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 说课稿 全套.docx
《11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 说课稿 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 说课稿 全套.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说课稿全套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说课稿
§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一、说教材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质点、参考系、坐标系的基本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根据上述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又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质点的概念及条件;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及作用;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2、过程与方法: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去看待事物。
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并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质点概念的建立。
只有掌握了这一点才能更加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后续教材的相关内容。
教学难点:
质点模型的条件判断。
本部分比较抽象,学生欠缺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在这期间,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遵循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和启发式的教学原则,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讨论、自学、练习并辅以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要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使学生学会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的教学过程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进入话题,激发兴趣;2、启发诱导,探求新知;3、即时训练,反馈矫正;4、归纳小结,深化目标;5、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下面我将对这五个教学环节逐一进行介绍。
1、进入话题,激发兴趣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不可能脱离活动情景而抽象的存在,学习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所以,本节课我采用情景导入的方式。
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一名运动员跳高的视频资料。
然后,让同学们举一些生活中物体运动的例子,并让他们思考,应该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这一问题。
从而引出本课。
2、启发诱导,探求新知
我让一羽毛自由下落,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羽毛在下落过程中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
通过这个演示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也许会回答,一方面自转,一方面整体下落。
随后,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雄鹰翱翔、足球飞滚等物体运动的视频,并让学生讨论如何准确地描述物体上各点位置运动情况这个问题。
同学们通过讨论也许会发现,若可以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这个问题就简单了。
于是,我进一步引导,能不能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呢?
播放地球绕太阳公转、轮船在海洋上航行等视频资料,让学生讨论思考这个问题,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学生通过这种讨论的方法,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通过引导学生的回答,引出质点的概念和质点成立的条件。
然后,让同学们举一些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在怎样的运动中可以看做质点的例子。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完全可以攻克本节课的重点及其难点。
而对于参考系这个概念可以通过一个师生之间的活动来理解。
请一位同学站到讲台上,我在他面前走过,问他,我动了吗?
很显然,他会回答动了。
然后,让那位同学与我并排同速走动,问他,我动了吗?
他回答我没动。
但是,讲台下的同学看到我却动了。
通过这种师生之间的活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
然后,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对于同一物体的同一状态,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不一样呢?
通过同学们的思考,引出参考系的概念,并让同学们举一些由于参考系不同而使物体运动状态不同的例子。
对于坐标系这个知识点比较简单,可以先让同学们自学,然后请几名同学给大家讲解。
通过自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3、即时训练,反馈矫正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必须进行必要的练习。
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一下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疑问的同学可以直接向老师询问,然后,完成课后习题第1题和第2题。
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可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4、归纳小结,深化目标
对于本节课知识的归纳,我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每一个提问到的同学总结一条,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机会。
我之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是因为这样可以促进每一个同学积极地学习并可以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5、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但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必须进行及时复习。
所以,应该让同学们及时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做一些相应的练习。
四、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如下(将设计的板书写到黑板上):
§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1、物体和质点
2、参考系
3、坐标系
各位评委老师,本节课我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根据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生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各位评委老师辛苦了!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说课稿§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这节课学生在初中已有初步的学习,但初中给的速度概念比较模糊。
高中阶段在学完表示位置变化的物理量位移以后再引入速度的概念更科学。
本节课强调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对后面匀变速运动加速度的概念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建立好速度和速率的概念对后面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圆周运动以及对力学和电磁学都有很好的帮助。
此外本节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
根据新课标要求通过本节课教学要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方向即物体的运动方向。
(2)能在具体问题中正确使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并能进行计算
(3)知道瞬时速度是表示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注意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4)知道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速度和速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辩论、交流、极限渗透法让学生逐步建立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
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比较、探究、辩论、交流,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思考及合作交流精神。
3、重点:
比值法定义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难点:
由平均速度引入瞬时速度
二、说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观察,积极思考,探究交流最后归纳出概念。
三、说教学程序
1、新课引入:
由日常生活情景提出问题
2、速度概念的学习:
实验:
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按照老师的指令走路,第一次时间相同位移不同,第二回位移相同时间不同。
让学生观察总结:
当时间相同时位移大的快,位移相同时,时间小的快
老师进一步提问:
当位移和时间都不同时,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
例如:
某同学跑完百米用13.5秒
自行车在30分钟内行驶8千米
学生总结:
求出两次运动中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比较大小,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
(引出速度的概念)
速度的定义
表达式
物理意义
单位
矢量性
由学生总结对速度的理解
练习:
关于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B、速度描述运动的快慢,只有大小
C、速度越大,物体的位移越大
D、速度越大,单位时间内的位移越大
3、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老师提问:
目前百米赛跑的世界记录是9.78秒这能说明该运动员都是以10.22米每秒的速度运动吗?
让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小球下落的频闪照片,更直观的说明上述速度的定义只能粗略描述变速运动在这段时间平均起来的快慢程度。
老师提问:
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前进,它从制动到停止用了5秒,这段时间内汽车每秒前进的距离分别是9m,7m,5m,3m,1m,你能求出前1s,2s,3s,4s和全程的平均速度吗?
比它大还是小?
若把时间间隔取得更小呢?
如何求关闭油门是的速度?
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问题,最后老师总结这是极限的思维方法,自然引入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
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时刻(或某位置)的速度,是一个矢量。
学生总结:
比较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四、联系实际,回归社会。
1.老师讲述司机和交警的故事:
在告诉公路上一位司机别交警拦住,理由是超速,该公路限速是100公里/小时,司机觉得冤枉,他说我从开始上高速到现在30分钟走了40公里按速度公式算是80公里没有超速啊。
老师问:
是交警弄错了吗?
学生分析:
不是。
司机认为平均速度没有超速,但高速公路限速是瞬时速度。
老师问:
为什么要算瞬时速度?
学生分析:
因为事故往往发生在某时刻或某位置,所以应用瞬时速度。
2.引导学生阅读STS,了解速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说明交通工具的利与弊。
3.请同学们说一说形容快慢的词语,分组比赛。
作业:
设计方案测不同距离下自行车运动的速度,测蜡烛燃烧的速度;课后练习。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说课稿§1.5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
§1.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本节内容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讨论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和加速度的方向,第二课时主要是v——t图像中,加速度的几何意义。
这里我分析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下面我将从七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是人教版教材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五节内容。
本节以“思考与讨论”作为开始,以实际情景让学生领会加速度的意义和引入加速度必要性。
本来比较速度变化的快慢也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比较相同时间内速度变化量的大小;另一种是比较发生相同的速度变化所需要的时间长短。
但教材是将比较质点位置移动快慢的思想直接迁移过来,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明白不同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不同,表现在速度的变化与发生这个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不同,从而引入加速度的定义方法a=△v/△t。
加速度表示速度的变化快慢,包括速度增加的快慢和减小的快慢,不能误认为只要有加速度的运动速度就一定是增加的。
广义地讲,加速度不仅可以描述速度大小的变化快慢,而且也可以描述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本节教材只限定在直线运动的情景中讨论。
加速度的矢量性是一个难点,教材是以与速度方向相同或是相反来表述加速度的矢量性的。
如果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那么加速度就有正负之分,加速度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不表示加速度的大小。
关于平均加速度与瞬时加速度,教材一带而过,并没展开讨论。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了解加速度的定义式和单位;
2)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能判断物体是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3)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区别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和速度变化率,能在生活中准确地使用加速度的概念。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加速度的建立过程和加速度的定义式的得出过程,了解和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由速度的概念到加速度的概念,是深入研究机械运动的思维上的更精确的深化。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加速度的概念的引入,不仅仅是为了在物理理论上更精确地描述机械运动的需要,在具体的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都是极为有用的概念,通过学习加速度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科学情感;
2)从速度的概念到加速度的概念的学习说明了物理学不是僵化的,它不仅是严密的而且是和谐的;
3)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三、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加速度概念的理解;加速度与速度、速度改变量之间的区别。
教学难点:
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我们都知道物理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
在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学生已经接触了比值定义法,本节课学生可以通过相同的过程再建立一个新的物理量来刻画物体的运动。
教师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将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迁移到加速度概念的建立上来。
2、理论探究法
在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通过理论探究,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从而能将这一过程和方法应用到其他方面。
3、集体讨论法
教材刚开始就是思考与讨论,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有关加速度的现象比较少,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分析,从而得到必要的感性认识。
五、学法
我们常说: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观察,探究,讨论,练习,评价。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
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复习导入:
(8—10分钟)
复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强调比值法在建立新概念中的重要性,以本节课开始的情境——思考与讨论,引入建立新概念的必要性。
2、讲授新课:
(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3—5分钟)
强调骨干知识网络,重点是加速度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课堂的教学进程,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5、布置作业。
适当的课后作业可以及时的巩固所学的知识。
七、对教材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1、淡化加速度的方向教学。
加速度的方向是个难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不说加速度的方向如何确定的问题,我想,等引入了牛顿第二定律后,学生自然知道加速度的方向由谁决定,本节课只要学生知道加速度是矢量即可。
重点讲解的是在已知加速度方向的前提下,加速度的方向对运动的影响,即在什么条件下物体做加速运动,在什么条件下物体做减速运动。
2、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这两个概念要一带而过,不能详细分析,但要提醒学生对照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来理解。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说课稿§2.2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机械运动中一种重要的运动,该运动是高中物理运动学部分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编排将它放在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之后,对前面所学的加速度深化和加强,同时也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奠定了知识基础。
本节课的重点是匀变速直线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的建立和理解,难点是对速度公式的理解,尤其是的取值对计算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二、说学情
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加速度,在前一节课的实验中又认识了v-t图像。
但学生对于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较弱。
因此我讲通过知识的归纳,问题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加以培养和教育。
结合新课程标准,我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特点以及在v-t图像中的表示;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按的关系
,并能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速度公式的推导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掌握数形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与喜悦;
(2)通过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推导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定性关系,领略学习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选择:
现代素质教学理论强调:
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
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
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和目标导学法相结合,巧设物理情景引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一起推导公式,激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再通过例题深化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学法指导:
3、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
所以本节课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
通过练习强化有意注意,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评价鼓励学生,重在让学生弄清楚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个结论。
五、说教学程序
新课标指出,物理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设计意图:
建构主义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加速度是本节课深入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的认知的前提和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
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不能满足问题的解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设计意图:
匀变速直线运动在v-t图像的表示中,可以看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均匀变化,而且它的加速度保持不变,从而给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之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缺失速度与时间的定量表达,进而推导速度公式。
(4)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由加速度的表达式
,引导学生分析其特点,推导出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即
。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5环节。
(5)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设计意图:
几道例题及练习题,其中例1小车由静止启动开始行驶,以加速度
做匀加速运动,求2s后的速度大小?
进而变式到:
小车遇到红灯刹车……,充分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物理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
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6)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物理的方法?
(7)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两个板块的作业,板块一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即教材配套的作业本上的习题;板块二是下一节课内容的预习。
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以上就是我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说课内容,谢谢!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说课稿§2.3:
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本课是人教版教科书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必修第一章学习了描述运动的概念,本章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本节研究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上一章为本节奠定了全面的基础.本节是第一章概念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具体应用。
本节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规律的学习将为认识自由落体运动和其他更复杂的运动如平抛运动创造了条件。
而且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再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就能进一步推导出动能定理的关系式。
可见本节的知识在整个力学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及其应用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3)理解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4)初步了解位移---时间图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近似推导位移公式的过程,体验微元法的特点和技巧,能把瞬时速度的求法与此比较感悟一些数学方法的应用特点。
3.情态价值观:
经历微元法推导位移公式和公式法推导速度位移关系,培养自己动手能力,增加物理情感体验成功的快乐和方法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
1.位移与时间关系推导。
2.表达式:
x=v0t+at2/2
3.运用公式解题步骤
(四)教学难点:
公式中各物理量的理解与准确应用。
(五)学法指导:
运用极限思想,用速度图象中图线下面四边形的面积代表位移,导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初学者一定按要求写好解题步骤,规范解题过程
。
二、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运用的是启发探究式综合教学方法。
对教学的重难点即微分法的教学上采用了目标导学法,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课下小组讨论和归纳,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和发现科学规律。
既明确了探究的目标和方向,又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在从匀速过渡到匀变速的教学上采用了比较法,启发学生从已有认识获得新知;并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另外还通过知识的铺垫、方法的迁移、小黑板等手段,分散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说学法:
匀速运动是学生初中学习的内容,上一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运动图象,在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时也渗透了微分、极限的思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我采用了学案辅助学生学习的方式。
课前设计知识回顾,锻炼学生总结复述已学知识的能力。
引导学生以学过的匀速运动为基础,利用思考与讨论实例,巧妙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深化对微分法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演绎推理、归纳总结出匀变速运动的位移时间规律,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让学生通过面积自行计算求位移时采用多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最后又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规律的消化理解;强化有意注意,及时评价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