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栽培知识.docx
《药物栽培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栽培知识.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物栽培知识
药用植物的栽培和加工贮藏
金银花[忍冬科][忍冬属]常绿木质藤本植物,多年生,为重要中药材,又是优美的观赏花卉。
全球约200种,我国有100多种,常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南北均产。
中国南北各省均有分布,北起辽宁,西至陕西,南达湖南,西南至云南、贵州。
一、形态特征
金银花喜光也耐荫;耐寒;耐旱及水湿;对土壤要求不严,酸碱土壤均能生长。
性强健,适应性强,根系发达,萌蘗力强,茎着地即能生根。
茎褐,幼嫩枝条绿色,有毛。
叶卵圆形,有短柄。
花期4~6月,苞片2片,卵形,叶状。
花成对生于叶腋,为合瓣花,子房下位。
萼管短,顶端5裂;花二唇形,花冠长3~4cm,外有柔毛,上唇4齿裂,下唇反卷,花冠管略长于裂片。
雄蕊5枚,雌蕊1枚,花丝、柱头均伸出于花冠外。
花冠白色,有清香,花开1~2日后变黄,果实成熟时黑色。
二、栽培方法
可利用向阳的荒坡沙地、梯田边、河溪旁种植。
亩施有机粗杂肥2000-3000公斤后翻耕整地,整细,作成1.2m宽的低畦或高畦。
以便旱时洒水和雨大时排水。
育苗株行距10~15cm,株距5~8cm,1分地育苗5000株,当年生的藤可长到1~2m,供栽植8~9亩地之用。
即可播种。
方法有以下几种:
1.种子种植。
种子于秋季成熟时采下,去皮,阴干。
贮藏。
次年春季用35℃-40℃温水浸种1昼夜,在整好的苗床上按行距25厘米开沟条播,覆土1厘米,然后在畦面上盖一层薄稻草并浇水润上。
播后半个月出苗,当年春天选阴天定植。
幼苗需带土移栽,以保证成活率,每穴1-2株。
2.压条种植。
分春秋两季,春季宜在新芽末萌发后;秋季在8月底至10月中旬为好。
一般选择l-2年生健壮的枝条作压条,长50--80厘米,覆土后踩紧,压条露出土面2/5,遇大旱要及时浇水。
半个月开始发根,次年春季或秋季进行定植移栽,采用一穴一株,定苗移栽。
3.扦插育苗。
选取健壮、无病害、开花多的1年生枝藤,剪成15~20cm的小节。
每节至少有3~5个芽,剪去下部叶片,作插穗扦插。
扦插最好在4~5月植物开始生长时候,于雨后两三天最好。
干旱时提前适当浇水,使土壤保持湿润。
插穗可用0.50/00的三十烷醇或其他促根生长剂浸后扦插,不使用也可。
打穴把插穗3/4插地下,地留2、3个芽,压实缝隙,使插穗与土紧密结合。
扦插后立即浇一次插后水,有利其成活。
4.分根种植。
秋季阴雨天气,将金银花母株挖出,然后分开种植。
此法影响来年花的产量,种源也有限,一般适宜于观赏用的大株金银花的繁育。
育苗期管理非常重要,西部各地4~5月常发生干旱,须加盖地膜或遮阴棚。
保墒。
扦插后半月开始形成愈伤组织,25~30天开始生根,每3~5天洒水一次,确保土壤湿润。
但也不能浇水过多,否则会造成腐烂,成活率降低。
一月之后芽苗就可生长好,在雨天或晴天去掉地膜和遮阴。
当年苗即可长到1~2m高,有2、3个分枝,供当年秋季或次年春季移栽。
三、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每年中耕、除草3-4次:
出新叶时进行第1次,7月、8月进行第二次、第三次。
在秋末冬初霜冻前进行最后一次。
结合中耕培土,以免花根露出地面。
除草应从花棵外围开始,先远后近,光深后浅,注意切勿损坏根系。
2.追肥:
栽植后的头1年-2年内,是金银花植株发棵定型期,多施一些人畜粪、草木灰、尿素、硫酸钾等肥料。
栽植2年-3年后,每年冬前或春初,应多施畜杂肥、厩肥、饼肥、过磷酸钙等肥料.“立夏”后每茬花采收后即应追适量氮、磷、钾复合肥料,为下茬花提供充足的养分。
每年早春萌芽后和第一批花收完时,开环沟浇施人粪尿、化肥等。
在人冬前最后1次除草后,施腐熟的有机肥或堆肥(饼肥)于花棵基部,然后培土,以利银花植株的安全越冬。
3.搭架:
金银花为半木质藤本植物,搭架让其攀援,多生分枝,培育壮株,多产花。
架高1.2~1.5m,要坚固整齐,供多年使用。
4.修剪:
栽种后头两年的主要任务是使金银花的植株能够生长成伞形的植株造型。
冬季12月至翌年2月进行,生长期于采花后随即修剪。
冬季宜重修剪,生长期宜轻修。
剪掉缠绕技、交叉枝、徒长枝、病枝、弱小枝、向下技。
使金银花植株的内外层次分明,通风透光,以利提高产量。
每年的早春发芽前,将枝条顶端剪去,促使枝条下部逐步粗壮,直立生长。
较大的植株应除去老枯枝和内堂无效枝,生长旺盛的植株要轻剪,生长弱的老龄花株要重剪,促使多成花枝。
整形的方法:
金银花春季由腋芽先分生的为一级分枝,一级枝再分生出二级枝,—年可分化产生四至六级分枝。
新生枝的腋芽再分化生育枝、其上形成花序、花朵。
将长的营养枝在现蕾前剪去,会很快分生次级生育枝条,增加花芽分化产生的次数。
一般一至四级分枝的花芽可以形成花蕾。
四级以后的分枝,由于秋末气温降低,不能发育成花枝。
修枝可以培育主杆,使新生枝分布均匀,通风透光,扩大树冠,多产生花枝,提高产量和质量.修枝须提早进行,在定植当年长到30~40cm时去顶,形成为主杆。
其上产生3~5条营养枝。
呈三拳或五拳式展开,作为一级杆枝。
一级杆枝长到5~6片叶,长约15~20cm时仍然剪掉,促进二级杆枝的生长。
去掉弱枝、病枝中重复枝,使它再形成三、四级杆枝。
主要是培养成伞状或圆锥状的新株形,为以后高产奠定基础。
第三、四年主杆直径约3cm,株高1.2~1.5m,株冠幅1.5~2.0m,互相郁密,整齐美观,便于田管采花。
定植2—3年进入丰产期。
密植园一年能采花3~4次,每株单产0.5kg,亩产可达100~150kg。
四、病虫害防治
1.褐斑病:
多在夏秋季发生。
发病严重时使叶片脱落,引起植株生长衰弱。
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成褐色圆形病斑,也有的受叶脉限制形成不规则的病斑,病斑背面有灰黑色霉状物,一张叶片如有2-3个病斑,就会脱落。
防治方法;秋季集中烧毁病残体,增加有机肥,加强水分管理。
防治方法:
可用65%代森锌500倍液或1:
1.5:
300波尔多液每隔7天-10天喷一次,连喷2次-3次。
也可用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或用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连喷2次-3次。
2.天牛:
夏初成虫出土,于枝条表皮产卵,幼虫先在表皮为害,后钻入木质部,再向茎基部蛀食。
防治方法:
在幼虫孵化时,用90%敌百虫1000倍液喷雾,发现有蛀孔,可用药棉蘸50%敌敌畏原液,塞入蛀孔或剪下虫枝烧毁。
3.蚜虫:
危害嫩枝和叶片,5-6月份危害严重。
可用40%氧化乐果2000倍液喷杀。
但要注意在开花前10天应停止用药。
五、采摘加工
1.采花时间:
采花时间在上午9~12时,有露水时和降雨天不宜采。
上午采的花青白色质重,干燥容易,香气浓厚,出商品率高,质量好。
中午以后和阴天采的花质较差,加工率低。
从花的发育过程看,习惯分为青蕾、绿白、大白针、银花、金花凋萎花几种情况。
以花蕾上部膨大,长成棒状,青白色时为好,习称为大白针。
这时花即将开放,为最佳采摘时间,可以加工出优质商品。
2.采摘方法:
采摘时用用竹篮或藤笼,不能用布袋塑料袋、纸盒装,以防受热生潮,体内的酶和蛋白质发酵,变色生霉。
花蕾和花组织很嫩,必须轻采轻放,忌用手捋掐紧压,以免影响质量。
3.晾晒干燥:
采后随即进行干燥,晴天晾晒。
用竹箔或草席或竹席摊薄晾晒,厚度1cm,不能多翻动。
七成干时放在明处散热发汗,再复晒至干。
达到花不变脆和破烂为度。
阴天雨天须微温烘干,先以35℃~40℃微温烘2~3小时,再升高到50℃,烘至七成干时停烘,散热发汗后再以50℃温度烘至9成干,不破损。
种植面积大和产区应建烘房,严防发霉,提高商品质量。
一般6~7kg鲜花干1kg商品。
4.硫黄熏蒸:
在库房密封的条件下,将一定量的硫黄(每立方米100~150g)置于完整的瓦盆、铁盆内点燃,熏蒸3~4天。
硫黄盆应置于库房中心并与药材保持1m左右的距离,以防发生火灾。
因二氧化硫较空气重,最好用铁丝将瓦盆吊起,悬于空中。
为了确保安全,可采用在库房的墙上开一小洞,外面用砖砌一炉灶,安上能开关带玻璃的活门(以便观察硫黄燃烧情况),熏蒸时将硫黄置于灶内点燃,密封炉灶,则产生的二氧化硫即可进入熏房。
硫黄一次燃烧不要太多,一般每天烧2~3次,所需硫黄总量分次在1~2天内烧完。
也可直接使用化工单位供应的钢瓶装液化二氧化硫进行熏蒸,硫黄燃烧后需密闭3~4天,然后通风排毒2天。
5.加工分等:
加工须从采花和干爆时抓起,最好按质别分开干燥,随时拣去杂质,多产一等商品。
金银花商品国家标准分为四等。
一等:
货干,花蕾呈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表面绿白色,花冠厚质稍硬,握之有顶手感;气清香,味甘微苦。
开放花朵、破裂花蕾及黄条不超过5%。
无黑条、黑头、枝叶、杂质、虫蛀、霉变;二等:
与一等基本相同,唯开放花朵不超过5%。
破裂花蕾及黄条不超过10%;三等:
货干,花蕾呈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表面绿白色或黄白色,花冠厚质硬,握之有顶手感。
气清香,味甘微苦。
开放花朵、黑头不超过30%。
无枝叶、杂质、虫蛀、霉变;四等:
货干。
花蕾或开放花朵兼有,色泽不分。
枝叶不超过3%,无杂质、虫蛀、霉变。
六、保管贮藏
加工后的金银花要妥善保管贮藏,否则易发霉变质和虫害。
贮藏仓库清洁卫生工作应做到仓内经常打扫,清除一切杂物,旧包装如席包、竹篓、麻袋等不应放在仓库内,最好经灭虫处理后再用。
如果墙壁、地面、天花板等有缝隙时应及时抹平。
保持仓内墙面光滑。
库房或露天货场四周不应有垃圾、灰尘、杂草、瓦砾、废旧包装物和其他杂物,以减少或杜绝害虫的藏匿、越冬场所。
各种包装器材和工具使用前后要打扫干净。
也可将其放入干净的水缸,压实,再密封缸口。
一般用防潮纸与席片将其捆紧,再外套麻袋;或放入内壁衬纸的木箱,贮于干燥通风处,须防潮、防蛀。
银花藤晒干后,用绳捆好,或装入麻袋,或外裹竹席,放在干燥通风处。
六、药用和经济
金银花味甘性寒,归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抑菌谱广,药理实验对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百日咳杆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均有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临床用于温病发热、热毒血痢、风热感冒、喉痛丹毒等病,疗效显著,大量用于中医方剂、中成药生产和出口。
上世纪80年代年销量500多万公斤,90年代增至800万公斤,2000年以来年年产不敷销。
药界朋友们讨论和预测:
金银花不可忽视,前景非常广阔,目前是发展种植的良好时机。
金银花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山地河滩都适宜,抗旱力强、耐贫脊,春秋两季都能栽种。
特别是我国西部广大地区,土壤气侯适宜,有种植传统和技术,可以大力发展。
生姜生产加工技术
生姜属姜科姜属多年生宿根植物,在我国多作为一年生作物栽培,原产中国及东南亚等热带地区,现已广泛栽培于世界亚热带、热带地区,以亚洲和非洲栽培较多。
我国生姜的栽培历史非常悠久。
西汉时期,生姜已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但以南方地区栽培较多,明代后期,开始向北方地区扩大栽培。
清代,北方地区普遍种姜。
目前,我国除东北、西北等寒冷地区外,各地均有种植,南方以广东、浙江栽培较为普遍,北方则以山东省为主要产区。
当前世,蔬菜加工出口业的迅速发展,生姜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生姜重要的创汇蔬菜品种之一。
一、生姜的特点
(一)生姜营养丰富,用途广泛。
生姜食用器官是地下肉质根茎。
据测定,每100g生姜中含粗蛋白7.9~10g、脂肪0.7g、纤维素3.8~5.9g、淀粉4.2~8.9g、可溶性糖2.6~8g、维生素C9.81~16.74mg、挥发油0.19~0.25ml,还含有钙、镁、铁等矿物质和少量的核黄素等,可见,生姜的营养是比较丰富的,除含有一般蔬菜的大多数营养成分外,还含有特殊的、辛香浓郁的挥发油和姜辣素,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品,为烹饪必备之物,有除腥、去臊、去臭等作用,可生食、炒食、也可加工成多种食品。
生姜味辛性温,又可药用,有解毒、散寒、温胃、止吐、止咳、止泻的功效,我国自古药用,被称为东方药物,是我国中医药的常用成分。
近年来,发现姜能使血液变稀,是一种温和的抗凝剂。
由此可见,姜是集调味品、加工食品原料、药用蔬菜为一体的多用途蔬菜,这是它能够成为一种前景广阔的出口创汇蔬菜的原因所在。
(二)生长周期较长。
一般生姜从催芽播种到收获需200天以上,比一般蔬菜生长期要长。
生姜的生长过程有明显的阶段性,可分为发芽期、幼苗期、旺盛生长期和根茎休眠期四个阶段。
发芽期:
从种姜幼芽萌动到第一片姜叶展开,为发芽期,一般需40~50天。
此期生长量很小,主要依靠种姜的养分生长发芽。
幼苗期:
从展叶到具有2个较大的侧枝,为幼苗期,即群众所说的“三股杈”时期,需65~75天。
此期,这一时期以主茎和根系生长为主,生长量不大,生长较慢,是为旺盛生长打基础的时期。
旺盛生长期:
从“三股杈”到收获为茎、叶和根茎的旺盛生长期,也是产品器官形成的主要时期,需70~75天。
旺盛生长期的前期以茎叶生长为主,后期以根茎生长和充实为主。
根茎休眠期:
生姜不耐寒、不耐霜,初霜到来茎叶便遇霜枯死,根茎被迫进入休眠。
姜收获后贮藏期间,最好保持在10~15℃和相对湿度90%~95%的条件下,使其生理活动减弱,减少养分消耗,防止受冻和姜块失水干缩。
(三)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相对严格。
温度:
姜起源于热带地区,系统发育的结果,使其成为喜温性的植物,不耐寒、不耐霜。
种姜在16℃以上开始发芽,但发芽很慢,在22~28℃条件下,幼芽生长速度适宜。
在根茎旺盛生长期,为积累大量养分,要求白天和夜间保持一定的温差,以白天25℃左右、夜间17~18℃为宜,15℃以下停止生长,茎叶遇霜即枯死。
光照:
姜为耐阴作物,不耐强光,在强光下叶片易枯萎。
光的补偿点为500LX,光饱和点为30000LX,远远低于其它喜温蔬菜。
光照强度超过35000LX,光合作用逐渐降低。
幼苗期在花荫状态下生长良好,因此,苗期许多地区多采用遮荫栽培。
姜在长、短日照下均或形成根茎,但以自然条件下,根茎产量最高。
水分:
姜为浅根性作物,根系不发达,根群主要分布在半径40cm和深30cm的土层内,不能充分利用土壤深层的水分,吸收力较弱,而叶片的保护组织也不发达,水分蒸发快,因此,不耐干旱。
苗期需水量不多,但旺盛生长期需水量大增加,应保持土壤湿润。
土壤:
生姜适于在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有机质丰富、通气良好、排灌方便的土壤上生长。
土壤PH值以5~7为宜。
无公害生姜生产,应选择3~4年未发生过姜瘟病的地块种植,土壤、水质、大气等环境应没有污染。
二、生姜的栽培技术要点
(一)选用优良品种
根据植株形态和生长习性,姜可分为疏苗型和密苗型两种类型。
疏苗型:
植株高大,茎杆粗壮,叶深绿色,根茎节少而稀,姜块肥大,多单层排列,是目前出口的主导品种,如莱芜大姜、莱州大姜等品种;密苗型:
长势中等,分枝多,叶色绿,根茎节多而密,姜块多数,双层或多层排列,如莱芜片姜、浙江红爪姜等。
生产中应根据当地实际和市场需求,选用抗病、优质丰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适销对路的品种。
(二)合理安排栽培季节
我我国北方地区生姜生产,一般春季播种,霜前收获。
由于姜喜温暖,不耐寒、不耐霜,所以必须在温暖无霜的季节栽培。
确定姜的播种期应考虑以下几个条件:
1.根据发芽所需的温度,应在10cm地温稳定在16℃以上时播种;
2.根据姜的生长习性,要获得较高的产量,需有135~150天的适于姜生长的时间;
3.要把根茎生长期安排在气候最适宜的月份,尤其是根茎旺盛生长期,要有一定日数的最适宜温度。
根据烟台的气候条件,生姜一般于4月中、下旬播种,播种过早,地温低,发芽慢,播种过晚,则生育期缩短,降低产量。
烟台属于滨海地区,春季时常出现“倒春寒”现象,在温度持续回升过程中,突然出现大幅度的降温天气,使刚播种后的种姜受冻,影响出苗和产量。
因此,要及时收听天气预报,在寒流到来前,在田间覆盖地膜或在播种沟内撒一层碎草,提温、保墒、防寒。
(三)优选种姜、培育壮芽。
应在前一年,从生长健壮、无病、高产的地块上选留种姜。
收获后选择肥壮、奶头肥圆、芽头饱满、个头大小均匀、颜色鲜亮、无病虫、无腐烂、无损伤、未受冻的姜块做姜种贮藏。
姜在播种前应先进行催芽。
幼芽是幼苗生长的基础,培育壮芽是获得高产的基础。
壮芽的形态特征是芽身粗壮,顶部钝圆;弱芽的形态特征是芽身细瘦,芽顶细尖。
培育壮芽的过程是:
1.晒姜困姜:
播种前1个月左右,取出姜种,用清水洗净泥土,选晴天,将姜种平铺在室外地上晾晒1~2天,夜晚收进室内防霜冻。
通过晒种,可提高姜块温度,打破休眠,促进发芽,并减少姜块中的水分,防止腐烂。
晒种1~2天后,再把姜块置于室内堆放3~4天,姜堆上盖上草莲,进行困姜,促进种姜内养分分解。
经过2~3次反复晒姜困姜后,便可催芽。
姜易受姜瘟病、炭疽病等重茬病害为害,所以在晒姜困姜的过程中,应严格淘汰干瘪、瘦弱、发软、肉质变褐色的姜种。
2.催芽:
催芽的方法有许多,如火炕催芽、温室催芽等。
土炕催芽:
就是利用农村的土炕进行催芽,先在炕上铺一层麦秸,厚10cm左右,麦秸上再铺2~3层纸,将姜种一层一层地平放在纸上,堆放厚度60~80cm。
种姜排好后,让其散散热,然后再铺一层10cm厚的草,最上层加盖棉被保温。
催芽温度可通过土炕加热或揭盖覆盖物来调节。
温室催芽:
先在篓筐内四周铺放3~5层纸,将姜种头朝上一块一块摆放于蒌筐内,堆放3~4层,再盖上3~4层纸,把蒌筐放入温室内,保持适温催芽。
不论采用哪种催芽方法,温度均应掌握在22~25℃之间。
温度超过28℃,虽发芽迅速,但芽瘦弱、徒长;温度低于20℃,芽虽粗壮,但发芽时间长,影响播种。
一般待姜芽生长至0.5cm~1cm时,即可按姜芽大小分级、分批播种。
(四)整地施肥
生姜发芽期由种姜供应营养,幼苗期生长缓慢,需肥较少,“三股杈”以后需大量养分,约占全生育期总吸收量的88%。
全生育期对肥料的需求以钾肥最多,氮肥次之,磷肥较少,氮(N)、磷(P2O5)、钾(K2O)的吸收比例为1:
0.5:
2。
在中等肥力条件下,生产1000kg生姜产品,需吸收氮(N)5.76kg、磷(P2O5)2.54kg、钾(K2O)11.47kg。
施肥时应根据生姜需肥规律、土壤总养分和肥料效应,按照有机肥与无机肥、基肥与追肥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平衡施肥。
生姜根系细弱、分布浅,生育期长,必须施足基肥。
最好在冬前深翻风化土壤,翌年春耙细耙平。
结合翻地,一般每亩施腐熟有机肥3000kg、过磷酸钙30kg,或每亩施腐熟有机肥5000kg、草木灰150kg做基施。
基肥施入后进整地,可做成平畦,也可开沟待播。
采用沟播,沟距为50~55cm,沟宽25cm,沟深10~12cm。
(五)播种
应选择晴暖天气播种。
1.掰姜种:
播前,把已催好芽的姜块掰成75~100g的小种块,每个种块上保留1个肥胖的幼芽。
结合掰姜种,应再进行一次精选种芽,剔出芽基部发黑、或姜断面变褐的姜块。
2.浇底水:
姜出苗很慢,土壤缺水会影响出苗,因此一定要浇足底水,出苗前一般不再浇水。
3.排放种姜:
底水渗下后即可排放姜种。
有平播法和竖播法两种。
平播时,将种块水平放在沟内,使幼芽方向保持一致;竖播时,种芽一律向上播种。
4.覆土:
随播种,随用细土盖在姜芽及姜种上,播完后覆土4cm~5cm厚。
覆土太厚,地温低,发芽慢;覆土太薄,则表土易干燥,影响出苗。
5.播种量:
每亩用种量为400kg~500kg。
种姜越大,出苗越早,苗越壮、产量越高。
因此,种块应尽量大些。
6.播种密度:
一般每亩保苗5500株左右。
(六)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生姜为浅根性作物,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因此不宜多次中耕,以免伤根。
一般在出苗后结合浇水,中耕1~2次,并及时清除杂草。
进入旺盛生长期,植株逐渐封垄,杂草发生量减少,可采用人工拔除的方法除草。
无公害生姜生产,最好不用除草剂防除杂草,可采用黑色地膜覆盖、或覆盖白色地膜再盖一层薄土等方法防除杂草。
2.浇水:
生姜不耐旱,根系又浅,应合理浇水,确保植株正常生长。
出苗前一般不浇水。
幼苗期虽需水不多,但根系吸收力弱,应小水勤浇,浇后浅耕保墒。
夏季勤浇水,可降低地温,以早、晚浇水为好,田间积水过多应及时排涝。
立秋后,生姜进入旺盛生长期,需水量增多,应保证水分的充足供应,保持土壤相对湿度75%~80%。
收获前3天浇最后一水,以便收获时姜块上可带潮湿泥土,有利于贮藏。
3.追肥与培土:
生姜极耐肥,除施足基肥外,应多次追肥。
幼苗期为促进幼苗生长健壮,应追一次“壮苗肥”,每亩随水冲施腐熟人粪尿1000kg,或尿素10kg。
立秋前后,姜苗处于“三股杈”阶段,是生长的转折期,也是吸肥量变化的转折期,应追施“转折肥”,可每亩施腐熟有机肥1000kg,并配合施入三元复合肥15~20kg。
9月上旬前后,姜的根茎进入旺盛生长期,为促进姜块膨大,防止早衰,追一次“补充肥”,每亩施三元复合肥30kg。
姜的根茎在土壤里生长,要求黑暗、潮湿,需要进行培土。
一般于立秋后结合拔草和施肥,培土2~3次,逐渐将播种沟变成垄,防止根茎露出地表。
(七)收获
姜不耐寒,通常于10月中、下旬初霜到来之前收获。
收后自茎杆基部削去地上茎(保留2cm~3cm茎茬),不需进行晾晒。
(八)病虫害防治
生姜生产中常发生、造成生产损失较重的病害主要有姜瘟病、叶枯病、斑点病、炭疽病等,虫害主要是姜螟。
1.姜瘟病
又称腐烂病或青枯病,是生姜生产中最常见、且在各地区普遍发生的一种毁灭性病害。
发病地块一般减产10%~2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产。
该病属于细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地下茎或根部。
一般在贴近地面的地下茎先染病。
肉质茎受害,初成水渍状,黄褐色、无光泽,后内部组织逐渐腐烂,仅留皮囊,挤压病部可流出污白色、米水状、恶臭的汁液。
根部发病,初期呈水渍状,后黄褐色,最终腐烂。
地上茎受害呈暗褐色,内部组织腐烂,仅留纤维。
叶片受害呈凋萎状,叶色淡黄,边缘卷曲,直至全株下垂死亡。
防治措施是:
(1)农业措施:
从无病田留种或精选姜种;因生姜瘟病原菌可土壤中存活2年以上,轮作换茬是切断土壤传病的重要途径,对已发病的地块要间隔2~3年以上才可种姜,其前茬应为新茬或粮食作物或葱蒜茬最好。
而种过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等茄科作物,特别是前茬发生过青枯病的地块,不宜种植生姜。
(2)种姜消毒:
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新植霉素4000~5000倍液浸种48小时后播种。
(3)药剂防治:
出现中心病株后,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溶性粉剂750倍液或50%代森铵1000倍液灌根,每株用药250ml,隔10~15天一次,连续3~4次。
2.叶枯病
姜叶枯病属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病叶上初生黄褐色病斑,逐渐向整个叶片扩展,病部生出黑色小粒点,严重时全叶变褐枯死。
防治方法是:
(1)农业措施:
与禾本科或非茄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
1:
200波乐多液喷洒姜株,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
3.斑点病
姜斑点枯病属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叶斑黄白色,棱形或长圆形,长2~5mm,斑中部变薄,易破裂或穿孔。
严重时病斑密布,全叶似星星点点,故又名白星病。
防治方法是:
(1)农业措施:
避免连作和偏施氮肥,注意增施磷钾肥和腐熟有机肥。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喷洒50%复方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
4.炭疽病
姜炭疽病也属真菌性病害,为害叶片,多先从叶尖或叶缘出现病斑,初为水渍状褐色小玉斑,后向下、向内扩展椭圆形或棱形至不定形褐斑,斑面云纹明显或不明显。
数个病斑连合成斑块,叶片变褐干枯。
潮湿时斑面呈现小黑点。
防治方法是:
(1)农业措施:
避免连作和偏施氮肥,注意增施磷钾肥和腐熟有机肥,收姜时,彻底清除病残物。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喷洒50%复方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的炭疽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