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教版小学美术第09册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6911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2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教版小学美术第09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福教版小学美术第09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福教版小学美术第09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福教版小学美术第09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福教版小学美术第09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教版小学美术第09册教案.docx

《福教版小学美术第09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教版小学美术第09册教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教版小学美术第09册教案.docx

福教版小学美术第09册教案

一、认识中国画

课时:

一课时

页码:

第1、2页

教学目的:

1、欣赏中国画的作品范例,初步了解中国画的特点。

2、了解学习中国画的笔墨表现技法。

3、掌握正确运用点、线、面进行笔墨练习。

教学重点:

掌握中国画笔、墨、水分的特性。

教学难点:

水分的运用和把握。

教具准备:

毛笔、墨、国画颜料、水罐、调色盘、生纸宣、抹布、报纸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欣赏中国画的优秀范例,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魅力。

构图,线条,色彩,书法等方面。

3、介绍中国画使用的材料:

笔:

常用的有羊毫、狼毫和兼毫三种。

羊毫的毛质较软,吸水量较大,适宜染色,狼毫毛质较硬,弹性好,适宜勾线,兼毫是狼毫和羊毫的合制,有两着的特性。

墨:

有油烟和松烟两类,我们常用的有“一得阁”墨汁。

纸:

生宣纸或吸水性强的毛边纸。

砚:

塑料调色盘或普通的白瓷平底盘子。

水和盛器:

调墨洗笔用的杯子一个。

颜料:

软管国画颜料(水彩颜料也可代替)。

报纸:

铺垫在桌上,防止弄脏桌子。

抹布:

用于吸笔上多余的水,课后清理桌面等。

4、讲授笔墨的基本技法;

执笔方法:

中锋:

运笔时笔杆垂直,笔尖在所画线的中间。

侧峰:

偏锋运笔。

运笔方法:

提、按、顿、挫、揉、拖、顺、逆、勾勒、皴、擦等。

用墨:

焦墨、重墨、浓墨、淡墨、轻墨

一次用墨、二次用墨。

5、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6、教师点评。

 

二、南瓜和辣椒(中国画)

课时:

一课时

页码:

第3页

教学目的:

1、了解国画传统写意瓜果技法。

2、学习写意南瓜和辣椒的简单画法,掌握基本的笔墨技能。

教学重点:

理解瓜果的形态特征及笔墨的掌握运用。

教学难点:

如何较好地运用笔墨生动地表现南瓜和辣椒。

教具准备:

毛笔、墨、国画颜料、水罐、调色盘、生宣纸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指导学生欣赏著名画家齐白石的《南瓜》,引导学生了解南瓜的特点。

3、欣赏简笔画的南瓜和辣椒,加深学生对它们外形的理解,直观辨别南瓜和辣椒外形的差异。

4、教师示范作画过程,进行具体的技法指导:

⑴南瓜:

用色:

朱砂、藤黄

师:

先把笔润湿,朱砂调些藤黄,笔尖再蘸点颜色,从上而下,自左向右,侧锋用笔,注意浓淡变化,约画五、六笔,每一笔高低变化应有变化。

用墨:

浓墨、焦墨。

师:

等色稍干时,调浓墨用中锋勾线,线条要粗矿有利,要有曲折顿挫及明显的粗细变化。

5、学生练习南瓜的画法,教师巡视指导。

6、(生停)教师示范辣椒的作画过程:

⑵辣椒:

用色:

洋红

用墨:

浓墨

师:

用湿笔蘸洋红,一笔形成。

再用干净的笔尖蘸浓墨,勾画辣椒的柄。

7、学生继续练习,教师提醒注意用笔的浓淡干湿,落笔之前可在吸墨纸上先试一试墨色。

8、教师板书南瓜和辣椒的用笔。

9、出示整张画的完整构图,并提上文字。

10、学生可根据熟练程度,画一张相对完整的图。

11、作业评讲。

12、教师小结:

写意公鸡的画法。

 

三、闽南佳果(中国画)

课时:

一课时

页码:

第4页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国画传统写意瓜果技法。

2、学习写意荔枝的简单画法,掌握基本的笔墨技能。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理解荔枝的形态特征及笔墨的掌握运用。

教学难点:

如何较好地运用笔墨生动地表现荔枝。

教具准备:

毛笔、墨、国画颜料、水罐、调色盘、生宣纸、报纸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指导学生欣赏著名画家齐白石的《荔枝》,引导学生了解荔枝的生长特点。

3、欣赏简笔画的荔枝,加深学生对它外形的理解。

4、教师示范作画过程,进行具体的技法指

1)用湿笔蘸洋红,笔尖蘸一点浓墨,点荔枝半边。

2)蘸少许水再蘸洋红点出整个荔枝。

3)把笔洗干净,蘸浓墨画果柄。

4)用花青调墨再蘸浓墨点叶子,用浓墨勾叶脉、画枝干。

5、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教师提醒注意用笔的浓淡干湿,落笔之前可在吸墨纸上先试一试墨色。

6、教师板书荔枝的用笔。

7、出示整张画的完整构图,并提上文字。

8、学生可根据熟练程度,画一张相对完整的图。

9、作业评讲。

10、教师小结:

1)写意荔枝的画法。

2)用笔、用墨、用色的技巧和方法。

 

四、伸向远方的路

课时:

两课时

页码:

第5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理解透视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用透视规律画出街景。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表现等方面的能力。

教学重点:

表现近大远小的路及路边的景色。

教学难点:

透视现象在路边景色中的运用。

教具准备:

绘图铅笔、橡皮、纸张、勾线笔、水彩笔、油画棒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复习透视现象知识。

3、导入课题《深向远方的路》

师:

我们知道如果我们站在马路中间,会看到我们脚下的路很大,很宽,越往前看会怎样?

生:

路越来越小。

师:

好,那在路边,还能看到些什么?

生:

还有树、房子、汽车、电线杆等

师:

路边的景色有什么变化?

生:

近的大些,远的小些。

4、教师示范错误的例子,让学生找找其中的错误。

5、教师出示正确的范图,让学生观察上面的景物特点。

6、学生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1、欣赏。

2、出示范图:

一是色彩对比强烈,一是色彩对比弱,让学生判断哪张好?

3、教师示范上色。

⑴画主体。

⑵画局部。

⑶调整大关系。

4、布置作业。

5、学生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6、作业讲评。

7、教师小结。

8、教学反馈:

 

五、六面体平行透视

课时:

两课时

页码:

第6页

教学目标:

情感——培养观察力。

认知——认识平行透视现象。

操作——画生活中的六面体物。

教学重点:

平行透视特点认识。

教学难点:

平行透视的画法。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观察六面体,回答问题。

师:

大家看,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盒子,谁会画?

学生上来示范。

师:

他画得对不对,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想想老师的问题,找找盒子的秘密,然后就知道答案了。

(介绍一下盒子上的术语,如:

面、棱边等)

⑴这个盒子有几个面?

六个

⑵盒子上有几条棱边有何特点?

与桌面平行?

垂直?

四条

⑶垂直的棱边都一样长吗?

不一样,前面的长一些,后面的短一些

3、观察几张范图,找找其中的错误

4、教师小节:

名词解释:

六面体: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统称,它们由六个朝向不同的面组成,分别朝上朝下、朝左朝右、朝前朝后。

视平线:

与画者眼睛高度一致,并与画面平行的一条水平线。

心点:

画者眼睛正对着视平线上的一点。

消失点:

又称灭点,与画面不平行且相互之间平行的直线,在画面上越远越靠拢,最后消失于一点,称为灭点。

5、引入六面体平行透视知识:

六面体的一个面与画面平行的透视,六面体的平行透视由三组线组成,一组水平线,一组垂直线,另一组心点消失。

6、教师示范一水平透视六面体的画法。

1)画一六面体平行透视关系。

2)刻画细部,抓住物体的特点,表现出盒子上的外包装。

7、比较六面体不同摆放的透视感觉,引出成角透视知识。

师:

刚才我们看到的六面体是一个面正对着我们的视线,现在你能看到几个面?

两个

师:

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分析一下现在看到的这种现象吗?

学生回答

8、教师小结:

六面体成角透视:

六面体的任何一个面都不和画面平行的透视。

它由三组线组成,一组垂直线,另外两组朝左右两个消失点消失。

9、展示成角透视和平行透视的对比图。

10、观察自己带来的六面体,从不同角度写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11、作业评奖:

展示优秀的作业,评奖不足的地方。

12、课堂总结。

13、教学反馈:

 

六、铁丝造型

课时:

一课时。

页码:

第7页。

教学目的:

1、认识造型艺术新样式,使学生学会用铁丝塑造各种独特的线条造型。

2、学习使用金工工具,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独立自我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造型艺术新样式。

教学难点:

学会用铁丝塑造各种独特的线条造型。

教具准备:

各种颜色的铁丝,尖嘴钳、铁丝钳等工具。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出示一根铁丝,导入课题《铁丝造型》。

3、教师说明制作的注意事项。

⑴缠绕铁丝要耐心、仔细。

⑵工具使用中注意不要伤了手,不要将铁丝指向别人。

4、说明制作步骤:

⑴先在白纸上作“一笔画”草图进行构思。

⑵再将铁丝弯曲成型。

⑶如果制作复杂的立体的铁丝造型,先制作出几个基本的部件,再进行组合。

5、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讲评学生习作。

6、教学反馈。

七、儿童头部比例

课时:

两课时

页码:

第8、9页

教学目的:

1、掌握头部形态和五官位置比例。

2、认识儿童与成人头部比例的区别。

教学重点:

儿童头部比例的认识。

教学难点:

对“三停五眼”的理解和认识。

教具准备:

绘图铅笔2B、4B、橡皮、纸张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组织教学。

2、出示一张不正确的范图,让学生来找找其中的错误。

3、导入课题,学习《儿童头部比例》。

4、请一同学上前来作模特,其他人观察:

师:

人的脸部五官是按照一定比例长的,如果个别五官的位置不对了,人就会看起来变形了,我们先来看几张图片。

(师拿出范图,帮助学生观察)

师:

看看这张画怎样?

生:

鼻子太长了。

师:

跟什么相比感觉长了?

生:

和嘴巴这相比,感觉长了。

师:

很好,再来看这张,怎样?

生:

感觉眼睛太高了,头顶太短了。

师:

很好,再看一张,有问题吗?

生:

两眼的距离太远了,而且太小了。

5、师拿出规范的图片,学生报告观察的结果:

我发现眉毛到鼻子和鼻子到下巴的距离一样长,眼睛的大小要适中。

师:

观察地非常仔细,这就是我们在画头像中要学的头部比例知识“三停五眼”。

所谓的“三停五眼”就是指成人的头长以眼睛的位置为中线,从发际线到眉毛线、从眉毛线到鼻底线、从鼻底线到下巴线这三个部分是一样长的,这是“三停”;“五眼”是指头部的宽度以一个眼睛的长度为单位,头宽为五个眼睛的宽度。

6、教师讲授画头像的步骤:

画一个椭圆。

找到头长的中线,确定出眼睛的位置。

再确定头发线的位置,确定出“三停”。

把头宽分为五分,取第二和第四份为眼睛的位置。

确定出耳朵的大小。

刻画细部。

7、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8、作业评讲。

 

(第二课时)

1、复习成人头部比例。

2、介绍儿童头部比例的特点,并出示范图。

3、比较儿童头部比例与成人头部比例的不同:

儿童的头形较圆,五官的位置比较集中在头部的下方,整个头长的二分之一处为眉毛线,从眉毛到下巴的二分之一处是鼻底,眼睛比成人稍大些。

4、介绍儿童头部比例的画法:

⑴画一圆为头部的外形。

⑵定出眉毛线。

⑶定出鼻子线。

⑷画出眼睛大小。

⑸细部的刻画。

5、学生作画,临摹书本范图,教师巡视指导。

6、作业评讲。

7、教学反馈:

 

八、瓶花写生

课时:

两课时

页码:

第10、11页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训练造型能力。

2、初步学习运用线条表现物体。

教学重点:

引导用线条表现整瓶花的特点。

教学难点:

花朵的组合和线条的排列。

教具准备:

范图、绘图铅笔2B、4B、橡皮、纸张等

第一课打稿,第二课上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组织教学。

2、启发学生观察了解一盆花的外形、花朵的特点。

3、欣赏范图:

4、观察不同角度瓶花的不同样子。

5、教师示范,讲解写生的步骤:

⑴定出整瓶花的大小,即定位。

⑵定出花瓶的大小,花朵的位置。

⑶表现花朵的特点和样子。

⑷刻画细部。

6、展示错误的例子:

⑴构图太小。

⑵花的特点没表现出来。

⑶线条组织不好。

7、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8、作业展示。

9、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1、复习瓶花写生的方法。

2、出示范图,让学生再欣赏。

3、学生上色练习。

4、作业展评。

5、教师小节。

6、教学追记:

 

九、印制花布图案

课时:

一课时

页码:

第12、13页

教学目的:

1、学生实用美术的认识,陶冶审美情趣

2、雕切的本技法,认识平面构成的简单形式重复,以及重复图案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省美素养。

3、学会设计简单的重复图案,训练抽象构成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力及耐心细致的习惯。

教学重点:

印制一张花布图案。

教学难点:

图案的排列方法。

教具准备:

橡皮或胡萝卜、小刀、八开的白纸、水粉工具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欣赏一块窗帘布,导入课题。

师:

这块窗帘布好看吗?

生:

好看。

师:

这块布的花纹有什么特点?

生:

它的图案是由一个图案的按照一定的方向排列组合成的。

师: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种快速印制图案的方法,即印制花布图案。

3、教师讲解雕刻的方法:

⑴在橡皮擦或胡萝卜上用铅笔画出简单的图案,外形可根据自己喜好定。

⑵用锋利的小刀轻轻刻下不要的纹路,注意手拿的方向,不要被小刀割到。

(教师边讲边师范)

⑶先刻外边框,再刻小花纹,用力要均匀。

4、展示一个刻好的图案。

5、学生练习雕刻。

6、生停,教师先展示一张图案较乱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后讲解印制的方法:

师:

为了防止我们印出的图案乱,就要按照一定的方向来印制,可以按照怎样的顺序?

生:

可以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生:

还可以从外到内,从内到外。

师:

说的真好,(教师示范)我们可先调出一些喜欢的颜色放在调色盘上,然后用刻好的模型蘸色,按照同学们刚才说的方向,我们选一个吧从外到内拓印,还可以改变模型的方向……看,一张好看的花布就做出来了,怎么样?

生:

好看,速度这么快,我们也要试试。

7、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8、展示各小组的作业,评讲。

9、即使清扫教室杂务,保持教室整洁。

10、教学反馈:

通过自己动手印制花布图案,学生能很好的掌握雕刻、拓印等方法,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他们知道通过自己的双手能美化我们的环境,美化我们的生活。

 

十、天冷了(命题画)

课时:

两课时

页码:

第14、15页

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人物画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记忆能力及构思,造型用色等绘画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地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命题画内容的把握。

教学难点:

人物动态的组合安排。

教具准备:

绘图铅笔、橡皮、纸张、水彩笔、勾线笔、油画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构思构图,第二课上色)

1、组织教学。

2、欣赏导入:

师:

大家看,这张画上画了什么?

生:

小朋友在滑雪。

师:

能说的再详细一些吗?

生:

这些小朋友穿着冬天的衣服,戴着帽子、手套,在雪地里滑雪,远处还有一个堆好的雪人和一个小朋友在向他们招手。

师:

那他们的滑雪的动态都一样吗?

生:

不一样,有的挥动着双手,大步向前卖,有的曲着双脚向前划着,那女孩子好象刚学的滑雪,有点踉踉跄跄的,但还是勇敢的往前滑着。

师:

说的非常好,那我们南方的孩子冬天会有些什么活动呢?

生回答。

师:

今天我们就要以《天冷了》为题画一张命题画,用绘画来驱赶走冬日的严寒。

3、接着欣赏,了解构图的特点,回答:

师:

我们在冬天里可以做广播操、可以跑步、运动,还可以玩游戏,但要注意冬天的服装要和夏天有区别,除了室外有活动外,可不可以在室内玩。

生:

可以。

生讨论回答。

5、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画的这张画,可以把你在冬天里喜欢玩的有趣活动都表现出来,把我们南方冬天特有的活动介绍给北方的小朋友。

6、学生构思构图,教师巡视指导。

7、作业评讲。

 

(第二课时)

1、欣赏。

2、出示范图:

一是色彩对比强烈,一是色彩对比弱,让学生判断哪张好?

3、教师示范上色。

⑴画主体。

⑵画局部。

⑶调整大关系。

4、布置作业。

5、学生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6、作业讲评。

7、小结。

8、教学反馈:

十一、导游图设计

课时:

一课时。

页码:

第16页。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分析事物的能力。

2、通过认识自然环境及景物特征,提高审美能力。

3、进一步提高学生形象记忆、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分析事物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认识自然环境及景物特征,提高审美能力。

教具准备:

旅游地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去哪玩过,进旅游景点前,可以看见什么图?

这种图叫做导游图。

今天同学们就来一起设计一幅导游图。

二、欣赏学生作品

带领学生欣赏学生作品。

知道导游图的两种基本样式:

平面路线式、立体绘图式。

平面路线式即为我们熟悉的地图样式,景点面积大、内容较复杂的多用平面路线式,课本中“福州西湖、左海、动物园导游图”为此类。

立体绘画式是用立体的、形象的方式来画导游图。

立体绘画式效果直观,用对一定面积的景点介绍有很好的作用。

三、出示麒麟山图,同学们都去这里。

现在请同学们为麒麟山画一幅导游图。

学生动手设计,教师巡视辅导。

四、展示优秀学生作品。

 

十二、我造的车(纸盒造型)

课时:

两课时

页码:

第18、19页

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多种材料组合制作立体造型的方法,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

2、培养学生形象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3、树立利废观念,进行动手能力的训练。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如何利用现成的旧纸盒制作玩具。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现有纸盒的外形,进行形象思维再创造。

教具准备:

教师:

1.利用各种不同外形的纸盒制作成的玩具。

2.剪刀、胶水、工具刀、各种规格的纸盒若干个。

学生:

各种纸盒若干个、剪刀、工具刀、胶水、彩色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制作汽车模型,,第二课组合汽车)

1、组织教学。

2、让学生欣赏一组教师利用旧纸盒制作成的汽车模型(卡车、拖拉机、公共汽车等))板书课题——我造的车(纸盒造型)

3、启发、引导:

①问:

一般的纸盒是什么外形的?

②问: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汽车有哪些形状?

③想一想: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④小结:

添加组合法:

A、一个六面体加四个圆形,可成什么东西?

(公共汽车)

B、两个“六面体”连接在一起,加上“脚”变成了什么?

(拖拉机)

消减破坏法:

C、两个“六面体”经剪切后,再组合,成了什么?

D、书上的“汽车”是怎样做的?

注意:

采用“消减破坏法”必须在“破坏”之前研究纸盒的特点与造型目标之间的联系,想好了再“破坏”。

4、指导学生制作汽车,利用六面体的外形制作,教师巡视辅导。

5、把各个部分组合起来,添加上一定的零件,如:

车灯、车轮等。

举办作品展,让学生欣赏自己的作品。

6、教学反馈:

 

十三、假山

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假山的艺术特色及其作用,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

2、学习用泡沫材料制作假山的简单技法。

3、培养学生立体造型的观念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泡沫材料制作假山。

教学难点:

假山特点的体现。

教具准备:

教师:

1.范图。

2.剪刀、胶水、工具刀、砂纸、泡沫、水粉颜料等

学生:

剪刀、工具刀、胶水、砂纸、水粉颜料。

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制作假山外形,第二节课装饰假山)

1、组织教学。

2、欣赏桂林山水的图片,导入课题。

师:

你们见过山吗?

生:

见过。

师:

谁能说说看,山是什么样子的?

生:

有的象大象,有的象葫芦,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奇形怪状的样子。

师:

说得非常好,其实啊,山就是各种各样的,你可以觉得象手指,他可以说象笔架,也可以说象驼峰等等。

3、了解山外形的特点。

师:

不管山是什么形状的,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看谁最善于思考,想得最快?

生:

我觉得山得表面都很粗糙。

生:

我觉得山得底部都比上面来得大。

师:

很好,我们今天做的假山就要做出山的这两个特点。

4、教师讲授制作方法,出示范图并示范:

⑴在泡沫上任意的画出不规则的线条。

⑵用小刀削出不规则的形状。

⑶用刀背或砂纸磨出山的肌理、沟壑等。

⑷把整个泡沫进一步磨粗,加强山的感觉。

⑸上色。

⑹安排整个盆景的布局,装饰一些亭子、小桥、绿树等。

5、学生动手制作。

6、整理卫生。

(第二节课)

1、组织教学。

2、检查假山制作的情况,讲解上色及装饰方法。

可用土黄色+灰色或兰色+灰色

把假山固定在底盘上。

装饰亭子、小桥、小草等。

3、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检查。

4、作品展示。

5、教师总结。

6、教学反馈:

 

十四、班标设计

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2、认识标志的作用和设计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标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设计出班级的特点。

教具准备:

教师:

课件

学生:

纸、铅笔、橡皮、水彩笔、油画棒等上色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认识、欣赏标志,第二节课设计班标)

1、组织教学。

2、欣赏图片,回答问题:

⑴什么叫做标志?

标志是一种带有某种含义的符号,属于图案范畴。

它是某个集团、组织、单位或商品的特定标记,商品的标志称为商标,会议用的标志称为会标,那我们班级用的就称为班标。

(导入课题)

⑵由可以由哪些部分组成?

文字、图案等。

⑶标志有何特点?

i.标志具有特定的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ii.标志设计简练,造型美观,一目了然。

3、为本班设计一个班标。

⑴师:

刚才,我们了解了标志的一些常识,现在,老师想知道在你们心中,你们的班级是怎样的一个班级?

学生回答。

⑵我们就要为我们的班级来设计一个班标,要怎么设计才好呢?

学生思考,回答

生:

可以用一些图案加上文字。

师:

很好,想想看,怎样的图案最适合我们班?

生讨论。

⑶教师出示几张范图让学生欣赏、对比,看看这些班级有哪些风格。

4、学生构草图,教师巡视指导。

5、出示对比图比较。

6、教师示范:

a)确认本班的风格,是文学、体育、团结、拼搏还是别的。

b)确定好图案和文字的排版。

c)用美术字书写文字,配上图案。

d)上色。

7、学生做画,教师巡视指导。

8、作品评选,选出一个最漂亮的标志为本班使用。

9、教学反馈:

 

十五、儿童读物封面设计

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书籍装帧设计艺术,开拓学生省美视野。

2、学习儿童读物封面设计的简单常识,提高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

儿童读物封面设计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设计出不同读物的特点。

教具准备:

学生:

纸、铅笔、橡皮、水彩笔、油画棒等上色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认识、欣赏封面,第二节课设计封面)

1、组织教学。

2、做一个调查:

⑴大家平时去买书时,会根据怎样的需要买书?

1)根据学习的需要占多少?

2)根据自己的喜好的需要占多少?

⑵买书的时候根据什么来选择?

3)封面吸引我。

4)书的内容吸引我。

5)我有收藏的嗜好。

3、老师公布一个市场调查的结果:

封面吸引我的占63%,书的内容吸引我的占30%,我有收藏嗜好的占5%,其他需要的占2%。

师:

这么一个结果,说明怎样一个问题?

生:

说明书的封面很重要。

4、让学生欣赏一组儿童读物封面设计的资料。

5、继续提问:

大家看,在书的封面上有些什么?

(书名,图案)

你认为是书名重要还是图案重要?

(书名更重要,图形、色彩均要为表达书名服务)

6、讲授儿童读物封面设计的方法:

⑴按书的开本量画尺寸大小。

⑵构思文字和图案位置,用铅笔轻轻定下位置。

⑶勾画图形和美术字。

⑷上色,要尽可能的涂平、匀,干后擦去铅笔痕。

7、学生构思设计,教师巡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