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含三维目标.docx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含三维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含三维目标.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含三维目标
第一组
1、草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3、通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课前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
2、下载草原风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
你去过草原吗?
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
思考:
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
──“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
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
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有感情地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
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
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重点指导)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
(1)词语比较:
“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
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
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
(1)出示图片:
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
(1)演示“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2)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
(1)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2)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5、有感情朗读:
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6、熟读成诵:
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2、将课文第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
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导入: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出示: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
(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
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表现洒脱:
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
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
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
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
(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
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出示词语:
激情盛情尽情深情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
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2)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
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
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
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
尽情联欢:
(1)出示问题:
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
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深情话别:
师导:
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
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
──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这正是──(出示句子:
)“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
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五、配乐朗读全文。
六、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1、草原
风光美
美
人情美
课后反思:
2、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
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能体会在文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略读课文
课前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
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
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
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
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
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
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
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
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
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
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
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
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
教师在对话中点拨:
安息国(今伊朗)方面:
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
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大汉国方面:
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
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
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3)小结:
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
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生发。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
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5)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1)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2)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
(3)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
(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
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
(4)小结: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
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
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
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
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生发。
(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情朗读。
五、课后小结
板书设计
2﹡丝绸之路
友谊之路:
互赠礼品
丝绸之路交流之路:
经济、文化交流伟大之路
激发遐想:
与开头照应
课后反思:
3、白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小白杨》,师:
你见过白杨吗?
它长得什么样子?
它有什么特点?
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
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
”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
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标出。
(1)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2)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三读:
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
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
“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学生用自己的的话描述白杨树的外观及内在特点。
2、教师布置本节课学习任务用教学设想。
二、重点研讨
1、感知白杨树的外形美。
(1)图文结合,学生试着说说大戈壁上白杨树的形象。
(高大挺秀)
(2)细读课文相关语段,说说大戈壁的环境特点。
(让学生抓住“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
(3)激趣讨论。
在荒凉的大戈壁上,在铁路沿线为什么有这么多白杨树?
它们为什么长得这样高大挺秀?
这说明了什么?
(4)学生讨论、交流。
(5)教师指导、明确。
(遮挡风沙,护卫铁路,哪里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哪里扎根)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2、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
(1)学生自由式读课文,找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
出示句子: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②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③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学生自由品读这三句话,归纳话里所表达式的白杨树的精神。
(3)教师指导、总结工作。
(高大挺秀、忠诚无私、坚定不动摇)
3、借物喻人,感受建设者的人格美。
(1)提问:
文中几处写到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
想一想,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表达自己的内心)
(2)讨论:
爸爸:
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去工作?
新疆是个什么时候地方?
爸爸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上学?
(3)分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爸爸、妈妈到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
爸爸、妈妈把孩子接到新疆念书是为了让孩子们从小适应那里的环境,长大后接自己的班,把新疆建设得更好。
(4)再次品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品味深刻含义。
4、体会爸爸的神情变化的描写特色。
(1)学生快速默读全文,找出描写父亲的神情和变化的相关语句。
(2)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4)老师归纳、小结。
①第一次“出神”和“深思”
②第二次“微笑”
③第三次“严肃”,是借物喻人,抒怀言志
④第四次“浮起一丝微笑”
5、关于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
三、学法总结
1、这篇课文表面上是写白杨,实际上是写谁?
爸爸与白杨树的什么时候共同点?
教师点拨:
借助白杨树(物)来写新疆建设者(人),这种写法叫“借物秀喻人”。
2、学生根据教师的点拨自己体会文章的写法,并回忆曾经学过哪些课文,也用了这种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你想对投身西部建设的叔叔阿姨说些什么呢?
写下来吧。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3白杨
借物喻人
↙高大挺秀↘扎根边疆
白杨忠诚无私爸爸建设新疆
坚强不动摇↓无私奉献
小白杨→正在成长←孩子
课后反思: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过程与方法
默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学习重点
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感受新一代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
学习难点
理解冰碴子、冻土区、高原缺氧、混凝土喷射等术语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略读课
教学准备
青藏铁路有关资料图片,西藏风光短片。
教学过程
一、《天路》引读
1、师:
同学们,听过《天路》这首歌吗?
它深情歌唱了铁路工人修建青藏铁路的感人事迹。
来,随着这动听的歌声,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青藏铁路。
(播放《天路》配乐的青藏铁路施工画面)
2、师:
这就是青藏铁路,1958年,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开工,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铁路还没有进入西藏,直到今天,西藏依然是中国惟一不通铁路的省份。
这到底是为什么?
是什么困难阻挡了这条铁路的前进?
请同学们跟着筑路工人走进青藏铁路施工现场,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
二、初读感受
1、在预习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理解“银装素裹、七零八落、不翼而飞、劈头盖脸、杯水车薪”等词语。
(2)内容提示。
(3)师补充资料:
青藏铁路要经过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要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全长1142公里,要经过550公里的永久性冻土区。
解释冻土区:
一年四季覆盖着坚硬的冰,有些坚冰厚度达一百多米,是高原地区修建铁路遇到的最大难题。
)而风火山是最难的难题,但是最终,这只巨大的拦路虎却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三、精读赏析
1、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自读自悟、圈点批画。
2、全班讨论交流
(1)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2)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
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3)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
3、文章语言的特色。
(1)运用恰当的比喻。
(2)语言直白简洁。
4、情感体会。
字里行间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吃苦精神的歌颂。
四、拓展延伸
1、青藏铁路是一条神奇的天路,试着给这条路取一个有意义的名字,
并说明理由。
2、开通拉萨至西宁、北京、成都、上海、广州等多条线路,并装备当今世界最豪华的旅游列车。
到那时,从拉萨乘座火车到北京,仅需48小时。
)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院
风火山隧道开工
①冻土层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开凿隧道遇到困难②天气恶劣
③极度缺氧
风火山隧道胜利贯通
课后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策划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3、懂得在信中有条理地书写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
4、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与人交往,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伟大祖国幅员辽阔,江南水乡,塞外风光,西部高原,独特的地理特色,迥异的风土人情,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二、明确目标,准备活动
1、今天我们要来策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去结交更多的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更深入地了解他们那里的风景和物产,必要时向对方献上一片爱心。
2、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建立联系
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远,千山万水把我们阻隔,不过现代科学技术这么发达,我们总会有很多办法和他们建立联系的,好好想一想,把你的办法告诉大家。
4、学生分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
三、集思广益,进行策划
1、与远方的小伙伴建立起联系之后,我们就要着手思考如何开展“手拉手”活动来增进彼此的了解了。
(1)你认为可以通过什么形式来增进和小伙伴的了解?
(2)远方的小伙伴虽然和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可是他们中还有很多人不能像我们这样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有的甚至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我们可以怎样帮助他们?
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请大家先在组内商量和交流。
2、学生分小组商量。
教师参与各小组的探讨活动,对活动的可行性以及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有益的事进行具体的指导。
3、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的策划情况。
(1)支助活动 书信往来 情况介绍 联谊活动 网上交流……
(2)每一项活动的设计,都渗透着同学们的想法。
但是每一项活动都应该有其可行性,请你就自己活动设计的可行性方面来谈一谈。
学生交流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对其他同学有所启发。
(3)面对不同地区的小伙伴,根据自己现有的条件,我们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交流。
四、深入探讨,课外延伸
1、你是否想把自己精心策划的活动付诸实践呢?
2、经过刚才的商量,你们一定还有很多与小伙伴建立联系的方法,请大家课后再收集一些,我们下节课把自己的建议告诉他们。
愿我们的“手拉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让我们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
第二、三课时 习作及评改
一、回忆书信的格式
1、交流书信的写法及格式。
2、学生自读教材第二自然段。
3、你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哪个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
介绍自己(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