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越印象茶业茶具知识手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7707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闽越印象茶业茶具知识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闽越印象茶业茶具知识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闽越印象茶业茶具知识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闽越印象茶业茶具知识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闽越印象茶业茶具知识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闽越印象茶业茶具知识手册.docx

《闽越印象茶业茶具知识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闽越印象茶业茶具知识手册.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闽越印象茶业茶具知识手册.docx

闽越印象茶业茶具知识手册

第一节茶具的发展及演变

“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

“美食不如美器”、“葡萄美酒夜光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明.许次纾《茶疏》“茶滋于水、水籍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顾,缺一不可”。

茶具、古时候又称为茶器,陆羽的《茶经》把采茶、加工茶的称为茶具。

将煮茶、饮茶的工具称为茶器。

宋代又合二而一,把茶具、茶器合称为茶具。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这类饮茶器具

一.最早的饮茶器具(汉代)

很难说清楚,饮茶的器具与酒距、食具共用,有人说商代前后就有了茶具陶——口小肚大。

大多数专家认为我国最早的烧及饮茶器具的是西汉,王褒《亿约》(公元前59年)“武阳买茶,享荼尽具”这个具可能是茶具或食具。

1990年浙江上虞出土了一批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的碗、杯、壶、盏等器具,在一个青瓷储茶瓮底座上有“荼”字,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具,所以茶具的出现最迟于始于汉代。

我國在隋唐以前,汉代以后,尽管已有出土的專用茶具出現,但食具和包括茶具、酒具在內的飲具之間,区分也並不十分严格,在很長一段时间內,兩者是共用的。

二.专用茶具的出现

茶学界公认最早的有关茶具的文学记载是西晉(公元265-316年)左思(約公元250-約305年)的《嬌女詩》,其中有“心为荼荈剧,吹噓对鼎砺。

”這“鼎”當属茶具。

三、完备的唐代茶具:

1、茶具的形成期:

汉代→→隋唐以前。

从汉代到唐代,人们饮茶通常加葱、姜、橘子等物一起煮与煮汤(蔬菜)无差别,或用来解渴,或用于菜食,可能与食具共用。

最早我国古人多用鼎和镬(huo)煮水

2、专用茶具的确立(陆羽)

唐代饮茶之风盛行,饮茶由粗放煮茶进入,精工煎茶阶段,于是茶具的艺术价值开始受到重视。

陆羽的24件茶器在王公之门正式的茶宴中不可缺少。

一般的可以简化。

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所列,连同附件统计、煮茶、饮茶、炙茶和贮茶用且共有29件,他自己设计了一个风炉(为生火煮茶之用),以中国道家五行思想与儒家为国励志精神而设计,

以锻铁铸之,或烧制泥炉代用。

风炉:

铜或铁铸成,也有泥烧成的。

形状像古鼎,下有三脚。

炉壁厚3分,上口有9分厚的边,边的6分宽的部分在炉壁内方,以便用泥墁于膛壁。

炉下方的三只脚,

共有21个古字:

一脚是“坎上巽下离于中”,另一脚是“体均五行去百疾”。

第三脚是“圣唐灭胡明年铸”。

在3只脚间各开—窗洞、底下的一个洞用以通风漏灰。

3个窗口上并排有6个古字,一是“伊公”,一是‘羹陆”,一是“氏茶”,意为“伊公羹,陆氏茶”。

内设“带(原字左有“土”旁)埠(原字右下为“木”)”,

有3格,一格有长尾野鸣的图形,这是火禽,画有离卦,一格有彪,是风兽,画巽卦;另一格有鱼,是水虫,画坎卦。

巽表示风,离表示火,坎表示水。

风能助火,

火能把水烧沸,所以要有这三卦。

另有花木、山水等图案作为装饰。

据说此炉由陆羽设计。

20世纪80年代陕西省法门寺出土的唐僖宗的金银、秘色瓷、琉璃茶具——宫廷用的。

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了。

唐代人把茶壶称"注子",其意是指从壶嘴里往外倾水,据《资暇录》载:

"元和初(公元806年,唐宪宗时)酌酒犹用樽杓……注子,

四.兴盛的宋代茶具

饮茶之风“兴于唐,而盛于宋”

宋微宗的《大观茶论》,宰相蔡囊《茶录》可以想到饮茶之风的兴盛。

宋代以后,我国饮茶方法随着茶叶加工方法的逐渐改变,已开始不加调味饮茶了。

茶具主要有茶碾、茶罗、茶盏、茶杓和茶瓶等。

宋代初期煎茶或建茶,器具与唐代差不多,炙茶针对于陈茶,新茶不炙拷。

专门煮水用的"汤瓶"。

当时俗称"茶吹",或"铫子",又有"镣子"之名,因瓶口小,难以观察到瓶中水沸的情况,只好靠听水声来判断水沸程度

南宋时,点茶法流行,南宋审安老人(真实姓名不祥)《茶具图赞》画了12件茶具,称之为“十二先生”并按宋时官制冠以名称,赐其以名、字、号。

可见当时上层社会对茶具的钟爱。

它们是:

韦鸿胪(烘茶炉,鸿胪司掌朝廷礼仪),木待制(木茶桶),金法曹(碾茶槽),石转运(石磨),胡员外(茶葫芦),罗枢密(茶罗),宗从事(棕帚).漆雕秘阁(茶碗),陶宝文(陶杯),汤提点(茶壶),竺副师(竹筅),司职方(茶巾)。

宋代全套茶具是12件以卢仝号命名为“大玉川先生”,由此可见对茶、水、具更讲究。

宋代茶盏非常讲究陶瓷的成色,尤其追求"盏"的质地、纹路细腻和厚薄均匀。

据宋蔡襄《茶录》载:

"茶白色、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纣黑,纹路兔毫,其杯微厚,熁火,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依这段史料,可以看出,如盛白叶茶,就选用黑色茶盏,说明当时已经注意到茶具的搭配关系。

搭配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更好的茶色与茶香。

宋代民间饮茶多用茶盏,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制造的一种稍带红色的黑茶盏,被时人看作是佳品。

盏是一种小型茶碗,口敞小底,有黑釉、酱袖、青白釉及白釉等多种。

宋朝烧制茶具著名的产地有五大名窑,即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各产不同风格的瓷器。

官窑在杭州,哥窑在浙江龙泉;汝窑在今河南省临汝县(古属汝州);定窑在今河北省曲阳县,古属定州,故有定窑之名;钩窑在河南禹县神后镇。

禹县古名钧州而得名。

饮茶器具:

唐人喜越窑青瓷茶盏,宋人喜建安黑盏。

煮水器具:

唐为敞口的(釜)宋为汤瓶。

“有足曰鼎,无足曰镬”

器具:

唐代和宋代用的是呈古鼎形的炉,只是宋代质地更为广泛。

宋代茶具流传到了日本和朝鲜半岛,推动了世界茶具的发展。

五.过度时期的元代茶具

饼茶开始走向衰退、散茶开始兴起。

景德镇因烧制青花瓷而闻名于世。

元代茶壶的变化主要在于壶的流子(嘴),宋代流子多在肩部,元代则移至腹部。

元代著名的茶罏有"姜铸茶罏"。

元代茶罏非常精制,时至明朝,社会也普通使用"铜茶罏",而特点是在做工上讲究雕刻技艺。

六.明代

明朝煮水使用"汤瓶"更是普遍之事,而且汤瓶的样式品种也多起来。

从金属种类分,有锡瓶、铅瓶、铜瓶等。

当时茶瓶的形状多是竹筒形。

这种竹筒状汤瓶好处在于"既不漏火,又便于点注(泡茶)"。

可见汤瓶既煮水又可用于泡茶两种功用。

明代同时也开始用瓷茶瓶,可是因为"瓷瓶煮水,虽不夺汤气,然不适用,亦不雅观。

"

有一种饕餮铜罏在明代最为华贵。

"饕餮"是古代一种恶兽名,一般在古代钟鼎彝器上多见到这种琢刻的兽形。

是一种讲究的琢刻装饰。

由此见到,明代茶罏多重在仿古,雕刻技艺十分突出。

据《长物志》载:

"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热汤气。

"说到宜兴砂壶几乎无人不知。

 紫砂茶具创造于明代正德年间,根据明人周高起《阳羡茗壶录》的“创始”篇记载,紫砂壶首创者,相传是明代宜兴金沙寺一个不知名的寺僧。

而有史记载的是供春。

《阳羡名陶录》记载说:

"供春,吴颐山家僮也。

明代贵重的茶盏主要有"白定窑"的产品,白定即指白色定瓷窑,这种窑瓷为宋代建于定州。

在定州,窑瓷茶盏上有素凸花、划花、印花、牡丹、萱草、飞凤等花式。

又分红、白两种。

时人辨别白定瓷的真伪,主要从是否白色滋润,或见釉色如竹丝白纹等判定是否真品。

因定州瓷色白,故称"粉定",亦称"白定"。

尽管白定窑茶盏色白光滑滋润,但是在明朝白定窑茶盏始终是作为"藏为玩器,不宜日用"。

七、清代:

则自有独特的高雅茶具。

老北京大家贵族、宫室皇廷,乃至以后许多高档茶馆,皆重盖碗茶。

此种茶杯一式三件,下有托,中有碗,上置盖。

盖碗茶又称“三才碗”。

三才者,天、地、人也。

茶盖在上,谓之“天”,茶托在下,谓之“地”,茶碗居中,是为“人”。

一副茶具便寄寓一个小天地,小宇宙,包含古代哲人“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道理。

 

第二节茶具的分类

按用途可划分为:

茶杯、茶碗、茶壶、茶盖、茶碟、托盘等饮茶用具。

按茶艺冲泡要求可划分为:

煮水器、备茶器、泡茶器、盛茶器、涤洁器等。

按茶具的质地可划分为:

金属茶具、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竹木茶具、搪瓷茶具、玉石茶具等

(一)陶土茶具(新石器时代)

粗糙的土陶→硬陶→釉陶(表面敷釉)。

宜兴古代制陶颇为发达,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几何印纹硬陶。

秦汉时期,已有釉陶的烧制。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经崛起,明代大为流行。

目前紫砂茶具品种已由原来的四五十种增加到600多种

(二)瓷器茶具(南青北白:

南方越窑青瓷与北方邢窑白瓷)

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等。

1、青瓷茶具

早在东汉年间,已开始生产色泽纯正、透明发光的青瓷。

晋代浙江的越窑、婺窑、瓯窑已具相当规模。

宋代,作为当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生产的青瓷茶具,已达到鼎盛时期,远销各地。

明代,青瓷茶具更以其质地细腻,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样雅丽而蜚声中外。

16世纪末,龙泉青瓷出口法国,轰动整个法兰西,人们用当时风靡欧洲的名剧《牧羊女》中的女主角雪拉同的美丽青袍与之相比,称龙泉青瓷为“雪拉同”,视为稀世珍品。

因色泽青翠,用来冲泡绿茶,更有益汤色之美。

不过,用它来冲泡红茶、白茶、黄茶、黑茶,则易使茶汤失去本来面目,似有不足之处。

2、白瓷茶具

具有坯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

因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加之色彩缤纷,造型各异,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

唐时,河北邢窑生产的白瓷器具已“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唐朝白居易还作诗盛赞四川大邑生产的白瓷茶碗。

而景德镇生产的白瓷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美称,这些产品质薄光润,白里泛青,雅致悦目,并有影青刻花,印花和褐色点彩装饰。

到了元代,景德镇因烧制青花瓷而闻名于世。

3、黑瓷茶具

黑瓷茶具,始于晚唐,鼎盛于宋,延续于元,衰微于明、清。

这是因为自宋代开始,饮茶方法已由唐时煎茶法逐渐改变为点茶法,而宋代流行的斗茶,又为黑瓷茶具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宋人衡量斗茶的效果,一看盏面汤花色泽和均匀度,以“鲜白”为先;二看汤花与茶盏相接处水痕的有无和出现的迟早,以“著盏无水痕”为上。

福建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都大量生产黑瓷茶具,成为黑瓷茶具的主要产地。

黑瓷茶具的窑场中,建窑生产的“建盏”最为人称道。

4、彩瓷茶具

彩色茶具的品种花色很多,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

青花瓷茶具,其实是指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涂上一层透明釉,尔后在窑内经1300℃左右高温还原烧制而成的器具。

然而,对“青花”色泽中“青”的理解,古今亦有所不同。

古人将黑、蓝、青、绿等诸色统为“青”,故“青花”的含义比今人要广。

它的特点是:

花纹蓝白相映成趣,有赏心悦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华而不艳之力。

加之彩料之上涂釉,显得滋润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

元代中后期,青花瓷茶具才开始成批生产,特别是景德镇,成了我国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产地。

明、清时期,有影响的还有江西的吉安、乐平,广东的潮州、揭阳、博罗,云南的玉溪,四川的会理,福建的德化、安溪等地。

青花瓶不仅国内珍爱,而且远销国外,特别是日本,因“茶汤之祖”珠光氏特别喜爱这种茶具,后来青花茶具又定名为“珠光青瓷”。

(三)金属茶具

金属用具是指由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器具。

它是我国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

早在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1500年间,青铜器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先人用青铜制作盘盛水,制作爵、尊盛酒,这些青铜器皿自然也可用来盛茶。

大约到南北朝时,我国出现了包括饮茶器皿在内的金银器具。

到隋唐时,金银器具的制作达到高峰。

本世纪80年代中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鎏金茶具。

明代开始,随着茶类的创新,饮茶方法的改变,以及陶瓷茶具的兴起,才使包括银质器具在内的金属茶具逐渐消失,尤其是用锡、铁、铅等金属制作的茶具,用它们来煮水泡茶,被认为会使"茶味走样",以致很少有人使用。

但用金属制成贮茶器具,如锡瓶、锡罐等,却屡见不鲜。

这是因为金属贮茶器具的密闭性要比纸、竹、木、瓷、陶等好,具有较好的防潮、避光性能。

(四)漆器、竹木茶具

1.漆器:

历史十分悠久,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器物中就有漆器。

以脱胎漆器作为茶具,大约始于清代,其产地主要在福建的福州一带。

漆器茶具是采用天然漆树汁液,经掺色后,再制成绚丽夺目的器件。

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中,已有木胎漆碗。

但长期以来,有关漆器的记载很少,直至清代,福建福州出现了脱胎漆茶具,才引起人们的关注。

脱胎漆茶具,制作精细复杂,先要按茶具设计要求,做成木胎或泥胎模子;其上以夏布或绸料和漆裱上;再连上几道漆灰料;然后脱去模子;再经真灰、上漆、打磨、装饰等多道工序。

脱胎漆茶具通常成套生产,盘、壶、杯常是呈一色,以黑色为多,也有棕色、黄棕、深绿等色。

福州生产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宝砂闪光”、“金丝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银”等品种,特别是创造了红如宝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艺以后,更加鲜丽夺目,逗人喜爱。

2、竹木茶具:

利用天然竹木砍削而成的器皿。

隋唐以前,我国饮茶虽渐次推广开来,但属粗放饮茶。

当时的饮茶器具,除陶瓷器外,民间多用竹木制作而成。

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开列的24种茶具,多数是用竹木制作的。

到了清代,在四川出现了一种竹编茶具,它既是一种工艺品,又富有实用价值,主要品种有茶杯、茶盅、茶托、茶壶、茶盘等,多为成套制作。

20世纪年代以来,竹编茶具已由本色、黑色或淡褐色的简单茶纹,发展到运用五彩缤纷的竹丝,编织成精致繁复的图案花纹,创造出疏编、扭丝编、雕花、漏花、别花、贴花等多种技法。

(五)玻璃和搪瓷茶具

1.玻璃茶具

古时又称琉璃茶具,是由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矿物质制作而成,色泽鲜艳,光彩照人。

玻璃茶具在中国起步较早,陕西法门寺地宫刑出土的素面圈足淡黄色琉璃茶盏和茶托,就是证明。

宋时,中国独特的高铅琉璃器具问世。

元、明是规模较大的琉璃作坊在山东、新疆等地出现。

清康熙时,在北京还开设了宫廷琉璃厂。

随着生产的发展,如今玻璃茶具已成为大宗茶具之一。

2、搪瓷茶具

起源于古代埃及,以后传入欧洲。

但现在使用的铸铁搪瓷始于19世纪初的德国与奥地利。

搪瓷工艺传入我国,大约是在元代。

明代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我国创制了珐琅镶嵌工艺品景泰蓝茶具,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景泰蓝从宫廷流向民间,这可以说是我国搪瓷工业的开始。

我国真正开始生产搪瓷茶具是20世纪初。

特别在80年代以来,新生产的品种:

瓷面洁白、细腻、光亮,不但形状各异,而且图案清新,有较强的艺术感,可与瓷器媲美的仿瓷茶具;饰有网眼或彩色加网眼,且层次清晰,有较强艺术感的网眼花茶杯;式样轻巧,造型独特的鼓形茶杯和蝶形茶杯;能起保温作用,且携带方便的

温茶杯,以及可作放置茶壶、茶杯用的加彩搪瓷茶盘,受到不少茶人的欢迎。

但搪瓷茶具传热快,易烫手,放在茶几上,会烫坏桌面,加之“身价”较低,所以,使用时受到一定限制,一般不作待客之用。

六、其他茶具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使用上述茶具之外,还有玉石茶具及一次性的塑料、纸制茶杯等。

不过最好别用保温杯泡饮,保温杯易闷熟茶叶,有损风味。

第三节茶具与泡茶的关系

明.许次纾《茶疏》“茶滋于水、水籍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顾,缺一不可”。

(一)、壶质与泡茶的关系:

壶质主要是指密度而言,

密度高的壶,泡茶香味比较清扬;密度低的壶,泡茶香味比较低沉。

如果茶的风格比较清扬,如绿茶、清茶、香片、白毫乌龙、红茶,那就用密度较高的壶来泡,如瓷壶。

如果所泡的茶的风格是属于比较低沉的,如铁观音、水仙、佛手、普洱(后发酵茶类),那就用密度较低的壶来泡,如陶壶。

金属器里的银壶是蛮好的泡茶用具,密度、传热比瓷壶还好。

「清茶」最重清扬的特性,而且香气的表现决定品质的优劣,用银壶冲泡最能表现这方面的风格。

陶瓷器最近流行三分法,将高温烧结,但又不白,又不透光的一类称为「火石」,这类壶具所表现的泡茶效果就介乎在「瓷」与「陶」之间。

(二)、上不上釉与泡茶的关系

使用内侧不上釉的茶壶冲泡不同风味的茶,则会有相互干扰的缺点,尤其是使用久了的老壶或是吸水性大的壶。

吸水性大的壶吸了满肚子的茶汤,用后陈放,容易有霉味。

如果只能有一把壶,而要冲泡各种茶类,最好使用内侧上釉的壶,每次使用后彻底洗干净,可以避免留下味道干扰下一种茶。

评茶师用以鉴定各种茶叶的标准杯,都采用内外上釉的瓷器。

(三)、色调与泡茶的关系:

将茶器的质地分为瓷、火石、陶三大类。

瓷质茶器的感觉是细致、高频的,与不发酵的绿茶、重发酵的白毫乌龙、全发酵红茶的感觉颇为一致。

火石质茶器的感觉较为坚实阳刚,与不发酵的黄茶、微发酵的白茶、半发酵的冻顶、铁观音、水仙的感觉颇为一致。

陶质茶器的感觉较为粗犷低沉,与焙重火的半发酵茶、陈年普洱茶的感觉颇为一致

茶器的颜色包括材料本身的颜色与装饰其上的釉色或颜料。

白瓷土显得亮洁精致,用以搭配绿茶、白毫鸟龙与红茶颇为适合,为保持其洁白,常上层透明釉。

黄泥制成的茶器显得甘怡,可配以黄茶或白茶。

朱泥或灰褐系列的火石器土制成的茶器显得高香、厚实,可配以铁观音、涷顶等轻、中培火的茶类。

紫砂或较深沉陶土制成的茶器显得朴实、自然,配以稍重焙火的铁观音、水仙相当搭调。

茶器外表施以釉药,釉色的变化又左右了茶器的感觉,如淡绿色系列的青瓷,用以冲泡绿茶、清茶,感觉上颇为协调。

有种乳白色的釉彩如「凝脂」,很适合冲泡白茶与黄茶。

青花、彩绘的茶器可以表现白毫鸟龙、红茶或熏茶、调味的茶类。

铁红、紫金、钧窑之类的釉色则用以搭配涷顶、铁观音、水仙之属的茶叶。

天目、与咸菜色系的釉色,就用来表现黑茶。

(四)、壶形与泡茶的关系就泡茶的功能而言,壶形仅显现在散热、方便与观赏三方面

茶具的外形应与茶叶相搭配,如用一把紫砂松干壶泡龙井,就没有青瓷来得协调,然而紫砂松干泡起铁观音就显得非常够味。

壶口宽敞的、盖碗形制的,散热效果较佳,所以用以冲泡需要七、八十度(摄氏)水温的茶叶最为适宜。

因此盖碗经常用以冲泡绿茶、香片与白毫乌龙。

第四节、茶类与茶具的搭配

(一)茶器具的组成部分

简→繁→简循环发展

1、煮水器

水壶(水注):

用来烧开水。

目前使用较多的有紫砂提梁壶、玻璃提梁壶和不锈钢壶。

茗炉:

即用来烧泡茶开水的炉子。

为表演茶艺的需要,现代茶艺馆经常备有一种“茗炉”,炉身为陶器,或金属制架,中间放置酒精灯,点燃后,将装好开水的水壶放在“茗炉”上,可保持水温,便于表演。

现代茶艺馆及家庭使用最多是“随手泡”,它是用电来烧水,加热开水时间较短,非常方便。

开水壶:

是在无需现场煮沸水时使用的,一般同时备有热水瓶贮备沸水。

2、置茶器

茶则:

则者,准则也,用来衡量茶叶用量,确保投茶量准确。

多为竹木制品,由茶叶罐中取茶放入壶中的器具。

茶匙:

一种细长的小耙子,用其将茶叶由茶则拨入壶中。

茶漏(茶斗):

圆形小漏斗,当用小茶壶泡茶时,将其放置壶口,茶叶从中漏进壶中,以防茶叶洒到壶外。

茶荷:

用来赏茶及量取茶叶的多少,一般在泡茶时用茶则代替。

茶罐:

装茶叶的罐子,以陶器为佳,也有用纸或金属制作。

这部分器具为必备性较强的用具,一般不应简化。

3、理茶器

茶夹:

用来清洁杯具,或将茶渣自茶壶中夹出。

茶针:

用来疏通茶壶的壶嘴,保持水流畅通。

茶针有时和茶匙一体。

茶浆(刮):

茶叶冲泡第一次时,表面会浮起一层泡沫,可用茶浆刮去泡沫。

4、分茶器

茶海(茶盅、公道杯、母杯):

茶杯中的茶汤冲泡完成,便可将其倒入茶海。

茶汤倒入茶海后,可依喝茶人数多寡分茶,而人数少时,将茶汤置于茶海中,可避免茶叶泡水太久而苦涩。

5、盛茶器、品茗器

茶壶:

主要用于泡茶,也有直接用小茶壶来泡茶和盛茶,独自酌饮的。

茶盏:

在广东潮汕地区冲泡工夫茶时,多用茶盏作泡茶用具,一般一盏工夫茶,可供3-4人用小杯啜茶一巡。

江、浙一带,以及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又有用茶盏直接作泡茶和盛茶用具,一人一盏,富有情趣。

茶盏通常有盖、碗、托三件套组成,多用陶器制作,少数也有用紫砂陶制作。

品茗杯:

品茗所用的小杯子。

闻香杯:

此杯容积和品茗杯一样,但杯身较高,容易聚香。

 

杯碟:

也称杯托,用来放置品茗杯与闻香杯。

6、涤茶器

茶船(茶洗):

盛放茶壶的器具,当注入壶中的水溢满时,茶船可将水接住,避免弄湿桌面(上方为盘,下面为仓)。

茶船有竹木、陶及金属制品。

茶盘:

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向客人奉茶时也使用,常用竹、木制作而成,也有用陶瓷制作而成。

茶巾:

用来擦干茶壶或茶杯底部残留的水滴,也可用来擦拭清洁桌面。

容则:

摆放茶则、茶匙、茶夹等器具的容器。

茶盂:

主要用来贮放茶渣和废水,以及尝点心时废弃的果壳等物,多用陶瓷制作而成。

7、其他器具

壶垫:

纺织制品的垫子,用以隔开茶壶与茶船,避免因磨擦撞出声音。

温度计:

用来判断水温的辅助器。

香炉:

品茗时焚点香支,可增加品茗乐趣。

(二)茶具的组合配置

1.我国各地饮茶择具习俗

东北、华北一带,喜用较大的瓷壶泡茶,然后斟入瓷盅饮用;

江浙一带多用有盖瓷杯或玻璃杯直接泡饮;

广东、福建饮乌龙茶,必须用一套特小的瓷质或陶质茶壶、茶盅泡饮,选用“烹茶四宝”:

潮汕风炉、玉书煨、孟臣罐、若琛瓯泡茶,以鉴赏茶的韵味;

西南一带常用上有茶盖、下有茶托的盖碗饮茶,俗称“盖碗茶”。

西北甘肃等地,爱饮用“罐罐茶”,是用陶质小罐先在火上预热,然后放进茶叶,冲入开水后,再烧开饮用茶汁;

西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多以铜、铝等金属茶壶熬煮茶叶,煮出茶汁后再加入酥油、鲜奶,称“酥油茶”或“奶茶”。

2.茶具选配因人而定(地位、人数、性别、年龄、职业)

古往今来,茶具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不同地位和身份。

如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具表明,唐代皇宫选用金银茶具,秘色瓷茶具和琉璃茶具饮茶,而民间多用竹木茶具和瓷器茶具。

宋代,相传大文豪苏东坡自己设计了一种提梁紫砂壶,至今仍为茶人推崇。

清代慈禧太后对茶具更加挑剔,喜用白玉作杯,黄金作托的茶杯饮茶。

这种情况在曹雪芹《红楼梦》中,就写得更为入微,如栊翠庵尼姑妙玉在庵中待客用茶配具时,就是因对地位和客人的亲近程度而异。

现代人饮茶,对茶具的要求虽没有如此严格,但也根据各自习惯和文化底蕴,结合自己的目光与欣赏力,选择自己最喜爱的茶具供自己使用。

3、茶类与茶具的组合配置

①乌龙茶可用紫砂、瓷茶具。

乌龙茶:

壶音低沉的紫砂壶宜泡中、低挡茶,白瓷泡白豪乌龙、盖碗(广东多用)

②、名优绿茶用无花玻璃杯、或白瓷、青瓷口杯

③、普通绿茶和花茶用盖碗、瓷杯

④、红茶用瓷杯或壶、宜兴紫砂或涂白釉的紫砂杯

⑤、红碎茶用各种咖啡茶具

⑥、白茶、黄茶用玻璃相杯或瓷杯

(三)茶器具的八项技术特性与茶的关系

有5个方面的要求

①有一定的保温性

②有助于育茶发香

③有助于茶汤滋味醇厚

④方便茶艺的表演过程的操作和观赏

⑤具有工艺特色,可供把玩欣赏

1.材质:

玻璃、陶瓷、紫砂(分述)

2.形状:

3.体积:

与品茶人有关

4.感觉:

特别是品茗杯扰指端杯有稳定感,品茗时有舒适的口感。

5.保温:

石壶导热快,不锈钢导热快,易烫手。

6.便携:

一般选小壶而不愿带盖碗

7.齐全:

要求一经的追求,文化的品位,生活艺术的讲究,茶具需齐备。

8.耐用

(四)茶具组合的四个层次

1.特别配置:

配置精美、齐全、高品位、件数多、分工细、求完备不求简捷、求高雅决不粗俗,甚至件件器物可以引出经据典。

2.全配:

配置以齐全,满足各种茶的泡饮需要为目标。

只是器件的精美,质地、艺术要求低于上。

3.常配:

中等配置原则,满足一般要求为标准。

4.简配;

第五节茶器具的清洁与保养

紫砂壶的保养,俗称养壶就是紫砂壶经过长期泡茶使用,不断清理擦拭,壶身由原来的燥、亮、粗,逐渐呈现温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