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 和学生一起享受历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9617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上 和学生一起享受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课堂上 和学生一起享受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课堂上 和学生一起享受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课堂上 和学生一起享受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课堂上 和学生一起享受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堂上 和学生一起享受历史.docx

《课堂上 和学生一起享受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上 和学生一起享受历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堂上 和学生一起享受历史.docx

课堂上和学生一起享受历史

课堂上和学生一起享受历史

点击数:

766【字体:

小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接收回传

 

【摘要】课堂是师生生命共同发展的场所,教室是检验先进教育理论的理想实验室。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与学生探究历史,体味“读史以明智”的快乐;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入课堂,师生共享研究与合作的成果;引导学生追寻重要的现实问题在历史上的发展轨迹,把握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的内在联系,从历史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和智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深入思考历史发展规律,师生在课堂互动中,享受质疑与思考的幸福。

上好每一堂历史课,不仅学生受益,老师也是一种愉悦。

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发展,是我的追求,也是我的快乐。

【关键词】历史课堂师生共享快乐

课堂是学生生命的营养库,课堂是教师生命的主旋律,课堂是教育生命的伊甸园。

如果说学校是一棵根深叶茂的树,那么,升学率是花,学生素质是果,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姿态万端的枝枝叶叶,而课堂教学则是主干。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高中课程学习要达到的目标是:

“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新课标对学生历史学习寄予高度的人文关怀和殷切的期望。

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新课程的崇高目标呢?

笔者认为在课堂这个课改的主阵地上和学生一起享受历史,这是我的追求,也是我的快乐。

我努力开发各种教学资源、调动各种教学积极因素,上好每一堂历史课,不仅学生受益,老师也是一种愉悦。

体味探究与感悟的快乐

“读史以明智”,历史学科要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增长见识。

但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却令人沮丧,一些学生说:

“我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因为历史课不是教师拿课本连读带划,就是要我们死记硬背。

”学生这样看待历史课,无疑是历史教学的悲哀。

溯其原因,教师充当了灌输者的角色,而学生充当某种容器,学生对此反感和无奈。

在《历史课程标准》中,已将“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之一,主张历史学习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重视和推广学生探究学习方式。

因此,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以历史知识为平台,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在学生兴趣性的思考中,再以引导者的角色,促成学生思考感悟历史。

在探究式教与学中,师生共享历史学习的快乐。

例如,我在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二课《新文化运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的。

在背景学习中设计了三个探究问题:

探究一:

王汎森院士为纪念《新青年》创刊90周年答记者问讲到“1915-1916年的中国,政治及思想界之沉闷、彷徨,已到了足以压跨人的地步…《新青年》慢慢发展出一条新路,认为解决当时中国的政治不能只靠政治,要靠文艺、伦理、思想方面的变革…如果不彻底改造思想文化,则旧政治会不断循环再生,会不断有袁世凯之类的人物出现。

”阅读材料思考:

1915年-1916年的中国,政治及思想界为什么会出现沉闷、彷徨?

探究二:

为什么说复古尊孔实质就是复辟帝制?

探究三:

你认为新文化运动批判尊孔复古思潮的实质是什么?

通过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直接原因——尊孔复古思潮进行深入分析,借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过程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探究四:

陈独秀《新青年·敬告青年》说“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阅读材料思考《新青年》是一本主要宣传什么思想的杂志?

探究五:

陈独秀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李大钊指出:

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吴虞在《说孝》一文中,提示“孝”的真谛,是“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制造顺民的大工厂。

”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为猛烈。

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提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社会理想。

阅读材料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的哪项内容?

为什么说“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前者通过材料与学生一起探究《新青年》杂志的性质,后者与学生一起研究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以及“共和”和“排孔教”之间的关系。

在分析意义时,我提出探究六:

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

“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们纷纷踊跃发言,有的说新的代表人物;有的说新的思想主张;有的说新的斗争手段;有的同学说得对,有的说错了,气氛热烈,课堂教学达到高潮。

其后,我提出探究七:

回顾19世纪晚期到五四运动(1919)前后,哪些阶级先后提出了哪些救国方案?

结果怎样?

通过这一问题,与同学一起共同对本专题第一、第二课的主题作出归纳。

当新课结束时,我又提出两个问题与学生一起提升,探究八: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演变的历程看,效法西方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观念三个依序递进的变革程式。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器物变革”指哪一历史事件?

对中国近代化有何影响?

(2)“制度变革”指哪些重大事件?

它们在建立国家政治制度上的主张有何不同?

(3)“思想观念变革”指哪一历史事件?

对中国历史有何影响?

这一问题通过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历程,引领学生认识中国学习西方走过了一个从学先进科学技术、到学先进制度、再到学先进思想文化的过程。

探究九:

新文化运动的时代,中国政治黑暗,陈独秀、李大钊等进步知识青年,为冲决罗网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

今天的青年学生应怎样发扬他们优秀品质?

这一问题体现学习历史的感悟和发展学生人文品质的目的,同学们畅所欲言,最后由一位学生代表归纳共同认识:

勇于向旧思想旧势力挑战的精神;坚持民主科学的精神;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等。

坚持民主意识,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坚决抵制不良的社会现象;敢于挣脱落后思想的束缚;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等。

 

问题设计科学化、解决问题民主化是探究式教学的两个重要环节,而有效设计探究问题是关键,怎样设计好探究问题呢?

笔者认为要把握好五个度:

一是“难度”,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是“跨度”,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认知水平,问题设计是为了在现有认知基础上向知识的深层次发展思考,使学生在解决前一问题的基础上去解决后一问题;要把握教材内容的中心环节,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

三是“梯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避免把学生难住。

四是“密度”,设计的问题疏密适当,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既要适应学生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五是“深度”提出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思维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也要避免难度太大、太深,若学生不知如何作答,结果不只是望而却步,还会扼杀学生的思维。

开展研究与合作的愉悦

近年来,兴起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它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并在开放情景中,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它的目标是:

“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我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引入课堂教学中,课前给学生设计研究课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索,形成小组的集体意见,选择代表在课堂上进行阐释,教师适当引导,把问题的答案与现实社会存在的现象进行对照,让学生在感受中加深理解,从而达到生成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目的。

例如,学习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第四课《走向整体的世界》时,课前我组织了三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三个课题的研究,它们分别是:

1、通信技术迅速发展是怎样影响我们今天的生活?

2、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前景展望。

3、爱迪生是怎样发明电灯的?

青年学生要从中学习哪些精神?

三个小组经过认真研究写出了小论文,我要求在课上进行交流。

第一组代表说到:

通信技术迅速发展是怎样影响我们今天的生活?

从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和意大利人马可尼试验无线电报取得成功,电讯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到今天“楼上楼下电视电话”的普及和手机、电脑的推广,这些新的通信方式,正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样,为人们迅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现代化的今天,手机和网络的发展更为迅速。

现在市场上的手机品牌有:

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飞利浦、松下、厦新、联想、波导、海尔等等。

在音乐手机、拍照手机、电视手机,正在市场上争斗得天昏地暗的时候,NFC手机也迅速加入市场抢夺战中,将NFC技术用于手机,可让手机整合钱包、交通、信用卡等功能,另外,还可以取代传统钥匙、员工身份识别卡、音乐会的门票等等。

网络的发展也不逊色于手机,网络可以在工作和学习方面帮助你,通过上网你不仅可以了解国家大事、各类新闻,还可在网上购物,你只需鼠标轻点,上门服务肯定让你称心如意。

网络作为通信工具,还可以帮助你与朋友保持联系,上网聊天,即使相隔遥远,也仿佛近在咫尺,也许你还可以在网上结识一些好朋友呢!

新的通信工具益处多多,但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电影《手机》里有这样一句台词:

“手机如果不善加利用,就不再是手机,而是手雷。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够听到一些网络犯罪的报道,即使网络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但毋庸置疑,其利大于弊。

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通信工具,将会给我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第二组汇报了他们的调查报告,中国的汽车工业在加入WTO后,不仅没有垮台而且得到很大发展,目前在公路上行驶的大部分是国产私家车,随着城市乡村交通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们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和汽车生产技术的不断改善,中国的汽车工业将会越来越好。

第三组从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艰苦过程,感悟到:

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持之以恒、决不言弃的精神。

在这节课里,我和学生一起感受史为今用的愉悦。

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资源的丰富性。

以往我们只把教科书作为教学资源,备课时最多是依据现成的“教参”,因为“教参”把教科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等都提供给了我们,于是,教材(包括教科书和教辅)也就成了历史教学的全部资源。

但新课程的理念是:

“教材仅仅是一种主要的教学资源,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开发和利用多种资源,如史料资源、文物资源、影视资源和乡土社会资源等。

当学习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环境保护时,我组织学生到福建省最大的水土流失区域之一——长汀河田,开展社会调查,实施研究性学习,调查成果制作PPT《让火焰山变成花果山——长汀县河田治理水土流失创意》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师生共享研究成果。

让火焰山变成花果山——长汀县河田治理水土流失创意

一、长汀县河田水土流失概况

长汀县是我国丘陵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水土流失历史之长、面积之广、程度之重、危险之大,居全省之首。

严重的水土流失,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以河田为中心的水土流失区生态恶化、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

很久很久以前,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曾被称作“柳村”,那时的河田遍地是柳树,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快乐幸福。

可是近代以来,河田的生态开始遭到人为的严重破坏,昔日的绿树林荫一去不复返,留下的是光秃秃的山岭和一个“火焰山”的“美称”。

环境状况日下,人民都生活艰苦困难,这一切是水土严重流失的恶果。

广大干部群众,以守土有责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奋力拼搏,铁心攻坚,滴水穿石,人一我十,把治理水土流失作为“民心工程”、“生存工程”、“发展工程”和“基础工程”抓紧抓实,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我们对于治理长汀河田水土流失的创意

1、建章立制强封山、“反弹琵琶”治理法、“草牧沼果”、“草牧沼菜”生态模式、“老头松”改造、小穴播草、“等高草灌带”。

2、采取大面积生态修复与小面积治理相结合,禁烧柴草与解决群众燃料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生物、工程、农耕与管理相结合,以草先行,草牧沼果相结合,经济林果与水保防护林相结合

3、自觉不烧柴草,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意识。

4、“斧头收起来,锄头扛起来”,运用“反弹琵琶”理念治理水土流失,种树种草增加植被,“老头松”改造改善植被,生态修复保护植被,种果种茶改良植被。

5、创新生态修复措施。

长汀水土流失是“烧出来的”,因此,我们要牵住封禁这一“牛鼻子”,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大面积开展封育保护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对符合封育条件的水土流失地要全部采取封育治理。

6、封山育林范围我们认为要一刀切由原来对水土流失区和公路两边、河道两岸、村庄两旁的第一重山以及松脂基地实行全封山,扩展到对项目区所有山场均实行全封山,取消半封山。

7、护林,我们认为要查源头——灶头,要组建专业护林队,进一步整合护林队伍力量,形成健全的护林网络。

护林人员由过去巡山改为护林人员进村入户检查灶头,变事倍功半为事半功倍。

8、我们认为要堵疏结合。

以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点,在项目区内的农户改燃改灶,烧煤由政府出资,实行煤炭价格补贴。

并积极推广沼气建设,引导农民以煤代柴、以电代柴、以沼代柴,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的燃料问题,从源头上疏导农民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9、创新治理模式。

生物治理模式应为:

变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为“裸地→草被→马尾松和灌丛→针阔混交→常绿阔叶混交”顺向进展演替。

10、我们认为要鼓励治理模式创新。

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采用“草牧沼果”生态开发治理模式,把治山与新农村建设、发展长汀远山农业、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票子”与“被子”一起要,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相统一。

11、我们认为要有创新科技试验方式。

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联系的同时,成立水土保持博士生工作站,为博士生系统、全面、深度开展南方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研究条件、实践平台和应用基地,同时博士生的研究又纳入其所承担的课题之中,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治理成效与研究成果“两翼齐飞”。

12、水土流失治理要正确处理治理与预防的关系,采取防治并举、标本兼治的办法,一方面加大治理力度,另一方面依靠自然修复能力严格封禁,引导农民用沼气、煤、电、液化气等燃料取代柴草解决生活用燃,减少植被消耗,并通过发展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改变靠山吃山的生活方式,变砍树人为种树人。

13、我们认为要科学治理,强化项目管理。

坚持依靠科技,科学治理,在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同时,按照水利部提出的推进水土保持示范区建设,全面提升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水平的新要求,实行集中治理、规模治理、综合治理。

为了做好这项调查研究,我和学生到县环保部门查阅资料,利用假日深入河田实地了解水保工作进程,向专业人士询问水土流失的历史,到农家访问水保情况,回来后又和学生一起合作撰写报告制作PPT,师生在活动中共同发展,享受创造的喜悦,这项成果被推荐到福建省参评“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意大赛。

 

贯通历史与现实的乐趣

一般说来,对历史的思索,总是从事后开始的,学习历史总是从事情的结果入手去追溯它的发生和发展。

历史思考的这一特征以及这种思维所产生的历史解释,常常被人戏称为“事后诸葛亮”,这其中隐约地透露出人们对历史学的失望和期待。

中学历史教学表现得尤其明显,老师只是对课本上早就定性了的历史事件及观点机械地重复,远离现实,埋头于历史文献中寻找、发现那些早已消逝的人物和事件的史学方法,笛卡尔在其《方法论》中称之为“历史的逃避主义”,这是历史的自我封闭,与历史“古为今用”的教育功能不符,这也是造成学生不喜欢历史课的原因之一。

怎样破解这一难题呢?

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采用贯通历史与现实的教学方法,取得较好成效。

历史与现实有着紧密的联系,今天的历史就是昨天的现实,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

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贴近生活,追寻重要的现实问题在历史上的发展轨迹,把握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的内在联系,从历史的角度来反思现实,从现实的角度探究历史,从历史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和智慧。

师生从中共享历史与现实融会贯通的乐趣。

例如,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九第三课《走向多极化》中,我讲到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试图实现“领导世界”的意愿,不断发动战争,试图建立“单极世界”。

在思考与自由讨论时,一位学生提出:

当前美国正在进行伊拉克战争,因为核问题与伊朗战云重重,请问这是美国试图实现“领导世界”的意愿的表现吗?

这一问题提出后,引起全体同学的广泛关注,他们知道美国在伊拉克虽然伤亡不断,但是仍然增兵增军费,并且调兵遣将波斯湾包围伊朗,局势紧张。

我首先肯定了这位同学关注时政,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然后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要求全体同学思考,下一节课开展讨论,问题是:

美国实现“领导世界”的意愿在一战后、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两极格局结束后四个阶段是怎样发展的?

未来美国的这一意愿能实现吗?

课堂上,同学们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四个阶段发展脉络逐渐清晰,未来美国的这一意愿能否实现,这一问题分成两种截然对立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能实现,理由是:

美国是当今惟一的超级大国,拥有强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自从2001年“9·11”事件以来,美国以反恐为名,发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每战必胜。

另一种意见认为不能实现,理由是:

美国虽然强大,但有牵制它的力量:

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等。

我总结到:

一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威尔逊总统想通过十四点原则称霸世界,遭到英法等国反对,没能得逞;二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梦想遭到苏联的抗衡,形成美苏争霸的局面;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的态势是苏攻美守,战略优势在苏;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但遭到多极力量的抵制。

而后我设计了一题关于美国“领导世界”情结的材料解析题供同学们深化巩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全世界都在注视着我们,要我们肩负起领导的责任。

形势的发展使我们必须肩负起这个责任

-1947年年4月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的演讲

材料二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订全部方案,拟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

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予帮助。

—摘自1970年尼克松的对外政策报告

材料三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作用从未象现在这样重要。

如果我们在国外发挥领导作用,就能够通过阻止侵略,促进危险的冲突得以和平解决,从而打开国外市场,帮助民主政权,积极地对付全球各种问题,使美国更加安全和繁荣。

—克林顿:

《参与和扩展的国家安全战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杜鲁门为“肩负起领导世界责任”采取了什么措施?

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美国是否放弃了“领导世界责任”?

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克林顿为什么说领导作用“从未象现在这样重要?

”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4)请你谈谈对二战以来美国的“领导世界”情结的认识?

学习历史的目的是:

引导学生“从今天的历史经验中吸取教训,以便应用于明天的工作”,在这一课美国的“领导世界”情结讨论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贯通历史与现实的方法,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历史课堂教学中这种素材俯拾皆是,如我们要了解城市化进程,必然要追溯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关注台湾问题,势必与德国的分裂和统一、朝鲜的分裂与对峙比照;了解我国西部开发、扩大内需等战略政策,将有利于对美国西进运动、罗斯福新政的认识;由对“禽流感”的感受,会使我们加深历史上疫病对社会变化影响的理解等等。

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活学生内在的心理活动,发展学生的情感,我喜欢做贯通历史与现实教学的有心人。

享受质疑与思考的幸福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逻辑起点,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价值观。

通过历史学习,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发展学生探究历史奥秘的能力和开创历史学习新境界的精神。

探索是研究的动力,创新是探索的闪光点,而质疑是探索的原动力。

质疑就是鼓励学生敢于在平凡的历史现象,或习以为常的历史思维中发现疑问提出问题,一切创造源于问题的出现,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就是由已知信息延伸到未知领域进行组织创新的过程。

我经常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深入思考历史发展规律,师生在课堂互动中,享受质疑与思考的幸福。

质疑是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往往灵光一闪发现疑问。

例如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二课《新文化运动》课堂里,我讲到“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时,一位同学提出:

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青年喊出“打倒孔家店”,否定儒家思想,今天我们恢复儒家思想,在海外还到处设立孔子学院,老师,您说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吗?

这个问题提出后,引起同学的广泛响应,纷纷把目光投向我,我马上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价值,于是,决定改变教学计划,与同学一起思考探究这一问题。

我整理了关于这一问题的思绪,决定从五个阶段与学生探究儒家思想的地位和形成的原因。

第一个阶段是秦始皇时代,儒家遭到压制,表现为“焚书坑儒”,原因是秦始皇要用法家理论,建立和巩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第二阶段是汉武帝时代,儒家思想被确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是因为要用思想的统一维护政治和国家的统一;第三阶段是新文化运动时代,儒家思想被否定,是因为彻底批判封建思想的需要,但也存在全盘否定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问题;第四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代,彻底批判否定儒家思想,是因为极左错误;第五阶段是现在,弘扬儒家思想积极成分,是为了构建和谐社会,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孔子学院的设立,是为了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需要,它不仅不是倒退,而且是历史的进步。

通过这一番分析思考,学生们豁然开朗。

接着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

考察评价某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要把它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依据当时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的影响,依据其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的影响,综合、全面、客观、辨证的认识。

接着我布置了一个材料解析题供学生课后思考:

儒家思想千百年来,在我国处境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

儒家地位发生什么变化?

应怎样评价?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要求拆毁全国孔庙,废除祭祀。

李大钊指出,孔子是数千年来的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的护符,保护君主政治的偶像,专制政治的灵魂。

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指出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实际上是“吃人”的历史,所谓的“仁义道德”是充满着“吃人”血腥味的反动教条。

请回答: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陈独秀等激进民主主者为什么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孔教?

评述这一历史现象?

材料三:

全球"汉语热"扑面来,孔子学院"遍地花"。

2500多年前,孔子曾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其间“干七十余君”。

今年将迎来孔子诞辰2557年,孔子开始以千岁高龄再度周游列国,越洋过海充当起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文化使者。

近年来,全球各地方兴未艾的“汉语热”扑面而来,全世界看到了古老儒家文化散发的深厚魅力。

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在世界范围内传承汉语教学的载体,以圣人“孔子”为名、回归中华文化主流的孔子学院应运而生。

材料四:

2004年中国第一个海外孔子学院在汉城成立

请回答:

(3)结合材料三、四和所了解的知识,分析2500多年后“孔子热”为何兴起?

课堂上学生随机提出的质疑,我还碰到很多,如:

讲到隋的统一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