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期末检测卷带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9142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3期末检测卷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生物必修3期末检测卷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生物必修3期末检测卷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生物必修3期末检测卷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生物必修3期末检测卷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3期末检测卷带答案.docx

《高中生物必修3期末检测卷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3期末检测卷带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必修3期末检测卷带答案.docx

高中生物必修3期末检测卷带答案

期末检测卷

说明:

1.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本试卷分为Ⅰ卷和Ⅱ卷两部分,满分为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活必需的。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

B.酸碱度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C.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

答案 D

解析 内环境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

2.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C.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D.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答案 D

解析 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的生命活动正常进行,膜内外都有离子进出;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增大;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将化学信号转化成电信号而传递兴奋;神经纤维上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3.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轴突末端可释放神经递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也可通过突触传向下一个神经元细胞

B.反射过程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反射弧中突触的数目

C.兴奋沿神经纤维向前传导时,膜外电流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D.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能写字能看书看报,其受损部位是语言中枢的S区

答案 A

解析 轴突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在突触间传递兴奋。

4.如图为人体内体温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B.上图可反映出激素具有分级调节的特点

C.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D.c、d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答案 C

解析 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图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可反映出激素具有分级调节的特点,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

5.当人做长时间大量运动后,血液中的水、无机盐、葡萄糖等营养物质会大量消耗,此时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的活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  )。

A.胰岛A细胞活动加强,胰岛B细胞活动减弱

B.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的活动都加强

C.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的活动都减弱

D.胰岛B细胞活动加强,胰岛A细胞活动减弱

答案 A

解析 胰岛B细胞分泌降低血糖浓度的胰岛素,胰岛A细胞分泌升高血糖浓度的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拮抗作用使血糖相对稳定。

6.下图为人的体液免疫图解,请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细胞③为B细胞

B.细胞①~⑤均能识别抗原细胞

C.细胞⑤为靶细胞

D.阶段Ⅳ、Ⅴ为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

答案 A

解析 ⑤为效应B细胞,不能识别抗原;Ⅵ、Ⅶ为效应阶段,③为B细胞,②为T细胞,故A正确。

7.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

维上的电流表。

在A点给以一定的电流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答案 D

解析 当A点兴奋时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到细胞体而不能传到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所以乙所在的神经元不兴奋,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而甲表的左侧膜外电位会发生变化,产生兴奋但不会传至甲表右侧,因此甲表偏转一次。

8.将某植物的胚芽鞘(图1)放在单侧光下照射一段时间,然后取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制成临时装片(图2),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来促进植物的生长

B.由于b侧细胞较长,所以单侧光来自b侧

C.如果图1植物横放,a侧位于远地侧

D.图1和图2可以说明感光部位在尖端,弯曲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

答案 C

解析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单侧光的照射使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较高,促进作用较强,背光侧生长迅速;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机理是通过促进细胞纵向伸长来实现的;生长素的分布还受重力的影响,远地侧分布少,所以细胞伸长幅度小。

9.当人体处在寒冷环境中,为抵御严寒,体内激素的分泌会发生变化,其中分泌量不会增加的有

(  )。

A.促甲状腺激素

B.胰岛素

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甲状腺激素

答案 B

解析 人处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受到冷觉感受器传来的兴奋,会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增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物质氧化分解加快,产热量增加。

10.有研究表明健康的心态能使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提高,其原因很可能是

(  )。

①健康的心态有利于T细胞的分化 ②健康的心态有利于提高抗体的生成能力 ③健康的心态有利于效应T细胞增殖分化为大量的记忆细胞 ④健康的心态有利于浆细胞增殖分化为大量的记忆细胞

A.①②③B.①②

C.①③④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免疫力提高说明免疫细胞的产生和杀伤力物质抗体的生成能力均得到提高。

在免疫过程中记忆细胞可产生相应的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细胞分化具有不可逆性,故效应T细胞或浆细胞不能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

11.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增长曲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度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答案 A

解析 A点时,若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可影响种群的个体数量,但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仍符合“S”型增长曲线。

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则因存在生存斗争,死亡率也将会随之升高,故种群个体数量不会大幅度超过B点。

天敌的大量捕食会使种群个体数量减少,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年龄结构变动会使种群个体数量发生变动,但无论增加还是减少,其种群个体数量始终会在K值上下波动,变化过程与C~D段相似。

12.如图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示意图,图中Q表示牧草一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Q1、Q2、Q3分别表示流入昆虫、牲畜、鼠的能量。

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当鼠全部被消灭后,鹰至少要获得0.01Q1的能量

B.人类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主要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第一营养级的能量

C.可通过标志重捕法对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

D.当此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鼠的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为0

答案 B

解析 当鼠全部被消灭后,计算鹰至少要获得的能量时,能量传递效率应按10%计算,即Q1×10%×10%=0.01Q1。

人类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主要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牲畜的奶、肉等,牲畜属于第二营养级。

13.生态系统中含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的传递对生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蝙蝠的“回声定位”这一物理信息使得蝙蝠能够捕食猎物,躲避敌害

B.菊花接受的日照长短这一化学信息使得菊花能够适时开放

C.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植物间也存在信息的传递

答案 B

解析 物理信息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

菊花接受的日照长短是光信息,属物理信息。

14.如图所示是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图中小圆圈表示特定时间内该种群的个体数)。

请分析该图,种群达到约2500只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环境因素对种群的影响没有作用

B.种群的增长率保持相对稳定

C.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

D.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答案 B

解析 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的特点是:

开始时经过一个适应环境的停滞期后,进入迅速增长时期,种群密度增加,然后由于食物、空间等生态因素的影响,使得增长速率变慢,最后增加量和减少量相等,种群不再增长而达到最高密度的稳定期,这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15.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态系统的能量以物质为载体,不断地进行循环利用

B.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强

C.利用样方法调查稻田中稗草的种群密度时,应在稻田中稗草密集的地方取样

D.森林中植物的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答案 D

解析 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但能量只能单向流动而不能被循环利用,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差,利用样方法调查时应在植物分布均匀的地方,随机取样。

森林中植物的分层分布主要是受阳光的影响,便于植物充分利用光能。

16.下图所示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c、d、e

B.若c的食物中d占

,假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要使c体重增加3kg,至少需要a的量为120kg

C.若通过人为管理增加某种生物的数量,则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能够保证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b、e

答案 B

解析 图中a和e有双向箭头,可以判断e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为生产者,则d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b为分解者,e不属于生物群落,故A错误。

若c的食物中d占

,则a占

,若c体重增加3kg,则需消耗a为3×

÷10%÷10%+3×

÷10%=120(kg),故B正确。

人为增加生物的种类,可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可能使原有的生态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建立的稳定状态遭到破坏,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故C错误。

能保证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生产者(a)和分解者(b),故D错误。

17.为了防止空气污染,保护美丽的天空,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

A.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煤和石油

B.积极植树造林,防治扬尘污染

C.焚烧落叶和垃圾

D.工业废气处理后再排放

答案 C

解析 焚烧落叶和垃圾会产生大量灰尘和二氧化碳,引发雾霾天气或加剧温室效应,C错误。

18.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碳在生态系统中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循环

B.猫头鹰和黄鼬都捕食田鼠,猫头鹰和黄鼬有竞争关系

C.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SO2过多,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D.植物枝叶腐烂后其中的矿质元素归还土壤中,属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范畴

答案 A

解析 碳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形式被传递的,A错误;猫头鹰和黄鼬都捕食田鼠,说明猫头鹰和黄鼬在食物网中存在于同一营养级,故猫头鹰和黄鼬有竞争关系,B正确;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大气中的SO2和氮氧化物的含量增多导致酸雨,C正确;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属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范畴,D正确。

19.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  )。

草原类型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数

160

100

80

平均种数/(种树·m-2)

20

18

10

平均产量/(kg干重·hm-2)

2000

900

200

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25.0

49.1

78.0

A.草甸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高于其它两个草原

B.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表中数据

C.表中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D.草甸草原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典型草原

答案 C

解析 表格中数据说明的是植物总种数,而非某一种群的密度,故该表格不能说明草甸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高于其它两个草原,A错误;样方法的取样原则是随机取样,排除人为因素等的干扰,保证数据真实可靠,B错误;表中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是78.0%,为最高,C正确;能量的传递是沿着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传递的,表中没有显示该内容,D错误。

20.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模拟苍蝇后翅平衡棒的原理,研制出的新型导航仪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C.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两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D.引进物种不慎或对引进物种管理、监测不到位可能破坏生物多样性

答案 C

解析 食物、美学、旅游、科学研究等属于直接价值,生态作用属于间接价值;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引进物种不慎或对引进物种管理、监测不到位可能破坏生物多样性。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个小题,共40分)

21.(10分)将同种大鼠分为A、B两组,A组大鼠除去淋巴细胞后,产生抗体的能力丧失;从B组大鼠中获得淋巴细胞并转移到A组大鼠后,发现A组大鼠能够重新获得产生抗体的能力。

请回答:

(1)上述实验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是免疫反应所需的细胞。

(2)为了证明接受了淋巴细胞的A组大鼠重新获得了产生抗体的能力,需要给A组大鼠注射________,然后检测相应的抗体。

(3)动物体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称为________。

在抗体、溶菌酶、淋巴因子和编码抗体的基因这四种物质中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________。

在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这三类细胞中不属于免疫细胞的是________。

答案 

(1)淋巴细胞(或B淋巴细胞) 

(2)抗原 (3)浆细胞(或效应B淋巴细胞) 编码抗体的基因 红细胞

解析 

(1)通过A、B相互对照以及A组前后对照,不难看出免疫反应离不开淋巴细胞(或B淋巴细胞)。

(2)抗体是在机体受到相应的抗原刺激时产生的,要产生抗体必须给小鼠注射抗原。

(3)能产生抗体的是浆细胞(或效应B淋巴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包括淋巴因子、抗体、溶菌酶。

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22.(16分)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这种脑内分泌物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感,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有关。

可卡因是一种微细、白色结晶粉状生物碱,具有麻醉感觉神经末梢和阻断神经传导的作用。

如图为可卡因对人脑部神经冲动的传递干扰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

(1)结构①的名称是________,它将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称为________。

这体现了生物膜具有________的结构特点。

(2)“瘾君子”吸食毒品可卡因后,可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________,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产生“快感”,表现出情绪高涨、好动、健谈、冲动、体温升高、产生幻觉等现象,此时吸食者体内________激素的含量增多。

(3)结构②能与多巴胺特异性结合,使其所在细胞膜产生兴奋,则细胞膜外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电位,结构②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

(4)兴奋在细胞A与细胞B之间的传递方向是________。

答案 

(1)突触小泡 胞吐 一定的流动性 

(2)增多 甲状腺 (3)负 糖蛋白 (4)由A传递到B

解析 

(1)由图可知A为突触小体,含有①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多巴胺;突触小泡采取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从而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由题干可知多巴胺具有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从而产生“快感”,表现出情绪高涨、好动、健谈、冲动、体温升高、产生幻觉等现象,故食用可卡因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导致多巴胺含量增加,吸食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多。

(3)图B中②为突触后膜的受体,其化学本质是糖蛋白,能够接受多巴胺传来的信息。

当多巴胺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就会引起局部电流,膜外的电位为负。

(4)兴奋在突触上传递的方向为单向,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故传递方向只能由A传递到B。

23.(14分)下图甲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

图乙虚线方框内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雪兔和狼之间有明显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假如北极狐的食物

来自雷鸟,

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北极狐种群增加的能量为80kJ,若不考虑其他变化的影响,则植物增加的能量是________kJ。

(3)图乙中C代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________。

(4)下表表示图乙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

同化总量(106J)

储存能量(106J)

呼吸消耗(106J)

A

900

200

700

B

100

15

85

C

15

2

13

D

18

60

12

分析上表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106J),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

从能量输入和输出来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否增加?

________。

答案 

(1)捕食 

(2)3600 (3)分解者 (4)900 18% 增加(是)

解析 从图甲中可以看出雪兔和狼之间明显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北极狐的能量有三个来源,雷鸟提供

、植物提供

,还有雪兔提供

,若北极狐种群增加能量80kJ,则植物增加的能量为:

80×

÷20%÷10%+80×

÷10%+80×

÷20%÷10%=3600kJ;从图乙中可以看出C为分解者,A为生产者,B、D分别为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流入图乙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900×106J,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8÷100×100%=18%;从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来看,能量的输入大于输出,因此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正在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