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中考语文散文二十篇阅读训练27页.docx
《精品中考语文散文二十篇阅读训练27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中考语文散文二十篇阅读训练27页.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中考语文散文二十篇阅读训练27页
【精品】2019年中考语文散文二十篇阅读训练★☆(27页)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22分)
白发
斯沐
①我一直以为50多岁的母亲,还有一头乌黑的头发。
②这个暑假,侄儿满月办酒,虽然在遥远的北京,但我这个当姑姑的没有考虑就买了去北京的机票。
一来去看看可爱的小侄儿,二来因为母亲也在北京。
③因为飞机延误,到达首都机场已经是晚上九点多。
原本说好就弟弟一人开车来接我。
没想到母亲也来了,我感到很意外。
母亲一向晕车,她这一生最受折磨的就是头晕头痛。
在儿时记忆里,我最早认识的药就是去痛片,用白色小瓶子装着,药片也是白色的,那是每次母亲头痛必吃的药。
这么晚了,还坐上一个多小时的车来接我,母亲的头一定又痛了。
④母亲见了我,就大步走来牵着我的手。
用那双粗糙的手紧紧握住我的手,把我的手都握疼了,就好像我随时会逃走一样。
我心疼地说:
“妈,这么晚了,你干吗还来接我啊。
我这么大一人,弟弟来接就可以了。
再说,等下还要坐一个多小时的车,你不是会晕车吗?
你的头肯定又痛了。
”母亲笑着回答:
“我也想来看看机场,首都机场可真大!
头不痛,不痛。
”我知道母亲说来看机场,说头不痛,只是敷衍我,我便不吭声了。
⑤从机场出来到停车场,要搭自动扶梯。
我跟在母亲后面,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我才发现,母亲一头原本乌黑的头发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白了一大半,是那么刺眼,一根根直刺我的心。
“妈,你头发怎么白了这么多?
年初回来时,怎么没看见你有白发。
”我吃惊地问道。
母亲倒是很自然,像是问了一个跟她无关的话题,轻描淡写地答道:
“是啊,头发白了很多。
夏天,要经常剪头发,我就没去染发了。
”
⑥染发!
我这才恍然大悟。
是啊,近三年,我看到母亲都只是过年的时候,她都是特意染了头发回来。
我一直以为,她还有一头乌黑的头发。
我一直以为,我的母亲,还是没老的,我还是可以在她面前耍点小脾气的。
⑦可时间却是一把利剑,残酷地划开一道道赤裸裸的现实。
让我清楚地看到,只是三年的时间没有待在母亲身边,她的头发已经白了一大半。
是一根根慢慢变白,还是一下子就白了那么多呢?
作为她的女儿,一点都不知道。
一股强烈的自责感涌上我的心头。
⑧有多久,没有坐在母亲身边,好好地看一眼母亲了;有多久,没有帮母亲刷刷筷子洗洗碗了;有多久,没有用手摸一摸母亲的头发,给她洗过头了;有多久,没有……
⑨当我什么都还没为母亲做的时候,母亲就已经老了。
这种心酸的感觉,让我很不安。
⑩在坐上车回去的途中,我让母亲坐在前排,帮母亲把窗户打开,这样就不容易晕车。
我坐在车的后排,车内没有灯光,一片灰暗。
但母亲的白发就像是已经深深地长进我的脑海,不停翻转。
我想起年幼时,母亲是极其爱护她那一头秀发的。
那时家里穷,很多人都舍不得买洗发露洗头,只是用洗衣服的肥皂洗洗。
母亲却是例外,她每次用洗发露洗完头后,头发上总能留下淡淡的清香,那种味道很好闻。
我就吵着让母亲也给我洗,母亲边给我洗头边说:
“女孩子,要爱护自己的一头头发。
”
后来,我读师范,学费成了家里的一笔负担。
母亲就更拼命地干活。
炎热的夏天,母亲在采完茶后,因为要赶到2公里外的乡里把茶叶卖了,就来不及再回去洗漱。
母亲就带了一把梳子放在茶篮里,去卖茶前,都要把头发梳整齐。
每次还都问我,头发还乱吗?
母亲所做的这些小小的细节,都被我牢牢地记在心里。
当时我心里暗暗地想,毕业了,能赚钱了,就不让母亲这么辛苦了,给母亲买好吃的,买漂亮的衣裳,买母亲喜欢的。
如今,我毕业了,也工作了。
我为母亲做了什么?
我什么都还没做,母亲的一头秀发已白。
母亲的白发,成了我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痛。
(选自《福建日报》2017年12月05日)
1.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
请简要概括。
(6分)
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
(1)“可时间却是一把利剑,残酷地划开一道道赤裸裸的现实”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3分)
(2)有多久,没有坐在母亲身边,好好地看一眼母亲了;有多久,没有帮母亲刷刷筷子洗洗碗了;有多久,没有用手摸一摸母亲的头发,给她洗过头了;有多久,没有……(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3分)
3.文章以“白发”为题,意在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
4.请结合选文和下面的资料,谈谈你的感悟。
(6分)
【材料链接】如今,我已一无所有,妈这一走,这个世界和我就一点关系也没有了。
女儿已经独立,她不再需要我的庇护。
在待人处事方面,我有时还得仰仗她的点拨,而且还很有出息。
只有年迈的,不能自立的妈才是最需要我的,需要我为之劳累、为之争气、为之出息……如今这个最需要我的人已经远去。
真是万念俱灰,情缘已了。
现在我已知道,死是这样得近……直到现在,我还不习惯一转身已经寻不见妈的身影,一回家已经不能先叫一声“妈”,一进家门已经没有妈颤巍巍地扶着门框在等我的生活。
──张洁《再也不能叫声妈》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22分)
故乡的眼
戴春兰
只有池塘才是故乡的眼。
老井不是,虽清澈却缺少了生气。
溪河也不是,它远远地绕开村庄,过于匆促而疏远。
只有池塘,如同邻居家那条土黄狗,懒洋洋地趴在村庄边缘某座黑瓦白墙的土房前,丝丝入扣地记载着整个村庄的酸甜苦辣,但恒久地保持沉默。
池塘是村子里醒得最早的。
不等第一缕阳光照射,它就调皮地在满塘的绿叶上留下露珠的吻痕。
池塘里大多是水浮莲,叶子像婴孩的小手般大小、肥厚,握成一簇,摸上去毛茸茸的,水珠在叶子上滚动,珠玉般晶莹剔透。
水浮莲在池塘里长得挨挨挤挤,却被相互绑着的竹竿规整地分成几块,这是矮嫲家的,那是河田佬家的。
当然,水浮莲没那么老实,长着长着就爬到竹竿上偷渡过去,也没人计较的。
隔不两天,就有人挑起畚箕捞起满满一担水浮莲,挑回家去,连根须一起剁碎了,再撒些盐巴当猪食,长膘。
一头头水浮莲像小白菜一样整齐地码进了畚箕,你还要记得,把其他角落的水浮莲往捞得稀疏的这头赶匀,也不需泼洒肥水,肥沃的池塘也能诱惑得水浮莲们春心荡漾地疯狂生长,很快又密不透风了。
不要被水浮莲温柔多情的表象给迷惑了。
抓抓它们,原来只有手会痒,不抓不痒,越抓越痒,全身起小疙瘩了。
以前都是妈妈或奶奶剁水浮莲,我很惊奇她们不会过敏,一问,她们淡淡地说:
“命好是装出来的,谁不会痒?
反正都是要干的活,忍忍,再难也就过去了!
”
④秋末,水浮莲人老珠黄,打捞净了,趁着赶圩的时候买来一担箩装的薸子,放在塘里不几天便长成绿茸茸的地毯,猪爱吃,池塘便一年四季也不感到寂寞。
⑤渐渐地,妹子布娘提了桶衣裳来池塘边浆洗。
木槌敲打着青石板“梆梆”作响,叽叽咕咕的说笑声交织,戴家的田头、黄家的灶尾被清亮的嗓音迅速传播着。
听得高兴了,戏水的麻鸭扇着翅膀嘎嘎应和起来,大白鹅忙不迭放下矜持踱着方步走来。
也有人挑了塘水到旁边园里浇菜。
坎上绵延着繁茂的金针菇,艳黄的花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⑥中午的池塘最是热闹。
半大小子脱个精光在水里扑腾,除了眼白和牙齿,全身比烧炭的还黑。
害羞的便在边上的小树林里用蜘蛛网捕蝉。
蹑手蹑脚地进了树林,蝉憋足了劲儿嘶鸣,绞满蛛网的树杈谨慎地一点点靠近,猛地一罩,蝉便只能徒劳挣扎。
撕去翅膀扔到袋子里,理好蛛网再瞄下一只。
大约蝉太专注歌唱,往往一中午能捕上十来只,架在火上烤了吃,色味都比瘦肉要好得远。
⑦笼罩在晚霞里的池塘是蜻蜓的天堂。
鼓着无辜的大眼,迅捷地在空中盘旋、起降,远远地停靠在刚露出水面的小荷上、紫得像梦一般的水葫芦花上,轻轻颤动的翅膀变幻着五色。
“从来不曾忘记晚霞中的你,踏过青青草地夕阳在心里……”若干年后,当我听到这首《晚霞中的红蜻蜓》,一种莫名的情愫升腾起来,那些绮丽的图景一一展开。
⑧暑热渐渐消散,池塘边上凉风习习。
三三两两地来了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拍着蒲扇拖了竹椅乘凉来了,稻花香里说说年成谈谈孩子,在青蛙和虫子们的欢唱声中,孩子倚在大人膝上蒙眬欲睡,又突然被一阵嘈杂的骂声惊醒。
支棱起耳朵一听,总是边上的马金家。
她家一口气生了五个儿子,靠着几丘薄田,自然生活拮据,哪个孩子稍不注意便会招来打骂,而其他孩子竟能充耳不闻地在昏黄的灯下苦读。
平日里见那几个孩子,都长得高而瘦,衣服明显窄小破旧,低头疾走,口里念念有词,一只裤脚高一只裤脚低,唤他们半天才呆呆地回过神来。
不料几年后,这五个孩子先后考上重点大学,轰动一时。
远近的人聚到那座土房前后仔细查看,终于恍然大悟:
“你们看看,马金家前有池塘,有活水,这是财运、家运呀!
”
⑨走走停停,到过不少村庄见过不少池塘,有些污浊不堪,完全失去神采;有些被各式楼房推挤得瑟缩在角落,早没有了活力;有些被打扮得花枝招展,犹如戴上“美瞳”,失却“村气”野趣,反而俗艳失真。
故乡的眼啊,我暗自庆幸又隐隐担心,暮霭中为你深深祈祷,我愿用一生期许换你永远澄澈清明!
(选自《福建日报》2017年11月07日)
1.理解第③段画直线句子的含义。
(4分)
2.阅读文中画线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
(1)“坎上绵延着繁茂的金针菇,艳黄的花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3分)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水浮莲没那么老实,长着长着就爬到竹竿上偷渡过去,也没人计较的”这个句子。
(3分)
3.文章题目“故乡的眼”指的是池塘,却用了不少笔墨写人们的家事,说说作者这样写有何意图。
(6分)
4.作者为什么说“只有池塘才是故乡的眼”?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原因。
(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22分)
青衣
漆宇勤
正在寒露时节,山谷里石头堆垒的堤岸在依旧茂盛的植被遮蔽下保持着阴凉和湿润。
看上去,这丛细密的植物有点类似苔藓,但又比我日常所见的苔藓高大,形状也大为不同。
当地的山民告诉我,这种植物叫做青衣。
要有多少个诗意的清晨和黄昏,要有多少处美好的河边和山谷,朝夕相处亲切可爱,才能让识字不多的山村村民给一种植物取出这么一个富有韵味的名字!
青衣苔藓似乎就是这么一种植物。
她们不声不响,可能趁你不注意,就在屋后湿润的墙角绿了一大块。
待到夏末阳光太过强烈,这一片绿又在干燥的墙角枯成黄褐。
但你不要放弃也不要失望,秋天的末尾,斜飘的雨水渐多,一个清早醒来推开窗,远远望去墙角又是蓊郁的绿了。
无论是时间还是数量,在青衣的身上仿佛都没有发生作用,她们并不相互串门集会,也不摆着老太君的坐姿——她们只是安静地活着,在不为人注意的角落。
我没有见过老去的苔藓,就像舞台上没人见过老去的青衣,而江南水乡着青花布衣的女子,老来也早换了装束。
世间的繁华热闹与青衣无关,世间的肆意张扬与青衣无关。
大多数植物都有开花的热烈年华,可是青衣不,青衣不开花,也不结果。
仿佛从生至死,都只为安静地活着,装点这世界的一个角落。
她们始终都是那么从容、淡定,波澜不惊。
这一点,似乎再一次切合了舞台上稳重、端庄的青衣形象,连举手投足的动作都是轻微的。
而她们的俏皮活泼呢?
都交给浅水处沙石间的植物青衣吧。
那种飘逸柔婉、纤弱清新、百转千回,是世间女子全部温柔的集合。
民谚说,“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江”。
这里说的似乎是水里的青苔,而陆地上阴湿处叫青衣或不叫青衣的苔藓,似乎并不完全挑着季节来成长。
我在春季看过她们,夏秋冬三个季节似乎也并不消失。
她们疏离了庞大的历史年轮,自然也疏离了微小的四季交替,她们本身就是岁月感的体现。
有了青苔的石头、墙垣、树木、院落,似乎便经过了经年累月的“沉睡”,经历了风吹雨打的“打磨”,像一帧旧照片里独自诗意和沧桑着的美好。
而青衣不附的石板是光鲜但浅淡的,没有了年岁感,仿佛酒吧里热闹的流行歌曲,举手投足间都比书斋里安静的线装旧书要鄙陋了许多。
据说,在汉代以后,穿衣讲究起来的人们,富贵者永远都是追求颜色的纯正与鲜亮。
而青色的衣服,多为地位低下者所穿。
就像作为植物的青衣本身,也是如此:
在低处安详地呼吸,在低处沉静地活着。
这样也好,不让人高不可攀,让人感到亲切温暖,就像乡间的家里人,就像邻家的那个女子。
对,对,对,就是这样的意味。
越往后,我越觉得青衣就是邻家院落里的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