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6835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docx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docx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1.教育:

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广义的教育:

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3.狭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4.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教育中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

5.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6.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与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7.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8.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2)历史性

(3)长期性

(4)继承性

(5)相对独立性

(6)生产性

(7)民族性

9.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教育者为主导性因素。

10.教育者具有主体性、目的性和社会性。

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11.教育媒介:

指构建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起沟通和桥梁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教育媒介从内容上分为:

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

从形式上分为:

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教育中最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他是教育活动逻辑起点。

12.教育的功能:

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作用对对象分为:

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本体功能、派生功能)

(2)按作用方向分为:

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呈现形式分为:

隐形功能和显性功能(非预期性功能)

13.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法)、沛西﹒能(英)

观点:

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

地位:

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生物起源的学说。

总结:

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定,从而把人类教育问题生物学化。

(3)心里起源说

代表人物:

孟禄(美)

观点:

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总结:

心里起源说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与无意识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因而也是不科学的。

(4)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

苏联的教育家

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总结: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一把“金钥匙”。

14.教育的历史发展

原始社会、古代社会、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

15.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状态下教育机会均等。

(3)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6.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17.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

18.奴隶社会教育特点:

(1)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手中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

(3)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4)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19.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

(1)阶级性

(2)道统性

(3)等级性

(4)刻板性

(5)专制型

(6)象征性

20.古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夏朝:

已有学校的设置(“序”和“校”)。

商代:

有比较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学校的名称有“大学”,“小学”“序”“痒”等。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是奴隶主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学校。

西周:

“学在官府”、“政教合一”,也成为“学术官守”。

学校教育制度发展完备,有“国学”和“乡学”之分。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礼乐为“六艺”教育的中心。

春秋战国:

稷下学宫是养士的缩影,一所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为学术自由。

西汉: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汉武帝在元朔五年(公元124年)设立太学,为当时的最高教育机构。

地方官学为郡国学或郡县学,发展起始于景帝末年、武帝初年的“文翁兴学”。

唐朝:

采取科举制。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门馆)

宋、元、明、清:

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标志着封建社会教育开始走向衰落。

21.古代印度教育:

婆罗门和佛教教育

种姓制度:

婆罗门(僧侣)→最高层,统治阶级

刹帝利(武士)→军事贵族,统治阶级

吠舍(农民、工商业贫民)

首陀罗(奴隶或处于奴隶地位的贫民)

婆罗门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记诵《吠陀》经,僧侣是唯一教师。

佛教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钻研经义。

22.古代埃及

宫廷学校(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学校)

职官学校(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是一般奴隶主追求的目标。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23.古代希腊、罗马

古希腊教育(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

雅典教育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斯巴达教育培养终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24.中世纪的西欧

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

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和教士,教授“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教授科目为“骑士七技”:

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25.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代表人物:

维多利诺(意大利)、埃拉斯莫斯(伊拉斯谟尼德兰)、拉伯雷、蒙田(法)

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有:

人文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和贵族型。

26.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教育国家法、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德国最早普及义务教育)

(3)教育的世俗化,教育从宗教中分离出来。

(4)教育的法制化,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27.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生产性

(2)公共性

(3)科学性

(4)未来性

(5)革命性

(6)国际性

(7)终身性

28.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全球化

(6)教育的信息化

(7)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第二节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3.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4.教育学的研究价值

(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5.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知道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5)有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6.教育学的发展经历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和现代化四个阶段。

7.孔子整理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教材

8.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将古人的智慧心得加以陈述并没有加入自己的思想。

相信和爱好古时候的东西(信而好古)。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9.孔子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1)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因材施教

(3)学、思、行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温故知新

10.朱熹: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知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词。

11.孟子“性善论”。

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在一般的人伦关系上,孟子又提出了一种理想的“大丈夫”人格,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2.荀子“性恶论”。

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就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

学习过程为见-闻-知-行。

13.墨家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注重对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墨家教育内容的特色和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他们突破了儒家六艺教育的范畴,堪称一大创造。

知识的来源分为三个方面,亲知、闻知和说知(说知,依靠类推和明故的方法获得知识。

14.道家主张“绝学”和“愚民”,认为“绝学无忧”。

15.《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在战国末期,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收入《礼记》)

《学记》的教学原则:

1教学相长。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

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

②尊师重道。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③藏息相辅。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④豫时孙摩。

(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施)

⑤启发诱导。

(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⑥长善救失

⑦学不躐等(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16.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学家有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古罗马的昆体良。

17.苏格拉底以起雄辩和青年的问答法著名。

问答分为三步:

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18.柏拉图《理想国》,认为教育与政治有密切关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在现实中实现这种理想的工具。

19.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著作《政治学》,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的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成为后来全面发展的源泉。

20.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最早对的教育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2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代表人物:

培根、夸美纽斯、洛克、卢梭、康德、斐斯泰洛齐、赫尔巴特、杜威。

23.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主要教育观点:

“泛智”教育、教育适应自然、班级授课制、教学原则。

29.卢梭是坚定的“性善论”者。

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儿童“归于自然”,这是其自然主义的核心。

著作《爱弥儿》:

“出自造物者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30.康德认为教育的根本就是对人的本性进行适当的控制。

代表作《康德教育论》(“人类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31.斐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要素教育论是斐斯泰洛齐教学理论体系的重心。

认为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能接受的“要素”开始。

32.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白板说”。

(人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故之;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之八九都是由于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而这种培养只能通过家庭教育,由此提出来“绅士教育论”,著作《教育漫话》。

33.赫尔巴特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著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观点如下:

第一,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

第二,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第三,教育性教学原则。

(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第四,教学四阶段(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

34.赫尔巴特的教学四阶段被他的学生席勒发展为五段,即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

形成传统教育的“旧三中心论”:

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35.杜威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学》,“新三中心论”即:

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教育的观点:

第一,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第二,教育的目的:

从教育即生活引出“教育无目的论”。

第三,从做中学。

在经验论基础上,提出“从做中学”。

探究的五个步骤即思维五步说或五步探究教学法:

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可以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36.杜威的教育学说提出以后,西方教育学上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

37.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出现了五个主要教育流派:

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

38.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及著作:

人物:

梅伊曼和拉伊(德国)著作:

《实验教育学》

比纳(法)《实验教育学纲要》

霍尔和桑代克(美)

39.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即著作:

(有成精神科学教育学)

人物:

狄尔泰、斯普兰格、利特(德国)

著作:

《教育与文化》、《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

40.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及著作:

人物:

杜威和克伯屈

著作:

《民主主义与教育学》《经验与教育》《设计教学法》

4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及著作: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凯洛夫《教育学》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42.批判教育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当代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

43.现代教育学理论的三大流派:

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

美国教育学教布鲁纳提出“结构教学论”,倡导发现法。

著作《教育过程》

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提出来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

识起指导性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德国教育学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44.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

45.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46.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理念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传统等的影响,并对这些因素的变化发展产生反作用。

2.社会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

(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4.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

(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5.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生产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6.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7.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8.从广义上来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教育有事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因为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的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

这就是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9.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10.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11.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2.学校文化的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13.所谓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14.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

15.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主要包括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等。

其中,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6.校园文化的特征(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

17.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1.个体的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从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2.个体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3.人的心理发展包括两方面:

一个是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发展;二是思想品德和审美的发展。

4.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外铄论(环境决定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5.内发论强调内在因素,如“需要”、“成熟”,强调人的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在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有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即在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遗传因素。

6.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有: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赛尔、霍尔等

(1)孟子是我国内发论的代表

(2)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3)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4)高尔顿(优生学的创始人)是遗传决定论的鼻祖,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之势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只起引发作用。

(5)格赛尔(美国)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6)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他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是由种系发展决定(复演说)。

7.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

校的教育等。

8.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有:

荀子、洛克、华生等。

(1)荀子认为“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2)洛克(英)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意涂抹。

(3)华生(美)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9.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

相互作用的结果。

10.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1.遗传也叫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一代集成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形态、结构

以及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12.遗传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体现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

13.“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说明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它会随着环境、教育的改变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等作用而逐渐发生变化。

14.“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夸大了遗传的作用,把遗传看作是决定人的发展的唯一因素,因而是不正确的。

15.格赛尔通过“双子爬梯”证明了他的“成熟势力说”。

16.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教育学中所说一般指社会环境。

(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4)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1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亮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

18.主观能动性是外部环境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

19.教育,从逻辑上讲,既是特殊的实践也是特殊的环境。

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

代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

20.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项因素。

21.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学校教育在个体的身心发展上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22.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的实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3.“教育万能论”是一种片面夸大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认为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

代表人物有:

康德(德),华生(美)、艾维尔(法)。

24.“教育无用论”是一种抹杀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无能为力,代表人物:

柏拉图(古希腊)、中世纪的一些学者、高尔顿(英)。

25.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26.从活动水平的角度来说,人的主观能动性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人作为生命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个体的心理活动;第三层是社会实践活动(最高层次)。

27.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个体的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