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单元测试.docx
《人教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单元测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人体内环境与稳态单元测试
2018届人教版人体内环境与稳态单元测试
1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D.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解析] 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可与侵入内环境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A正确;CO2和尿素是代谢废物,经内环境由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排出体外,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B正确;过多的组织液大部分由血液循环回收,少部分经淋巴循环回收,C正确;内环境的稳态表现为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但不是稳定不变,D错误。
[答案] D
2.(2017·宁夏银川育才中学四次月考)人体的组织细胞需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下列选项所述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神经递质、胰岛素
B.大分子蛋白质类,如呼吸酶、载体蛋白、血红蛋白等
C.营养物质类,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离子等
D.代谢废物类,如尿素、尿酸、二氧化碳等
解析:
选B。
神经递质、胰岛素都由相应细胞产生进入细胞外液中发挥作用,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呼吸酶、血红蛋白属于胞内蛋白,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离子等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二氧化碳等进入细胞外液,通过血浆运输,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3.(2017·福建厦门质检)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K+、血浆蛋白、淋巴因子
B.唾液淀粉酶、溶菌酶、抗利尿激素
C.CO2、解旋酶、Cl-、尿素
D.Ca2+、载体蛋白、神经递质
解析:
选A。
内环境中含有各种离子、血浆蛋白、抗体、淋巴因子、葡萄糖、激素、O2、CO2、各种代谢废物等成分,A正确;唾液淀粉酶分泌到消化道,不是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解旋酶在细胞内使DNA双螺旋解开,不是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神经递质通过胞吐释放到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4如图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关系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1、5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乙表示组织液,丁表示细胞内液
C.T细胞、B细胞仅存在于丙中
D.甲与乙的主要区别是甲中蛋白质含量较多
[解析] 图示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
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又叫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组成。
图中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是淋巴、丁是细胞内液,过程1、5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
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主要存在于淋巴中;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较多的蛋白质。
[答案] A
5 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单位:
mmol/L),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成分
Na+
K+
Ca2+
Mg2+
Cl-
HCO
蛋白质
其他
①
②
153.0
4.3
2.7
1.1
111.0
27.0
18.0
9.0
③
145.0
4.0
1.5
1.0
117.0
28.0
-
9.0
④
10.0
159.0
0.5
20.0
3.0
7.0
45.0
155.0
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若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D.机体中①比④的含量多,①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解析] 分析题表可知,①中Na+的含量明显高于④,④中K+的含量明显高于①,因此①为细胞外液,④为细胞内液。
又由于②的蛋白质含量较③高,故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或淋巴液。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项正确;若③是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可使②的渗透压降低,血浆中的水扩散到③中,导致③增多,B项正确;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所以组织液与细胞内液的成分存在差异,C项正确;机体中①细胞外液的含量比④细胞内液的含量少,④细胞内液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D项错误。
[答案] D
6.(2017·湖北九校联考)如图代表肌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
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
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
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解析:
选D。
图中X是组织液,Y是血浆,Z是淋巴。
若饮食过咸,则血浆中渗透压会升高,A正确;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淋巴进入血浆,B正确;肌细胞的无氧呼吸代谢产物乳酸可导致组织液的pH略有降低,C正确;内环境的稳态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故D不正确。
7.(2017·湖南益阳月考)下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上升是由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
B.BC段下降的原因:
一是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
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
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
解析:
选B。
图中AB段上升是由机体无氧呼吸增强造成的,A项错误;人体无论是在O2充足还是在高原缺O2的条件下,细胞呼吸都是以有氧呼吸为主的,C项错误;整个过程中,进入血液的乳酸与缓冲物质NaHCO3反应,D项错误。
8 如图是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
B.三种调节方式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
C.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
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可以变化,否则机体就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解析] 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内环境稳态主要表现在体温、血浆pH、血浆渗透压和血糖浓度等保持相对稳定。
人体体温的变化范围是36.5~37.5℃;血浆pH的变化范围是7.35~7.45;血浆渗透压一般为770kPa(37℃时);血糖浓度正常水平为0.8~1.2g/L。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就会影响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故选D。
[答案] D
9.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下图是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概念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丙、丁表示体温和酸碱度
B.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C.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D.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与内环境中的HCO
、HPO
等离子有关
解析:
选C。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是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内环境的主要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温度和酸碱度。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内环境稳态不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不变,而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10.(2017·四川宜宾一模)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由消化、呼吸、循环、排泄四个系统共同完成
B.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通过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来实现的
C.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时,组织液会增多、淋巴会减少
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解析:
选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不仅仅涉及题中这四个系统,A错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是通过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来实现的,B错误;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时,组织液会增多、淋巴增多,C错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D正确。
11.(2015·高考全国卷Ⅰ)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解析:
选A。
静脉注射的生理盐水会通过血浆进入内环境,如组织液中,A项正确;虽然输入兔体内的生理盐水的渗透压等同于内环境的渗透压,但输入生理盐水后,机体会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将多余的水分和Na+排出体外,B项错误;由于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外,所以增加的Na+大部分分布于细胞外液中,不会有50%分布在细胞外液,50%进入细胞内液的现象发生,C、D项错误。
12.(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解析:
选D。
机体通过调节,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A正确;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依赖于内环境的稳态,B正确;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的产生与细胞内外Na+的浓度差和K+的浓度差有关,因此,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的产生依赖于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C正确;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中,而不是内环境中,D错误。
13.(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解析:
选A。
A项,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血液运输的氧气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在毛细血管的静脉端,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经组织液进入血液被运输到肺排出体外,因此生成的组织液中的氧气的含量大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两者氧气的含量不相等;B项,血浆可以形成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也可以回渗到血浆,淋巴通过淋巴循环回流到血浆,因此组织液处于不断生成与回流之中,并保持着动态平衡;C项,动脉中的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D项,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吸收进入血浆。
14.(2015·高考江苏卷)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 )
A.Na+浓度 B.渗透压
C.K+浓度D.O2浓度
解析:
选B。
人体组织液中Na+浓度高于细胞内液,K+浓度低于细胞内液,组织液中的O2浓度高于细胞内液,细胞内液和组织液的渗透压大小相同,B项正确。
15.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
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
解析:
选D。
血浆和淋巴液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错误。
16.下列生理过程不能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葡萄糖不完全氧化分解产生乳酸
B.兴奋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C.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
D.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解析:
选A。
葡萄糖不完全氧化分解产生乳酸为细胞内代谢过程。
17.如图为人体内环境甲、乙、丙三大成分之间的转化模式图。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因为甲中血红蛋白异常
C.效应T细胞只分布于乙中
D.胰岛素、白细胞介素2均可分布于丙中
解析:
选D。
分析图解,甲、乙、丙分别是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不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A错误;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B错误;T细胞主要位于淋巴中,但也会随淋巴回流进入血浆中,C错误;各种激素、淋巴因子等可以分布在甲、乙、丙三种成分中,D正确。
18.图示为动物某组织细胞及其所处内环境(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剧烈运动后,①处pH会明显下降
B.③生活的内环境中的水可来自于③和①
C.葡萄糖由①经②到达③的过程,依靠自由扩散来完成
D.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①处
解析:
选B。
图中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组织细胞、④为淋巴、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⑤处为毛细血管的动脉端。
剧烈运动后,虽然产生了乳酸,但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血浆pH不会明显下降,A错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组织液中的水可来自于血浆和细胞内液,B正确;葡萄糖由血浆经组织液到达组织细胞的过程,依靠主动运输来完成,C错误;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因血糖浓度升高,导致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⑤处的胰岛素浓度低于①处,D错误。
19.根据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模型来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
B.血浆蛋白、葡萄糖和呼吸酶均属于内环境成分
C.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不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
D.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完全相同
解析:
选A。
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②③均为单向箭头,其余箭头为双向箭头,A正确;血浆蛋白、葡萄糖属于内环境成分,但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在物质交换过程中,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起调节作用,C错误;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不完全相同,如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多,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少,D错误。
20.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与突触间隙中的液体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高
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增加
C.健康人的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D.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通过胞吞进入下一个神经元发挥作用
解析:
选D。
突触间隙中的液体属于组织液,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高,A正确;饥饿时肝糖原会水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故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增加,B正确;健康人的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C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D错误。
2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B.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比组织液多,所以血浆渗透压高于组织液渗透压
C.人在冬泳过程中,体内的产热速率始终大于散热速率
D.高原地区缺氧,人体内产生的CO2增多,所以内环境pH会下降
解析:
选A。
血浆和组织液的渗透压基本相等,B错误;人在冬泳过程中,体温维持稳定时,产热与散热基本相等,C错误;高原地区缺氧,人体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增多,不是二氧化碳增多,D错误。
22.乳酸中毒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为病人补充碱制剂或者胰岛素,以降低血液中乳酸的含量及提高血液的pH,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碱制剂可选用NaHCO3、Na2HPO4
B.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乳酸和二氧化碳
C.患者补充胰岛素的主要目的是加速血糖的氧化分解
D.人体中出现乳酸中毒症状,表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解析:
选B。
NaHCO3、Na2HPO4可以与乳酸反应,A正确;无氧条件下丙酮酸在人体细胞质基质中转变为乳酸,B错误;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高,补充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达到降血糖的目的,C正确;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稳态失衡,D正确。
2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及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
B.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温度、pH、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
C.兴奋沿反射弧的传递过程离不开内环境
D.神经元细胞膜内K+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解析:
选B。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B错误。
24.组织液生成增多,大量积累在细胞间隙就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不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C.大量饮水,尿量增加
D.淋巴结发炎,淋巴回流受阻
解析:
选C。
大量饮水,尿量增加以排出多余的水分,不能引起组织水肿,所以答案选C。
25.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体温调节中,甲状腺和肾上腺是神经调节的效应器,分泌的激素起拮抗作用
B.各种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均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完成的
C.免疫系统对稳态的维持是通过其防卫功能实现的
D.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解析:
选D。
体温调节中,甲状腺和肾上腺是神经调节的效应器,分泌的激素起协同作用,A错误;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主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来实现的,B错误;免疫系统对稳态的维持是通过其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实现的,C错误;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D正确。
26.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①表示免疫物质,则①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
B.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有神经和体液调节等
C.寒冷时,控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
D.若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②的分泌量不仅仅受甲状腺激素的调节
解析:
选C。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神经、体液和免疫系统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均影响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寒冷时,控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二、非选择题
27.如图是人体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内环境主要由图中的________组成(填序号);D的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填序号)。
(2)②与①相比,成分中明显减少的物质是________。
(3)④的流动受到阻碍,人体将会出现________现象。
(4)若图中C为肌细胞,则它所利用的O2直接从[ ]________中获得。
(5)①②③④中,CO2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填序号)。
解析:
(1)①②③④代表的液体分别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和淋巴。
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共同构成的。
D毛细淋巴管的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2)组织液与血浆相比,成分中蛋白质的含量少。
(3)毛细淋巴管的堵塞会造成组织水肿。
(4)肌细胞所需要的氧气直接从组织液中获取。
(5)CO2浓度最高的部位为其产生部位——组织细胞内,即细胞内液中CO2含量最高。
答案:
(1)①②④ ②④
(2)蛋白质 (3)组织水肿 (4)[②] 组织液 (5)③
28.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V表示直接参与的几种系统或器官,①②③④⑤表示相关物质,甲、乙、丙表示三种液体,A、B表示相关过程。
请据图回答:
(1)图中三种液体共同组成了人体细胞生活的________,图中的Ⅳ是指________系统,若A过程受阻,会引起________(症状)。
(2)③中的________(物质)对Ⅲ的活动有调节作用,最终能使乙的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3)若图中的细胞为肝细胞,则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填“甲”、“乙”或“丙”),大多数物质②从体外最终进入肝细胞并被利用至少需要穿过________层磷脂分子层。
解析:
(1)图中甲表示淋巴、乙表示血浆、丙表示组织液,三种细胞外液共同组成了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据图可知,图中的Ⅳ可以将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且有B(重吸收)过程,所以Ⅳ是指泌尿系统;A表示淋巴回流过程,若A过程受阻,会引起组织水肿。
(2)③表示由呼吸系统(Ⅲ)排出代谢废物CO2和水蒸气等,其中的CO2对呼吸系统(Ⅲ)的活动有调节作用,最终能使乙的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3)若图中的细胞为肝细胞,则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丙(组织液)。
物质②表示O2,大多数物质②从体外最终进入肝细胞并被利用,要依次穿过以下结构:
在肺泡处进行气体交换时要穿过2层肺泡壁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和1层红细胞膜共5层细胞膜;在组织处进行气体交换时要依次穿过1层红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1层肝细胞膜和2层线粒体膜共6层生物膜,因此大多数物质②从体外最终进入肝细胞并被利用至少需要穿过11层生物膜,22层磷脂分子层。
答案:
(1)内环境 泌尿 组织水肿
(2)CO2 (3)丙 22
29.内环境的稳态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
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大量饮水后,体内含量明显降低的激素是________,该过程属于________调节。
(2)寒冷环境中,机体体温调节过程可通过图中________(答图中序号)来实现。
(3)饭后3~4小时,机体通过________分解和________转化成糖类使血糖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4)机体稳态的维持是________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析:
(1)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降低血浆渗透压;大量饮水后,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会减少,该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2)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寒冷状态下机体的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①②⑤途径属于神经调节(如骨骼肌战栗),①②③④⑤途径属于神经—体液调节(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及作用)。
(3)饭后3~4小时,血糖含量因消耗而降低,这时机体会通过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成糖类来补充血糖,从而使血糖浓度维持相对稳定。
(4)由图可知,机体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
(1)抗利尿激素 神经—体液
(2)①②③④⑤和①②⑤ (3)肝糖原 非糖物质 (4)神经—体液—免疫
30(2017·内蒙古师范大学附中质检)如图中的a、b、c分别表示人体内三种细胞外液,细胞1、2、3分别表示处于该细胞外液中的多种细胞,箭头表示这三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a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②细胞2中有的种类不消耗O2 ③c可能含有激素和消化酶 ④细胞3的种类最多
A.②③ B.③④
C.①②D.②④
解析:
选D。
根据三种液体之间的关系可判断a是淋巴,b是血浆,c是组织液。
三种细胞外液中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最多。
大部分组织细胞存在于组织液中,所以细胞3的种类最多,血浆中成熟红细胞不消耗O2,消化酶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31.(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已知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
现给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的输入对小鼠会有一定影响。
回答下列问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