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
1.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3.奴隶社会早期
4.学校教育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5.教育学是基础科学
6.我国古代教育家主要有孔子、墨子、孟子、荀子、朱熹等
7.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有教无类
8.六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教育内容不足之处是缺少自然科学知识和劳动知识的内容
9.孔子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观点:
10.1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11.2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
12.3学思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3.4谦虚笃实的方法
14.《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十六字“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15.6《学记》教学原则
16.1教学相长的原则
17.2预时孙摩的原则
18.3课内外结合的原
19.4长善救失的原则
20.5启发诱导的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21.12.捷克的夸美纽斯《大教育学论》是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班级授课制
22.13.德国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23.16.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过程的心理学化
24.17.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提出教育学应该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教育家,“科学教育学之父”认为“没有教育的教学”、“没有教学的教育”都是不可能的。
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教育理论因强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和课堂中心而被杜威称为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25.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26.苏联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指导实际、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27.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式学习,主张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
28.瑞士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与教育关系的理论
29.生物起源说,利托尔洛和沛*西能~心理起源说,美国孟禄
30.简答:
古代学校教育特征1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
教育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3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还具有等级性4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型、刻板性和象征性
31.欧洲奴隶社会:
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32.欧洲封建社会:
教育教育和骑士教育
33.简答: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1教育的生产性2教育的科学性3教育的世俗性4教育的国际性5教育的终身性6教育的革命性
3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发展的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2020年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35.简答:
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2教育再生产劳动力3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6.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美国西奥多*W*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上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
37.简答:
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传播-交流3选择-提升4创造-更新
38.论述:
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39.
(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
40.
(二)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41.1提高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
42.2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
43.3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
44.4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
45.5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46.6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47.(三)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
48.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49.教育具有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种是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另一种是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催生作用。
50.简答:
人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
1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人发展的阶段性(不能搞一刀切)
3人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和最佳期)
4人发展的互补性
5人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51.内发论(孟子的性善论和弗洛伊德)外铄论(荀子的性恶论,洛克的白板说,美国华生)多因素相互作用论(遗传素质,社会环境,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5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
53.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
54.社会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P64辨析
55.简答:
学校教育在人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
56.
(一)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2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
3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二)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1加速人的发展
2发掘人的潜力
3提升人的价值
4健全人的个性
57.P69
1.名:
教育目的:
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它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
2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
个人本位论(卢梭,罗杰斯)
3.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目的: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2010年7月《教育规划纲要》教育目的: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6.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7.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明确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
8.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国民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9.1951年10月1日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学制。
10.1995年通过的《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
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3.双轨学制(西欧),分支学制(苏联),单轨学制(美国)
4.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表明,它既是公民必须依法履行的义务,也是受到法律保障的公民的基本权利
5.义务教育制度的基本性质:
强制性(义务性),免费性,普及性(统一性)
6.保罗●朗格朗1970年出版的《终身教育导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标志着终身教育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4个支柱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6.教育法规,是由有权立法的国家机关制定的调整教育关系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
7.教育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教育规范性文件,称为教育法律。
P105
7.我国的教育基本法《教育法》,已于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
8.教师的权利:
1教育教学权2学术活动权3指导评定学生权4报酬待遇权5教育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
8.简答:
教师的义务
1遵纪守法义务: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教育教学义务: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教育工作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思想品德教育义务:
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形象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4爱护尊重学生的义务: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保护学生义务:
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提高思想业务水平义务: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9.学生的权利就是教师的责任
1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
2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人身权
3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财产权
10.教师资格制度:
是指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和许可制度,是由国家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特定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程序。
11.取得教师资格的条件:
1必须是中国公民2热爱教育事业3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4具有法律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5有教育教学能力。
1.186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尔在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成为师范教育的开端。
2.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育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首先,教师是一类专业人员,其次,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3.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第一,专业功能与专业伦理。
第二,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三,专业训练和资格。
第四,专业自主。
第五,专业组织或专业团体
第六,专业地位。
4.教师劳动的特点
1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2劳动手段的主体性
3劳动时间的延续性
4劳动空间的室内性
5劳动成果的精神性
5.教师应扮演的角色P127
1诊断者2传授者3指导者4评价者5管理者6研究者7协调员
6.论述:
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论述
(一)教师的一般综合修养
1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
2良好的人品
3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4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兴趣爱好
(二)教师的学科专业修养
1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及相关的知识
3学科发展的历史及趋势
4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三)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2先进的教育理念
3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
(四)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1爱国守法
2爱岗敬业
3关爱学生
4教书育人
5为人师表
6终身学习
7.教师的专业发展:
是教师个体在教育教学专业活动中不断发展的过程。
包含以下3方面要点:
首先,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自觉的有意识的过程,是在明确发展目标,作出发展规划的情况下进行的。
其次,教师专业发展是通过若干活动和途径实现的。
最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体现在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发展阶段的递进。
8.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9.师生关系包括师生的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和心理关系。
10.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第一,尊师爱生。
第二民主平等。
第三,教学相长。
11.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1师生互动2师生对话
1.课程的定义:
从广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从狭义上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的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2.课程的分类P151
3.学科课程又称为分科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3.活动课程:
是指一系列的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
儿童通过活动来学习,获得经验,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4.综合课程:
是指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的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1912年,英国的怀特海率先提出了综合课程的主张)
5.课程计划:
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叫课程方案。
6.课程计划设计的一般原则1注重课程水平的合格性2充分体现均衡性3具有充分的灵活性4课程计划本身及其中的重要提法要保持稳定性和科学性。
7.学科课程标准:
又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8.课程计划设计的一般原则:
1.注重课程水准的合适性
2充分体现均衡性
3具有充分的灵活性
4课程计划本身及其中的重要提法要保持稳定性和科学性
8.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第一,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播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校态度,使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本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知识技能。
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接受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合作能力。
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的现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1.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1.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教学与智育是两个相互关联而又有区别的概念。
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目标的活动,而教学则是实施智育及其他各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的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3.教学过程五阶段(注意排序)
1激发学习动机
2感知教材
3理解教材
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
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2学习间接经验要与获得直接经验相结合
3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2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3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P181
5.教学中的直观手段:
实物参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6.启发性思想: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7.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教师的教授应“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8.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学
9.教学工作五个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0备课的要求:
1要深入准确的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2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3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4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11.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P188
12.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中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
11.复制教学:
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班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12.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美国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
1.德育:
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四个基本方面:
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2.中小学德育主要任务: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品德心理
3.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2)教师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4.主要的德育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知行统一原则
3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4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5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5.教学是学校的中心的工作。
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
6.班级是学校教导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教育系统的重要力量。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中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
1.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论述了班级组织。
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形式,始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
2.班集体的构成要素:
1共同的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共同生活的准则
4一定的心理氛围、情感纽带
3.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方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确定目标,培养骨干,形成规范和舆论),开展教育活动,进行个别教
4.观察法是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转化后进生-个别教育
5.班级常规管理:
1班级组织纪律管理
2班级环境与卫生管理
3班级档案管理
4班级工作计划和总结
1在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中,所研究的对象为问题。
中小学教育科研实施过程:
1课题选择
2查找文献资料
3设计研究,撰写研究方案
4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
5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6研究报告的撰写
7课题结题
1行动研究:
教育实践工作者为改善教育教学实践而开展的研究称为行动研究。
2行动研究的特征:
1目的就是为了改进实践
2研究的内容是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3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研究
4研究的循环性
3.叙事研究:
指通过口头或书面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研究
4.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法:
1实物分析法2观察法3问卷法4访谈法5测验法6行动研究中的具体方法
5.中小学校本研究和教学研究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中两种重要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