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旅游十二五规划文本.docx
《昆明旅游十二五规划文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明旅游十二五规划文本.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昆明旅游十二五规划文本
昆明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
昆明市旅游局
2009年10月
图件
图1:
旅游区位图
图2:
总体布局图
图3:
旅游交通图
图4:
建设项目图
附件:
《昆明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附件集
第一章“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旅游经济规模大,龙头地位确立
“十一五”期间,昆明市旅游业平稳健康发展,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8%以上,旅游总收入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成为全省旅游的龙头城市。
昆明市的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在全国旅游城市中位居前列,旅游业已经成为昆明市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二)由“旅游资源时代”进入“旅游项目时代”
“十一五”期间,在云南省“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工作思路下,昆明市旅游业逐步由“卖资源”为主的“旅游资源时代”逐步转向高附加值的“旅游项目时代”。
截止2008年,全市共引进重大项目16个,协议引进资金348.45亿元人民币,实际完成投资额21.5亿元。
(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全面提升
“十一五”期间,昆明的交通发生了质的飞跃。
昆明国际机场开工建设,这大大地改善了昆明旅游的外部可进入性。
昆明市内首次开工地铁、轻轨两种现代化的城市交通形式,同时,开工建设了全国最大的火车站。
“十一五”期间,昆明的旅游配套设施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全市共有各类旅游景区50余家,A级以上景区9家;昆明市是全国五星级酒店最多的城市之一,各类住宿设施4325家,床位总数14.07万张;拥有国际旅行社27家,国内旅行社167家,旅游商品生产厂家100多家,旅游从业人员13万多人。
(四)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昆明市重视旅游法规体系建设,制定了管理体制规章,在全国率先实施旅游监察,加强旅游执法和监督工作,抓好旅游行业和窗口单位管理,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旅游行业管理水平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
(五)城市旅游品牌和形象初步确立
“十一五”期间,“春城”、“好客春城”、“浪漫春城”等传统的城市旅游品牌不断在游客群中得到传播和强化。
昆明旅游先后获得多项国内外旅游殊荣,先后被评为“欧洲人最欢迎的中国旅游城市”、“中国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和“中国十大休闲城市”,并荣膺“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第12名,在西部地区仅次于成都。
二、“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基本经验
——抓好规划编制,科学发展旅游业。
科学规划是科学发展的前提,昆明市的旅游业绩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旅游规划。
“十一五”期间,全市编制完成了《昆明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多项规划,通过这些规划的编制来整合旅游资源,理顺旅游管理体制,推动项目建设,促进区域旅游合作。
——举办会展节事,大力发展会展节事经济。
“十一五”期间,昆明市承办了2008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昆明狂欢节等大型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地向中外游客展示了云南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旅游魅力。
此外,亚太旅游协会(PATA)2008旅游战略论坛在昆明成功举办,扩大了昆明市旅游在海内外的知名度,提升了昆明作为国际旅游城市的形象和地位。
——整合营销,全方位多渠道推广昆明旅游。
“十一五”期间,昆明市积极进行海外宣传营销。
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凤凰卫视、美国有线电视网等多家国内外主流媒体播放了昆明旅游形象广告;分别组团赴不同的国家地区进行旅游宣传促销;邀请国外新闻媒体到昆明进行考察报道。
此外,昆明市注重深化区域联合促销,并举办了一系列活动。
——强化旅游法制建设,依法治旅,依法管旅,倡导平安旅游。
“十一五”期间,昆明市旅游行业更加重视旅游法规和制度建设,按照市委“两集中、两到位”和“四进”的行政审批改革会议精神,积极构建“审管分离、权责挂钩”和“审批一条龙、服务一站式”的行政审批工作新机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为旅游业保驾护航,提高旅游业管理效率,倡导平安旅游,保证了昆明市旅游行业的稳定大局。
此外,全市大力推进旅游市场秩序的治理整顿工作,坚持依法治旅、依法管旅,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昆明的旅游市场秩序一直居于全国同类旅游城市的领先水平。
——要注重旅游业风险预警和做好危机防范和预案。
昆明市“十一五”期间,非常注重风险意识,建立了旅游预警机制和危机应对预案。
对于入境游客停留时间偏短、总体花费水平偏低等入境旅游市场的主要问题和国内旅客增长明显放缓,国内旅游过夜游客增长速度与国内一日游增长速度不相协调等国内旅游市场的问题,都通过启动预案和采取应对措施,使“十一五”期间昆明市旅游业基本保持平稳发展和快速恢复。
三、“十一五”旅游业存在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昆明市旅游业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获得了一定的旅游经验,但从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标准和要求来看,还存在相当差距,还有诸多问题需要克服和解决。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旅游经济绝对增长,相对落后。
2006-2008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7481.81万人次,年均增长10.3%。
因此,从总量上和旅游经济的两个关键指标来看,都实现了增长。
但增长的速度太低,甚至在2008年两个指标都出现了负增长。
此外,昆明市旅游业与东部沿海和旅游发达城市相比,其发展速度和经济总量都出现了下滑。
——优势资源认识不足和品牌挖掘不够。
“十一五”期间,由于对自身优势资源的认识不足,从而导致了观光旅游长期以来占住了绝对市场份额。
但从发展角度看,单一观光产品带来的结果是旅游综合吸引力降低、旅游效益下降。
更进一步导致了旅游品牌挖掘的不足,昆明除了传统品牌之外还需要有更符合现代生活时尚和消费潮流的品牌,否则游客会对昆明产生审美疲劳,从而丧失关注力。
——产业结构性失衡和产业链不畅通。
“十一五”期间,从产业链来看,昆明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整个产业链发育程度不平衡,呈现结构性失衡的状态。
相对来说,昆明旅游的“吃、住、娱”发育比较成熟,但“行、购”相对滞后,而“游”则相对老化,这导致了昆明出现了由旅游集散地的地位退变为旅游逗留地的现象。
部分景区基础设施较差,配套服务能力不强,景区购物、住宿、娱乐等设施不完善。
“十一五”期间,从旅游空间布局来看,城乡旅游的二元化格局非常明显,城乡旅游要素的互通和互动存在流通性障碍,旅游产业的城乡梯度转移通道不畅通。
因此,昆明市城乡旅游的一体化任务还非常艰巨。
——旅游竞合关系不清和龙头效应没有充分发挥。
“十一五”期间,昆明还是没有理清和理顺昆明旅游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与东南亚旅游的竞合关系,也没有理清和理顺昆明旅游与各地州的旅游竞合关系。
因此,昆明旅游在全国的地位和威望都没有树立,省内龙头地位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第二章“十二五”旅游发展形势分析
一、“十二五”旅游发展优势条件
(一)云南中心城市和亚洲南部核心城市
昆明市作为云南省的省会中心城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昆明是发展首位度高、产业支撑度高、经济集中度高、产业社会聚集度高,同时又是一个国民经济强、人口出行频率高、生产要素齐、市场覆盖面广的城市。
昆明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未来对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商业影响力。
作为省会城市,甚至是亚洲南部的核心城市,昆明拥有对全省旅游资本、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等的绝对调控、主导权,甚至领导权。
(二)地理中心、交通枢纽和旅游港口
昆明市是亚洲的地理中心,与东盟成员国中的老挝,越南和缅甸三国相邻,既是东南亚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亚通道的关键环节,处于两个通道“连接点”上,是中国连接东亚大陆腹地与东南亚、南亚次大陆以及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链环,是中国通向中南半岛的主要门户,是全国沿边最重要、最理想的通道。
昆明在中国大西南与东南亚、南亚次大陆发展区域经济合作中居于重要的中枢位置,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中印经济合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中国建立外向性经济的大格局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区位优势。
从旅游区位来看,它联接东南亚、南亚旅游圈,具有云南省的旅游集散中心地优势。
(三)资源、环境和文化优势
昆明市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品质优良,特色突出。
昆明的石林、世博园、民族村等高级别旅游资源成为具有市场垄断性的世界级旅游资源。
在中国大西南旅游圈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旅游圈内,云南省高级别的自然景观、多民族以及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多样性、高级别人文与自然组合景观以及优越的气候条件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使云南可以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和国际旅游市场上独树一帜,成为最具特色的世界旅游目地之一。
昆明四季如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鲜花四季盛开,有“春城”的美誉。
具备度假、养生、养老等优越的旅居环境和全天候的旅游舒适气候条件。
昆明民族众多,具有春融万物的城市包容性和民族好客文化,塑造了一种良好的旅游感应氛围。
昆明具有悠久的古滇文化,灿烂的民族文化,独特的地方文化,更具有可歌可泣的抗战和二战文化,这些历史和文化为昆明留下了众多的特色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
(四)雄厚的旅游资本和丰富的旅游经验
昆明旅游业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地位逐渐凸现,已经成为昆明市重要的支柱产业。
昆明多年来积累了开发旅游产品、拓展旅游市场、举办节庆活动、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培养旅游人才、实施依法治旅等发展旅游的丰富经验,特别是在世界遗产申报、景区建设与申报列级资源、大型会展和节事、旅游文化打造等方面的旅游工作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
二、“十二五”旅游发展不利因素
(一)乡村旅游经济基础薄弱
作为云南省省会,昆明城市经济相对发达,2008年其GDP总量为1605.39亿元(2007年:
1405.05亿元),位列全国337个地级行政区第53位;综合竞争力排名第61位。
昆明市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并且乡村地区所占的比重较大。
2008年全市乡村地区GDP值,人均GDP4610元。
因此,乡村地区的投融资能力有限,旅游投入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
(二)昆明的旅游成本较高
昆明离国内主要客源市场东部地区较远,“十一五”时期,航空、公路、铁路交通得到快速发展,但国际和地区航线以及航空运输仍然不足,旅行过程中花费时间和成本相对多支出,旅游交通的直观成本和实际成本都很高。
“十一五”时期,城市内部的交通开始有了质的改变,但昆明内部以及与省内旅游热区之间的铁路新线、复线建设滞后;公路结构不合理、布局不完善、特别是高等级公路里程不足、农村公路差,旅游交通的舒适性较差。
交通成本相对较高和交通舒适性相对较低使云南这条以航空交通为主的旅游线路在价格和外省其他旅游线路相比缺乏竞争优势,严重制约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
(三)现代旅游要素稀缺
旅游正逐步进入到资本和技术时代,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昆明的现代旅游要素包括旅游资本、旅游人才、旅游技术、旅游信息等相对稀缺。
目前,昆明市大型旅游项目基本上都要依赖外部资本的注入,昆明市对各地州的旅游资本扩张能力非常弱,几乎云南省所有的优势旅游资源都被外部资本所垄断。
这种局面削弱了昆明对地州旅游的调控能力和旅游收入的漏损。
昆明市的劣势还体现在人才的贫乏、技术水平和信息化程度的落后上。
三、“十二五”旅游发展存在机遇
(一)区域旅游合作和旅游经济一体化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滇川藏香格里拉旅游区域合作等国际、国内区域合作,将为云南融入东南亚旅游圈、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圈、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圈、滇西北-川西南-藏东南旅游圈创造良好的机遇,为云南省发展国际、国内旅游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全面小康社会和全民休闲计划
随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中国人均GDP将由3000美元向6000美元跨越,消费市场、消费结构、产业结构都将发生显著的变化,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消费需求将大幅度提升,将为旅游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成为推动云南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此外中国正在制定和推出《全民休闲计划》,这将大大地释放中国的消费市场,从政策层面保证全民休闲活动的发展。
(三)云南省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
随着《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2008-2015)》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批复,这标志着云南省旅游业综合改革试验正式启动。
2008年省旅游局及时组织力量编制《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2008-2015)》,明确了旅游“二次创业”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昆明作为云南省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无疑有着巨大的机遇。
(四)滇中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
2009年10月份,云南省通过了《滇中城市群建设规划》的评审,确定了滇中城市群的区域发展重点,包括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四个行政主体的区划范围,国土面积占全省的24.4%,人口占全省的35%,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一半。
滇中城市经济群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云南经济社会最有活力的地区。
昆明作为滇中城市经济群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中枢,产业发展的引擎和人才供给的储备库,是集竞争力、发展力、辐射力、带动力于一体的核心和“龙头”城市。
届时,滇中城市群城际交通不仅仅限于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还会开通中距离(100—150公里)的城际轨道交通,城市间的公共交通体系的现代化将更加凸现昆明在全省旅游业中的龙头地位。
(五)现代新昆明建设带来的机遇
以“一湖四片”为空间布局的现代新昆明建设将为昆明营造优美旅游环境,形成大量的城市旅游景观,将形成“湖在城中、城在山水”中的独特城市景观。
新昆明建设将优化城市旅游功能,昆明拥挤和交通堵塞的现象将会得到减缓,城市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城市文化将得到进一步展现。
现代新昆明,将推动内外交通变革,昆明将形成亚洲南部最大的航空港和最大的铁路枢纽,昆明内部的交通形式也获得变革性发展,地铁和轨道交通将大大提高昆明的现代化程度和城市效率。
四、“十二五”旅游发展面临挑战
(一)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竞争压力
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有24个将旅游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加之云南省内旅游资源丰富,且拥有几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品旅游路线,日益激烈的客源市场竞争不仅需要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而且需要更高层次的旅游形象,体现个性和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高质量的旅游服务,昆明欲在云南本省旅游客源市场和在群雄林立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场中占一席之地,面临强大的国内和省内竞争压力。
(二)现代旅游商潮中的文化和环境保护
优良的旅游环境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
随着人们对现代生活的反思,环境意识日益深入人心,旅游者追求优良旅游环境的愿望也更为强烈。
昆明在大力发展旅游的同时难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如何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又保护环境,对是昆明旅游发展提出的巨大挑战。
因此,如何在现代旅游商潮中保护好昆明的历史、文化和生态,是延续昆明地脉、人脉和文脉的重大问题。
(三)国内外政治事件和重大灾害的威胁
最近几十年内,国际局势大体稳定,但局部战事和冲突依然此起彼伏;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全球地质灾害、健康卫生问题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中国国内一些地方也存在一定矛盾甚至冲突。
因此,在稳定的大背景下,国内政治事件和潜在的重大自然灾害的威胁将长期存在,这将为昆明的旅游业带来不可预见的威胁。
第三章“十二五”旅游发展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十二五”旅游发展指导思想
(一)“十二五”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是昆明市实现旅游经济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跨越的关键时期,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提高旅游的国际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为主线,以大项目推动大开发为重点,以提高旅游自主创新为动力,优化旅游发展格局,夯实旅游产业基础,强化旅游业态创新,加快旅游开发建设,加强旅游市场开拓,构建精彩昆明旅游,实现昆明旅游再上新台阶,推动昆明市旅游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把昆明建设为国内外驰名的旅游胜地。
(二)“十二五”旅游发展方针
“十二五”时期,昆明市旅游业的发展方针是:
坚持科学发展,统领旅游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坚持继承创新,增强旅游发展活力;坚持改革开发,服务全省旅游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统领旅游发展全局。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大旅游经济总量,提升旅游发展质量,增强旅游综合实力,以加快发展为前提,以协调发展为关键,以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成为中国创新型旅游目的地和国际旅游胜地的奋斗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以满足旅游者需求和旅游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促进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增强城市集聚辐射能力,加强乡村旅游建设发展,推进城乡旅游一体化进程,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规范、有序、良好的环境。
——坚持继承创新,增强旅游发展活力。
既要在发展中传承旅游优秀传统,在实践中总结发展经验,在运行中优化行之有效做法;又要广泛借鉴其地方旅游发展成功经验,不断突出自身推进自主创新,在竞争中凝聚各种发展力量,建设昆明创新型旅游城市。
——坚持改革开发,服务全省旅游发展。
昆明旅游业既要进一步做大做强自身规模,叫响旅游目的地品牌,创新旅游发展产品,以开放的姿态引领全省旅游发展潮流;又要发挥对全省的辐射影响带动作用,以改革的精神更好地服务全省旅游发展大局。
二、“十二五”旅游发展战略
“十二五”时期,昆明市旅游业的发展战略:
文旅联动战略、城乡互动战略、人才强旅战略、科技兴旅战略。
——文旅联动战略。
依托昆明丰富的文化资源,进一步发掘历史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通过文化资源与旅游的资源整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协作,构建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城乡互动战略。
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在大力发展都市旅游,开发城市旅游产品的同时,着力结合新农村建设,推动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一批乡村旅游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实现乡村旅游与都市旅游的协调发展。
——人才强旅战略。
将培育旅游人才作为基础工程来抓,加快形成行政管理、企业经营、行业服务相配套的旅游人才体系,通过人才培训、建立职业经理市场、导游建设、高校培养等途径,为昆明旅游发展与改革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科技兴旅战略。
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在旅游行业的应用与推广,通过科技手段提高行业管理水平,改变旅游服务模式,提高旅游活动质量,使科学技术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咨询服务、旅游统计评价等方面取得突出性进展。
三、“十二五”旅游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昆明市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在实现昆明旅游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昆明旅游的全面快速协调发展。
昆明市旅游总收入在西部地区中心城市达到前三位,人均旅游消费水平和旅游综合效益居全国十大国际旅游城市行列。
把旅游业培育成昆明重要的支柱产业,加快旅游经济强市建设;把昆明建设成为中国和亚洲地区重要的国际区域性旅游城市和旅游目的地,中国通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旅游集散中心。
——经济目标:
保持旅游经济持续增长,至“十二五”末,接待海外旅游者140万人次,年均增长10%;旅游外汇收入4.4亿美元,年均增长12%;接待国内旅游者5300万人次,年均增长10.5%;国内旅游收入突破390亿元,年均增长11.5%;旅游总收入达到420亿元,年均增长11.5%;旅游总收入在西部地区“争一保二”目标,人均旅游消费水平和旅游综合效益居全国十大主要旅游城市前列。
——社会目标:
旅游业的发展以促进全市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全市社会经济的带动作用。
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昆明市和谐社会建设,实现扩大就业、旅游扶贫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三大社会目标。
至“十二五”末,旅游吸纳的直接就业人数年递增率达到4.8%,旅游产业直接就业人员超过50万人,间接提供的工作岗位达215万个,使旅游业真正成为昆明吸纳劳动力充分就业的重要行业。
——文化目标:
通过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恢复和保护昆明的历史文化遗迹,挖掘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丰富和充实昆明的文化内涵,提升和塑造昆明的文化品位,在民族文化、古滇文化、抗战文化、地方文化、特色文化等方面形成一批文化标志性景点,全面提升昆明的文化品牌和无形资产,实现昆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双发展。
——环境目标:
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独特作用,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昆明湖泊河流水资源的恢复,森林植被的恢复、培植和保育,自然环境的改善和提升,促进全市生态环境和城乡社区环境面貌的改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第四章“十二五”旅游发展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昆明市旅游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优化旅游发展格局,夯实旅游产业基础,强化旅游项目建设,推进旅游业态创新,加强旅游市场开发,构建精彩昆明旅游。
一、优化旅游发展格局
(一)优化区域旅游格局
优化昆明旅游发展格局的目标是:
加快五大旅游区建设,推进城镇旅游体系建设,强化跨区域旅游合作,奠定支撑昆明旅游强市的区域发展格局。
1、加快五大旅游区建设
立足国内外旅游大格局,以创新旅游区域体系为目标,加快建设五大旅游区,即巩固提升中部“环滇池山水城市旅游区”和南部“大石林岩溶地貌旅游区”,深化建设西部“温泉养生乡村旅游区”和东部“高原草场康体旅游区”,全面启动北部“轿子雪山生态旅游区”,加快建立推进全市旅游一体化发展进程。
(1)中部“环滇池山水城市旅游区”。
以昆明主城区为中心,包括五华、盘龙、官渡、西山(东部)、呈贡范围,大力发展城市商务旅游、会议展览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加大城市中央商务区、滇池国家度假区、世博旅游试验区、国贸商务会展区、机场空港口经济区、东南亚商城物流区、西山森林公园游览区、野鸭湖旅游小镇等建设,不断提高商务、会展、度假设施水平,把“环滇池山水城市旅游区”建设成为国际著名的商务会展基地和观光度假胜地,云南省联结海内外客源市场、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国内外旅游集散中心。
(2)南部“大石林岩溶地貌旅游区”。
以石林为中心,包括石林、宜良范围,大力发展遗产观光旅游、休闲康体旅游、民族风情旅游,加大石林旅游小镇、阳宗海度假区、九乡游览区、汤池温泉休闲区等建设,将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深度开发精品旅游项目,不断提高康体、游览、休闲设施水平,把“大石林岩溶地貌旅游区”建设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遗产地旅游区,中国石林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区。
(3)西部“温泉养生乡村旅游区”。
以温泉为中心,包括安宁、富民、西山(西部)范围,大力发展温泉养生旅游、乡村农事旅游、山林养老旅游,加大温泉疗养疗度假区、富民乡村养生试验区、螳螂川休闲养生走廊等建设,提升安宁度假区品质,丰富螳螂川休闲养生走廊,开发富民乡村养生试验区,把“温泉养生乡村旅游区”建设成为我国著名的养生旅游基地。
(4)东部“高原草场康体旅游区”。
以星河温泉小镇为中心,包括寻甸、嵩明范围,大力发展草原高尔夫旅游、民族风情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加大北大营康体运动区、凰龙湾山水游览区、星河温泉旅游小镇、嘉丽泽生态湿地、杨林历史文化名镇等建设,将高原草场风光、康体运动项目、温泉休闲度假、乡村湿地旅游等有机结合,把“高原草场康体旅游区”建设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著名的草原旅游精品。
(5)北部“轿子雪山生态旅游区”。
以轿子雪山为中心,包括禄劝、东川范围,以大力发展高山生态旅游、工业遗产旅游、农业观光旅游为重点,加大轿子雪山国家公园、转龙旅游小镇、东川矿山遗址公园、红土地游览区、红色遗址等建设,以轿子雪山为龙头,按照国家公园理念整合禄劝、东川旅游资源,建设“大轿子雪山”国家公园旅游区,把“轿子雪山生态旅游区”建设成为昆明又一支撑性的国际旅游区。
2、推进旅游城镇体系建设
结合昆明市“十二五”城镇化建设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在旅游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旅游供需关系中的中心作用,建设昆明中心城市、近郊城镇、远郊乡村三级旅游城镇体系。
(1)旅游中心城市建设。
配合昆明的城市化建设,立足建设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现代化区域性国际旅游城市,通过“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创建