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8417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docx

《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docx

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

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

字体大小:

大中小 时间:

2010-08-02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不答或答错不得分。

) 

1常规航空摄影的航向重叠度应为(B)。

 

A. 30%~50%        B.60%~65% 

C.70%~80%    D.100% 

2凡被权属界线所封闭的地块称为(B)。

 

A.单位      B.宗地 

C.街坊D.街道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符合题意的答案,错选、漏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 

1航测内业测图的生产流程包括(A,C,D)。

 

A.内定向 

B.几何纠正 

C.绝对定向 

D.数据采集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

 

A.分丘图的丘号要与分幅图一致 

B.分户图的丘号要与分丘图一致 

C.分丘图的精度要高于分幅图 

D.分丘图的坐标系可以不同于分幅图坐标系 

三、案例分析题 

有某测区航测内业成图技术设计书如下。

 

1.任务概述 

1.1 

任务来源 :

根据××市政府测绘工作的要求,我单位计划于××××年××月开始对本市平原地区×××幅1:

10000地形图进行更新工作,以满足对现势地形图的需要,并为本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提供1:

10000地理信息资料。

本项目名称为“××市平原地区1:

10000地形图××××年更新测绘”。

 

航测内业主要任务包括:

空三加密和内业测图。

 

1.2 

测区范围 

(略) 

1.3任务量与完成日期 

1.3.1 

任务量 

(1)航内空三加密; 

(2)航内测图1:

10 000地形图×××幅。

 

1.3.2完成日期 

要求于××××年××月完成。

 

2.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2.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作业区地理特征:

城区大部分为平原,也有少量的丘陵地。

高差约在20 m~70 m之间。

城内高层建筑楼房较多,房屋密集,居民地的主要形式为集团式。

…… 

2.2 

已有资料情况 

2.2.1 

1:

10 000地形图及基础数据资料 

我单位的1:

10 000数字线划图有DWG和Shapefile两种数据格式,摄影时间为××××年。

DWG数据分为10个图层,图形表达比较好,1:

10 000地形图数据库数据有编码等属性信息,数据的信息比较多。

 

2.2.2 

1:

2 000地形图及基础数据资料 

××××年以后,我单位测绘了规划市区和郊区×××幅1:

2 000地形图,约合×××平方公里,数据格式为DWG。

 

2.2.3摄影数据资料 

(1)摄影资料 

摄影日期:

(略) 

航摄飞机:

国王 

航摄比例尺:

1:

30 000 

黑白像幅:

23 cm×23 cm 

航摄像机型号:

RC一30 

焦距:

152.789 96 mm 

主点坐标x0=-0.00052mm,y0=-0.00011mm 

底片型号:

柯达 

(2)数据资料 

影像扫描数据21μm。

 

注册测绘师考试复习之遥感

字体大小:

大中小 时间:

2010-08-02 

1广义遥感:

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点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

2狭义遥感:

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3遥感系统包括信息源,信息获取,信息记录和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

4按遥感平台分:

地面,航空,航天,航宇遥感。

按传感器探测波段分:

紫外(0.05-0.38um)可见光(0.38-0.76)红外(0.76-1000)微波(1mm-10m)多波段遥感。

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1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递增或递减排列

2电磁波辐射:

当电磁振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电场变化的电场又激发了涡旋磁场,使电磁振荡在空间传播。

3绝对黑体:

如果一个物体的任何波长的电磁波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时绝对黑体。

4黑体辐射规律:

普朗克公式mλ(λ,t)=2πh(c^2)(λ^-5)*1/[e^(hc/λkt)-1],规律:

(1)m随着波长的连续变化只有一个最大值。

(2)随着温度的升高,m的最大值升高,不同温度的曲线不相交。

(3)随着温度的升高,m的最大值向短波向短波方向移动。

维恩位移定律:

λmaxt=b,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波长λmax与温度t成反比。

玻尔兹曼定律:

m=σt^4,绝对黑体的辐射出射度与其温度的4次方程反比。

5实际物体的辐射:

基尔霍夫定律:

实际物体的辐射出度mi与同意温度,同一波长绝对黑体辐射出射度的关系,φi是此条件下的吸收系数,或称发射率。

m=εm.

6太阳光谱的特征:

(1)接近温度为5800k的黑体辐射,

(2)短波辐射,太阳辐射的总能量的40%集中于可见光范围,51%在红外线部分。

7大气散射的类型:

(1)瑞利散射:

当大气粒子直径比波长小的多时发生的散射。

特点:

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即波长越长,散射越弱。

(2)米氏散射:

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称为米氏散射。

特点:

米氏散射的辐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

(3)无选择性散射:

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称为无选择性散射。

特点:

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

8大气窗口:

通常把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透过率较高的光谱段称为大气窗口。

主要波普段:

0.3~1.3um,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波段,用于摄影成像,扫描成像。

1.5~1.8um和2.0~3.5um,近,中红外波段,扫描成像,探测植物水分。

3.5~5.5um中红外波段,反射,地面物体发射热辐射。

8~14um远红外波段,主要是地物辐射,适合夜间观测。

0.8~2.5cm微波拨段。

穿透能力强,可以全天候观测,而且是主动遥感方式。

9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

可见光与近红外:

0..3~2.5um,地表反射太阳辐射为主,

 中红外:

2.5~6um,地表反射太阳辐射和自身热辐射,远红外:

大于6um,地表物体自身热辐射。

10应用地物波谱特征应该注意的问题:

(1)绝大部分的地物的波谱具有一定变幅,波谱特征不是一条曲线,而是具有一定宽度的曲带,

(2)地物存在着“同物异谱”和“”异物同谱的现象。

11摄影成像原理:

摄影是通过成像设备获取物体影像的技术,传统摄影是依靠光学镜头及放置在焦平面的感光胶片来记录物体影像。

数字摄影是通过放置在焦平面的光敏元件经光电转换,以数字信号来记录物体影像。

12扫描成像原理:

是依靠探测元件和扫描镜对目标地物以瞬时视场角为单位进行的逐点,逐行取样,以得到目标地物电磁辐射特性信息,形成一定普段的图像

13微波遥感是微波传感器获取目标地物发射或反射的微波辐射,经过判读处理来识别地物的技术。

特点:

a具全天候工作能力,b对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谱特征c能透过植被、冰雪和干沙土,以获得近地面以下的信息.d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

e分辨率较低,特征明显。

14空间分辨率:

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15波谱分辨率:

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越小分辨率越高。

16辐射分辨率:

指传感器接收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在遥感图像上表现为每一像元辐射量化级

17时间分辨率:

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

18辐射校正的方法:

a直方图最小值去除法,将每一段中每个像元的亮度值都减去波段的最小值。

b回归分析法,选择可见光和红外波段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19几何畸变的原因:

(1)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

(2)外部原因引起的畸变:

地形起伏,地球表面曲率,大气折射,地球自转的影响。

(3)处理过程中引起的畸变

20几何校正的步骤:

(1)找到一种数学关系,建立变换前图像坐标(x,y)与变换后图像坐标(u,v)的关系,通过每一个变换后图像像元的中心位置计算出变换前对应的图像坐标点。

一般后图像不在原图像的中心。

按行逐点计算。

(2)计算每一点的亮度值。

新点的亮度值介于邻点之间,用内插法计算

20控制点选取原则:

a选取图像上易分辨且较精细的特征点,b特征变化大的地区多选,图像边缘部分一定要选取,尽可能满副均匀选取。

cn次多项式最少数目(n+1)(n+2)/2,实际工作中控制点数要多于最少数目

21图像增强的原理与方法:

a对比度变换,通过改变图像像元的灰度值来改变图像的对比度,从而改善图像的质量的图像处理方法。

b空间滤波,是以突出图像的某些特征为目的,通过像元及其他周围领近像元的关系,采用空间域中的邻域处理方法。

c彩色变换图像运算,单波段彩色变换和多波段彩色变换dhls变换:

色调明度饱和度,这种模式用近似的颜色立体来定量化。

22辐射畸变:

当太阳辐射相同时,图像上像元亮度的差异直接反应了地物目标光谱反射率的差异,但在实际测量时辐射强度值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一改变的部分就是需要校正的部分。

引起这有两个原因1是传感器一起本身产生的误差2是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23几何畸变:

当遥感图像在几何位置上发生了变化,产生诸如行列不均匀,像元大小与地面大小对应不准确,地物形状不规则变化的畸变时

24几何校正:

根据遥感平台地球传感器的各种参数进行处理。

25对比度变换:

是一种通过改变图像像元的亮度值来改变图像像元对比度,从而改变图像质量的图像处理方法。

26平滑:

图像中出现某些亮度变化过大的区域,或出现不该有的亮点,采用此法可以减小变化是亮度平缓或去掉不必要的噪点。

27真彩色:

图像中的每个像元素值都分成r,g,b三个基色分量,每个基色分量直接决定其基色的强度,是原图像的真实色彩。

28假彩色:

由于原色的选择与原来遥感波段所代表的真实颜色不同,因此生成的合成色不是地物的真实颜色

29多源信息复合的步棸。

a不同传感器的遥感数据符合:

配准,复合b不同时相的遥感数据复合:

配准,直方图调整,复合c遥感与非遥感数据的复合步棸(1地理数据的网格化

(2)最优遥感数据的选取(3)配准复合

30主旨思想:

迭用不同时相的遥感数据进行复合,采用一定算法提取变化信息。

步骤:

(1)遥感数据的获取。

采用spot-5卫星获取不同时相的spot数据,时相间隔可以采用三个月。

(2)数据的预处理及对数据的复合。

a配准,利用几何校正的方法做位置配准。

b直方图调整,将配准后的图像尽可能调整成一致的直方图,使图像亮度趋于协调。

c复合,采用差直法,差直后设定适当的阈值,获取只有0和1的二值图像,以突出变化。

(3)变化信息的确定,采用人机交换解译法确定变化信息(4)外业调查与复合,实地检查确认遥感内业判读的变化图斑,实测精度不足的地物,实施补测和变更调查(5)变化信息后处理,归并变化小图斑,确定图斑范围,边界类型。

(6)交成果土地利用监测和技术报告。

(7)检查验收1举例说明什么叫直接判读?

一般包括哪些?

和为间接判读标志?

直接判读标志是指能够直接反应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图像和特征,包括遥感相片上的色调,色彩,大小,形状,阴影,纹理,图型等。

间接解译标志是指能够间接反应和表现地物信息的遥感图像的特征。

2用比较方法描述航空影像和卫星遥感影像在解译判读时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

a遥感影像解译标志在许多方面与航空摄影影像相似。

b卫星遥感影像一般比航空摄影相片比例尺要大,c一般认为卫星遥感影像比航空相片解译难度更大。

注册测绘师考试内容讲解(十二)---重力测量仪器及检验

字体大小:

大中小 时间:

2010-08-02 

1、FG5型绝对重力仪检查和调整

FG5型绝对重力仪安装要点:

(1)首先将超长弹簧三脚基座安置于测点仪器墩上,使仪器墩的测量标志位于基座中心,将超长弹簧筒置于基座上。

(2)将激光干涉仪置于超长弹簧上方。

(3)将落体舱基座安装三条支撑腿,然后架在激光干涉仪上方。

将塑胶垫块置于支撑腿下方的墩面上,在塑胶垫块上分别安放托垫及玛瑙球。

转动相应托垫螺旋,使落体舱顶部的两个相互垂直的水准器泡居中。

(4)根据仪器说明书的操作说明,连接各部件之间的连线,包括光纤连线,依次接通各部件电源。

FG5型绝对重力仪在工作之前主要进行以下检查和调整:

检查和调整激光稳频器、激光干涉仪和时间测量系统;

调整测量光路的垂直性;

调整超长弹簧的参数;

熟人检验程序和观测计算程序;

输入测点有关数据(测点编号、经纬度、高程、重力垂直梯度等);

运行检验程序,检查计算机运行状态。

2、拉科斯特型相对重力仪检验与调整

我国使用拉科斯特型(简称LCR)相对重力仪,用于测定基本重力点和一等重力点。

仪器在作业前及作业期间需定期对重力仪进行检验和调整:

(1)光学位移灵敏度的测定与调整;

(2)正确读数线的检验与调整;

(3)横水准器的检验与调整;

(4)电子读数零位与检流计零位的检验与调整;

(5)电子灵敏度的测定与调整;

(6)光学位移线性度的检验;

(7)电子读数线性度的检验。

3、石英弹簧重力仪检验和调整

测定二等重力点及加密重力点的相对重力仪,可以采用石英弹簧重力仪或者金属弹簧重力仪,对于石英弹簧重力仪进行如下检验和调整:

(1)面板位置的检查与调整;

(2)纵、横水准器的检验与调整;

(3)亮线灵敏度的检验与调整;

(4)量测范围的调整。

注册测绘师考试内容讲解(十一)---重力测量设计

字体大小:

大中小 时间:

2010-08-02 

1、重力控制测量等级

重力控制网采用逐级控制方法,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各级重力控制网,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种不同目的和用途再进行加密重力测量。

国家重力控制网测量分为三级:

国家重力基本网,国家一等重力网,国家二等重力点。

此外还有国家级重力仪标定基线。

重力基本网是重力控制网中最高级控制,它由重力基准点和基本点以及引点组成。

重力基准点经多台、多次的高精度绝对重力仪测定。

基本点以及引点由多台高精度的相对重力仪测定,并与国家重力基准点联测。

一等重力网是重力控制网中次一级控制,由一等重力点组成,重力点由多台高精度的相对重力仪测定,并与国家重力基准点或国家重力基本点联测。

二等重力点是重力控制中的最低级控制,主要是为加密重力测量而设定的重力控制点,其点位可由一台高精度的相对重力仪测定,并与国家重力基本点或一等重力点联测。

国家级重力仪标定基线主要是为标定施测所用的相对重力仪格值,分为长基线和短基线两种。

重力标定基线点具有较高的精度,可以作为重力控制点使用,但在控制网中无级别。

2、重力控制测量设计原则

重力测量的目的,是建立国家重力基准和重力控制网。

国家重力基准是由一定数量分布合理的重力基准点组成的重力基准网,以构成控制全国的重力测量的基准框架。

重力基准点的设计首先应该先根据国家绝对重力测量的能力,确定点数,其次应该考虑点位的区域均匀分布,选择地壳板块稳定,无较大质量搬迁地区,交通便利,并远离震动的基岩上。

基本重力控制点应在全国构成多边形网,点距应在500KM左右。

一、二等重力点的布设应该满足各部门进行区域重力测量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分布,点间距应在300KM左右,由基本重力点开始联测,可不设成附和形式、闭合形式。

在条件苦难地区,也可以联测成支线形式。

长基线应基本控制全国范围内重量差,大致沿南北方向布设,两端重力值之差应大于2000×10-5ms-2,每个基线点应为基准点;短基线按区域布设,两端站重力值之差应大于150×10-5ms-2。

段差相对误差应小于5×10-5。

短基线至少一个端点与国家重力控制点联测。

3、加密重力测量设计原则

加密重力测量主要是测定地球重力场的精细结构,为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地震学、海洋学和空间技术等领域所需的重力异常、垂线偏差、高程异常和空间扰动引力场等提供地球重力场数据。

目前,加密重力测量的主要任务及服务对象:

(1)在全国建立5′×5′的国家基本格网的数字化平均重力异常模型;

(2)为精化大地水准面,采用天文、重力、GPS水准测量方法确定全国范围的高程异常值;

(3)为内插大地点求出天文大地垂直线偏差;

(4)为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提供正常高系统改正。

注册测绘师考试内容讲解(十)---高程控制网

字体大小:

大中小 时间:

2010-08-02 

1、水准网的布设原则及其精度

大国家高程控制网主要是指国家一、二、三、四等水准网。

我国水准点的高程采用正常高系统,按照1985国家高程基准起算,青岛国家原点高程为72.260m。

水准网的布设原则是由高级到低级,从整体到局部,逐级控制,逐级加密。

一等水准路线是国家高程控制网的骨干,同时也是研究地壳和地面垂直移动及有关科学研究的主要依据。

一等水准路线应该沿着地质结构稳定、路面坡度平缓的交通路线布设。

水准路线应该合成环,构成网状。

二等水准路线是国家高程控制的全面基础,应在一等水准环内布设,二等水准路线尽量沿省、县级公路布设,如有特殊需要可以跨铁路、公路及河流布设。

三、四等水准网是在一、二等水准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密,根据需要在高等级水准网内布设成附合路线、环线或者结点网,直接提供地形和各种工程建设的高程控制点。

2、水准路线的选择和水准标石的埋设

(1)图上设计

(2)实地选线和选点

(3)标石埋设

3、水准测量作业方法及误差来源

(1)仪器误差

(2)外界因素引起的误差

(3)观测误差

4、水准观测的程序和基本要求

(1)观测前30分钟,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的气温趋于一致;设站时,应用测伞遮蔽阳光,迁站时,应罩以仪器罩。

使用数字水准仪前,还应该进行预热,预热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

(2)对气泡式水准仪,观测前应测出倾斜螺旋的置平零点,并作标记,随着气温变化,应随时调整零点位置。

对于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应严格置平。

(3)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的三脚架时,应使其中两脚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而第三脚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

(4)除路线转弯处,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应接近一条直线。

(5)不应为了增加标尺读数,而把尺桩安置在壕坑中。

(6)转动仪器的倾斜螺旋和测微鼓时,其最后旋转方向,均应为旋进。

(7)每一测段的往返,其测站数均为偶数。

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支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

(8)在高差甚大地区应选用长度稳定,标尺名义米长度偏差和划分偶然误差较小的水准尺作业。

(9)对于数字水准仪,应避免望远镜直接对准太阳,尽量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要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仪器只能在厂方规定的温度范围内工作,确信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才能启动测量键。

4、水准测量外业计算

(1)观测数据的检查

(2)外业高差和概略高程表的编算

(3)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计算

(4)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计算

5、水准网平差

注册测绘师考试内容讲解(七)---GPSRTK测量

字体大小:

大中小 时间:

2010-08-02 

1、临时基站RTK测量

1)GPSRTK测量过程

GPSRTK测量过程一般包括:

基准站选择和设置、流动站设置、中继站的设立等。

1)基准站的观测点位的选择和系统设置

(1)GPSRTK定位的数据处理过程是基准站和流动站之间的单基线处理过程,基准站和流动站的观测数据质量好坏、无线电的信号传播质量好坏对定位结果的影响很大。

实际野外工作时,流动站作业点是由测量任务决定的,因此基准站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基准站的设置包括:

建立项目和坐标系统管理、基准站电台频率的选择、GPSRTK工作方式的选择、基准站坐标输入、基准站工作启动等。

2)流动站GPS的设置

流动站GPS的设置包括:

建立项目和坐标系统管理、流动电台频率的选择、有关坐标的输入、GPSRTK工作方式的选择、流动站RTK工作启动、使用RTK流动站测量地形点等。

3)中继站电台的设立

中继电台只是转发信号,只要中继电台能够接收基准站电台信号,同时能够将其发送给流动站使用,可以按需安排随时任意安排位置。

2、网络RTK测量

实时网络RTK服务,是利用基准站的载波相位观测数据与流动站的观测数据进行实时差分处理,并解算整周模糊度,由于通过差分消去了绝大部分的误差,因而可以达到厘米级定位精度。

网络RTK不需要架设基准站,并传统的RTK测量效率提高30%左右。

网络RTK根据解算模式可以分为:

1)单基站RTK技术

CORS站网由若干给CORS站组成,GPS差分信号可从各个CORS站发出,也可以从数据中心发出。

在这种网络RTK模式下,每个基准站服务于一定作用半径的GPS用户,对于一般的RTK应用,服务半径可以达到30KM。

GPS差分数据播发的数据链,可以用无线电台,也可以用公用无线通信网络。

2)虚拟基准技术(VRS)

VRS技术是现有RTK技术的代表。

采用VRS技术,基准站网子系统必修包括三个以上的连续运行基准站,数据中心通过组合所有基准站的数据,确定整个CORS覆盖区域的电离层误差、对流层误差、轨道误差模型等。

作业时,首先通过GPRS或者CDMA无线通信网络向数据中心发出服务请求,并将流动站的概略位置回传给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利用与流动位置最接近的三个基准站的观测数据及误差模型,生成一个对应于流动站概略位置的虚拟基准站(VRS),然后将这个虚拟基准站的改正数据信息发送给流动站,流动站再结合自身的观测数据实时解算其所在位置的精确坐标。

3)主副站技术(MAC)

主副站技术,首先选择一个基准站作为主站,并将主站所有的改正数及坐标信息传送给流动站,而网络中其他基准站只是将其相对与主站的改正数变化及坐标差信息传送给流动站,从而减少了传送的数据量。

VRS和MAC技术服务半径一般可以达到40KM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