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委赴西双版纳等地学习考察.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9398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黔东南州委赴西双版纳等地学习考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黔东南州委赴西双版纳等地学习考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黔东南州委赴西双版纳等地学习考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黔东南州委赴西双版纳等地学习考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黔东南州委赴西双版纳等地学习考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黔东南州委赴西双版纳等地学习考察.docx

《黔东南州委赴西双版纳等地学习考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黔东南州委赴西双版纳等地学习考察.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黔东南州委赴西双版纳等地学习考察.docx

黔东南州委赴西双版纳等地学习考察

黔东南州委赴西双版纳等地学习考察

发布:

2009-5-2621:

26|作者:

吴胜贤|来源:

侗族风情网

州委常委会学习考察第三组赴西双版纳等地学习考察报告(节选)

    云南省旅游业起步于“七五”时期,发展于“八五”时期,成熟于“九五”时期,成为全省的支柱产业。

2006年以来,云南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出特色,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旅游“二次创业”,推动旅游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作为主要支撑的乡村旅游业更是获得突破性进展。

  一、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是发展速度快,综合效益好。

乡村旅游资源是云南省最丰富、最具特色、最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

在二次创业中,云南省将乡村旅游作为工作重点,着力展示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城镇,加快发展悠闲舒适的乡村旅游度假村和风味独特的农家乐,乡村旅游业迅速成为旅游业的主要支撑。

2008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旅游者超过1亿人次,其中海外旅游者250万人次,周边入境旅游者2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663亿元。

  二是文化特色突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彝族、白族、傣族、纳西族等民族文化特征鲜明。

西双版纳、丽江等地紧紧抓住当地特色,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发展诸环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文化,抢占了旅游竞争的制高点。

“印象丽江”、“丽水金沙”、“勐巴拉娜西”等大型歌舞剧,地方特点浓郁,文化底蕴厚实,气势宏伟,美轮美奂。

2008年,“澜沧江•湄公河篝火晚会”和“勐巴拉娜西歌舞晚会”共接待游客50.12万人次,同比增长14.4%,实现收入近1亿元。

“丽水金沙”票房收入达1.7亿元,“印象丽江”票房收入达2.8亿元。

  三是发展规范有序,旅游美誉度高。

云南乡村旅游发展一开始就站在了相对较高的平台上,经历了一个从自然观光到文化体验再到回归自然的一个发展历程,从最初石林和西双版纳两朵红花,到丽江、大理后来居上,再到腾冲、香格里拉异军突起,各地充分发挥本地特色,强化管理和服务,既合作又竞争,实现了双赢、多赢。

旅游发展规范有序,旅游环境日益优化,注重维护旅游消费者权益,在游客中口碑好,美誉度高,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乡村旅游发展软实力不断提升。

吴胜贤(2009-5-2621:

27:

55)

二、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经验

  云南省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其中不少经验做法值得我们深入发掘,认真消化吸收。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观念到位,认识高度统一。

全省上下坚持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有效举措,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抓手,作为适应旅游消费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对乡村旅游开发的政策扶持,推动农民广泛参与、社会积极配合和市场有效运作,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不断壮大。

  

(二)政策强力扶植,资金大力支持。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小镇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旅游小城镇建设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永续利用”方针,并在全省首批选择60个镇,分别划分为保护提升型、开发建设型、规划准备型三种类型,按照“全面动员、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方式建设,从资金支持、土地审批、税收优惠、户籍改革、宣传促销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也竭尽所能,安排相应的扶持和引导资金,支持旅游小镇建设,吸引昆明鼎业集团、云南柏联集团、昆百大集团、云南省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等近30多家企业参与了旅游小镇开发建设。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重点支持乡村旅游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训和市场宣传等,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投资引导作用。

鼓励社会资金以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兴办各种旅游开发性企业和实体。

2008年,省委、省政府一次性从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中拿出800万元,对首批旅游特色村每个给予10万至40万元不等的奖励扶持,极大调动了各地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三)广开投资渠道,鼓励多种经营。

云南省农村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区位条件差异较大,发展乡村旅游的情况不尽相同。

在开发中,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广开投资渠道,鼓励多种经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创造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一是“农家乐”型。

依托地处城市或景区周边交通便利、客源稳定等优势,引导农民和经营业户为游客提供旅游、食宿、娱乐、接待等服务。

截止2008年云南省已经发展到1万多家,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

二是乡村旅游度假村型。

依托地处乡村或者核心景区周边,旅游资源丰富,民族文化鲜明,生态环境优越,综合吸引力强等优势,政府积极引导,企业主动参与,农民或者以土地、以资源入股,参加经营和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已经发展乡村旅游度假村五百多个,并且呈现投资急剧增长的态势。

三是特色旅游村寨。

在民族风情独特的乡村依托大型景区开展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提供特色旅游服务,带动特色村寨的旅游发展。

目前,云南省各类特色旅游村寨已经发展到70多个,成为云南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最好的乡村旅游单元。

四是乡村旅游合作社。

按照“资源共有、利益共享、人人参与、户户受益”的模式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

如丽江市玉龙县白沙乡玉湖村通过制订《合作社章程》,成立了玉湖旅游合作社,对全村的旅游资源进行统一开发,规范经营管理方式,规范管理人员和农户的参与接待行为,实现了集体、个人农户收入的最大化,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007年,全村旅游总收入达900多万元,人均旅游纯收入2800多元,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比2003年人均937元增加了近199%。

  (四)加强指导服务,搞好规范监督。

云南省明确提出要把管理和生态保护作为发展前提,制定了《乡村旅游管理办法》,召开乡村旅游管理和规划等会议,营造了乡村旅游发展的良好环境和宽松氛围。

将教育培训作为提高乡村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素质、培育乡村旅游人才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切入点,大力实施人才兴旅战略,切实加大培训力度。

邀请省内外乡村旅游、民俗文化、餐饮服务管理、旅游市场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授课,邀请一些率先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经营单位传经送宝,全省各地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将旅游景区周边、城市近郊以及田园风光、民族风情、古村古镇等不同的乡村旅游活动,科学分成不同模式,并在同一类型中开展评先树优活动,既提高了乡村旅游素质,也提升了乡村旅游知名度。

目前每个市州的乡村旅游,都有布局合理、开发适度的总体规划;每种类型的乡村旅游,都有建设、管理和服务的质量标准;每个乡村旅游项目,都有生态、文化、环保等方面的把关部门,乡村旅游迈入了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发展路子。

  (五)打造特色品牌,坚持可持续发展。

云南省明确提出发展乡村旅游要向特色要效益,向品牌化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编制《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时,明确以地州市政府为主,省旅游局等有关部门配合,积极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扶贫实验区,申报建设一批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区,明确省发改、旅游、财政、环保、文化、建设等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发掘文化和资源特色,打造云南乡村旅游品牌。

如丽江市自1999年丽江古城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又成功申报三江并流自然遗产、东巴古典文献记忆遗产,打造了老君山-黎明国家资质公园、永胜红石石崖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成功举办丽江巴东文化艺术节、雪山音乐节、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年会等大型文化旅游活动,打响了文化牌、遗产牌,培育了丽江古城、玉龙雪山、纳西古乐、东巴文化等闻名世界的旅游品牌,创造了我国旅游发展的“丽江模式”。

目前,云南的西双版纳、丽江、腾冲等旅游品牌不仅是云南省的主打旅游品牌,也成为我国吸引国际游客的重要资源,成为我国旅游的主打品牌。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综合手段,切实抓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全省乡村旅游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六)整合社会力量,形成强大合力。

各地都实行了党政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广泛参与、各种组织联手的办法,协调一致地助农兴旅,共同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丽江市将旅游业摆在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首位,提出建设和发展“和谐丽江、和谐旅游”,构建“数字丽江”。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注重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农民发展乡村旅游。

各级工、团、妇组织,以及一些协会、文联、工商联、社科联等社团组织,都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还注重发挥基层村民组织的作用,在部分乡镇和村成立了乡村旅游协会,切实强化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建设。

  编者按: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4月9日至18日,州人大常委会主任罗亮权和州委常委、州委统战部部长杨宏远带领州宣传、文化、旅游、广电等部门以及黎平、雷山、榕江三县县政府负责同志,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傣族园、基诺山寨)、丽江市(束河古镇、丽江古城)、保山市(腾冲县和顺侨乡)和文山州等地学习考察乡村旅游发展,获得了有益的经验启示。

现将《州委常委会学习考察第三组赴西双版纳丽江保山文山等地学习考察报告(节选)》刊发如下。

吴胜贤(2009-5-2621:

29:

04)

丽江、大理、平遥和榆次是我国近十年来在保护古城文化、培育文化产业、打造旅游品牌、实现经济腾飞上取得重大突破的示范城市。

尽管四座古城在地域区划、历史渊源、民族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但他们在古城保护与开发、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发展等方面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了古城文化资源向旅游经济提速增效的转变。

  一、在保护方面的基本做法

  

(一)尊重历史,规划先行,确保完整。

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出发,严格按照“规划第一、计划先行”的原则,邀请了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进行实地考察、指导和论证,制定了高起点、高标准的古城保护规划和高质量、高水平的维护、修复设计方案。

1994年丽江制定和实施了《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分别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确保了古城保护与开发的规范运行。

其他三个城市的做法与丽江类似。

  

(二)延续文脉,修旧如旧,确保特色。

按照“部分改造、部分保存、部分拆除”、“依托旧城、修旧如旧、整旧如旧、创造性修复保护”、“保护尚存的,发掘可现的,显示曾有的”等原则,延续古城文脉,确保古城特色,开展了大规模拆除、搬迁、修复及建设工作。

拆除方面:

丽江拆除了大量与古城不协调的现代商业建筑;大理拆除了古城内现代气息较浓与古城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和非法设置存在安全隐患的大型户外广告;平遥拆除了古城内企事业单位和学校。

搬迁方面:

丽江搬迁了军分区、武警支队、医院等;大理搬迁了党政机构等单位部门;平遥搬迁了80余个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带动了古城内2万余人外迁新区;榆次搬迁了3060户传统民居、10余家企事业单位。

恢复性修缮方面:

丽江对古时马帮文化的典型代表“马家大院”、清代“流官文化”、木府以及299户传统民居和236个院落进行了“修旧如旧”的恢复性修缮工作;平遥对文庙、武庙等历史风貌建筑群和220多家古店铺、448处古民居进行了仿古式修缮工作;榆次对县衙组群、城隍庙组群、瓮城遗址公园等历史组群风貌建筑进行了修缮工作;大理对南城楼、西城楼、五华楼和白族文化遗产、民居建筑进行彩画、维修。

  (三)体制铺路,法规开道,确保管理。

一是成立古城保护管理局,主要负责实施古城保护规划,组织或协助有关机构调查、搜集、整理、研究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修建和完善古城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组织开展古城保护管理方面的宣传、教育、培训、学术研究和对外交流等工作。

二是健全和完善了相关法律体系。

出台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古城消防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古城保护规划》、《风景名胜区准营证制度》、《古城保护条例》等,为古城的科学管理、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四)拓宽渠道,筹措资金,确保维护。

在确保古城可持续保护上,以《古城保护条例》为依据,拓宽了资金筹措渠道,为古城保护提供了保障。

主要渠道有:

一是景区收费(包括门票和古城维护费)。

如丽江以《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为根据,经云南省发改委和财政厅批准,向每位游客收取80元的古城维护费以进行古城的维修保护。

二是搭建平台融资。

如向银行贷款、以招商引资或与公司合作方式融资。

三是政府财政投入。

如丽江从2000年起,由政府财政投入3亿元对古城内4000多幢民居进行修复,对古城道路、排污、三线入地等进行改造。

大理在“十五”期间,先后投入3.4亿元资金专项用于古城保护管理。

平遥政府财政先后投资4.5亿元对古城楼、古街道进行维修。

榆次政府财政先后投入资金10亿元对老城进行保护和改造。

吴胜贤(2009-5-2621:

29:

52)

二、在开发方面的基本做法

  

(一)实施扶持政策,转变服务功能,确保新老城区建设同步。

在实施居民搬迁和古城“修旧如旧”过程中,以执行相应的扶持优惠政策、转变城区服务功能为突破口,有效推动了新老城区建设。

在政策扶持和配套建设方面:

丽江从2002年起,对古城内“保护民居”、“重点保护民居”的居民给予每年每院200~2000元不等的定期补助。

从2004年起,每年投入保护经费200万元,对常驻的原驻居民给予每人每月10元的生活补助。

对确因经济困难未能及时修缮房屋的居民户给予5000~20000元不等的补助。

平遥对搬迁的居民均采用1︰1.2的比例置换新房。

对住房困难的居民,政府均以公房赠送的形式进行安排。

大理近年来先后投入3.4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古城保护管理与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

榆次老城在搬迁榆次二中、东大街小学、任家巷小学等10余家企事业单位和3060户居民户的过程中兴建了榆次二中新校、任家巷小学等新单位,并建设了占地面积336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的安居解困住宅区。

在转变古城服务功能方面:

平遥通过淡化老城区现代社会服务功能,使原住居民特别是青年居民自愿搬迁到新城。

  

(二)强化本土文化,淡化现代气息,确保民族文化特色明显。

丽江市政府安排专门资金,鼓励本土文化人士从事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展示等活动。

如民族歌舞表演队、“和品证艺堂”、“三希堂东巴纸书”、“学光东巴文化传承院”等;大理注重建筑文化的展示和现代商业价值的发挥,推动古城内洋人街中心广场、古城人家、茗城艺苑、古榕会馆等建设项目的实施。

恢复了展示古时大理王国辉煌文化的“三塔公园”和以“蝴蝶”为代表的白族文化品牌——蝴蝶泉;平遥挖掘展示了以日升昌票号旧址、协合庆钱庄旧址、永隆号绸缎庄旧址等为代表的中原晋商文化;榆次重点打造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博物馆——榆次老城”、“全国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示范基地——后沟古村”和“中国儒商第一家——常家庄园”为代表的中原晋商文化载体。

为减少商业活动带来的现代文明对古城风貌的冲击,丽江对古城的商业行为实行准入制度,只准经营本土民族文化商品。

把现代特征较浓和没有特色的经营项目迁出古城(如现代服装店、珠宝玉器店、美容美发厅、网吧等)。

  (三)实施体制改革,铸造文化品牌,创新民族文化旅游模式。

丽江着力打响文化牌、遗产牌,培育了“丽江古城”、“纳西古乐”、“丽水金沙”、“印象丽江”等金牌文化产业。

2008年,仅“丽水金沙”票房收入达1.78亿元,“印象丽江”票房收入达2.83亿元,纳西古乐票房和销售《纳西古乐》书籍、光碟等收入达1.05亿元;大理由企业投资1.82亿元恢复重建了崇圣寺,与投资1.5亿元完成景观改造的三塔公园形成佛教文化建筑群,成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景点、新亮点。

2007年,三塔公园门票收入9242万元,蝴蝶泉公园门票收入3636万元。

由旅游企业投资2400多万元打造的大型舞台剧“蝴蝶之梦”,仅2008年门票收入就达1.57亿元。

平遥开发“平遥大戏堂”、“云锦成演艺场”,推出原生态歌舞《晋商乡音》和大型舞剧《一把酸枣》。

特别是2001年以来,举全力打造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打造出一个极具韵味的、能够展示当代摄影艺术水准的摄影展品牌,是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节庆之一,2008年大展七天时间接待游客达37万余人次;榆次先后举办了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晋商社火节、四届文化旅游节,同时引进《乔家大院》、《龙票》、《太行山上》、《关中男人》、《大国医》等30余部著名影视剧到景区拍摄。

  (四)健全旅游产品体系,培育文化旅游产业,满足旅游市场需求。

根据市场需求和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培育和发展特色明显、功能结构完备、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要的旅游产品体系。

世界级旅游产品方面:

丽江打造出丽江古城、玉龙雪山;大理打造出大理古城;平遥打造出平遥古城。

国内知名旅游产品方面:

丽江打造出泸沽湖、木府、老君山;大理打造出蝴蝶泉、三塔公园;平遥打造出日升昌票号、清代“华尔街”、府衙;榆次打造出常家庄园、后沟古村。

文化旅游产品方面:

丽江打造出“丽水金沙”、“印象丽江•雪山篇”、纳西古乐;大理打造出“蝴蝶之梦”、“白洁圣妃”;平遥打造出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晋商乡音”、“一把酸枣”。

旅游纪念品方面:

丽江培育出东巴纸文化用品、木雕、银饰、纳西披风、纳西蜡染等;大理培育出“蝴蝶”工艺品系列、大理石画、大理扎染、银铜工艺品等;平遥培育出推光漆器、双林雕、剪纸、布鞋等。

  (五)完善旅游行业管理制度,提升行业诚信指数,增加旅游经济收入。

一是健全了机构,完善了制度。

成立联合执法办公室、旅游培训中心和旅游行业协会等机构,出台了《旅游管理暂行办法》、《星级酒店积分量化管理办法》、《旅行社积分量化管理办法》、《导游积分量化管理办法》、《旅游安全风险救助金管理办法》、《旅游区(点)管理办法》、《特色等级饭店(民居、客栈)管理办法》、《旅游宣传促销管理办法》等。

二是加强了旅游行业诚信建设,规范行业管理和旅游市场秩序。

以丽江为例,从2005年起,便开展了以“构建和谐丽江,从诚信做起,善待天下客”为指导思想的旅游诚信建设工作,建立健全行业诚信体系和机制。

三是成立了“一卡通旅游结算公司”。

丽江、大理的“一卡通旅游结算有限公司”,主要是通过公司,建立健全了一套针对旅游星级饭店、旅游景区(点)和旅行社及导游员的电子网络结算管理系统,对各家旅游企业、景区和企业从业人员等进行动态管理,使旅游行业更趋规范化。

  (六)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推动旅游配套设施快速发展。

丽江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大环境下,个体、集体、国家各种不同经济组织都纷纷参与到旅游行业中。

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有26家旅行社,194家星级酒店,6家旅游汽车公司,600多辆旅游巴士,29家旅游购物会员店,22个旅游景区,注册导游5000余人,多语种导游200人,从事旅游活动的人员超过10万人;大理组建“大理古城保护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出资、融资和引资等,建成了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洱源温泉、高尔夫球场、大理论坛和大理南国城等50多项建设性工程,总投资达44.3亿元,其中社会投资就高达39.3亿元;平遥通过市场运作,目前有私营景点21处,旅行社20家,民居客栈70余家,星级酒店144家,各类客运服务车辆300余辆,电瓶车、人力三轮车等特色旅游车辆400余辆,旅游从业人员6万余人;榆次采取与太原怡通公司等6家公司合股策略,组建了榆次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筹集1.5亿作工程启动资金,顺利实施了老城改造工程。

目前榆次拥有星级酒店10家,旅行社29家,旅游从业人员6000多人。

吴胜贤(2009-5-2621:

30:

41)

三、几点启示

  

(一)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是古城保护与开发最有效的政策措施。

四座古城在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上都十分重视规划工作。

在政府规划引导上,成立专门的古城开发和保护领导小组,有效避免由于开发商的急功近利思想引起的各开发主体在开发过程中与古城总体规划的不一致性和与古城风貌的不协调性等现象的出现以及对古城的后续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事情发生。

在引入企业参与上,政府一方面强化古城管理职能,另一方面引入企业进行参与。

在实行市场运作上,按照市场规律,拓宽融资渠道,引入竞争机制,提升旅游经营档次,为游客在餐饮、住宿、娱乐、交通等各方面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实现了古城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以及文化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二)以文促旅,以旅兴文,是古城保护与开发最有效的战略决策。

四座城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以旅游资源为平台发展文化产业,文化项目才有可靠的市场基础;依托文化发展旅游业,提升旅游品位,旅游业才能做大做强,并带动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地的经验表明: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生命,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人气,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共鸣,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成效!

这种“以文促旅,以旅兴文”的举措,从人的需求出发,其本身就是科学发展观核心价值——“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三)整合优势,打造精品,是古城保护与开发最有效的选择途径。

四座城市在古城的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上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在整合了本地的历史、自然、民风、民俗等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手段精心打造而获得的。

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充分发挥了各自的比较优势,在“人无我有”、“人有我强”或“人有我先入为主”上做足了文章。

  (四)拓宽渠道,宣传造势,是古城保护与开发最有效的推介手段。

丽江、大理、平遥古城和榆次老城对自己的宣传推介从来没有停留过。

如丽江古城1986年申报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99年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近几年又申报了三江并流自然遗产,记忆遗产东巴古籍文献,老君山——黎明国家地质公园,永胜红石崖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等,并通过举办国际七星越野挑战赛、东巴文化艺术节、雪山音乐节、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年会、玉龙雪山与阿尔卑斯山、马特洪雪峰结为姐妹峰等节会活动,与世界知名品牌结成了友好关系,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性,形成了品牌与经济的有机整合。

尽管丽江旅游已经十分火爆,国内外知名度也非常之高,但他们仍继续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今年,丽江又把宣传促销活动的重点放在了珠江三角区和长江三角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