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自考经济类管理会计复习资料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6600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XX年自考经济类管理会计复习资料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XX年自考经济类管理会计复习资料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XX年自考经济类管理会计复习资料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XX年自考经济类管理会计复习资料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XX年自考经济类管理会计复习资料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XX年自考经济类管理会计复习资料七.docx

《20XX年自考经济类管理会计复习资料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XX年自考经济类管理会计复习资料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XX年自考经济类管理会计复习资料七.docx

20XX年自考经济类管理会计复习资料七

20XX年自考经济类管理会计复习资料七

  球

  网校

  短期决策是指企业为了有效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合理利用经济资源,以期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进行的决策,一般只涉及一年以内有关的经济活动,不涉及新的固定资产投资。

包括:

生产决策、销售决策、定价决策、存货库存决策、生产设备最优利用的决策等。

(20XX上全多选30涉及)产品生产的决策分析

  一、生产何种产品的决策分析(找利润较大的一种)

  1、要求企业必须根据现在的经济资源条件,在这两种产品间作出正确的选择。

(互斥方案)

  2、其选择的标准是看生产哪种产品在经济上最为合算,能为企业提供较多的利润或者是贡献毛益。

  关于教材144页例题的简便思考策略:

  我们按照“单位贡献毛益=单位售价-单位变动生产成本-单位变动销售管理费用”这个公式为基础进行讨论,在这个例题中制造成本中的固定成本和销售与行政管理费中的固定成本完全相同,可以作为无关成本不予考虑。

那么:

  甲产品的贡献毛益=(20-16-2)*90000=2*90000=180000元乙产品的贡献毛益=(30-20-2)*30000=8*30000=240000元

  于甲产品的贡献毛益比乙产品的贡献毛益小了60000元,其实就相当于教材中甲产品的净收益比乙产品的净收益少了60000元,所以应该选择生产乙产品。

  推荐例题:

教材188页习题一(生产何种产品的决策)

  于生产能力已经限定了,首先应该根据其生产能力推断如果单独生产A产品或者B产品最大的产销量。

如果将现有生产能力全部用于生产A产品,则其最大产销量为:

10000/(1/3)=30000件,贡献毛益=(20-16)×30000=120XX0元。

如果将现有生产能力全部用于生产B产品,则其最大产销量为:

10000/1=10000件,贡献毛益=(30-21)×10000=90000元。

显然,A产品的贡献毛益要大于B产品的贡献毛益,应该选择A产品进行生产。

  1

  二、产品增产的决策分析(选单位小时中贡献毛益最大者)

  必须以每一机器工作小时用于生产不同种类的产品所能提供的贡献毛益的多少作为选择最优方案的依据。

  首先,我们分析教材145页的例题:

  分析思路一:

根据教材145页表格中单位固定成本分别为5、2、1一行,而且根据已知条件固定成本按照机器小时分摊,分配率为1元/小时,可以求出三种产品的单位产品生产工时也分别为5、2、1小时,于产量都是20XX件,所以已经利用的总机器小时为20XX×(5+2+1)=16000小时,剩余生产能力为20XX机器小时。

如果将剩余生产能力全部用于生产甲产品,可以增加甲产品的产量为20XX/5=400件,又于甲产品的单位贡献毛益为10,可以实现的贡献毛益为10×400=4000元;如果将剩余生产能力全部用于生产乙产品,可以增加乙产品的产量为20XX/2=1000件,又于乙产品的单位贡献毛益为6,可以实现的贡献毛益为6×1000=6000元;如果将剩余生产能力全部用于生产丙产品,可以增加丙产品的产量为20XX/1=20XX件,又于丙产品的单位贡献毛益为5,可以实现的贡献毛益为5×20XX=10000元;可以看出,如果将剩余生产能力全部用于生产丙产品,可以实现的贡献毛益最大。

在销售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应该增加生产丙产品。

分析思路二:

(单位生产能力贡献毛益比较法/单位工时贡献毛益比较法),就是教材中的思路。

见教材146页。

  推荐例题:

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尚有一定闲置设备台时,拟用于开发一种新产品,现有A、B两个品种可供选择。

A品种的单价为100元/件,单位变动成本为60元/件,单位产品台时消耗定额为2小时/件,此外,还需消耗甲材料,其单耗定额为5千克/件;B品种的单价为120元/个,单位变动成本为40元/个,单位产品台时消耗定额为8小时/个,甲材料的单耗定额为2千克/个。

假定甲材料的供应不成问题。

要求:

作出开发那种品种的决策,并说明理。

  开发A品种时可获得的单位工时贡献毛益=(100-60)/2=20元/小时,开发B品种时可获得的单位工时贡献毛益=(120-40)/8=10元/小时,因为20>10,所以开发A品种比开发B品种更有利。

决策结论:

应当开发A品种。

三、停产何种产品的决策分析(亏损产品是否停产的决策分析)

  1、亏损产品的“亏损”一词是针对完全成本法而言的,它不仅考虑了变动成本,而且考虑了产品负担的固定成本,所以是亏损的。

  2、只需弄清亏损产品是否能提供贡献毛益。

若贡献毛益为正数,说明该项亏损产品不应停产。

  2

  教材147页的例题看起来比较长,它主要通过列表的方式比较了停产前和停产后的净收益情况,解释了亏损产品为什么不一定停产的内在机制。

但实际考试时如果考核类似的计算决策题目,只需要计算亏损产品的贡献毛益就可以了。

推荐例题:

教材第188页习题二(亏损产品是否停产的决策)于生产产品C的贡献毛益=150000-105000-15000=30000元>0.所以该产品不应该停产。

  如果你学习教材中的做法求出停产以后的净收益也可以。

思路如下:

如果停产C产品,那么原来产品C分摊的那部分固定成本,就会转为其他产品分摊,但是固定成本总额保持不变,具体指标如下表显示:

项目合计销售收入1050000销售成本变动成本630000固定成本240000销售成本合计870000销售毛利180000销售费用变动费用70000固定费用60000销售费用合计130000净收益50000

  停产以后,企业的净收益减少为50000元,所以不能停产C产品,原因就是C产品能够提供贡献毛益,可以弥补一部分固定成本。

四、亏损产品转产的决策分析说明转产是核算的两个条件:

  3

  1、只要转产的新产品是利用亏损产品停产后腾出来的生产能力,不需占用其他产品的生产能力;(固定成本是无关成本)

  2、同时新产品提供的贡献毛益大于亏损产品的贡献毛益。

五、接受追加订货的决策分析

  当企业利用现有剩余生产能力来接受追加订货时,只要对方出价略高于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并能补偿专属的固定成本,便可以考虑接受。

(1999下全单6、20XX下全单4涉及)

  推荐例题:

教材190页习题五(是否接受追加订货的决策)

  运用差量分析法进行决策分析,差别收入=20XX0×=150000元,差别变动制造成本=20XX0×(650000-250000)/80000=100000元,不考虑变动销售费用的情况下,差别收入超过差别变动制造成本,同时未超出该厂的剩余生产能力,可以接受订货。

  换个思路:

于客户订货20XX0件,没有超过剩余生产能力,所以无须追加专属固定成本。

比较客户的出价和单位变动成本就可以,而且变动成本无须考虑变动销售费用。

因为,产品单位变动成本=(650000-250000)/80000=5元,小于客户价格,所以接受订货。

  六、零(部)件自制或外购的决策分析(差量分析法)该类决策是计算类决策题目的热点考核对象。

  自制的差别成本在无需增加专用固定设备的情况下,只包括变动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不必考虑固定成本。

  外购的差别成本一般包括买价、运费、保险费、定货费、验货费等。

几种情况:

  1、有一定的生产能力,且只能自制一种产品:

比较外购价与自制的差别成本。

  推荐例题:

教材190页习题六(零件自制还是外购的决策)方法一:

  比较自制差别成本和外购差别成本的大小自制差别成本:

  直接材料(10000×)  9000

  4

  直接人工(10000×)  16000

  变动制造费用  4600合计  29600外购差别成本:

  购价(10000×3)  30000

  差异  400上述计算项目中,每月的变动制造费用为:

  变动制造费用=间接人工+物料+动力=3000+500+1100=4600

  计算结果表明:

每月的自制差别成本比外购差别成本低400元,故应该选择自制。

方法二:

  比较外购单价和自制单位变动成本

  制造费用中的三个变动项目,计算其单位人工小时对应的金额:

单位人工小时的间接人工=3000/20XX=元单位人工小时的物料=500/20XX=元单位人工小时的动力=1100/20XX=元

  合计:

单位人工小时的变动制造费用=++=元单位产品对应的变动制造费用=×=元自制产品单位变动成本=+=元外购单价=3元

  显然:

自制产品单位变动成本小于外购单价,所以选择自制。

  2、如果剩余生产能力还可以用于生产其他产品,应该将生产其他产品丧失的贡献毛益作为选择自制零件的机会成本。

(教材152页例题一的后面部分)3、自制一种产品需要追加固定成本:

计算决策临界点产量。

  5

  决策临界点产量=追加固定成本/(外购单价-追加前的自制成本)

  如果零件需要量大于临界点,应该选择自制零件;如果零件需要量小于临界点,应该选择外购零件。

  分析教材152页最下方的例题二:

假设外购成本方程:

Y=20X;自制成本方程:

Y=20XX0+10X.联立方程:

可以求出X=20XX,Y=40000,就是教材中所强调的决策临界点,产量为20XX件。

超过临界点,自制核算;低于临界点,外购核算。

(利用方程求解,可以回避记忆决策临界点的公式)

  4、于采购批量的不同产生几种采购价格:

采用成本平衡法。

分析教材154页的例题三:

假设外购成本方程:

Y=(X6000);自制成本方程:

Y=3000+X.

  联立方程Y=(X6000)以及Y=3000+X,可以求出X=10000,Y=13000.(成本平衡点或者决策临界点)。

此得出教材154页的结论。

  5、有AB两种部件:

自制A或外购B,自制B或外购A;分析教材155页的例题四:

  自制零件A同时外购零件B的成本为:

12*5000+10*4000=100000元;自制零件B同时外购零件A的成本为:

20*5000+7*4000=128000元;显然自制零件B同时外购零件A的成本为高,自制零件A同时外购零件B的成本为低,选择低者,应该自制零件A同时外购零件B.

  推荐例题:

某厂生产A产品,其中零件下一年需18000个,如外购进价50元/个。

如利用车间生产能力进行生产,每个零件的成本合计为52元,其中:

直接材料费20元,直接人工费20元,变动制造费用8元,固定制造费用4元,。

该车间的设备如不接受自制任务,也不做其他安排。

要求:

决策下一年企业的零件是自制还是外购

  于该厂有剩余生产能力可以利用,原有固定成本不会因自制而增加,也不会因外购而减少。

故自制时固定制造费用属于无关成本。

进行差量分析如下:

差量成本:

  自制方案:

预期成本=(20+20+8)×18000=864000(元)

  6

  外购方案:

预期成本=50×18000=900000(元)自制差量收益36000元

  七、半成品立即出售或继续加工的决策分析

  为了在这两种方案中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必须计算分析进一步加工后预期所增加的收入是否超过进一步加工时所追加的成本,若前者大于后者,则以进一步加工的方案较优;反之,若前者小于后,则以出售半成品为宜。

推荐例题:

教材第191页习题七

  深加工与直接出售的差别收入=×100000=150000元深加工与直接出售的差别成本

  =(++)×100000+15000+10000=125000元

  深加工与直接出售的差别收益=150000元-125000=25000元所以应该选择进一步加工。

  八、联产品是否进一步加工的决策分析:

(计算原理同七)

  联产品是指利用同一种原材料,在同一生产过程中生产出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或用途不同的主要产品。

(如汽油,煤油,柴油均是炼油厂的联产品)采用差量分析法,弄清楚进一步加工后增加的收入是否超过了预期的可分成本,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应该进一步加工;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则应该分离后立即出售。

  九、产品最优组合的决策分析

  通过线性规划计算出最佳组合。

首先确定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并用代数式表示。

其次结合图解法进行求解。

第二节产品定价决策一、产品定价的方法

(一)完全成本订价法

  完全成本订价法是指按照产品的完全成本,加上一定百分比的销售利润,作为订价产品销售价格的依据。

  公式:

产品单价=产品预计单位完全成本×(1+利润加成的%)

  7

  这里的“利润加成的%”实际上是一个成本利润率、成本加成率。

教材163页最下面例题的思路是:

产品单价=产品预计单位完全成本×(1+利润加成的%)=(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总额/生产量)×(1+利润加成的%)=(10+8+7+75000/10000)×(1+10%)=元

(二)变动成本订价法

  变动成本订价法是指按照产品的变动成本加上一定数额的贡献毛益,作为制订产品销售价格的依据。

(20XX上全单16涉及)公式:

  单价=单位变动成本/(1-贡献毛益率)=单位变动成本/补偿率=单位变动成本/变动成本率=单位变动成本+贡献毛益二、产品最优售价的决策分析:

  边际收入是指价格下降后增加的销售量所增加的收入。

边际成本是指价格下降后增加销售量所增加的成本。

贡献毛益净增额是指边际收入减去边际成本后的差额。

产品单位下降的最大限度是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的地方。

即产品的最佳价格应该是最接近于贡献毛益增加额等于零的地方。

三、降价的决策分析公式:

  提示:

这些公式的意义不大,千万不要去死记硬背,考试时只要根据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思路,列出损益方程,求解未知数就完全可以了。

库存决策

  一、库存决策的意义

  存货特点:

1、存货是企业生产的一项潜在因素,要占用一定的资金,存货是一种暂时被“冻结”的资金。

2、存货又是保证企业生产正常进行的一项不可缺少的物资储备。

  二、同库存决策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平均库存量是指一个企业库存量的平均数。

平均库存量=(最高库存量+最低库存量)/2=(订货量+0)/2=订货量/2=Q/2

  8

  采购成本是指物资本身的成本。

它随订货数量大小而增减,与订购次数多少没有关系。

采购成本包括运费

  订货成本是指为获得存货所发生的成本,包括与订货有关的各种费用(差旅费、到货验收、进仓、货款支付手续费)。

订货成本对生产企业来说,就是一种生产准备成本。

订货成本或者生产准备成本与订购次数或者生产批次存在直接联系,它随着订购次数或生产批次多少而增加或者减少。

(一般理解为正比关系,单次订货成本是一个常数K),但是它与每次订货数量的多少没有多大关系。

存贮(存储)成本是指物资存放在仓库经过一定时间后所发生的全部成本。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它随着订货数量多少而增加或者减少。

(一般理解为正比关系,单件储存成本是一个常数KC),但是它与订购次数或生产批次的多少没有多大关系。

  缺货损失是指于存贮不足,不能及时满足顾客或生产上需要而引起的缺货损失费用。

比如:

缺货引起的停工损失、延期交货而支付的罚金、信誉损失、失去销售机会的机会成本。

  存货成本(存货总成本)是指存货上所耗费的总成本。

主要包括采购成本、订货成本、存储成本、缺货成本。

TC

  安全存量(安全储备量)是指为了因生产量增加或提前领料,使当月耗用量超计划或因故延迟交货等特殊原因,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保险储备量。

安全存量的基本公式:

安全存量=(预计每日最大耗用量-预计平均每日正常耗用量)X提前天数

  三、库存决策方法:

  

(一)确定经济订货量(最佳采购批量)

  经济订货量是指以最小的订货成本与存储成本避免缺货损失,寻找最经济的批量。

注意:

在研究经济订货量时本教材只考虑订货成本与存储成本。

1、列表法(逐次测试法):

估计几个订货量进行比较计算,选出成本合计数最低者。

  订货次数=材料需要量/每次订货量=D/Q平均库存=Q/2

  全年订货成本=单次订货成本*订货次数=K*D/Q

  全年平均库存总成本=全年平均单件库存成本*平均库存量=KC*Q/2全年总成本TC=全年订货成本+全年平均库存总成本之和=K*D/Q+KC*Q/2

  9

  推荐例题:

教材第192页习题八(逐次测试法)。

考虑到逐次测试法的局限性,我们将题目中材料的年需要量修改为30000件,单位储存成本修改为元每次订货量(Q)需要测试的订货次数D/Q平均库存量(Q/2)储存成本(KC*Q/2)订货成本(K*D/Q)成本合计(K*D/Q+KC*Q/2)50030000/500=60500/2=250*250=15010*60=60075060030000/600=50600/2=300*300=18010*50=500680100030000/1000=301000/2=500*500=30010*30=30060020XX30000/20XX=1520XX/2=1000*1000=60010*15=150750300030000/3000=103000/2=1500*1500=90010*10=1001000500030000/5000=65000/2=2500*2500=150010*6=601560600030000/6000=56000/2=3000*3000=180010*5=501850

  显然,每次订货1000件,存货总成本最低,则为最佳采购批量(经济订货批量)。

但是应该指出,逐次测试法属于数学中的不完全归纳法,其科学性有待进一步证明。

如果按照原来的题目,最佳采购批量是274件,显然从逻辑上来说,运用逐次测试法很难得出结论。

书的作者即命题人没有考虑周全。

2、图解法:

优点是直观,缺点是更加难以计算。

  3、数学模型法(注意公式):

讲解教材174页的公式推倒过程以及最佳经济批量、存货总成本的有关公式。

不要去死记公式,公式太多了。

理解:

经济订货量是订货成本与存储成本相等时订货批量。

即能推出教材上公式。

(常见考点)接上例:

如果采用数学模型法:

  经济订货批量=[2*10*30000/]1/2=1000件

(二)确定经济订货点

  经济订货点是指能使企业确定最适宜的订货时间,即所谓的最佳订货点,它通常受到经济订货量、正常消耗量、提前期、安全储备量等因素影响。

正常消耗量是指产品在正常生产过程中预计的每天或每周材料的正常消耗量。

  提前期是指从提出订货到收到订货的时间间隔。

(交货时间)。

安全储备量=(预计每天最大耗用量—平均每天正常耗用量)×提前期

  10

  订货点=(提前期×平均日耗量)+安全储量或者订货点=提前期×预计每天最大耗用量

  推荐例题:

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只生产一种产品,每生产一件该产品需A零件12个,假定公司每年生产品15万件产品,A零件的每次订货费用为1000元,每个零件的年储存保管费用为1元。

(1)确定A零件最佳采购批量;

(2)该公司的存货总成本是多少(不包括买价)(3)每年订货多少次最经济合理(4)如果预计每天最大耗用量为6000件,从提出订货到收到订货的时间间隔为10天,那么安全储备量以及订货点是多少(每年按照360天进行计算)

(1)A零件最佳采购批量==60000件

  

(2)该公司的存货总成本=全年订货成本+全年平均库存总成本之和=K*D/Q+KC*Q/2=12×150000/60000×1000+60000×1/2=60000元

  (3)订货批次=材料需要量/每次订货量=D/Q=12×150000/60000=30次(4)安全储备量=(预计每天最大耗用量—平均每天正常耗用量)×提前期=(6000—12×150000/360)×10=(6000-5000)×10=10000件

  订货点=(提前期×平均日耗量)+安全储量=(10×5000)+10000=60000件或者订货点=提前期×预计每天最大耗用量=10×60000=60000件四、最优生产批量的决策分析

  生产准备成本是指一批产品投产前需花费的准备成本。

如调整机器设备,准备工卡模具等项工作而发生的成本。

它不以每批产量的多少为转移。

单次生产准备成本是一个常数(K),生产准备成本与生产次数成正比。

储存成本是指单位产品存储一个单位期间的储存成本。

例如仓储及其设备维修费、折旧费、保险费等。

这类成本是变动的,以每批数量的多少为转移。

单件储存成本是一个常数(KC)。

因为在成批生产的企业,全年产品投产的总量一般是不变的,每批产量越大,全年投产的批次就越少;反之,批次越多。

上述的生产准备成本与批量无关,但与批次成正比;如果投产的批次越少,生产准备成本就会减少。

但减少批次,必须要增大批量,从而会使全年储存成本增加。

可见,生产准备成本与储存成本是相互消长的,所以生产准备成本与储存成本之和达到最小的生产批量,即为最优生产批量。

  按照教材中的公式,你可以这样理解:

(P-d)/p是一个库存量折扣率,所以在上述的经济批量公式中的分母库存成本乘以该折扣率,就可以了,你去推推看,如何,又少记了一个公式了。

当然,你要在理解之后才能如此喽。

推荐例题:

教材第192页习题九(最优批量决策)经济定货量=1000件

  11

  总成本=300元

  一次投产的最优批量=20XX件总成本=150元

  推荐例题:

教材193页习题十一次投产的最优批量=816件总成本=元

  五、A、B、C库存分类管理方法

  定义:

所谓ABC库存分类管理方法又称为重点管理法。

它把库存物资按某种物资占库存物资总数量的百分比和该种物资金额占库存物资总金额的百分比的大小为标准,划分为ABC三类。

实行分类管理与控制。

A类品种数量少占用资金多进行重点控制

  B类品种数量较多,比较值钱永续盘存,不如A类严格C类零碎、种类很多,但不值钱采用简单方法“双箱法”

  注意:

教材181页的例题中,4号和2号存货为A类存货;5、1、7号存货为B类存货;6、8、3号存货为C类存货。

我在面授班讲课时,经常遇见学员询问:

为什么教材中金额比例为5%的7号存货作为B类,而金额比例为4%的6号存货却作为C类存货我的回答是:

教材给我们B类存货的金额百分比范围是15-20%,如果在B类存货中包括6号存货,其金额比例就会达到23%,超出比例范围,就会增加管理成本,降低管理效率。

不过,教材中所给的比例只是一个相对的参考值,在具体管理工作中一般认为三类存货保持大概7/2/1就可以。

6号存货如果确实属于“一般重要”,而不是“不重要”,完全可以作为B类存货。

请注意修改以下教材错误:

教材181页表8-20最后一行,C类存货的领用总数量应该是3000+18000+15000=36000件,领用总金额=7500+4500+750=12750元,教材将这两个数字印刷错位了。

第四节生产设备最优利用的决策

  一般可通过计算分析不同类型设备之间产品加工批量的成本平衡点,然后根据所要加工的产品的批量大小,选择用何种设备加工较为合适。

基本原理:

  A设备加工总成本y=a+bx

  12

  B设备加工总成本y=a+bx

  然后设两者成本相等,求出成本平衡点,然后根据所要加工的产品的批量大小,选择用何种设备。

类似的计算前面题型已有多次了,请广大学员一定注意搞清楚。

  我在讲授教材185页图表时候采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