代典型的特征。
作品常常充满了运动感,洋溢着蓬泼向上的力量。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设计
青瓷——最早出现的瓷器种类
1产地的四大系统——曹娥江地区的越窑、瓯江地区的瓯窑、金衢地区的婺窑浙区东苕溪地区的德清窑
2鸡头壶又称天鸡壶颇具时代特色
3莲花尊——是南北朝时期的特殊品种尊体以腹为中心,上下部塑饰各为相向的三层,莲花瓣层层相接又名仰覆莲花瓷尊。
青瓷的装饰方法,大体上早期多为堆贴的花,以后出现褐彩进而出现刻划花纹。
装饰花纹有,两大装饰花样——中国植物纹样开始,连花纹,佛教的宗教意义。
忍冬纹,通称卷草纹。
在装饰发展史上,以商周到六朝以动物纹为中心的历史阶段,装饰材料之接近尾声即将过渡到隋唐后的植物纹为中心的历史阶段。
连花纹忍冬纹是我国古代装饰纹样中最早见到的植物纹样。
黑瓷:
黑瓷创始于汉代到晋代更趋于成熟,其中以浙江德清黑瓷最负盛名。
白瓷:
北齐发明白瓷,是使用低含铁量的胎釉烧制而成,经过烧制的白瓷,胎料较为细腻,釉薄而滋润,呈乳白色。
铜镜:
是日常用品,铸造要求精巧,纹饰设计工整,当时流行纪年铭文,江南地区的绍兴扬州一带为铸造基地。
●魏晋南北朝漆品种:
班漆:
用数种颜色交混产生斑纹。
绿沉漆:
暗绿色。
士大夫喜欢。
●脱胎工艺:
又称夹贮技艺。
其实由于佛教盛行。
大量创造夹贮形象并达到发展的高峰,其方法是先用木骨泥模造型,然后用麻布粘贴数层,聚漆彩绘,在除去泥模即成中空漆器。
●六朝画像砖和汉代画像砖的区别:
1汉代画像砖多为一砖一画,而六朝则成为整体性和主题性的大型砖印画,一个题材往往用几块砖或几百块砖。
2题材内容的发展具有现实生活气息。
3除动物纹外花草占有较多地位。
4六朝画像砖多用线条表现形象并多为线浮雕立体效果。
5不同于汉代质朴古拙而具有清秀雅致艺术特色。
●工艺特色工艺制作的宗教化和受外来形成与风格之影响是六朝时期重要的时代特色。
六设计理论的拓展:
1魏晋玄学的兴起,以何冕,王弼为代表,哲学家重新打起老庄的旗帜,倡导贵无将无抬高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
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在这种思想下崇尚自然,清淡防还,超然物外成为当时流行的人生指导思想。
2当时器物上的装饰已逐渐与绘画合流,人们在实用工艺品装饰时,同样要经过纯艺术创造那样的艺术构思过程。
在一些器物的装饰图案中同样也体现了艺术意境之美,充满着生动的气韵,因此气韵生动不仅是评论古代绘画的标准也是古代设计思想的优秀传统精髓。
3此时直接谈到产品的实用与审美关系的有南北朝的刘昼,他提出施用用宜,既实用在审美之上。
刘昼看到了实用的重要性,并且将对人有益作为选择物品的标准,这也是中国古代审美应用学理论重视实用的传统的发扬。
第六章隋唐时期的艺术设计
●唐三彩
1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
因为它经常采用黄绿褐等颜色釉在器皿上构成花朵斑点成几何纹等各种色装饰所以称唐三彩。
唐三彩创作地点分布在长安洛阳两地其制品一般为明器之用。
制品一般分为器皿人物动物三类。
2唐三彩制作方法:
唐三彩是经过精炼的白粘土制胎,两次烧成的,首先用千度左右的高温烧成陶胎,挂釉后经900度左右的烧,因为它用料精细,制作规范,所以不变形,不裂缝,不脱釉,根据器物不同品种唐三彩采用轮制——和雕塑等制造方法。
3唐三彩装饰艺术充分利用铅釉易于流动的特点,达到流畅自如的效果。
色彩斑斓的釉汁像霞虹变化莫测。
●锦的发展历程:
唐代刺绣除
锦是古代丝织品中最精也是最贵的,它是以提花织成各种花纹的多色多重织品。
早期锦的编织技术较简单是平纹的显花,南北朝后期出现的纬线显花——纬锦,唐代的锦以纬锦为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刺绣:
唐代服饰除用于服饰加工外,还广泛用于刺绣佛像和佛经,技术除辩绣外还有平绣。
联珠纹:
唐锦纹饰中数量多而且具有时代特色的花纹。
绞缬:
流行于民间的印染方法,最适于染制简单的点花或条纹,花纹依缚结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夹缬:
一种直接印花法,它是用两块相同的镂花版模,将待染的布帛加紧后,再在镂空处刷色,即可得到左右对称的花纹,也有染二三种色彩的,也可在镂空处涂防染剂,去版后染将有颜色的作为底板,其上缀以白花,颇似如今贵州的蜡染。
蜡缬:
即蜡染是先用蜡液在染坯上绘出图案,然后入染,再煮出蜡,成为色地白花的成品,是一种防染工艺。
介质印花:
包括碱剂印花,媒染剂印花或清除媒染剂印花。
●服饰:
1披帛,一般是用轻薄的纱,罗或绢作原料裁成长条,长度在2米以上,绕缠在两臂间。
2唐代官员的袍衫,主要以颜色区别等级。
●唐代的金属工艺;
1唐代金银器制作于8世纪中叶进入全盛时期,其造型与纹样深受波斯萨珊王朝的影响,多为西方器型,东方纹样。
2唐金银器三个重要出土地点:
何家村丁卯桥法门寺。
唐代金银器装饰风格的演变:
大体可以分为早中晚期。
长多为花鸟或花朵为中心组成团纹,四周围绕缠枝,具有繁缛华贵的风格,反映出唐代的盛世风貌:
晚期则多为单独的花枝或动物,常采用写实韵味。
唐镜的装饰加工方法:
金银平脱错金银螺钿
木画:
唐代出现了一种新的产品,是在漆器上涂数十层待一定厚度再进行雕刻也称为剔红是漆雕总称以纯朱漆所雕者叫剔红,而以五彩漆胎叫剔彩,还有剔黄绿黄黑等名称。
此外还有用红黑色漆相间涂在雕花纹,花纹的斜面呈红黑相间线纹,这种工艺叫剔犀。
建筑设计:
赵州桥
工匠李春于595——605设计的赵州桥是现存最早的双石拱桥,桥长50米多桥拱跨度37米,圆桥墩,坡度小便于行驶。
大桥两端各有一拱,是世界上首创“敞肩拱”桥型。
它既可协助泄洪,也减轻了桥身的自重。
●唐代工艺美术特点?
1人的意识的解放。
2装饰的生活情趣化。
3多种装饰技法的应用。
总之唐代工艺美术的设计风格,具有博大清新,华丽丰富的特点,可以用“满”子形容,由于它属于情趣化,所以用“情”字来形容。
唐的设计理论
唐代的印染织品的艺术设计特色
第七章宋辽金西夏的艺术设计
宋五大名窑:
定窑汝窑官窑钧窑哥窑
宋名窑:
河南地区定窑汝窑官窑磁州窑
陕西耀州窑(北宋)浙江福建江西等地的龙泉窑官窑吉州窑建窑景德镇窑(南宋)
宋瓷的艺术特点:
从总体上看陶器的造型简洁,优美,器皿的比例和尺度恰当,所以宋瓷千百年来为人们来赏识。
铜镜:
宋代的铜镜早期制作精巧晚期则为简陋,呈现日益衰落趋势。
宋代铜镜已经不如唐代厚重,镜胎轻薄。
建筑《营造法式》
12世纪初由北宋李诚编著,政府颁布的营造法式最为著名,该书全面系统的介绍了隋唐以来的建筑经验,对建筑设计规范工程,技术和生产管理都有系统论述是我国和世界建筑史上的珍贵文献。
●宋代的设计思想与理论:
1人们普遍认为工艺品应首先满足人们的实用目的,美丑可以不计。
2中国古代哲学中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创造器物该效仿自然,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观念取向命题的扩大和延伸,这一思想对当时工艺品的设计制作具有指导意义。
第八章元代的艺术设计
织金:
即在丝织物中采用加金织造技术,这是元代的特色,采用捻金和片金两种加工方法织造的,织金锦又称纳石失三著名品种。
青花釉里红的烧制完成是元代一项重要贡献:
元代陶瓷匠师们烧制成功的青花,釉里红即是继承传统品种创新的结晶,也是我国制瓷工艺与绘画技艺成功结合的范例。
“八思巴”文:
这是忽必烈统一中原后,一个叫八思巴的人创造的一种文字,推行时间不长。
但在瓷器上有所反映,龙泉瓷有,可见龙泉窑系由广纳各种文化的气魄。
钧窑:
钧窑烧制始于北宋但形成窑系则在元代。
景德镇窑:
在元代瓷窑中景德镇烧制的瓷器最富有特色,其瓷器的品种多,产量大,质量好。
因此元初,即在此设立监督税收机构——浮梁瓷局。
在元代它和景德镇是同一概念。
青花瓷:
一制作方法是将钴矿研磨成粘稠的粉末。
在加水调成墨汁状,用它在干燥的生胎表面绘制所需纹饰,然后施以长石为原料的矿物釉,在1250——1400度高温下烧制。
二青花瓷在我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的优点可归纳为1着色力强色彩鲜艳颜色稳定2青花是釉下彩纹饰永不脱落。
3钴土原料储备丰富,易于采掘。
4白地蓝色明净素雅又由于用色深浅浓淡,故呈现丰富多彩艺术效果。
釉里红:
釉里红是釉下彩瓷。
元代景德镇创造以铜氧化物作为着色剂高温还原呈现红色,先在瓷坯上描绘图案,然后施明釉。
再进窑一次完成。
玉壶春瓶:
是元代最有特色的品种,其他各种瓶类也大多由玉壶春瓶形态变化而成,如蒜头瓶凤尾瓶等。
元代瓷器造型一般比较大。
●金属工艺:
朱碧山元代的金银器尤以制作人朱碧山所制为传世精品,朱碧山字华玉嘉兴滑城人是元代技艺高超声誉卓著的银工。
建筑:
妙应寺白塔:
这座塔与印度堵波相似,叫覆钵式塔,由于唐以后喇嘛寺中一般都建造这种塔形,故也称喇嘛塔。
●元代艺术设计的特点:
元代艺术设计上形成了元代的粗犷豪放刚劲的艺术风格,象陶瓷器皿的厚重、粗大,丝织品流行加金技术而显得富丽堂皇。
●作业元代瓷器工艺与品种设计的特色?
第九章明清时期艺术设计
“补子”:
明代男装新兴“补子”洪武时期规定官员前后各缀以块方形彩绣,纹样则文“禽”武“兽”装饰为“补服”。
青花:
景德镇青花瓷是釉下彩发展的最高阶段尤其永乐宣德时使用来自国外的上等青料(苏泥勃青)及嘉庆时使用来自西域的国青为青花瓷最高峰,明代青花的装饰各个时期有各自不同特点,从艺术风格看,宣德的浑厚,成化的清雅,嘉靖的逸趣,万历的秀美。
景德镇:
明代以来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中心,产量最多,规模也最宏大。
明代官窑器开始用年号作款。
景德镇窑包括景德镇地区官窑和民窑。
明洪武三十五年,开始在景德镇珠山设“御器厂”也即官窑。
斗彩:
釉上彩。
创始于成化年间,是在瓷胎上先用青料绘花纹轮廓,加白釉高温烧成,再在釉上填红黄绿紫等彩料,再入炉烘烧。
这样釉下青花和釉上多彩结合在一起相互辉映。
五彩:
红绿紫孔雀蓝灯彩料直接在熔成的瓷器上,描绘花纹,熔炼成五彩。
珐琅彩:
用景德镇制的瓷器。
再在北京内务府制的珐琅彩料,以油料在瓷胎上作画,由于炼成前后颜色完全一样,便于彩绘,加上彩料厚实凸起,炼成后造型古朴。
色彩优雅,富有立体感,深受人们喜爱,是康、雍、乾三个时期名贵的宫廷御器。
粉彩:
有彩绘的某些部分。
用玻璃白打底,在颜料中加铅粉。
并用油料调彩。
用渲染的表现方法绘画制成,色彩柔和淡雅。
金属工艺:
景泰蓝:
是明代著名的一种金属工艺,关于它的名称,通常解释为由于它起源或发展于景泰年间,釉料多为蓝色之故,它的学名为铜胎掐丝珐琅,景泰蓝制作分为七个过程:
1、制胎2、掐丝3、烧焊4、点蓝5、烧蓝6、磨光、7、镶金
明代家具:
●明式家具的艺术特色:
一、注重结构美,不用胶和钉子,主要用榫卯结构。
二、注重材质美,充分利用材料自身的光泽和纹理。
三、注重造型美,比例适度,线条流利,稳重大方。
四、注重装饰美,装饰简洁,不事繁琐雕琢。
装饰线脚简练细致,朴实无华。
风格艺术特点为:
简厚精雅。
造型简练。
形象纯厚,做工精巧,风格典雅,显出素雅,质朴,大方。
端庄的美。
体现了巧而得体,精而合宜的设计原理,比例合度。
变化适宜,从而形成了以造型美取胜的,明代家具特色。
●明代家具发展的原因?
1、园林建筑的兴起。
2、木材丰富。
3、木工具的提高。
清代家具三大名作:
苏作、广作、京作。
宋应星《天工开物》:
宋应星明代人,生于工农商业发达的江西省奉新县。
《天工开物》详细地讲述了中国首工业生产过程的图文并茂的技术百科全书。
全书共分19卷,此书还具有一定的技术哲学思想,宋应星主张“天工”(自然力)和“人工”(人力)相协调以开发万物。
《天工开物》确实是关于中国古代生产技术,尤其是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
李渔《闲情偶寄》清代
李渔在阐述自己的装饰理论时,已经把审美和实用二者同时作为根本条件提出了,这是中国古代工艺美学成熟的表现。
明代工艺美术的特点:
其艺术风格达到了十分精练的程度,具有端庄纯厚的特点,可以用“健”“约”等字来形容。
所谓“健”就是充实而不所谓“约”就是概括而不累赘,无论是造型还是纹样,装饰性很强,使人感到没得样式化,程式化,图案化。
清代:
景德镇:
仍为清代的制瓷中心,全盛时期制瓷工厂相当多。
●对于广泛流行民间的吉祥图案应作出正确评价。
1、吉祥图案的绝大部分是反映对幸福和美好意愿的祈求,它具有浓厚生活气息,所以民间图案的特点是它的主流应为肯定。
2、吉祥图案所以流传很长,应用很广泛说明它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有浓厚的生活基础和群众基础。
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追求生活的幸福美好。
●清代工艺美术特点:
从整体上看,清代工艺美术在艺术上缺乏较高的美学境界,虽做到了技艺精绝,但缺乏创意,在科学上其制作水平远远超过前代,使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从而使人在工艺美术创作中逐步由被动转入主动。
清的工艺美术特点是:
繁缛精巧。
在清代工艺美术领域中已逐渐形成民间工艺和宫廷工艺两个体系,前者纯朴自然,富于生活气息,后者娇饰造作,具有匠气和雕琢气。
古代青铜器在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地位
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有着永恒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传世和近年发现的大量青铜器表明,青铜器本身有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
原始社会后期开始萌芽
夏代初步发展
商周鼎盛
春秋战国繁荣
秦汉变革、中兴
两晋南北朝至隋唐走向衰落
宋元明清仿古和作伪
石、木、蚌、骨器——金属器物,最先出现的是铜制品。
铜器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原始社会后期的历史条件为冶铜术的发明提供了以下物质基础:
首先:
新石器时代晚期,由于农业的发展,农业经济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随着劳动效率的提高,人们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产品,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对生产工具的锋利与坚硬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剩余产品的增多,给人们追求美的愿望提供了更多的物质条件。
农业、手工业的分工,使金属制造业与制陶、玉石、纺织业一样,成为独立手工业部门。
其次,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人们为了制作石制农具、工具和武器,在开采和选择石料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和认识了含有铜质的石头和自然铜,或铜锡混合的矿石。
为了能从矿石中冶炼出铜,人们把长期烧制陶器的生产经验用在冶铜上。
烧制陶器的温度一般在950℃---1050℃,铜的熔点在1080℃,两者的温度已经相当接近了,这样就为冶炼铜矿石提供了重要的燃烧条件。
最后,原始社会后期,人们能制作多种工具、武器与生活用具,人们已经娴熟地掌握了磨光和钻孔等技术,并且造型准确。
特别是在玉器的制作上,已经运用了切割、雕琢等一整套技术。
反映了高超的制作工艺水平。
为铜器的制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青铜器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一、青铜与青铜时代
青铜是指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的合金,如铜与锡的合金为锡青铜,铜与铅的合金为铅青铜,其它还有铅锡青铜、镍青铜等。
中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古称金或吉金,其化学成分是锡青铜和铅锡青铜。
人类最早使用的铜是自然铜
伊拉克:
札威•彻米公元前一万年至九千年自然铜做的装饰品
伊朗:
阿里•喀什公元前约九千年或前七千年自然铜装饰品
埃及进入铜石并用时期是公元前四千年。
青铜时代:
在人类技术发展的阶段中,使用青铜兵器和工具的时代,就称为青铜时代。
中国青铜时代:
以大量使用青铜生产工具、兵器和大量使用青铜礼器为特征。
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形成,经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
大约经历了十五个世纪。
高峰:
在商的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冶铸业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标志而达到高峰。
战国晚期,冶铁业出现,高水平的青铜冶铸业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使命。
第二节青铜器的分类
青铜器的分类,主要是为了清楚地区别青铜器的性质和作用,有利于研究各自所形成的器形体系。
具体分类如下:
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农具与工具、货币、玺印符节、度量衡器、铜镜等。
下面就各类器物的名称、用途和形制特征做具体介绍:
一、食器。
包括炊煮器、盛食器和取食器。
主要有鼎、鬲、甗、簋、盨、簠、敦、豆、匕等。
(1)鼎:
古代炊器,有烹煮肉食或盛放鱼肉的用途。
形状大多数是圆形、三足、两耳;也有四足的方鼎和圆形、方形的扁足鼎等形式。
圆形鼎的器身,一般为盆、盂的形状。
方形鼎器身一般呈斗状。
最早的铜鼎都是仿照陶器制作的。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会中它被当作“明尊卑,别上下”,即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象征。
据礼书的记载,西周时天子用九鼎,第一鼎是盛牛,称为太牢,以下为羊、豕、鱼、腊、肠胃等;诸侯一般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也有用一鼎的,鼎实为豕。
(2)鬲:
煮粥器,新石器时代已经普遍使用陶鬲。
《尔雅•释器》指款足鼎谓之鬲。
《汉书•郊祀志》谓鬲为空足鼎。
可见鬲的形状是似鼎而足空,足空则煮水易热。
最初形式的铜鬲就是仿照陶鬲制成的。
还有一种方形的鬲,鬲体分上下两部分,下部有门可以开合,门内可以放入木炭。
(3)甗;蒸饭器,全器为上下两部分,上体用以盛米,称为甑,下体为鬲,用以煮水,中间的箅通汽以蒸于甑。
其形制有圆形、方形;有上下合体的,有上下分体的。
汉晋以后甗的鬲足就没有了,这种无足鬲则称为釜。
甗是绝大多数殉葬青铜礼器的墓中必有之器,它和鼎、簋、豆、壶、盘、组成一套随葬礼器,主要出土于西周末、春秋初的墓葬中。
(4)簋:
是盛放煮熟的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
铜器铭文中的簋字一般都写成“?
”,古籍中写成“簋”。
其用途相当于现在盛饭的大碗。
多数为圆腹、侈口、圈足,有无耳、两耳、三耳,甚至四耳的。
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
特别是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